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151006二晚:中國人終於突破

   有眼疾後,晚上本來不用電腦。但昨天是歷史性的,草幾句留個紀錄。  
   終於,華人初獲諾貝爾獎58年之後,有了第一個中國土產的科學諾貝爾。此前的科學諾獎華人,即使原出身陸、台、港,得獎時除了高錕英籍,其餘清一色美籍。要到用中草藥提煉出瘧疾特效藥「青蒿素」的屠呦呦,才是在以在大陸的成就獲獎的bona fide中國人。
   但獲獎成就來自「暴政」下的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開放改革和學術自由無涉。那是44年前文革後期,毛澤東為幫助當年盟友北越防虐抗美集中幾百位科學家搞出來的國防機密。要抗議諾獎當局?
   屠女士不但無博士、無院士、無出國,我猜連英文都唔識幾個。靈感來自中國古醫書,而且並非人人聽過的《內經》《綱目》。由此看,她翻過的古醫書怕有幾百種。但資料、論文全中文,在科學家裡萬中無一。著述莫說外國人,港專家怕都看不懂。
   報載屠女士的簡歷,捐鉅款獎勵科研的邵逸夫先生同鄉,中學時並不標清,但喜歡的事persistent。但她出道的50年代大陸,由國家分配職業,天才也鬥不過根正苗紅。中上成績正好,不會自大、被槍打出頭鳥,反過來也不墊底。
   願屠女士健康長壽。

151007三晨後補澎湃網綜合《人民日報》和多維的青蒿素發現经过:
   66年,毛泽东指示:“把解决热带地区部队遭受疟疾侵害,作为一项紧急援外、战备重要任务立项”。翌年5月23日,37个有关单位成立“523领导小组”和“523办公室”。但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化合物和中草药無果。
   69年1月,实习研究员屠呦呦加入523的中药研究小组任组长,成员有余亚纲、顾国明、钟裕容等。筛选了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後锁定青蒿。
   但初期提取有效成分不果。屠其後受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启发,提取青蒿的活性成分时,棄煮沸高溫,改用低沸點溶劑乙醚,並去除無抗瘧性且有毒的酸性部分。71年10月4日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191号样品”,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
   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抗疟药内部会议上首次公开全部内容。

至於屠呦呦落选院士,《人民日報》說
   屠无博士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历史条件所致。至於院士,据了解前些年曾几次被提名,但均未当选。
   類似做出国际认可贡献而落选院士的還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从他們的治学为人风格中,或许能得到些启示。
   袁隆平至今仍像农民,一年到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如果不是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饶毅则出了名“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学风等。
   相比之下,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稳坐院士;相当比例的高官和高管当上了院士。

  「这个年代的科学家浮躁,不能静心挖掘原创的成果。」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copy "........人类已经告别了盲目寻找药物的阶段,现在研发新药的主流是理性设计药物....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是对以她为代表的中国科研人员在自力更生的年代在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卓绝地做出科研成果的表彰,值得为此自豪,但不应做过多的联想。"
方舟子
http://tech.gmw.cn/scientist/2015-10/07/content_17261579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