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121227四陰:聖誕餐中vs西

   聖誕連吃兩天大餐。先是Hong Kong style,應邀到友人處與昔日紐約報館的老同事歡聚;接著是New York style,妻每年在家為至親製作美式大餐。兩次人數相近,但中西大不同。
   前者外賣乳豬、盤菜,另自製羊腩煲加邊爐(火鍋)配料。各親友圍爐自便。人人酒醉飯飽後,仍食剩近半。後者講求home-made。餐牌有法文,對號入座,不用即棄餐具。頭盤自便,主菜計人頭上。正餐清晒後,部分人仍有餘地。幸而五家人各帶來一種dessert,最終皆大歡喜。
   西人覺得不吃甜品就未吃飽,華人則寧把胃納留給主菜。但中西餐之別豈止甜品。東方人信食療,中西食之別就像中西醫,各勝擅長,但由取材、製作到施與,背後的哲學幾乎相反。前天為友人家宴秘製羊腩煲的朋友就說,中西廚同處一室必定吵架。
   心想也是的,現在所謂的fusion主要是中餐西化,特別是「美化」高價來吸引西人和西化的華人。西餐中化則似乎只有中式牛柳、沙律等一兩種較為流行。
美國人為何so obssessed about.....(轉自朋友的fb)
   有人會說,華人自以為中菜天下無敵,不吸納他人的精華。我完全同意中華文化自大。但就食來說,西餐環境好過食物、色水好過味道、收費勁過食效,似乎也是事實。
   至於說西餐較健康,那恐怕是因為量小而中餐「撐」得太飽,並非食材和烹調之功。西餐常用的牛油、芝士不見得好過中餐的豬油……(現在港、台也應該很少用豬油了)。何況,西餐即使主食健康過中餐,加上dessert的「三高」也肯定反輸給中餐。有時候看「美」女一見dessert就大叫「Oh, you are killing me!」心想這個you指的是dessert嗎?
   中餐絕對應該減少味精、油、鹽和煎炸,在健康上超越西餐。華人口味濃、食肆要快上菜是最大的阻力。如果在湯裡加一克味精就可以少煲三個鐘,省gas、省爐頭,快出菜,多做幾輪生意,99%的食肆都會如此。餘下煲老火的1%食肆,一碗湯怕要賣100元,又只有1%的食客付得起。
   中西餐除了烹飪方式不同,對食的態度也幾乎相反。華人物要熱、量要大、食要「合」、食相要放;西人物要涼、量要輕、食要「分」、table manner要重。一個人愛食中還是食西,很視乎性格和背景。
   華人食物要熱,因為食療文化相信暖有益而冷有害。但量要大相信與儒道哲學無關,而是長期貧窮,「多」變成一種virtue以至炫耀。過年揮春的「年年有魚」不就暗示要「有餘」才算好年、有face。
   至於合與分,指的是中餐一盤菜大家夾(雖然現在港台普遍用公筷),多少隨意,口水也夾在當中;西人則一人一碟,衛生得多,但各自為政。這也正是東方社會集體先於個人、西方社會個人至上的根本分別,下至家上至國莫不如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