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130106日陰:俯首甘為孺子牛


黃秋生「演」梁粉13/01/05
   泛民彈劾純屬製造心理效果,梁振英要粉絲撐他多此一舉。劉夢熊助選出事後,與梁已生嫌。現在AD借他來罵梁《毛澤東上身》,反不及MP用《何喜華撐彈劾》做港聞頭條來得震撼。但黃秋生一向「偏激」,為何會是梁粉?
   梁想改善輿論,向粉絲呼籲還不如向黃之鋒求教。
   昨天看到這位15歲的學生領袖在MP發表《論述「落地」嗎?》就想講,但與「愛心媽媽」的話題差得太遠。沒想到梁出於相反的立場,與黃有同樣的關注。
   黃是異數中的異數,用作例證或以偏概全,但他站在民主角度看待輿情與民情差距的洞察力和表達力,勝過大多數泛民中人。摘錄如下:
  
    「我們常稱自己為民間團體,但……誤以為一些在自身生活圈子耳熟能詳的概念便是公眾常識。……梁振英不信任動議,最終在民調結果只得四成支持……。倒梁相比撤回國教科的議題傳播困難,只因撤科的訴求是盼望保留現有的教育政策,相比倒梁是打破現况,……讓公眾產生不安的情緒。
    「在元旦號稱有13萬人在街頭促請特首下台,……但回顧去年七一早有40萬人喊着一樣的訴求,歸根究柢只反映政府懼怕的不是遊行人數,而是害怕議題在社會上的認同性和感召力。……如何把如外星語的論述帶給身邊的同學和親戚朋友,消除那種群眾對未知的懼怕情緒,才是在推動議題時需要克服的難關。

   他看出了,「議題的認同性和感召力」重要過遊行人數,而市民怕變,己方須明白民情、改善語言,若自以為正確、有理想,市民不會跟從。這正是泛民以至傳媒的癥結所在。且看有多少人「俯首甘為孺子牛」。
   輿情「刁」過民情,舉世皆然。輿情來自傳媒、網絡……等主動的發聲;但民情=輿情+被動的沉默。一般人忙於家庭生計,私下會發牢騷,但非必要不會投入「反」政府。
   雖然「人手一機」後,再過一代,「沉默的大多數」相信會變成少數,但網上意見無審查,通常偏激過有控制的傳媒。發聲的市民多過沉默的市民後,輿情也不會較民情溫和。
   世上建制派對輿論的影響幾乎都不及開明派,甚至越講越糟。我想到四個原因:固守現狀拒變;忙於謀利而懶於發聲;高抬現實,輕視理想;精英口吻,輕者condescending,重者教訓大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