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二進博物館,兩進電影院。
文化博物館剛結束的《彼思動畫25年》展,搞平面設計的一對gym師兄姐早就告訴我,但拖到最後兩天才去。特地選星期四,避開週三的免費日和週末兩天,不料學校開始放暑假,學生穿著校服集體進場,有點壓力。由於知識產權,展館內的Pixar動漫造型不能拍攝,展館門外特地設置了一排造型的素描,供觀眾從旁擺post。一眾kawaii 少女輪流上,當天的Facebook又不知道增添了多少驚歎。
Pixar相當於美國動漫界的Apple電腦。但我少看動漫,前後拍了三部的《Toy Story》(港譯「反斗奇兵」。粵語「反斗」者,頑皮也),也只看過第一部。什麽Monster、Nemo,只在海報上見過。去看Pixar展純粹是補課。但底子薄,缺乏講解,沒有親切感,加上怕擠,走過場就算。站在場邊看了大半部用銀幕放映的短片,以為會介紹Pixar創作的經過,不料純屬動漫的mossaic。看來今天的生活態度是只求享受,不求甚解。存在就是真理,知識並不值錢。
從Pixar出來,走到沙田站坐港鐵到紅磡,再步行去尖東看歷史博物館剛開鑼的《五味紛陳—半世紀的中國生活記憶》。用1949年後內地簡陋的生活用品(圖:早期買布用的配給票)來突出今天物質的進步、開放改革的正確性。從觀眾人數與年齡即可知,這與同日的Pixar展剛好是兩個極端。與美國最先進的科技文化創意相比,後一展覽仿佛回到了史前。
除非組織學生看當作國情教育,《中國生活記憶》展注定門可羅雀。會欣賞的只限於30年前在內地生活過的老人,再加上內地客,最多不過十萬八萬。土生的港人對大陸的苦只有厭惡而不會同情。想要港人有共鳴,在展示當年苦的同時,必須批判政策的荒謬,而不僅是為今天邀功。但官方不會這樣做。
我個人倒準備再去細看一次。一來在「解放」後生活過8年,用過個別展品,留美期間甚至買過海鷗牌的直立相機。二來對自己所經驗的廣州和上海沒有那樣反感。正如我少年時在中共的氛圍裡是落後分子(我赴港前戴上了紅領巾,但卻是班上最後加入的一兩個「落後分子」),出來後在反共的氛圍中也還是落後分子。現在要愛恨分明才有性格。但我也許太膚淺,好惡就是不夠強烈,更不要說從一端倒向另一端。
對我來說,透過展覽回顧當年在廣州和上海的生活,有助於今天的感恩。與父母及時來港,逃過其後的反右、大躍進、文革…….已是不幸中的萬幸。否則,以父母的背景和柔弱,十有九熬不過。
相信是年日久遠、收藏少,這次的展品,一般最早也是文革後期的,絕少是我所經歷的文革前。我那個時代的物品,印象最深的是大約是1956-57年,由我家廣州大新路323號步行去文化公園的路上,有商店櫥窗展出當時可能是全國首見的晶體(transistor, 香港稱為「原子粒」)收音機。體積略大過現在桌面電腦的3.5吋硬碟,標價好像是300元人民幣。但當時的商店不像現在的影視店,整天開著影音設備,過路也能欣賞。而在月薪由十幾元到三四十元的時代,一般人連請商店試播的權利都沒有。大家只好駐足圍觀,瞎猜這個小盒子有多神奇。不止此,由於大家都窮,即使有人有錢,可能也不敢買,怕被當局懷疑錢從哪來,要你坦白從寬。
至於《Tree of Life》(生命樹),Brat Pitt和Sean Penn領銜的荷里活文藝大片,對白帶哲學味。但美國人是單純、入世的民族,不是思考的材料,學歐陸人玩哲學,只顯得膚淺。戲裡透過50-60年代美國一對中產父母對兩個兒子的教養,來對比兩種基督教徒的人生觀。母親是主婦,完全托賴上帝,沒有個人,逆來順受。父親是軍人轉業的工程師,力爭上游,但認定世途險惡,處處提防他人,保護自己。
片子的主線是父親用軍人式威權管教兩個青春期的兒子,激發大仔反叛,兩父子形同水火。最終大仔大概在大學年齡就離世。我可能看漏了幾句對白,但似乎是非正常死亡,甚至可能與童年的陰影有關。戲裡於是透過性格較柔順,與父親較能相處的二仔來獨白道出本片的哲理。但正如上述,顯得故弄玄虛,悶得要死。
拍這種戲的導演通常都是反宗教的人文派(比我懂電影的妻說,這個導演慣派這類片)。片子沒有直說,這對父母的人生觀哪個比較可取。但情節告訴我們,這對信教的父母都不好:要不是沒有自己就是太過自己,不是太軟就是太兇。
要我給分:藝術性3,娛樂性1,思想性2。
至於前天看的《Harry Porter》大結局,當天已上博,此處不贅。
同期內,我逐一翻閱做gym同學借我的日韓舊片。有有兩部比較有意思。一部是純情片《天使之卵》(圖)和「續集」《天使之梯》。村山由佳(Murayama Yuka)原著的《天使之卵》1993年獲頒日本第六屆小說“昴新人獎”,講一個大學生先愛上女同學,後來透過另一個途徑,因緣際會與比自己大八歲的女友姐姐發生姐弟戀。女友並不知道男友與姐姐的戀情。但姐姐懷了這個男生的孩子後,未及生產即已離世,令男生終身內疚。《天使之梯》則講《天使之卵》10年之後,這對男女主角遇到類似10年前姐弟戀的翻版。
但我更喜歡渡邊謙(少數能講英語的日本男演員,荷里活大片《The Last Samurai》和《Inception》的要角)和玉木宏的勵志片《孤星夜》(只有一顆星星的夜晚,圖)。講一個剛獲得假釋的「殺人男」與一個炒股致富宅男的偶遇。這兩個男人由於背景特殊,生怕輕信他人,最初都獨來獨往,拒人於千里之外,但最終成為忘年的好友。發展友情的過程相當感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