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未上博。原因是狠心買了部新版Mac Air,決定一次過將PC和流動硬碟累積了十年八年的檔案轉移到新機。每天閱報幾小時,加上做點筆記,多年下來,檔案少說也過萬。而且,前後用過幾部電腦,每逢故障就備份,但事後又懶得刪除重複的。檔案不但山積,甚至不知道哪些較新。最後只好刪除絕大部分剪報,有需要就請朋友幫忙找WiseNews。但筆記就沒有辦法逐一比較,還是只好留下。這前後就花了大約一個星期,但也只能說完成了八成的工作。
這故事教訓我:管理檔案就如管理家裡的雜物,要有discipline。隨便開檔案、directory,隨處存放,最後可能就忘了放在哪裡,白費心機。
這是我第一部Mac。以前不買,除了貴,更重要的是只有倉頡、注音輸入,但我只會拼音。但承接親戚的舊iPhone後發覺,Apple的拼音雖然沒有PC那樣精準,但也可以應付。而新一代的Air除了保持輕薄,也快(處理器由core duo換成i5),而且更新了作業系統。鍵盤又有本來Mac Pro才有的back-lit:外來光線不足時,藏於鍵盤下的燈會自動開啓,即使在黑暗中,在飛機、火車上可以打字。若此,無論在家還是出門,一機搞掂。我不想再維持兩部電腦,一部固定在書桌,一部後備帶上街。一部電腦加一部手機,這應該是everything。否則太多sync,既費時也lose track。
至於說價錢,Mac仍然比一般的PC貴一倍。但自問以我的年齡,還會換幾次機呢?算了吧!還不如用得順心。而且,Mac雖然貴,但作為高檔貨,相對PC的頂尖貨卻又「便宜」了。Sony VAIO的新 Z系比Mac Air還要輕,但要賣20,000元,足足貴一倍。我不相信性能好那樣多。
新機買來兩週,用了大致一周。發覺內附(跟機)的拼音輸入甚至比PC的搜狗、Google拼音法更好用,特別是把候選字由橫條擴大成下拉的矩陣matrix,也就是由1D變成2D,所有候選字幾乎一眼睇晒,減少要不斷按動候選字橫條,以展示更多次選字。再加上內附的手寫輸入,打中文已不成問題,可以與PC說再見了。
但由PC轉到Mac,是有個適應的問題。PC很多日常的小動作,在Mac裡無從入手。例如:更改檔名,把檔案和軟件拖到桌面或者所謂的dock(也就是PC的工作列),刪除不想要的軟件(PC稱為uninstall)。遷移檔案也好像沒有PC那樣方便。此外,Mac多了個command鍵,但又保留了PC常用的control鍵。兩者如何區分..........很多小事還未學會,只能靠educated guess,也就是經判斷後的撞彩。
此外,Mac內附繁簡體互換的功能,用戶無須另行安裝。而且可以只轉換某篇文字的其中一部分,讓一篇文字兼有簡繁體。
Mac內附的拼音並非完全沒有問題。已知的問題與搜狗、Google拼音如出一轍:有些常用字竟然未錄入該拼音。打此文時,「兼且」的「兼」就不在「jian」候選字的頭幾行,不知放在哪個發音方法下。應變的方法是:為想打但不顯示的字多打一個字。「兼且」不顯示就打「兼差」,然後刪去「差」字,再打「且」。
我很早就覺得:電腦設計得再好也必定有漏洞。除非懂得改程式,否則先繞道解決問題。不服氣、鬥氣於事無補。當然,現在可以上論壇開罵,但我寧願做自己要做的事。
Mac Air買來後,陸續湧現美國用戶最高的評價,稱之為「perfect」。我不敢說,只能說用得滿意,也放心。希望今後也如此。
Mac本來另一樣不如PC的是軟件少而貴。但現在有了Apps,Apple即使專用的商業軟件,售價也與PC看齊。供3部機安裝的Mac版Office,每部機平均也只需HK$400,相當划算。
有朋友如果要問我,只要經濟上許可,我會建議用Mac。
Steve Jobs回巢後,由最初的iPod到傳聞下月問世的iPhone 5, 幾乎每出一樣產品都風靡全球。最近在大跌市中,一度超越Exxon,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業,無論在文化史、商業史上均絕無僅有。與親友說笑,如果有Apple股就好了。現在好像是400美元上下,我算起來也「貢獻」了5股了。但Apple電腦如此取決於一人的「天才」,是否相當於政治上的人治?大樹一旦凋零,會否樹倒猢猻散?
Jobs無疑是曠世奇才,兼具對用戶行為、美感形態、商場競爭三方面的洞察力,既不是只懂得眼前利益的蓋茨,也不是只執著於美觀的設計師。他的存在應該說是偶然的因素。但這種才能可以後天培養嗎?
這是我第一篇用Mac Air上的博客。茲以為記。
1 則留言:
崔少明先生:
Uninstalling softwares have following the choices for free:
http://www.freemacsoft.net/ for AppCleaner, or http://www.jibapps.com/ for Trashme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