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150315日陰:儒家文化令我們講不過日本

   3.11那天,日本除了是九級地震4週年,還有一宗世紀悲劇見報:前一天紀念東京大轟炸70週年。閱後剛想說,二戰宣傳中國鬥不過日本,隨即海外傳來通郵《日本如果是二戰受害者......》,接著MP社評問《中國為什麼無法打贏釣魚島的輿論戰》?
   3.11是天災,任何國家多少難免。論傷亡,印尼地震觸發的海嘯和中國汶川地震都更多。日本即使震後的福島核洩漏,也純屬自己的責任。
   東京遭美機轟炸更一如廣島、長崎的原子彈劫,純屬日本侵略失敗但不願投降,咎由自取。但3.10和3.11連日悼念,讓人覺得日本屢遭橫禍,值得同情
   華人再恨也不得不承認,日人只講二戰之苦而不提二戰之責,在宣傳上甚為成功。連70年前曾受日軍侵略的東南亞人都不為已甚。
   以為有理就得直是機械思維。看過法庭電影都知道,想陪審團和輿論同情,動之以情往往較說之以理更有效。無數的案例說明情或推翻不了理,但可大大減輕理的責任,否則何須高價請大狀代辯日本只是其中的大焉者。
   我們年年為南京大屠殺哭訴、罵日人拜戰犯,但聽者寥寥。除了受制於儒家的迂腐,不屑於言情,鄙視表達技巧,還有一個原因:看待死亡少了日人的深度,難喚起同情。
   日劇裡「死」的場面顯著多過很多語言的影視。喪事一律黑白兩色,親友致祭甚至要專門租買黑色西服。喪禮除了和尚敲鐘唸經,幾鴉雀無聲。同時慣在客廳供奉先人靈位。外人到訪,必先到靈前下跪上香。
   日人這種無聲的「哀」傳達出某種「重」感,感染力遠過於華人辦喪事形之於外的「悲」,也接近西方基於宗教與死者道別的心情。世人對日人還是華人之死更有感,不言而喻。
   更不要說,我們對死,親友悲但大眾忌。閒談時無意中提到死,聽者怕會在心裡罵你「大吉利士」。但起碼在戲裡,日人不時會談到死,包括自己的死,雖然不像西方教徒那樣嚮往天堂,但視為人生的必然,處之泰然。
   對死者之悲,莫過於伊斯蘭信徒以白布裹屍遊行嚎哭,但能否打動你?
   莊重地對待任何人的死,不論其生前的身份和作為,戰犯也照拜不誤,成為日人與華人一項最大的衝突。
   日本史上肯定不缺「秦檜」。但誰聽說有塑像放在公眾地方讓國人敲打洩憤?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但日本不也是很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嗎?兩國人民的不同態度(姑不論高低),會不會有地緣等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