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收到上週離世的文化界朋友訃聞。家人稱遵照其遺願,疫情當前,無儀式,免花圈帛金,火化後骨灰撒山林。
我也有類似的想法,只不過更想撒入大海餵魚。山林要選址,我沒有favorite,怕三心兩意。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到了那一刻,沒有人防阻得了。
醫療、科技再發達,也很難相信人能夠長生不老。單從空間、空氣、淡水、食物、能源…來考慮,都很難想象,在可見的將來,發達地區的人普遍能活到120歲,也就是一生耗用的資源比現在多50%(假設目前平均壽命80歲)。
誠然,幾十年後,人類或可取用其他星球的資源,包括移民。但我不相信,在星球之間能長期大量運送物資,養活較今天多幾十億的人口。
看科幻片過過癮就好,想得太逼真,恐怕真的會想‘闖心’。
沒有記錯的話(注),當初認識這位朋友是70年代初在芝加哥讀書時。那時他在南邊大約3個小時車程的U. of Iowa。居美的台灣作家聶華苓在該校主持一個作家計劃,定期邀請台港作家去進修交流。
但他作為大學嘉賓,沒多久就完成交流回港了。
我多年後才回港改行當新聞類月刊的編輯。每月趕頭趕命,自己又無文學修養,與這位朋友的關係,透過共同的朋友多過直接的聯繫。
沒想到,咁就一世人/如此就過了一生。
注:上了年紀,不得不這樣說。長遠的記憶還可以,就近的就‘依法’模糊。腦子就像轉速放慢的硬碟,每次call出來既都係幾十年前既舊檔,新近既檔案經常開唔到。日前看剛開播的冬季日劇,覺得很差,由此想起一個我幾Like既當紅後生女,但就係叫唔出名。我特登唔Google。好像翌日先至‘醒起:有村架純。此前唔記得近年既嘢,通常半個鐘內就記番起,而家time lack可能長咗。Time lag的長度是否與記憶力的衰退成正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