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1日 星期五

220121五晴 18°C 76%:美國也開始明白自由有局限

展望疫後,美國貿易代表Katherine Tai(戴琪)建議各國修訂目前根據疫前思維制訂的貿易體系,使更具彈性、更可持續、更有利於提高生活水平。具體來說,要加強供應鏈,謀求多樣化。

美國看來開始明白,被全球奉為圭臬的美式樂觀有違現實:目前的國際貿易基於簡單的發展觀:一味前衝,但求多、快,不後顧,無安全閥。不料疫情持續、遍佈全球,逼使各國封關,跨境貿易大減,供應中斷、成本大升,愈靠外貿愈折墮…,這才醒悟:”The world is NOT flat”,甚至人人都要抗疫自保,與身旁的人有所分隔,“NO two men/women are created equal”(有打針與冇打針的家人,社會待遇都不同),單靠人權口號不足以應對現實。

疫情前,中國就開始以“內循環”來反制西方的冷戰,說白了:14億人地大物博、世界工廠,30省市彼此加強貿易往來,不靠美歐幫襯,‘食自己’也能繼續發展。爆疫後,內循環更重要。

香港20年中步入新時代後,也自然要融入國家的內循環,減少百七年來作為”自由港” 對西方的依賴。因此,我們急於與上通關,反之因為歐美與病毒共存,收緊西方人與物的入境限制(北京近日懷疑,來自加拿大的包裹輸入病毒)。在五眼聯盟有居留、留學、親友關係的幾百萬港人傳統上主導社會,但如今外出後回港要隔離21日,被迫對外疏離。反之,大灣區加快發展,香港的重心加快北移,與內地有關連的百萬港人將會成為社會主流。

西方若將供應鏈多樣化,主要將目前對中國的需求分散到其他發展中地區,間接增加對中國的‘圍堵’。 

但疫後,中國是否仍以內循環為主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