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130112六陰:《On the Road》沒有驚喜


    深知Beatnik教父、嬉皮元祖Jack Kerouac聖經改編的《On the Road》(浪蕩青春)賣cult,預咗畫面跳來跳去、似明非明。難頂的反而是兩位女鄰座,開場後繼續玩短訊,刺眼的螢幕不時在眼角晃動。還以為到「電影中心」看此片的都是帶美國味的粉絲,比一般觀眾有禮。
   主旨就如片名:還未出版過的年輕作家Sal與年齡相若的Dean不停地在「road」上「浪蕩」,沒有起點,也沒有盡頭,到處是家,但也沒有一處是家。每到一地,有趣就留,沒趣就走。但再好玩也只是過客,甭想要他們留下。
   兩個半小時的片子裡,兩個大男孩加上其他的同齡男女,開車橫跨了縱橫三千里的美國好幾次。沿途除了開車,做得最多的正是後繼者嬉皮最愛的派對、做愛和抽大麻。這甚至是今天西式酒吧區週末的課題,只不過大麻被更新穎的玩意取代。
   Sal也許想追求自由、活得燦爛、豐富寫作;Dean也許對女性需要特強。但追求自由和性滿足是年輕人的本能,兩人在戰後初期的這段浪蕩青春,啟發了全世界的青年去追求探索。只要負擔得起,年輕人無不希望出外旅行、遊學、看世界……
    Kerouac的原著可信有事實根據。但SalDean做得到,是因為美國國土像中國那樣大,而且沒有戶口、人頭稅,往來各州市無須通行證。而且戰後初期人均最富,自駕車普及,公路全球第一,治安好,搭順風車不擔心被侵犯。就戲裡看,就業也不太差。Sal在路上花光了錢,可以做雜工幫補。
   由此看,美國人對自由的要求特別強烈、把自駕車視為個人自由的象徵,是在國家特優的條件下形成的,大概只有地廣人稀的澳洲可仿效。歐洲國家多,每開幾個小時車子,就要停下來過境檢查。更莫說港人,開車一小時就已到了邊境,一般車子過不了關。
   但人都醉心於最高的標準,誰都不會承認本地條件不及美國,因此我只能接受低於美國標準的自由。說白了,美國在最優條件下形成的最高標準價值觀欺騙了大多數的世上

1 則留言:

Patrickov 提到...

「歐洲國家多,每開幾個小時車子,就要停下來過境檢查」──中歐西歐多國已靠神根公約取消邊檢,應該好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