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130927五晴:葡國電影裡的回歸後澳門

   一早起來,沒想到會見到久違了的曾蔭權。
   剛上網的BBC紀錄片《The Great Contemporary Art Bubble Update》打出英國經濟學者Walter Bagehot 1895年的名言"At particular times, a great deal of stupid people have a great deal of stupid money.",數說一番新世紀新增的財富後,接著就展現我們有中文報價的金魚缸、前特首敲鐘開市和維港夜景。
    用香港繁華的影像來配「蠢人多蠢錢」的文字,其意甚明。雖然這裡的很多人很多錢並不屬於本地,但BBC的觀眾又怎分得清。
   畫面隨即轉到衣香鬢影的拍賣場。旁白說,其他市場的漲幅拍馬都追不上當代藝術。第一幅亮出來的搶手作品是大陸畫家的一家三口影樓式造型。這些「21世紀commodity/商品」以100萬美元為單位,每bid一口動輒50萬,以「翻番」(double)來計算漲幅
    時為金融海嘯前的08年上半年,被視為歐美上世紀初gilded age(流金歲月)的重演。但炒高藝術品的資金來自股、樓、油、金等市場的暴利,海嘯一來,自然也隨大市而由boombust
   (130928六後補:AD《佳士得內地首拍競投激烈 畢加索《坐着的男人》1,153萬天價成交》。千萬港元只屬次級交易,不反映一級市場。)
    *說到含沙射影,葡人去年回澳門攝製的玄虛片《A ultima vez que vi Macau(The Last Time I Saw Macao,)更「陰濕」。
    男主人公在葡國接到澳門昔日好友來函求救,稱有性命之虞,遂趕往一別30年,治權已由葡國轉移給中國的出生地。
    但抵埗入住「新中央」後,無熟人,講不通,只能乾等友人來聯絡,面對黑箱作業深感挫折。終於聯絡上後,又鬼使神差一再撲空。友人最終遇害,屍身無存。過程中,主人公也一再被警告,白跑一場回國。
    片子似乎想借主人公四處奔波,以殖民時代的眼光來展現曲街斜巷、打麻雀、上香……等華人exoticism。奢華的今天只有一個鏡頭:威尼斯酒店人造小河裡的gondola
    但由頭到尾,畫面陰暗如驚慄片,全片沒有露臉的角色,男主人公也只是「幽靈」,靠第一人身的低沉葡語來聲演,連高矮肥瘦都不辨。旁人的對白大都是來電,聲調恐懼,身份不明,急急掛斷,更像間諜片。似乎想說,澳門今天危機四伏,唯有隱姓埋名做人。
   透過主人公自道和戲裡一再展示白人男童在昔日澳門的留影,製片人可信生於澳門,70年代大約十歲左右離開,可信是搬回葡萄牙(或與74年的左翼革命有關)。本片是30年後舊地重遊,他由作主變成作客,加上滄海桑田、他這個舊宗主國人的消費力遠不如新宗主國人所形成的失落與反感。
   例如,找不到路,用葡文問路沒有人聽得懂。言下之意,中共只管了十多年,你們就忘了我們400多年的教化。
   但葡治後期,華人除了公務員,本來就沒有人學葡文。製片人住在葡萄牙,不問華人在澳門靠葡語如何揾食,才會有此一嘆。
   片子借對白暗示澳門陰森詭祕的原因
   旁白警告葡國主人公:"Go back to your country. The dragon has spoken."(英文字幕,下同)主人公則說:"They were turning themselves into animals."誰是dragon和they不言而喻
   戲裡就澳門反覆出現兩個意象:一個看不出與劇情有何關聯的背影,不論到哪裡都手挽套著白布袋但不見雀鳥的中式鳥籠;二是主人公四處奔波,但不論到哪裡,見流浪狗多過見人。
   靠人餵養的籠中鳥與過一天算一天的流浪狗,是否暗示今天的澳門?旁白也問,澳門人年三十晚湧去媽閣廟上香,是否擔心命運,尋求解脫
   還有意象指向大陸:街角的少先隊招牌;西安的秦俑坑,但不是正式展出的列陣,而是東歪西倒的一地碎片。
    澳門華人相信不會懷念前宗主。但土生葡人(Mecanese)難免有本土派,對本片的影射有同感。
    片子用美國爵士歌曲《You Kill Me》來開場和結尾。「You kill me」後接著是「and keep me still alive.」像不像本片的籠中鳥或沒有將來的流浪狗?
    翻查得知,荷里活1952年拍過一部黑白警匪片《Macao》,借這個東方「罪惡城」來推銷異國情調。主題曲正是You Kill Me》。
   葡國製片人可能從這首歌獲得了靈感,借《Macao60週年抗議澳門的「宿命」
   但中方可以放心。本片悶到嘔,相信西方人也受不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