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130928日陰:《My Tuesdays with Morrie》法國平民版

   大鼻子影帝Gerard Depardieu主演的《La tête en friche》(My Afternoons With Margueritte)是美國暢銷書/電影《My Tuesdays with Morrie》的法國平民版。同樣講年輕人得益於與高齡智者的深談,感恩緬懷,但由博士教授改為半文盲
   主人公隨單身母親成長,自小肥胖愚鈍,在校受奚落,在家被責打。但本性善良,並未淪為受虐逆反的美式問題青少年。
   成年後只有小學程度,在公園偶遇飽讀詩書的老太太,聆聽後者為他朗讀諾貝爾獎得主Albert Camus(卡繆)1947年的《La Peste》(鼠疫)等名著後,大受啓發。兩人建立了母子般的情誼。
   Depardieu演得好,最後長途跋涉去廉價的養老院搶走95高齡的恩人,讓她過好最後那幾年。但相對濃烈的美國勵志片,點到即止,可見法美民族之別。法國人重思考,美國人重表達,覺得凡事非講清楚不可,以免為奸人的hidden agenda所害。
   這種美式思維讓人覺得光明正大,我們也納為核心價值。傳統的中式默契不再是美德而是黑箱作業後,社會上的猜忌爭吵多過解決問題。
   *本片的勵志若在法國有可能發生,則《順其自然》純屬日式和諧夢,只求為社會打氣,北歐怕也做不到。
   一對年近退休的夫婦利用自家豪宅空出來的地方開辦簡餐廳,追求第二人生,不料變成了德蘭修女。請進來包食包住的三個員工都是離家出走的青少年,在東主處不但享有自己家裡得不到的溫暖,更獲超好心、處事圓滑的男主人憑藉其社會地位引薦,逐一得圓受家人壓抑的理想,令青年的父母或丈夫明白自己忽視家人的需要,有愧於粗暴的強制。三個年輕人最終鳥倦知還,三個家庭破鏡重圓。
    若此,日本只要在全國各地徵求千百個這類私營「善堂」,青少年出走的問題都迎刃而解,公私經營的收容場所可以關門。
    我看了頭幾集後,在博文裡嗤之以鼻。但繼續看下去後,明知道最終必皆大歡喜,但表達誠懇,男主人和三個年輕人裡的宅男演得好,逐漸產生了憧憬,願意做個開心的夢。你可以說,此劇是針對社會現實的勸化劑(或者馬克思說的麻醉劑)。
   或因收視欠佳,此劇虎頭蛇尾。全部11集,三個年輕人與家人的死結,頭7-8毫無進展;但到了最後2集,突然在同一時間內完滿解決,擺明趕收工。

130929日:你「窮」嗎?

   英超奇季延續:至今6場。曼聯7分,平均每場都「和」,20隊裡排第12,低於平均,24年來開季最差。去年季初被曼聯以9:2狂宰的阿仙奴輸了第一場後連贏5場,以15分壓倒群雄,上次居首怕是史前。熱刺第2。曼城、車路士也低迷。不知有多少人這樣賭?賠多少?有冇蠱惑?
   *制訂「貧窮線」是僅次於房屋的第二大「梁策」(這個諧音AD一定不會用。但純屬玩文字,並非挺梁)。贊成!「積極不干預」早就過時。
   誠然,devil is in the detail。希望131萬佔人口18%(圖摘自MP)的線畫得不太差、補救方式可持續。
   完全同意:《減貧效益 公屋政策勝現金津貼》。有公屋住,我都願。未住過是我的遺憾。
   來港頭幾年,做慣生意的父親還有幻想,母親則繼續打牌,加上當時的家庭人口多,公屋輪唔到三口,我在港讀書那幾年,在父親打工的書店高不夠5呎的閣樓名副其實「屈」居。
   我赴美後,父母的生活日益困難。後來有人教申請公屋。但及至獲配,以麻雀為生命的母親嫌沙田禾輋離她的中上層牌友遠。母親是我最好的老師,教會我勿緬懷祖威、踏實做人、自力更生。
    *「梁政」AD當然死踩:《無目標無對策》《借扶貧過橋 為搶地開路》《拒訂目標》《推殘疾約章 無助就業》《福利開支飆 商界憂加稅》。
    至於《議員斥梁未打先降》,不用說是派多少都唔夠的工黨。
   《林鄭:首要幫助在職貧窮戶》:暗示不做工則不優先(除了失卻工作能力者),贊成!
    *10.1起大陸《旅遊法》ban購物團。AD稱《半自由行或成主流》,亦即同入出境、同食、同住,但在港不同行。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怕中下收入者湧來廉價自由行。住家變賓館,甚至有人瞓街、在陰暗處解決、人人帶水貨幫補……
    *AD《旺角行人專區 擬縮開放時間》:當初會一周開七日,顯然是創意瘋裡照搬西方。但西方鬧市的民居和行人密度只是西洋菜街一個零頭。日前看紀錄片裡巴塞隆納遊客必到的行人專用區,感覺上寬如彌敦道,夏日最旺時,遊人也很鬆動。
    *講法治,最多人提的是「程序正義」。今AD就海難一周年引述《死者媽媽:政府玩程序最令人失望》。
   *山頂《居民憂人車爭路 反對盧吉道建酒店》:環島路一年四季遊人如鯽,預埋我。
   *伊朗脅持美使館人質(見電影《Argo)《交惡34年來首次 美伊總統通電話》,《意義等同握手》,《奧為留功績 魯盼撤制裁》。伊朗新總統放政治犯、藉出席聯大對美示好、以英語上CNN、派外長與美商談……。奧巴馬這次不見,相信是避免一下子解凍,得罪記仇的國人。
   *緬甸和伊朗的改革令人鼓舞,間接增加對中國的壓力。
   *《安理會要敍銷毀化武 沒自動授權動武》:中方終由堅拒「干預」回復中庸,好事!
   *《肯尼亞商場恐襲 槍手租舖貨(車+立)運彈藥》:奧巴馬速派CIA保祖家!
   *AD實地報道《中國軟實力攻美 華人拉二胡 做健身操佔領紐約》《唐裝高手教拳 華洋混雜耍棍》《中國人平價賣藝 老外無奈》:
   紐約謀生機會多,一向是人種磁石,龍蛇混跡。大陸30多年前一開放,國人就藉探親讀書湧到。我在華埠編報紙,目睹巨變。我離開後這26年,大陸移民以13億人為後盾,數目輕易超越台港移民,主導了紐約華人社區。流亡精英也可能以紐約最多
   上次回去距今剛好三年,願聞更多新事物。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130927五晴:葡國電影裡的回歸後澳門

   一早起來,沒想到會見到久違了的曾蔭權。
   剛上網的BBC紀錄片《The Great Contemporary Art Bubble Update》打出英國經濟學者Walter Bagehot 1895年的名言"At particular times, a great deal of stupid people have a great deal of stupid money.",數說一番新世紀新增的財富後,接著就展現我們有中文報價的金魚缸、前特首敲鐘開市和維港夜景。
    用香港繁華的影像來配「蠢人多蠢錢」的文字,其意甚明。雖然這裡的很多人很多錢並不屬於本地,但BBC的觀眾又怎分得清。
   畫面隨即轉到衣香鬢影的拍賣場。旁白說,其他市場的漲幅拍馬都追不上當代藝術。第一幅亮出來的搶手作品是大陸畫家的一家三口影樓式造型。這些「21世紀commodity/商品」以100萬美元為單位,每bid一口動輒50萬,以「翻番」(double)來計算漲幅
    時為金融海嘯前的08年上半年,被視為歐美上世紀初gilded age(流金歲月)的重演。但炒高藝術品的資金來自股、樓、油、金等市場的暴利,海嘯一來,自然也隨大市而由boombust
   (130928六後補:AD《佳士得內地首拍競投激烈 畢加索《坐着的男人》1,153萬天價成交》。千萬港元只屬次級交易,不反映一級市場。)
    *說到含沙射影,葡人去年回澳門攝製的玄虛片《A ultima vez que vi Macau(The Last Time I Saw Macao,)更「陰濕」。
    男主人公在葡國接到澳門昔日好友來函求救,稱有性命之虞,遂趕往一別30年,治權已由葡國轉移給中國的出生地。
    但抵埗入住「新中央」後,無熟人,講不通,只能乾等友人來聯絡,面對黑箱作業深感挫折。終於聯絡上後,又鬼使神差一再撲空。友人最終遇害,屍身無存。過程中,主人公也一再被警告,白跑一場回國。
    片子似乎想借主人公四處奔波,以殖民時代的眼光來展現曲街斜巷、打麻雀、上香……等華人exoticism。奢華的今天只有一個鏡頭:威尼斯酒店人造小河裡的gondola
    但由頭到尾,畫面陰暗如驚慄片,全片沒有露臉的角色,男主人公也只是「幽靈」,靠第一人身的低沉葡語來聲演,連高矮肥瘦都不辨。旁人的對白大都是來電,聲調恐懼,身份不明,急急掛斷,更像間諜片。似乎想說,澳門今天危機四伏,唯有隱姓埋名做人。
   透過主人公自道和戲裡一再展示白人男童在昔日澳門的留影,製片人可信生於澳門,70年代大約十歲左右離開,可信是搬回葡萄牙(或與74年的左翼革命有關)。本片是30年後舊地重遊,他由作主變成作客,加上滄海桑田、他這個舊宗主國人的消費力遠不如新宗主國人所形成的失落與反感。
   例如,找不到路,用葡文問路沒有人聽得懂。言下之意,中共只管了十多年,你們就忘了我們400多年的教化。
   但葡治後期,華人除了公務員,本來就沒有人學葡文。製片人住在葡萄牙,不問華人在澳門靠葡語如何揾食,才會有此一嘆。
   片子借對白暗示澳門陰森詭祕的原因
   旁白警告葡國主人公:"Go back to your country. The dragon has spoken."(英文字幕,下同)主人公則說:"They were turning themselves into animals."誰是dragon和they不言而喻
   戲裡就澳門反覆出現兩個意象:一個看不出與劇情有何關聯的背影,不論到哪裡都手挽套著白布袋但不見雀鳥的中式鳥籠;二是主人公四處奔波,但不論到哪裡,見流浪狗多過見人。
   靠人餵養的籠中鳥與過一天算一天的流浪狗,是否暗示今天的澳門?旁白也問,澳門人年三十晚湧去媽閣廟上香,是否擔心命運,尋求解脫
   還有意象指向大陸:街角的少先隊招牌;西安的秦俑坑,但不是正式展出的列陣,而是東歪西倒的一地碎片。
    澳門華人相信不會懷念前宗主。但土生葡人(Mecanese)難免有本土派,對本片的影射有同感。
    片子用美國爵士歌曲《You Kill Me》來開場和結尾。「You kill me」後接著是「and keep me still alive.」像不像本片的籠中鳥或沒有將來的流浪狗?
    翻查得知,荷里活1952年拍過一部黑白警匪片《Macao》,借這個東方「罪惡城」來推銷異國情調。主題曲正是You Kill Me》。
   葡國製片人可能從這首歌獲得了靈感,借《Macao60週年抗議澳門的「宿命」
   但中方可以放心。本片悶到嘔,相信西方人也受不了。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130925三晴:中方如何回敬「勇敢」的美國人?

   新任美國總領事Clifford A. Hart, Jr.(夏千福)不畏警告,公開論港。佔中歡迎,中方怕會恨如彭定康。港人大概既恨左,也怕外人令問題變得更複雜。
   *近年政府民望插水。民調人每次公布,都樂於解說。不料這次信任度勁彈至半年前水平,頓時失語。不想給狼英得分?會否是力推民生,市民覺得有為?例如歇暑後復工即接連公布加津貼換柴油車、垃圾收費諮詢、的士加價。
   *「香港保衛戰」又有新戰場:MP頭版頭條《滬學者倡棄港元 指自貿區勢搶境外人幣》。口號可能是:港用人幣,人人都斃!
   *丁書苗《小學未畢業善交際 雞蛋小販變高鐵一姐 賄劉志軍獲20億》,很反映國情。經濟逐利,政治逐權,機制相近。開放初期,市場空白,不問出身,各鑽空子。千百人倒下,沒入歷史,但也可能冒出一個「劉邦」。
   *望子入名校又何嘗不是各出奇謀。除了惡補、搬屋、排通宵、捐錢……,有人做校工走內線。今報載有新移民想入天主教名校卻信錯基督教。四大宗教裡,僅耶穌的兩教有名校。但這兩教不規定夫婦須同屬一教,父母大可各棲一方。會否有人專追名校的單身教師。Miss/Sir的子女又怎能不收?
   *《金色iPhone 5s拍出7.8萬 蘋果「飢餓營銷」創天價》。Apple除了運作暢順、美絕人寰,造勢之巧也無人能及,但難免夾雜陰招。Steve Jobs的世紀成就涉及一個常見的疑問:不夠奸成就不了大業?
   *法老政治:埃及獨裁時長期取締穆兄會並未能滅絕之,客觀上顯有市場。「革命」後再出此招,只怕其轉進地下更棘手。
   *球壇變天:英超新球季第一個月,排名大顛倒。長冠王曼聯慘居第8,陪讀王阿仙奴水鬼升蛇王,四強裡一向最弱的利物浦也神勇。中段會否回復正常?歐職會否由英超/曼聯、西甲/巴塞皇馬轉進德甲/拜仁時代?
   *《俄歷史教科書改版 普京獨佔一章》。難怪有人借狗相來踩他()。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130924二陰:《半澤》是打工仔的《Man of Steel》

   日劇踏入9月後半的換季時分,職場劇《半澤直樹》和家庭輕喜劇《順其自然》的首季幾同時大結局。(想知哪裏有得睇,含中文字幕,可在搜索引擎裡鍵入劇名)
   兩劇都是勵志的童話。但《自然》擺明是幻想,令《半澤》看似較真。
   《半澤》收視爆燈,因為是打工仔的《Man of Steel》。(130926四後補:與前年的美國片《Horrible Bosses》一齊看,效果更好。)
   半澤的父親被銀行追債逼死。大學畢業後入大銀行從基層做起,誓要以正歪風。逐漸透過業務,得知逼死他父親的「常務」(或相當於香港的執行董事/MD)處事不軌、隻手遮天。他追查到底,面對打壓百折不撓,獲行長撐腰,終於對惡老細「以牙還牙,百倍奉還」,正義家仇一併得雪
   這間接反映日本長期低迷、債務沉重,你欠我追,社會上摩擦多。新一代內心不忿,當著上司的面非按傳統畢恭畢敬不可,但轉過身可能就罵PK。
   但在現實裡,莫說日本論資排輩,即便在上下關係較平等、轉工較易的香港,遇到兇惡的大老細,又有幾人敢鬥到底,而不是轉工避衰運。但童話就是為了讓人在惡劣的現實裡得以保持幻想。
   AD一再盛讚《半澤》,除了同情「上司攬功,責推下屬」的打工仔,或許也出於政治:盼港人摒除功利慣性,像紅衛兵那樣「敢於鬥爭,敢於勝利」,勿與惡勢力妥協。
   我從金融海嘯的角度出發,看了頭幾集後,透過半澤追查同事的違規作業,得悉了一些日本的銀行商業文化,但覺得是借銀行個別職員的不軌來模糊全行長期的陋習:根據日式人際關係來放款,與企業的發展、盈虧脫節(見130814文)。
   就這方面,《半澤》首季大結局的第10集,借主人公在董事會上對惡董事的批判,算是做了交代。希望今後再進一步,有作品像荷里活的《Margin Call》《Wall Street Down……,直擊全行的制度和文化問題。
    扮演半澤的堺雅人孩兒臉、瘦小,或因此常演柔弱的角色,古裝長劇《篤姬》裡的德川幕府悲劇性末代「將軍」,《向日葵与幼犬的7天》裡以殺犬為業但心慈手軟的流浪狗收容所職員。但這次反過來,直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惡人時,像古裝劇裡誓死不屈的忠良,怒目圓睜,聲震屋瓦,連對方也為其震攝。
   《半澤》的收視反映社會心態多過客觀的意義。

130924二陰:恐怖活動國際化

CCTV實時拍攝到槍手闖入商場施襲
   這次針對非伊斯蘭信徒的肯尼亞大恐襲,最突出的是國際化:
   組織來自索馬里(名為Al Shabaab/伊斯蘭青年運動),槍手《近半歐美籍》,主腦可能是英籍恐怖份子的白人遺孀;遇襲的商場屬外資(有說以色列);死者國籍遍及歐亞非,包括一個中國人;美、英、以色列都派特工幫忙救人。
    由05年倫敦連環爆炸、今年波士頓馬拉松壓力鍋炸彈到這次的肯尼亞商場屠殺都說明,恐怖活動已在英美「本土化」。如果單單索馬里就有150萬族人散居歐、美、中東(美國集中在中西部大城Minneapolis),西歐和北美的穆斯林當以千萬計。免簽證往來全球,防不勝防。
    今後是否須分區設立反恐拯救隊,跨界作業?
    看來,今後去某些地區前,最好先修《伊斯蘭101》。除了先知母親的名字Amina,還得熟悉些習慣。一看不對勁就跪下來舉起雙手抹臉頌經。
    *CCTV實時拍攝到槍手施襲的情景,值得一讚。但安全第一,新聞再好也不值得賠命。
    *肯尼亞在伊斯蘭為主的東非招嫌,除了因為是前英國殖民地,多基督教徒,現在更因為是美國總統的「爸爸」。但也因而獲美英眷顧。
    最近看了2010年基於真人真事的肯尼亞電影《The First Grader(港譯:我的八十後同學),借該國獨立後普及教育,為殖民時代原住民的反抗運動Mau Mau平反。當年英人鎮壓手段之殘酷,與在港所知的管治差天同地。戲是公營台BBC拍的,算是英國人默認當年的罪行、間接對受害者道歉。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130923一day after:為億元全國搶殺人

   今年全球最大的颱風在近處掠過,虛驚一場。但打工仔總算多放半天假。
   但與此無關,昨晚睡不著,起床看了港譯《10亿悬赏追杀令》的日本警匪片《稻草之盾》()。
   美國動作片純刺激感官,但日本兼顧思維。本片更以哲理為主,動作只有一場荷里活式的大撞車。
    美國有人不滿法制對壞人太「人道」,主張以暴易暴,故美劇常見vigilante。《稻草》剛好倒過來:講姦殺兩幼童的兇嫌落網,國民爭相誅之。警方為了將其由外地解到東京,移交司法程序,沿途捨身保護,與國人包括自己的一些同事對抗。
   片子裡之所以人人都想越過法律殺凶徒,因為新近的受害人生於豪門,族長懸賞逾億港元,誰先殺他誰獨得。
   但這筆錢並不好賺。由於winner takes all,為了搶在他人之前殺人,可能先就與競爭者互宰。次之為了證明是自己殺的,事後須被捕定罪,不排除被判死。
    但經濟蕭條逾20年,失業、欠債、破產、家破、絕望的人多的是。現在有機會博一筆幾輩子都用不完的錢,讓一家大小脫苦海,連警方都心動。
   最有機會賺這億元的正是持槍護送兇嫌的警員。幾位隨行警員彼此就誰是「無間道」的猜忌,正是本片的戲肉。
    說白了,無可抗拒的賞金加上為民除害的「正義」,把「有錢使得鬼推磨」推到極端,產生了荒謬的後果:沒有事不敢做,沒有人不動心,而且人人大義凜然。
    戲的前半部緊湊,但後半部脫離現實。三位護送者為免目標太大,為人所乘,擺脫大隊,徵用平民的私家車走小路。但開車回東京走了幾個鐘頭,沿途幾無人煙,哪像全民追蹤兇嫌?
    回歸常理的話,本片根本沒戲可做。方法是用decoy:找十個八個身材相若的便衣,與兇嫌一併穿上類似清理污染用的工作服,由頭包到腳,只露出眼睛。即使有人敢殺光整批人博賞,事後也必判死。怕警員下手的話,沿途可不時變更decoy排列的陣式,令警員不敢輕易出手,以免殺同事。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130922日8號風球:打工仔怕冇假放

   今年全球最強的颱風「天兔」正面吹襲,全城較前緊張。但晚飯時間就升級八號,中秋的三天長週末怕到此為止,打工仔明天要全日上班。
   *薄熙來判無期又如何?小民和異見人士被告能獲得同樣的透明度和對質機會嗎?在獄裡能獲得同等的待遇嗎?
   *建制就07普選繼續靠嚇,較前升級。當局是真的收緊還是測試水溫?佔中派以柔制剛,較公民黨上次就官方政改封門拒談大有進步。
   (130923一後補:年來最左的《環球時報》昨引述港媒稱〈駐港部隊準備應付反對派佔領中環〉)
    *吳老年來很鷹,昨在鏡頭前以英美插手為由,稱中央會「企硬」。但與《威脅拉倒普選》仍有距離,AD為了動員硬作大。MP指吳《收回「篩掉泛民行不通」論》比較貼切。
   *近年一個港英後期的四料議員,用大陸話說近乎「毛左」。此人會否是「潛水」人員?
    *講到面目可憎,另一個我一見就轉台的是演美劇《Mentalist》竄紅後,賣廣告硬銷中式「connection」的澳洲男星。陰陽怪氣,中人作嘔。
    *政治助理在建制裡只是「妹仔」。政務司長特地為其離職發消息,強調「合作愉快」,予人此地無銀三百兩之感。
    *針對西方人的恐怖活動第一個高潮是1970年代,當時主要見於發展中地區。發達地區的班機被劫,通常是飛往非洲的反西方國家。2011年九一一後,恐怖活動才直擊美、英本土。不料肯尼亞商場事件令焦點又回到發展中地區。
    *肯尼亞脫離英國獨立初期,是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但殖民地的本錢很快就耗盡,倒退為非洲中流國家。但這次說不定會令英國加強對前屬地的協助,因禍得福。
    *索馬里「蓋達」承認責任。非洲東北角上的這個國家近年最出名的是海盜和饑荒。要數最恐怖的國家,肯定排名前列。
    *美對復甦缺乏信心,突然推遲退市。全世界頓時「撬起」,只好重新安排荷包,包括我這種退休已久者。但港股、港樓會歡迎,辣招也肯定維持。

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130921六:中韓秋節大不同

   中秋翌日閱報,原來農曆八月十五在韓國也是大節,甚至僅次於過年。不過不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慶團圓,而是農忙之後慶豐收,相當於北美的Thanksgiving(感恩節),漢字寫作「秋夕」
   由於連放三天假,AD的韓風專欄說,很多人回鄉掃墓。
   中韓過秋節各取所需,會否是地理條件使然?從學前母親教我的杜甫詩句「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白頭還戍邊」想起,由蘇武、張騫、王昭君……,中國古代很多詩文都源自流徙的鄉情。
   由於國土大,東西隔涉、種族文化不同,漢人很少自願
西遷。被迫上路的話,限於財力、沿途的政治區隔和治安,很可能一去不回。若此,如果一年裡確以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圓,那天晚上,流徙的漢人,尤其是在地廣人稀、風土迥異的西域,也就仰首對著光汙染前萬星拱托的一輪明月,瓢飲悲歌,思家哀命。
   韓國古代雖然也專制,但面積相當於中國一省,由這頭到那頭,風土變化不大。即便流徙,也絕少老死他鄉的悲哀。韓人用秋夕來慶豐收,會否是天氣比中國冷,耕作期短,對豐收特別珍惜
   *除了過節的意義,今年中秋還有一宗中韓意識的比拼。《人民日報》論及中韓歷來最紅的宮廷劇,讚《大長今》堅忍最終戰勝邪惡,批《甄嬛傳》鼓勵比壞人更壞才能戰勝壞人的人生觀。
   黨報「長韓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理論上沒錯。但今天在大陸,甄嬛才是生存之道,脫離現實的高調只落得網民的譏諷:官方比甄嬛更可恥,卻要國民學大長今任人宰割。
   《甄嬛》作為大眾娛樂,恐怕只是借古喻今。官商貪腐,上行下效,好人有冤無處訴,「以惡抗惡」與壞人同歸於盡的案例,由楊佳殺警到最近的首都機場輪椅爆炸案,層出不窮。愈來愈沒有人像大長今那樣堅忍等機會。
   *中國人愛月而懼日。不論嫦娥奔月、玉兔的傳說,還是「床前明月光」「閉門推出窗前月」「明月幾時有?」「月是故鄉明」(今人說「月是外國圓」)……的吟誦,雖偏向憂鬱,但富意境,不像講日,首先想到的是咒詛:上古的九個太陽要烤熟我們,幸得后羿射下八個挽救了華夏。即使「如日中天」的讚許,也帶有警醒的意味。
   但其實,太陽才帶來生命,對農業尤其重要;月亮只是太陽休息時的替工,相當於牆角裡半夜才點亮的小燈泡,聊勝於無,對日常生活無助
   *重月輕日反映了儒家主導了思想和晉升,士人務虛的傳統。「四大發明」面世時只是「奇技淫巧」,發明家只是工匠,地位不比商人高。
   進入現代後,西方以科技「征服」世界。中國人這才把四大發明翻出來,以示不比西方人差。但不敢說自己古時看不起科技,因而雖一度領先,最後反被拋在後頭,受盡屈辱,自食其果。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130918三迎月:美領館外再次驚魂

    昨午下班時分路過金鐘,巴士站有告示稱,花園道交通意外,落坡全線封閉。
    現場錄影當晚瘋傳。有南亞裔駕駛的貨車在動植物公園對開俯衝而下,先把一架賓士撞停在美國總領館入口處對街的行人道,最終造成8車串燒。翌日報載,事主是巴基斯坦裔。美國對恐怖活動杯弓蛇影,香港雖未受波及,難免惹人猜疑。
    由於美英暗撐香港普選,左報日前方借MIx在港的活動來還擊,帶出港人爭普選受西方利用的聯想。
    但中方這方面的活動怕也不比英美少。香港自清末以來就是國人反政府的前哨、外國人對華的收風站。清朝曾派人來暗殺革命派。1950年代初,周恩來經港去雅加達開會的專機途中爆炸,全機罹難。但周事前接報,逃過大難。那不是「長江一號」與敵鬥法又是什麼?說不定有人因而在港失蹤死亡,只不過港府淡化,令傳媒以為是意外。
   間諜活動一如其他有重大利益推動的地下活動,有人的地方就有,只要不妨礙常人,人人當其不存在。但間諜惡在以國家為後盾,連治安部門都對付不了。我們沒有主權,更管不了,還不如索性開放市場,請各國間諜多來貢獻經濟。
   但間諜活動正因為能做不能說,香港雖然擺明是東方的Casablanca,在國際政治上仍然是nobody。馬尼拉人質事件說明,講國際地位,我們遠不如只有三流國家收水與其建交的台灣。菲律賓當我哋死嘅。
   昨天是美領館門外第二次嚴重的交通意外,說不定又會加高圍欄。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130917二晴:50年前佔領華盛頓成就的大事

   美英外交官接連暗撐佔中,似有默契。中央反擊正常。有趣的是,港有人提升到反分裂法的層次,代中央講出心底話。中共最講朋友,必有厚賞。
1963/8/28黑人「佔領」華盛頓(盼能提供版權)
   50年前,得悉馬丁.路德.金挾諾貝爾和平獎威望,號召全美黑人操來華盛頓爭取平權時,肯尼迪總統也很擔心。
   黑人窮、受教育少、犯罪率高,萬一有小撮人堵住中央要塞,打砸燒殺,機關重地失守,世界領袖的形象掃地,自己地位都不保。但黑人要求廢除種族隔離,美國最講自由平等,總不好說你們不要來,更不敢說你們這是要脅國家。
    建制在這種愁雲之中,終於捱到了1963年8月28日。30萬從全美各地湧到首都「上訪」,黑人裡夾雜著不少白人同情者。Charleton Heston、Marlon Brando等大明星停工,從荷里活包機來助陣。Bob Dylan、Peter, Paul and Mary等臨場演唱。
   事前恐怕連金牧師都沒想到,這次遊行不但是美國史的一個分水嶺,也是人類史上一次最動人的非暴力抗爭。遊行隊伍中只有悲情和盼望,沒有怒氣和咒詛。聽完金牧師"I Have a Dream"的壓軸演說後,全場雷動,連悲情也昇華為喜悅。同時透過電視直播,感染了全美。
   若非肯尼迪3個月後遭暗殺,平權法案可能當年就已通過。最後於翌年由以副總統身份接肯尼迪空缺的約翰遜(詹森)簽署。
   《I Have A Dream》的演說和遊行人士頌唱的黑人靈歌《We Shall Overcome》,自此成為非暴力抗爭的經典,鼓舞著千千萬萬的人上街。
   BBC在大遊行50週年當日首播的紀錄片《Martin Luther King and the March on Washington》沒有說,遊行有否出事。但即使有,相信也不是犯罪,而是盛夏中,人長時間暴曬的健康問題。
   紀錄片更沒有說,這次「佔領華盛頓」令美國損失了多少GDP。問西方人有關的GDP是正還是負,只會遭到鄙視。即使最愛用貨幣來為人類行為比高低的芝加哥學派,恐怕也不敢量度金牧師的《I Have A Dream》值多少GDP,與該學派大師佛利民的巨著怎比?
   凡事貨幣化的學術,說得客氣是機械,說得白一些是不用腦。你如何衡量蘇格拉底、孔子、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自古至今的影響值多少GDP?
   用50年前美國的成就來認定香港的佔中同樣和平或太武斷。但又很難想像,香港今天的年輕人比美國當年的黑人更暴戾。誠然,有人不止一次佔領交通要道,但只限於深夜。看不出到佔中時,會刻意妨礙市民的往來交通來爭普選。
   港人一向最怕暴力,我對此很有信心。

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130915日陰:三島的軍國「理想」死灰復燃

   人類修史若主要是借古喻今、左右現實,則日本至激導演若松孝二去年推出《三島由紀夫自決之日》(),重提這位諾貝爾級作家42年前對國人死諫的復尊天皇、修憲建軍「理想」,當非偶然。
   經濟一蹶不振逾20年,全球第二的GDP被中國取代,令日人急於重建1970-80年代的光榮。去年「國有化」釣魚台後,請力主修憲、對華強硬的安倍晉三再次拜相,三島的夢想終有望落實
   黷武強國擴張戰敗、經濟蕭條,國民急於恢復昔日光榮而支持極權,1930年代初,一戰後割地賠款、軍力被廢,加上美國大蕭條禍大量失業的德國早有先例。希特勒建軍、排外的「國家社會主義」被視為民族的救贖。日耳曼民族「鐵血」,大和民族愛「武士道」,兩者都黷武。
   此片只講三島生命中最後的四五年,亦即60年代後半葉,三獲提名諾貝爾獎後,放棄寫作,全力「救國」。但不提其早期思想和性格形成的背景,導演宣揚三島的「復興大和魂」多過剖析這個奇特的思想案例。
   我看的是試片,最大的收獲是明白了,三島晚期的軍國主義狂熱部分是對當時社運極左的反動。
   60年代下半葉,中國的文革思潮席捲全球,日本青年尤其熱衷。學運和工運強烈反帝、反資本主義,動員力強,惡鬥警察。「赤軍」等地下組織劫機、殺西方人,仿佛「蓋達」的前身。
   兩相對比,右派無聲無色。三島深感「國將不國」,遂以大作家的財力,在大學生裡物色同道,自組尊皇、崇武的軍事組織「楯之會」。成員須加入自衛隊,接受軍訓洗禮,然後返回組織,定期集會操練,隨時報國。
   三島痛心的是日本1945年戰敗後,被美國「強加」「殖民地」憲法,把天皇貶為虛君,廢除軍隊,只保留最低限度的自衛力。他切望恢復戰前體制,尊王、建軍。
   但其實,戰後只不過5年,日本就獲得了轉機。韓戰爆發,中共出兵打美軍,日本搖身一變,由美國的二戰敵人變成抗共的盟友,獲送上聯防的安保條約。
   60年代末,安保續約在即。左派激烈反對,聲勢浩大。三島心急如焚,起初欲遊說自衛隊仿效古代的兵諫,逼國會修憲,必要時動武。但自衛隊已習慣了中立,拒絕干政。
   三島絕望之餘孤注一擲:1970年11月25日,憑個人聲望及與衛隊的交情,與四位信徒賺門進入衛隊彈藥庫,脅持主管,號召將士「起義」,但無人響應。三島無奈之下,與一位信徒剖腹。
   當時相信絕少日人同情三島的死諫。但40多年後,眼見被中國超越,越來越多人視建軍為國家完整、主權獨立的象徵:無軍何以國為?否則,安倍不可能憑民族復興的主張連任,議席更勝上屆。

130915日晴陰:「我不是好戲」

   現正放映的《我不是拉登》(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只有一點好處:片名道盡了九一一後,講恐怖活動的人文片(相對於《Zero Dark Thirty》這類戰爭片)千篇一律的結論:我們美國人並不歧視穆斯林。因為,所謂的恐怖份子很多都是「reluctant/無奈」之下被捲入的普通人,用耶穌的話說,「他們所作的,他們不知道。」
   以往的主人公主要是中東的雙失青年,絕望之下綑上炸彈當「烈士」,為家人換點「撫恤金」,同時把自己送上天堂,盡享《可蘭經》應許的富貴和處女。
   這次換成人上人,出身巴基斯坦望族,全球頂尖大學普林斯頓的優才,不到30歲就成為華爾街名企合夥人。惜碰上九一一,留鬚加上姓Khan,回美時被脫光通櫃,當街被扔上警車扣押。
   American dream化作American nightmare後,方知自己的出身決定了命運,毅然返國教大學,藉身教戳穿美國的「虛偽」同時結交激進勢力。學生爭相追隨,師徒以茶室為基地,將思想付諸實踐。
   此時,一位在當地任教的美國教授被綁,疑係青年導師的徒弟所為。CIA邊準備出動武裝,邊透過當地的美國記者,勸對方放人。全片基本上是記者與教授的語言交鋒,以及九一一未發生前,主人公在美如魚得水的回顧。教授用美國對己的不公來說明,伊斯蘭世界抗爭有理。但對觀眾來說,雙方的陳述都是不看可知的濫調。
   最後證實,綁架者並未殺錯良民,被綁者真的是CIA臥底。
   大結局不論,美國人慣用絕對的角度看待「歧視」,令現實中真正有代表性的歧視反而更難解決。九一一是世紀災難,美國遇襲後初期杯弓蛇影,針對非我族類在所難免。
   華爾街精英因為受辱轉而支持恐怖活動,像是出身和性格使然,在穆斯林裡應絕無僅有,否則西歐各國的穆斯林早就「星火燎原」。現實中,當社會心理異常敏感時,只能幫助國人儘快消除恐懼,對待穆斯林回復平常心。
   此片只有一點值得看:開場頭三五分鐘,有兩位中年男士坐在夜店裡彈唱似帶宗教色彩的音樂。音調帶神秘感,但令人舒緩。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130913五陰:台灣民眾會否斬「馬」?

   *台灣的馬總統民望已夠低,若確為兩岸經貿而鍘王院長,無疑自我彈劾。個人現已完全孤立,難保能任滿。國民黨無論誰接任,下屆都必屬綠營。若迎來形象溫和的女總統,更可能一做八年,奠定綠營在政黨輪替上佔優。
   *敘利亞局勢就更奇妙。除了反對派,各方都想借繳化武換免打的俄羅斯方案下台。俄、敘打鐵趁熱,連環出招,欲令美難以反悔。
   普京破天荒投書NYT、敘願簽禁化武公約,加上被反對派綁架後獲釋的西歐記者稱側聞綁架者承認施化武嫁禍政府。奧巴馬大可借選民反對轉軚。
   普京強橫得來有謀略,自由派恨之入骨,但鬥不過他
   *中國古有「御膳房」,今進化為「御善仿」。iPhone、法拉利……都能亂真,何況是羅浮宮門票?大可看開一些:仿品開始有文化了!下次也許是La Scala門票。香港的國際藝展兩三百元入場,經常爆棚,水位很多?
   *強國假門票和敘戰局不同級數。看報章處理的輕重可見其傾向:
   MP用敘戰局做國際版頭條,連發5條;假門票排在倒數第3位。
   AD用假門票做國際版頭條,連發4條;敘戰局排第19位,1條帶過。
   *威廉王子退伍:英國皇室男丁按例要當兵打真軍,以鍛鍊品格。中國的太子黨、官二代若入伍,怕就像薄公子讀哈佛,五星上將都不敢過問。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130912四晴:醫院界定病人死亡的道德風險

   剛播完第五季的日劇《救命病棟24時》(日文原劇名,相當於中文的「急症室24小時」)一如醫院劇元祖的《ER》(急症室),頌揚醫生以救人為天職。輕鬆感人,但不看也沒有損失。唯一學到的是:
   由於移植用器官嚴重短缺,醫院多供應的話可揚名,便於發展。這令院方和急症室對於搶救病人到哪個地步才宣布死亡,可能出現利益差距。
   「死亡」在醫學上雖有明文規定,但醫生既為救人亦為個人前途,傾向延長搶救、推遲宣布。但鍥而不捨一來增加開支,卻無法回收,二來器官可能損毀,不適用於移植。兩者都不符合院方的算盤。
   理論上自以前線醫生的判斷為準。但在醫院各大部門裡,急症室通常最賠錢。一來不能不收症,且要盡力搶救,不能計較成本;二來病人即使復原,也很難按正常收費來償還。故急症室的規律是救人越多越蝕本。
   本劇裡唯一的衰醫生就是急症室主任松嶋菜菜子的上司,想借急症室蝕大本的「成就」來逼走功高蓋主的下屬。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130「911」三陰:綠營後市看好

   今天是美國「911」12週年、日本「國有化」釣魚台1週年、iPhone 5S/5C發佈日。本月是金融海嘯5週年。
   *911後,美國杯弓蛇影,逼使全球精神緊張。被撞塌的紐約世貿雙子樓已重建,伊拉克的薩達姆、蓋達的拉登、利比亞的卡達菲亦已除去,但伊斯蘭世界的爭鬥停不了。
   *習、安立談後,中日關係會否虛談實鬥?
   *智能手機普及後,iPhone獨步不再。5S缺少新功能,仍只靠incremental的快和美。13億人的市場仍會炒,但狂不起來。
   *南部出身的國民黨籍立法院長王金平為綠營關說,遭馬英九公開羞辱,反過來被連戰批。王若改投綠營,國民黨內連馬決裂,民進黨將再次上台。Mr. Xi趕快與Ms. Tsai、Mr. Su等搞好關係。
   *大陸x連爆:廣州很少這樣大鑊,AD《8死逾36傷 疑非洲人存違禁品》。廣州的非洲人是一個奇景,據說有20萬。
   *我相信中國債務黑洞大,但不相信在新興國家裡最差。AD專欄引述Economist稱不排除中國步雷曼後塵,恐怕是主觀願望。
   *AD頭版頭條哀痛酒樓放生的《小玳瑁死了!》借勢抨擊梁粉主持的海洋公園「隱瞞」。MP也用玳瑁之死作港聞頭條。小貓遭虐致殘大集會掀起的愛護動物狂潮,隱含泛民vs建制的分野,恐怕又是一個條條大路通普選的戰場。
   *AD《伊院出書回顧50年 左派醫生憶救林彬》。原來李小龍也在伊院離世。我從未光顧這家我升大那年落成的九龍最大醫院,也算是運氣。
   *Right on:AD孟加拉《窮人銀行感動港女 唔撈Banker搞社企》。
   *王丹上博撐林慧思。他不是在台灣教書嗎,只隔一個海峽就可稱「越洋」(AD)
   *AD引述世衛對中國、孟加拉、柬埔寨、印尼、斯里蘭卡、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調查稱,《亞洲25%男人曾強姦女性》,以孟加拉的9.5%最低。不說如何界定「強姦」,亞洲國家多的是,中國為何不是與日、韓相比,而是與種族、文化幾無共同點的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相比?穆斯林男女地位懸殊,孟加拉真的比中國好那樣多?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130910二晴:中日「談歸談,打照打」

    擔心前警務處長管郊野公園純屬橡皮圖章,還不如說梁振英別無可用的人。
    *來而不往非禮也:安倍邊說重視對華關係,邊加緊連橫圍堵。習近平這次應邀與其立談五分鐘後,隨即派轟炸機飛越沖繩、無人機到釣魚島附近的日本防空識別區。用「談歸談,打照打」來回禮?
   *日《朝日新聞》無心之失?申奧首輪投票後,該報微博稱「東京落選」。雖然數分鐘後即刪除,問題是新華社和央視也一度同樣錯報,日中各自出錯似乎太巧。中方若是抄日方的消息,後者的錯純屬巧合?
   *安倍經濟學奏效?日次季的GDP年成長3.8%。中國難打。
   *美敘若能借交出化武來避免轟炸,倒是不錯的下台階。   
   *除了單車,香港在全運會得獎主要靠英國人留下的「貴族」運動:欖球,馬術,高爾夫。建議下屆增設木球、曲棍球,讓我們的印巴裔揚眉吐氣。
    *港有小貓被虐致殘,1,500人齊集政總戶外申訴。但在大陸,有兒童硬生生被挖雙眼,只是又一個社會檔案/推理故事。
    *美國南部有一位先生107歲還能與警方駁火。到底應為這位人瑞壯健而稱奇還是批判美國人濫槍為樂?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130909一晴:Abe得奧,阿Xi不Like?

   2020申奧開票全球直播,中國的新聞王牌新華社和央視怎可能同時錯報結果,被貶的又剛好是中國的死對頭?
   反對東京得奧的海外華人無須氣餒。但安倍會否借勢修憲?習近平坐穩了。
   *滬設自由貿易區。原因據MP《上海札記》的副題說:《港人難以國家利益為重》。
   *歇暑後,梁粉搶在泛民之前設定議題,被AD指為《撐六四屠城 抹黑佔中》。但最玩嘢莫過於右圖
   *紀律部隊獲人大委員長當面「勉勵」。社運深明大眾的恐懼,高呼警方已變身「狼」犬、「央」狗。
   但英女王次子在皇宮花園散步亦被保安誤為外人,勒令趴地受查。換了不是白人,衣著普通,恐怕先捱三棍。
   *新型社會愛動物重如泰山:日前《1,500人(政總)集會為(遭虐待的小貓)麗麗打氣》,出席者包括公民黨heavy weight的毛孟靜、余若薇。
   *中國Bruce Springsteen即將在港上映的演唱會3D錄影原來是「河蟹」版。崔健何不另行錄影被刪掉的〈最後一槍〉,在3D版完場後放映,以廣號召?
   *中國女生《赴韓削走鞋抽臉 父母認不出》(右圖摘自昨AD)的韓國廣告,效果遠勝中國花百萬計美元在紐約時報廣場播放的形象廣告:。
   *同屬國家形象:俄羅斯主辦20國峰會的《夏宮奢靡盛宴 宮廷美女相迎》 《嘲英係無人理會小島》,顯得民族浮淺、總統傲慢。
   *至於說《「一天來幾個范冰冰」 拱北邊檢遭整容兵團考起》:這些人造美女是從韓國回來嗎?
   *全球到底是暖化還是冷化?《北極冰層一年擴張六成》。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130908日晴:天才與魔鬼

   就昨天媒體誹謗被重判的博文,有網友留言,間接肯定其父親「投靠肥佬黎」。
   原來我與網友的尊翁有先後同事之誼,或者有人說,曾幫「魔鬼」打工。
   黎智英棄製衣而就傳媒還不到25年。這位網友好年輕,父親說不定都比我小。
   我當時蒙鄭大班介紹,由中文《亞洲週刊》轉往肥佬設於鰂魚涌華蘭路的《壹週刊》籌備班。最初大約有十幾人。其後那一年,與一眾開荒牛合力埋班、構思、採購、策劃、測試。我好像出版了一兩期就離開了,那時應該有上百人。
   由於在兩方面顛覆了傳統,黎智英開山時,招盡傳媒、文教學術界的嫌:
   一是標榜「不扮高深,只求傳真」,既戳破社會一些能做不能說的陋習,也否定文以載道的儒家傳統。
   由於光鮮的社會背後難免有見不得光的事,傳媒為了確保消息和廣告來源,向為權貴、藝人隱惡揚善。後者則以名氣和財力來保障傳媒的經營。但傳媒為權貴「捂蓋子」,在高層次上可能隱瞞了一些不公不義;在低層次上少了很多大眾最愛的八卦談資。反過來也壓縮了本身的影響、削弱了盈利、拖了社會進步的後腿。
   黎智英看準了公眾知情權的市場空白,派狗仔隊四出追蹤,「踢爆」一些人的「男盜女娼」,滿足大眾窺秘心理的同時,借勢貶低建制來推動民主。
   從他親自演繹萬箭穿心的《壹週刊》創刊廣告可知,黎智英深知打破幾十年來傳媒與權貴的「和諧」,必招致排山倒海的抗拒。但他自小經商,深明在開放的市場裡,只要大眾買他的報刊(相當於公投的選票),給他足夠的銷路和影響力,傳統勢力眼見自己曲高和寡,最終仍須順從市場,被他的傳媒觀同化。
   黎式新聞作業客觀上同具正反兩面:一邊大炒名流緋聞、穿梆醜態(台灣斥之為「煽色腥/sensational),一邊力攻政治新聞,推動民主。但名氣界為了自保、文人執著於傳統文風,只罵他傷風敗俗,不提他促進公義。
   黎智英顛覆傳媒的第二個方面是表達的形式:字少圖多、看準重點、標題醒目、版面鮮艷、文句生動、方言貼身、取材與消費密切結合。這一下子就從取材死板、寫法平淡、長篇累贅、圖少文多的新聞製作傳統搶去了受眾。後者初期狠批黎式新聞「污染」中華文化和青少年,但不出一兩年就爭相仿效。即使文人傳統遠比香港強的台灣報界也無法抗拒。黎式新聞很快就成為港、台報刊的標準。
   但黎智英真正厲害的不是八卦新聞觀,而是因為六四而感知傳媒是當時最有潛力的行業,三十多歲才毅然變賣全港知名、盈利穩定的便服連鎖,把全副身家投入從未涉足的傳媒。這種視野和勇氣在華人裡絕無僅有。
   他為傳媒公司取名Next,是崇拜Steve Jobs。當時Jobs被自己創辦的蘋果電腦掃地出門,被迫另創Next電腦。後來以Pixar動畫翻身,獲蘋果邀請回歸,接連以iPodiPadiPhone開創世紀奇蹟。
   黎智英的成就相對濕濕碎,但在港、台的小範圍內,獨力翻新平面傳媒的生態,記憶中未有先例。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130907六晴:用心再好,還需功力

   媒體誹謗遭罰關乎行業的生存,新聞人慣例批判,何況這次的罰金近乎空前。
   標榜文教法律公義的大報,在庭上被指處事粗疏。但我最怕正義為名的程序遊戲、以踢爆謊話為名的捉字蝨,法庭新聞只看標題。此案自不例外。
   該報打算上訴。祝好運。
   但今晨看頭版頭條的女車神《為贏教練一抱 爆發摘金》,頓時愕然。
   雖然看新聞片可知,這位世界級運動員為人純真,與教練應純屬師徒關係,或者當作義父。但說到底未婚,也未聞有固定的男友。為了擁抱教練而非個人的榮譽、成就感、獎金……來摘金,會否成為笑談?小女子即使想教練開心或感恩而有此動力,非用作頭版頭條標題方最吸引?
   誠然,該報引述女車神說:「爭先賽拿了第六名後,我想與教練擁抱,他拒絕了,只與我握手,我很失落。我要他跟我擁抱,今(昨)天我贏了。」教練則說:「我不與她擁抱,是要她反思為什麼會失敗。」
   但編者不可能不知,傳媒最令人畏懼的副作用是"Perception is reality"。我絕對相信,在上述事件裡,the reality is not what you might think。但為何要讓人有機會議論,令事主尷尬,甚至可能打斷一對好師徒的合作關係?
   用心再好,力有不逮,有時候害你多過愛你。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130906五晴:再跌眼鏡

    沒想到習近平會接受安倍的建議,在20國峰會期間與其交談。我這次跌眼鏡,比錯以為美國可順利攻擊敘利亞大不知多少倍。
    由於奧巴馬以化武作為是否介入敘內戰的底線,我當時看平民遭炸的照片,以為證據確鑿,劫數難逃。但離美已久,忘了美國的現實。
    美國由1960年代打越戰到九一一新世紀後攻打伊拉克和阿富汗,每次高舉「正義」的旗號出兵,最後都泥足深陷,軍人賠上性命,平民增加千億計的軍費重擔。目前國債天積、人民生活水準持續下降,還為十萬八千里外三唔識七的人賠錢玩命,說不過去。
    國會領袖雖同意有限度轟敘,但民意反對,議員不可能逆民意來跟從議長。最後如何過關,怕不像國會領袖說的那樣輕鬆。
   *習近平敢於打破中日40年來最惡劣的對峙,與安倍「短敘」,只能希望是雙方都覺得鬥不下去,日方默許降溫,否則風險太大。事後萬一日方再度高調,中國軍民的鷹派必大罵。習失威信,餘下的三年半難言改革。反之,若短敘後效果良好,連任也會較順利。
    我這一代的朋友,頗有些與日勢不兩立,堅拒anything日本。但較我年輕得多的朋友,又有些事必言日,不碰中國。前者除了民族感,通常在政治上保守、邏輯思維;後者則偏愛文化,與日的緊密關係源於從小看的漫畫、電影,慣吃的壽司、拉麵,以及日本的美和社會的和諧。
    上一代愛國反日vs今一代哈日拒中主要源於成長的時代,與人無尤。但應補救成長背景的缺陷。古語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何況我們對日只屬文鬥,還說不上作戰。放眼遠眺、取長補短,擺脫先入為主的局限,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130806五晴:房屋主導不了話題

   連日陰雨後終於放晴。
   梁振英暑假後一復工就公佈十年建屋大計,顯欲以唯一的強項來主導復會後的立會。但AD更精,一筆帶過,繼續炒普選、警權、粗口老師等政治話題。MP雖大力捧場,附和者稀。
   MP昨指10年建47萬單位《僅夠止咳》,頭條引述Economist的調查《港樓泡沫指數冠全球》,今發社論促《堅持辣招力度》,八卦欄斥當局《向現實低頭 高樓價牢不可破》。看似批評,實則幫當局頂住放鬆辣招的壓力。
   不過,華爾街金融海嘯後,全球各地從30年來一面倒的戴卓爾/列根主義重新向左修正乃世界大勢。一向最右的AD財經版,也開始帶有小布殊當年所謂compassionate conservatism的味道。
   國際版更明顯地由盲目的neo-con轉向理性的均衡,既反共,也關愛。近月常派記者遠赴海外,發回人性的報道。港媒以往眼低手低,國際事務靠翻譯西方報道交差。現在AD不但有規模,而且願意花錢超越中華、走進世界。希望同樣有盈利的傳統死對頭也能放遠眼光。
   MP近日也派人到中緬邊境,發回緬北內戰、難民辛酸的報道。但即非間接獲中方安排,圖文的功力也差AD一截。
   但AD國際版最近紕漏不絕:《俄警告或炸毀核反應堆》的小標題與事實相反。俄並非說自己要炸敘,而是警告美國,勿誤炸敘反應堆洩漏輻射。此外引述菲律賓說《中國放混凝土霸黃岩島》。指中國「霸」菲島,許是因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菲正苦於港苦主在人質問題上死纏,難得有港人同聲。

130905四雨:中央自認不得民心?

   中央深明港人的心理,法治不離口。張德江剛講過,西環就來接力。
   但內地偏偏在這方面最難引人入信。官商勾結、侵佔民產、打壓異議、蠻橫維穩、……,加上劉曉波案、李旺陽案,越講法治,港人越恨,極力抗拒。反對第23條立法和參選特首設限,只是箇中大焉者。
   因此,港人不懷疑美國只讓本土出生的人參選總統是要排除什麼人,但就是不相信香港選特首設限並非用來踢走泛民,不接受建制所提的任何條件。
   在此情形下,在港聽中央講法治,甚至會當作反話。西環今天說,講法治得民心、得天下。這是否說,中共只得了天下,並未得民心?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130905四雨:旅遊本來就不太環保

   先回覆網友有關「驅蝗」倒梁廣告的留言。其餘的事稍後再寫:
   建制尤其《環球時報》開罵是意料中事。但廣告先要自己站得住,免予人口實。
   問題不在內容,而是登在台灣,既贏不了台灣人,又予人「聯獨」的口實。
   台灣本來就有人拒絕與大陸有任何的聯繫,即使一般人亦深知自由行的副作用。但人、資、技術流向大陸,當地人需要維生,故只能嚴格控制,但求利多於弊。他們較我們有利的是:「地大人多」(面積=36xHK,人口=3xHK),暫不至於被遊客踏平。
   以政治為業的議員和社運會想到去台灣登廣告,暴露了一些港人經濟savvy、政治retarded的性格分裂。這是150年英治成功的legacy。但真正要命的是不自知,以為自己在政治上也像經濟上那樣精明。台灣人不知好氣還是好笑。
   至於由環保組織來發起廣告,網友說可能是自由行不利環保。
   但說到底,大概除了徒步行山,旅遊本身就不環保,即使西方人也不例外。只不過大陸人愛招搖,予人的感覺特差。
   今天旅遊的作用已非古時般讀萬卷書,而是在一生幾十年的rat race中喘息換氣,以備繼續搏殺。交通便捷、豪華食宿、掃貨消遣的資源耗費與伴生的廢料、對健康的壓力,很可能超過得益。但為了舒緩日常的辛勞,沒有人會計較、反對旅遊的這些環保後果:
   *旅客交通往來的能源消耗和廢氣排放;
   *酒店但求顧客最舒適的能源耗費,客房每天更換被鋪、毛巾,提供全套包裝精美、一開即棄的衛生用品;
   *遊客在食肆留下的廚餘。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130903二陰:港人又一恥!

   在台灣登廣告倒香港特首,拉攏三倍於香港的人口合力抗中/共之心也太露骨了,只會自暴港人的政治無知
   若此,台灣的人是否亦應來港倒他們的總統?繼由港、台聯手在美國的NYT、WP登報,高呼「PK Xxx」?然後攜手向聯合國申訴,讓港、台合組「中華抗共大同盟」的政治實體……
   發起的議員可以休矣。另一發起的組織以「環保」為名,講明之所以在台登廣告,因為後者同受自由行之苦。這個觀察很有「觸覺」,但與環保何干?
   你有權反共、永遠不做中國人。但在台灣廣告,尤其是綠營的《自由時報》,是為自己的同道倒米。港人今後再有環保一類的訴求,難免被說「龍獅」為本、反共為實。其他的社運甚至NGO也會被帶上有色眼鏡看
   台灣的人看了廣告,只會覺得港人可憐。台灣的政治比我們不知道sophisticated多少倍。國民黨人不屑,綠營的主流笑死,即使最獨的台盟怕也嗤之以鼻。真正要獨立的台灣人,根本看不起香港這個中共的小島。你挺他/她,他/她都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