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百年夢幻依稀


原載《信報》2009年6月8日〈兩地一檢〉專欄

  上周的「六四」二十周年維園晚會創下與會人數和反曾蔭權心態兩項空前。這可信會延續到七一遊行,再創僅次於六年前五十萬人上街倒董的紀錄。

  經此一役,曾蔭權灰頭土臉,在餘下的三年裏難以管治。回歸至今的兩個特首,無論商人和公務員都缺乏政治意識,餘下可供候選的只剩專業人士。但政治理念較強的專業人士不是大律師就是學者,傾向民主。目前傳聞的角逐者,在公眾眼中或唯唯諾諾或欠缺人緣。
  
  面對曾蔭權特首代表論和飯碗決定論強化的普選訴求,當局暫時仍可借經濟危機來推卸,但市民開始失缺耐性。上周的集會顯示,派糖成為慣例後,不但不能紓解民怨,反會令一些市民更為不屑。而即使沒有政治情結的大多數,心裏也明白當局有虧欠,不會因為收了糖就幫政府。何況,好景時分享、不景時紓困地慣性派糖,名目愈來愈多,已動搖了自力更生的基本價值。

尋求董狐之筆仍然有待

  由吳康民前天為《明報》撰文的結語「當代歷史事件,尋求董狐之筆,仍然有待」即可知,真心認為六四處理正確的,即使老左派恐怕也不多。吳老退休前是本港最資深的人大代表,正直敢言,現在年逾八旬,更少顧忌。但〈闖進「六四」和「文革」的禁區〉一文一開頭就用官方字眼「六四風波」,連「悲劇」都不說,似乎暗示是用黨員身份說話。此文即非為官方代言,也至少是以知情人身份,希望港人明白中央的「苦衷」,高抬貴手。

  類似的意思,只不過用詞較強烈,前一天也見諸本報總主筆練乙錚的〈論政治和解的易與難〉:「六四之後鄧小平既欽定江澤民,又隔代欽定胡錦濤……,轉向不易……。六四……一方是強勢極權統治者,……另一方則是弱勢烏合之眾,冤有頭債無主,只有道義力量沒有政權或政黨力量,……和解遂更難實現,只能寄望強勢極權一方『與時俱進』,或者那麼巧爆出一個生性比較中道的領導人物。」說白了,胡錦濤的權是大家長給的,絕不能否定恩公,以免胡指定的接班人有樣學樣;與此同時,受害人勢孤力弱,難以逼國家機器主持公道,除非中南海出現開明力量。

  講到開明力量,首先想到的當然是趙紫陽;而為免再度出現六四這種有冤無處訴的死結,無疑要由民意來選人接班,而不是由在位者代行。說到趙,看過他的中文回憶錄後,並未改變本欄此前的看法,反而從他的大起大落和悲劇性結局,想起百年前的「百日維新」。

兩次改革雷同不屬偶然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於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激勵清帝光緒師法圖強。但權在固守滿清祖制的慈禧太后手裏。光緒只能依靠學運領袖康有為和眾弟子(俗稱「帝黨」亦即皇帝馬房)。一八九八年歲次戊戌,一個空頭皇帝加幾個熱血才子,在一百零三天裏發布了上百條改革法令。用意無可厚非,但動搖了朝廷內外的既得利益,官員深知光緒無權,拒絕執行,保守派(俗稱「后黨」亦即太后馬房)更游說慈禧罷黜光緒。康和眾弟子決先下手為強,邀請早期同情改革的軍頭袁世凱出兵禁錮慈禧、清除保守派,不料反遭袁告密。慈禧在衛戍京津的直隸總督榮祿輔助下,軟禁光緒,復出「訓政」。康和愛徒梁啟超及時逃到日本,但其餘弟子大都被斬。光緒最後死於軟禁中。

  用六四作對比,「四個堅持」、鄧小平、趙紫陽和鮑彤等趙智囊、楊尚昆,不就像當年的滿清祖制、慈禧、光緒和康有為與眾生徒、榮祿?滿清裏只差一個李鵬,而誰是六四的袁世凱也很難說。至於說學運,康有為更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先驅。甲午戰敗後被迫對日割地賠款的一八九五年,他率領上京應試的數百名舉人(稱為「公車」,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學士)聯署上書,促變法圖強。六四期間學生在人民大會堂前下跪,許是暗諷由滿清到中共百年不變。

  同樣地,維新被鎮壓後,康的弟子譚嗣同拒絕逃亡,引頸就義稱:「中國未聞有變法而流血者,……所以不昌也,……請自嗣同始。」六四也有學生想用流血來喚醒國人,更因而引發柴玲控告美國紀錄片《天安門》誹謗。但兩次流血真的已喚醒了國人?百年後雖然沒有兵變和處決,但不少人倒在街上。

  這兩次短命改革的雷同不應該是純屬偶然,但大家都不想提。鄧怕被比作慈禧,趙怕被比作兒皇帝,智囊怕被譏為書呆,一眾元老和李鵬怕被當作滿族頑固派。康有為等漢人本來想輔助滿清改革,但有些權貴把滿人的王朝當國家,排拒漢人。軍機大臣剛毅說:「改革者漢人之利也,而滿人之害也。」御史文悌說,改革派的保國會「保中國不保大清。」漢人只好拋棄對滿清的幻想,準備革命。

  論成敗,康是文才而非幹才,加上恃才傲物,只能辦報,不能從政。獲光緒賞識前,從未出國或從事實務,改革的建議來自書本,以及路經港、滬所見英國的管治,在港「覽西人宮室之瑰麗,道路之整潔,巡捕之嚴密,乃始知西人治國有法度。」「道經上海之繁盛,益知西人治術之有本。」(《康有為自編年譜》)以為皇帝令下即立竿見影,不知英人的管治乃數百年政治文化的沉澱。

欽定接班不保證不翻案

  至於說家長制百年不變,康初次獲光緒接見,就改革問道:「何為久而不舉?」嘆曰:「奈掣肘何?」康深感光緒「礙於西(太)后。」(《康有為自編年譜》)百年後,趙紫陽在失勢前對來訪的蘇共第一把手戈爾巴喬夫說,他雖然也是黨的第一把手,但大事還是要問鄧小平。他在回憶錄中說,鄧家不滿他公開黨的「最高機密」。不用說,鄧覺得趙暗罵他是慈禧,想用國際壓力逼他放權。

  至於練乙錚有關中共由在位者欽定接班,不易翻案的觀察,華人地區也有例外。台灣的李登輝獲蔣經國培植,但接班後把政權轉讓給反對派,比蘇聯的赫魯曉夫批判前輩斯大林,但不改變政權的性質更徹底。按一般的解釋,李是潛伏的台獨。蔣經國長於情治,但仍然被瞞了將近半個世紀,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