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150224二年初六雲:我也想......

   過年後復工第二日,新聞好多。
   各大報都報導了AD頭版頭的《奧斯卡最佳歌曲得主勉勵港人爭民主》。昨晨看直播時嫌悶,不時遊魂,沒看到。由於150年的英治,港社運親歐遠美,美國話題相信轉眼即過。但我會補看《Selma》(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
   我關心的反而是AD昨天頭版頭:《港人遷台去年逾七千人》,多過美、加、澳合計。
   過年想起一位朋友年來無音訊,試發WhatsApp拜年。隔日收到回音:人在台北。我沒再問是否旅遊。友人早期與台有淵源。年前港呎價還未到萬元時,就提過可能賣樓「歸寧」,退休後較易生活。
   若非家人在港,我也想。不為政治,而是想住台北日式城市佈局的雅靜巷子,走5分鐘一拐彎就是大街,不出10分鐘就到捷運站。用大陸話說,我是10分鐘步行生活圈的人,資源只願意用來做實事,不想耗在交通上。
   50年代住在廣州鬧市的十字路口,隔壁就是粥鋪,步行10分鐘就到學校。來港後住過不下十個地方,也大都是港九市區。買麵包要開車的花園洋房敬謝不敏。如果移民,不是為找靠山、看藍天、近花草,而是想生活清淨與方便兼得。
   近年翻文明史逐漸明白,第一章就講的遊牧流動vs農耕定居兩種生活,亦即今天居於市郊與市區之分。香港雖然人口超密集,但按公共交通密度區分,高密與低密公交區仍隱約有定居與流動生活之別。選擇低密度除了較富裕、想有較多活動空間,也帶有品味。純粹有錢想住得好,高密公交區多的是高聳的豪宅。
   遊牧流動vs農耕定居可能是人類永恆的矛盾。IS的極端就隱約帶有阿拉伯遊牧生活與西方主導下生產和生活方式高度集約的衝突。發達世界無疑過度集約,但發展度與遊牧的差距太大,人類不可能退回到低發展。即使狂熱於發展的中國也免不了這種「兩條路線」的鬥爭。這項角力今後也不會消失,只不過換個形式。

1 則留言:

Patrickov 提到...

IS 很多參與者是西方國家出生的伊斯蘭教徒,迫害的卻是地道中東人,有時不免覺得它才是「十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