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210806五午陰28°C 91%:從殤日看未來

又係原子彈落廣島周年。3日後輪到長崎,然後再6日天皇宣布跪低。東亞和東南亞的ordeal終於結束。

每年此時,日人照例哀自己受戰難之苦,就像基督教《聖經》說,只看到別人眼裡的刺,看不到自己眼裡的樑木。你不可能想象日本首相像德國總理Willy Brandt。這個中韓vs日的死結似乎永遠無法解決。

我算係和平仔,從未經歷過戰爭,最接近的怕只係香港67年暴動,然後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國時,每天傍晚從研究生辦公室回宿舍,大堂電視的evening news,頭一半照例係越戰。

Saigon(今胡志明市),Hue峴港,防長McNamara, 美軍統帥Westmoreland,總統Ngyuen Van Thieu阮文紹, 總理Nyguen Kao Ky阮高祺、北越防長Vo Ngyuen Giap武元甲…聽到識背。

大事有北越的Tet Offensive、 美軍在Mylai村的「堅壁清野」屠殺。後來更舉世皆知的是,南越鄉間少女赤裸狂奔逃避戰火的美國得獎新聞照片。此人後來移居美國,現已有孫。

後來看美國打伊拉克的新聞片,已恍如電競:夜空裏一道閃光衝落地面,爆炸起火…,根本冇人影-除了電影裏,美軍在大街小巷逐門逐戶搜索敵對勢力。

我對戰爭的興趣到此爲止。要到近年南海、台海風雲,新聞睇得多,尤其係月前睇美國海戰史家Ian Toll寫的”Pacific Crucible”簡體譯本《燃烧的大洋1941-42,从突袭珍珠港到中途岛战役》,先多少明白:軍備競賽爲何係大國之間無法避免的‘evil’。

這裡試用“Pacific Crucible”的實例,簡介這個道理。珍珠港基地被日本航母偷襲2個月後,截到日方情報,得知其航母行蹤,暗中派航母從珍珠港出發去偷襲。

雙方艦隊相距幾百公里時,爲免洩漏自己的方位,停用電訊,靠打燈、揮旗來指揮。確定對手的方位,靠1.航母派飛機升空巡視;2.當時新發明的雷達;3.觀察艦艇航行時留下的水紋。

日艦由於不知美艦在暗,終被對方測出方位,得以偷襲。

發明航母之前,海戰靠艦艇發炮、發射魚雷。但彼此相隔一千幾百米,命中率不到一成。炮彈和魚雷打完都未打贏,自己就要調頭逃命,否則等死。

有了航母後,海戰靠艦載機:進攻是派轟炸機飛到離對方航母一百幾十米處扔炸彈、射魚雷;防禦是派戰機升空,截擊對方來襲的轟炸機,務求其進入己方航母的範圍前,就將其擊落。

艦載大炮由航母發明前的海戰主力退居爲防空:希望擊落對方來襲的轟炸機,保護艦艇。但飛機疾飛兼翻滾,炮火難命中,主要仍靠航母戰機升空來攔截對手。

由於勝負的關鍵在於航母和艦載機,而二戰的飛機速度十倍於艦艇,故A vs B誰贏,視乎1.誰先得悉對方的方位;2.早多少時間發現,所謂lead time;3. 艦載機排隊升空有多快,其中1.幾乎是決勝的關鍵。說白了,先出手者勝。

在美艦第一次偷襲中,1.和2.的關鍵更取決於一、截聽日方的電訊、破解其密碼;二、新發明的雷達。

其中一不在此說了,有興趣的話可看英劇"Imitation Game"。二比較有意思,因爲涉及國族的價值觀。當時剛發明雷達,能發現幾公里外趨近的敵方機、船,及早出手攔截,不讓其埋身。

美軍大力發展雷達,但日軍偏愛攻擊性武器,例如零式戰機,因爲進攻是最好的防禦;2.以武士道延申出軍國主義,爲天皇獻身如同宗教殉道,無限光榮,國族打贏就行,懦夫才着重防衛。但美國基於基督教思想加民選制度,不能只顧打人,唔顧己方的人命。

因此,美艦發現附近有日艦、日機,通常早過日艦發現美艦、美機,可及早規避。日航母因爲雷達落後,目測到美機蜂湧而至時,已來不及派戰機升空攔截,只能靠命中率不高的防空炮火來自衛,淪爲移動的機場,連同甲板上的軍機都被炸毀。

此外還有一個技術問題:艦載機排隊升空的速度。誰的軍機先升空,就先一步進攻對方,升空的lead time足以決勝。對方若已升空40架,己方只有20架,40架vs20架,誰的贏面高,不問可知。

因此,後來一度有直升直降的戰機。但可能其他性能不夠,未成爲主流。否則試想,甲板上幾十架戰機一兩分鐘內就升起出擊,對手的戰機要逐一排隊,升起同樣的數目可能要半小時,對手早就撲到埋離。

以上是42年美日的情況。80年後的今天,導彈的速度十倍於二戰飛機,且有精密導航,可咬住對方來調整飛行路線。雙方取勝的lead time可能縮短到幾十秒。被對方先20秒射出導彈,你還未發射導彈、激光攔截,可能就係咁大。

因此,說回本文開頭那句,各大國的軍方都爲了搶這幾十秒的優勢,不惜工本。40年前冷戰時期,在這方面鬥的是美、蘇,今天恐怕首先是美、中,次之係俄、澳、英、日、加…。

中國出於幾千年天朝的自豪,恢復國族光榮的衝動難以遏止。

這場軍備競賽也就難以煞止。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實際操作上,好像某些人的安穩比復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