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昨天媒體誹謗被重判的博文,有網友留言,間接肯定其父親「投靠肥佬黎」。
原來我與網友的尊翁有先後同事之誼,或者有人說,曾幫「魔鬼」打工。
黎智英棄製衣而就傳媒還不到25年。這位網友好年輕,父親說不定都比我小。
我當時蒙鄭大班介紹,由中文《亞洲週刊》轉往肥佬設於鰂魚涌華蘭路的《壹週刊》籌備班。最初大約有十幾人。其後那一年,與一眾開荒牛合力埋班、構思、採購、策劃、測試…。我好像出版了一兩期就離開了,那時應該有上百人。
由於在兩方面顛覆了傳統,黎智英開山時,招盡傳媒、文教學術界的嫌:
一是標榜「不扮高深,只求傳真」,既戳破社會一些能做不能說的陋習,也否定文以載道的儒家傳統。
由於光鮮的社會背後難免有見不得光的事,傳媒為了確保消息和廣告來源,向為權貴、藝人隱惡揚善。後者則以名氣和財力來保障傳媒的經營。但傳媒為權貴「捂蓋子」,在高層次上可能隱瞞了一些不公不義;在低層次上少了很多大眾最愛的八卦談資。反過來也壓縮了本身的影響、削弱了盈利、拖了社會進步的後腿。
由於光鮮的社會背後難免有見不得光的事,傳媒為了確保消息和廣告來源,向為權貴、藝人隱惡揚善。後者則以名氣和財力來保障傳媒的經營。但傳媒為權貴「捂蓋子」,在高層次上可能隱瞞了一些不公不義;在低層次上少了很多大眾最愛的八卦談資。反過來也壓縮了本身的影響、削弱了盈利、拖了社會進步的後腿。
黎智英看準了公眾知情權的市場空白,派狗仔隊四出追蹤,「踢爆」一些人的「男盜女娼」,滿足大眾窺秘心理的同時,借勢貶低建制來推動民主。
從他親自演繹萬箭穿心的《壹週刊》創刊廣告可知,黎智英深知打破幾十年來傳媒與權貴的「和諧」,必招致排山倒海的抗拒。但他自小經商,深明在開放的市場裡,只要大眾買他的報刊(相當於公投的選票),給他足夠的銷路和影響力,傳統勢力眼見自己曲高和寡,最終仍須順從市場,被他的傳媒觀同化。
黎式新聞作業客觀上同具正反兩面:一邊大炒名流緋聞、穿梆醜態(台灣斥之為「煽色腥/sensational」),一邊力攻政治新聞,推動民主。但名氣界為了自保、文人執著於傳統文風,只罵他傷風敗俗,不提他促進公義。
黎智英顛覆傳媒的第二個方面是表達的形式:字少圖多、看準重點、標題醒目、版面鮮艷、文句生動、方言貼身、取材與消費密切結合。這一下子就從取材死板、寫法平淡、長篇累贅、圖少文多的新聞製作傳統搶去了受眾。後者初期狠批黎式新聞「污染」中華文化和青少年,但不出一兩年就爭相仿效。即使文人傳統遠比香港強的台灣報界也無法抗拒。黎式新聞很快就成為港、台報刊的標準。
但黎智英真正厲害的不是八卦新聞觀,而是因為六四而感知傳媒是當時最有潛力的行業,三十多歲才毅然變賣全港知名、盈利穩定的便服連鎖,把全副身家投入從未涉足的傳媒。這種視野和勇氣在華人裡絕無僅有。
他為傳媒公司取名Next,是崇拜Steve
Jobs。當時Jobs被自己創辦的蘋果電腦掃地出門,被迫另創Next電腦。後來以Pixar動畫翻身,獲蘋果邀請回歸,接連以iPod、iPad、iPhone開創世紀奇蹟。
黎智英的成就相對濕濕碎,但在港、台的小範圍內,獨力翻新平面傳媒的生態,記憶中未有先例。
1 則留言:
不好意思,讓崔先生誤會了。
晚輩只是說家父去年特首選舉期間棄看明報,改買蘋果而已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