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151013二晚:第二針與兩部華語片

   一個月前發覺左眼看垂直線時,線的上半部向外長出一個小三角,而且跟隨視線沿線上下移動。確診為左眼濕性黃斑病變,血管增生,破裂滲血積水。標準的療法是將治癌的標靶藥注入有病的眼球。每月一針,先打三針再驗眼,視乎療效看每隔多久打一針。聽醫生口氣,不會斷根,只能防止惡化,或要打一世針。
   確診當日就注射。一個月下來,垂直線向外的三角比打第一針前小了。醫生說是good sign。今午打第二針。打針本身不痛,痛的是費用。怪不得有些患癌的大明星也醫到傾家蕩產。
   我打算打完三針就另謀出路。
   打完針放自己一天假,放下公事只講私。很少看華語片,但最近連看兩部。
   劉德華在《解救吾先生》裡演一個在北京被綁架的香港大明星。與Anthony Hopkins主演的《Kidnapping Mr. Heinneken》相比,是「東風壓倒西風」的罕例。
   後者由老牌影帝主演,以為有內涵,看海報更以為帶有全球知名大富豪以勤奮致富的個人經歷,勸綁匪改邪歸正一類的訊息。原來純屬罪案,除了真人真事,無意義可言。張子強當年綁我們的超大富豪愛子,大概亦屬這類。
   《吾先生》遠勝。情節緊湊,言之成理,帶陸式幽默。賊頭那種無意識的亡命,甚至超出個人的問題,予我國情之感。除了錢,幾乎什麼都不care、什麼都不怕。怪不得,死刑制止不了大陸人犯罪。
   若此,此片即為公安貼金,我也沒話說。這裡有兩點值得一提。劉德華近年連演幾部「純」大陸片。《失孤》和《吾先生》各反映一種陸疾,我懷疑是有心。你可以討厭大陸,但很多人是社會病無辜的受害者,這些病甚至多少會影響到我們。二則姓吾的人絕無僅有,但英文戲名用Wu,會否有姓吳的真人本?
   第二部華語片是吳宇森的《Titanic》華人版《太平輪》。去年在戲院看的上集,但情節早已忘光,最近上網看下集才喚回一些記憶。
   與《Titanic》裡美國文化《Gone with the Wind》對上層family saga的迷戀不同,《太平輪》是政治性的,借沉船乘客裡的三個愛情故事,傳達兩岸同源濃不可分的訊息。第一對是皇民化台灣人金城武與日治時期的居台日女長澤雅美;第二對是國軍抗日立大功但在內戰中死於中共槍下的黃曉明與韓星宋慧喬扮演的上海銀行家千金,第三對是鄉下婆章子怡與內戰中的國軍小兵佟大為。三段愛情當然在大時代中有巧妙的交集。
   金城武作為兼通國語(普通話)、台語、日語的台生日人(他姓「金城」名「武」,並非姓「金」名「城武」),演這個角色倒是很適合。他也使我想到,我的生父說不定是他同鄉,只不過對我母親與片子裡的金城武剛好相反。我比較好奇的是,生父當時怎樣看待中國人。
   《太平輪》刻劃了70多年前悲劇時代的人身不由己,但動作片大導搞文藝難免造作矯揉,太平輪最後沉船那場戲與荷里活版比顯得幼稚。華人粗疏,與日人的細膩剛好是兩個極端,因此華語片只能感動自己中國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