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130109三陰:毛的盛宴?


   *《南周》能仿效1979年台灣黨外(民運)《美麗島》,逼開報禁嗎(AD)?習近平的權威和民望與當年治台的蔣經國沒得比。蔣經國是蔣介石的長子,「王位」當然的繼承人,且以「十大建設」深得民心。同樣重要的是,年青時留蘇,曾加入蘇共,深明國民黨敗於中共的教訓。他說開禁,沒有人敢說不。
   *謝謝友人來函,就昨天本博分享個人的居住經驗、就公眾人物表示些看法。事涉私隱,恕我不覆述了,而只能說英雄難過私利關。現實中大概只有聖人能夠由始至終都表裡如一。
   *今天去看導演陸川借劉邦得天下後盡去功臣說故事的《王的盛宴》。的確拍得像舞台劇,而且以劉邦(劉燁演)為核心的劉邦、項羽(吳彥祖演)、韓信(張震演)三角權力關係很陰暗,但比想像的有意思。
    戲裡的對白記不住,但把幾個角色這樣一套:劉邦-毛澤東,韓信-劉少奇,蕭何-周恩來,呂后-江青,項羽-蔣介石,就頗現代。若把秦朝比作日寇,甚至可以把劉邦跟從項羽反秦看作國共合作,毛在蔣麾下抗日。
   項羽把江山輸給劉邦被困垓下,最終在那裡自刎。蔣雖然沒有那麼慘,但被毛趕到一個小島上,終生回不了大陸。與宋美齡相對時,怎知不會慨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齡兮齡兮奈若何」?
    戲裡劉邦的角色遠遠重過項羽和韓信。透過他久病離世前,念念不忘除掉建朝頭號功臣韓信的歇斯底里狀態,反覆回溯他由地痞到參與起義,助項羽滅秦,繼而除項羽建漢的歷程。造型和對白有莎劇現代版的影子。一個西方形象的機會主義者,奸忌陰險,只不過一生幸運。
   2000年後,為毛打江山的功臣除了周恩來外,無一不被整,有好幾個甚至被鬥死。戲裡的皇宮下人要低頭踮腳走路,使人聯想到天威之下,無人不活在顫慄中。戲名《王的盛宴》首字多一條尾,不就成了《毛的盛宴》?
   英文戲名把項羽宴請麾下將軍的「鴻門宴」譯成《Last Supper》,借耶穌被捕前與門徒最後晚餐的典故來吸引不懂中文的觀眾。但其實這一中一西兩頓飯並無共同點。
     相比此前被指帶有政治寓意的《讓子彈飛》《一九四二》,我更喜歡《王》。《讓》太含蓄,超出我的理解;《一》太直白,無須動腦;《王》可咀嚼,又不至於看不懂。
   借古諷今並非我說的。看電影院網頁的簡介:「唐有玄武門之變,宋有杯酒釋兵權……為甚麼劉邦、韓信、張良、蕭何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不斷被重演?……被竄改的歷史真相,又有沒有被還原的一天?」試問誰不聯想到今天?
   《二十x史》都是後繼王朝史家甚至御史寫的前朝史,不脫成王敗寇。眼見還原中共史在中共治下幾乎不可能,人們於是改說歪話。影射作品的數量與言論自由的尺度成反比。一旦到達臨界點,不開放言論恐怕就得改朝換代。現在接近臨界點了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