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我冇講過冇僭建」一語,有說可能把元旦遊行人數由2萬推高到5萬。但CPU首席說中央要10萬人才上心,造勢的預測相信還會攀升。
*一對年輕友人剛笑說要移民,今天AD頭條就說《香港也有地溝油》。本來說50年不變,現在才15年,生活也繼政治迅速向北看。家人安危難保,移民不再是說笑。AD除了應得新聞獎,還應在美加澳出版。
*釋法的死結在於用黨的橡皮圖章來凌駕獨立的香港法院,結果再合理,港人也不會接受。MP頭《律政司請終院尋釋法 藉外傭案解決居權》雖然牽涉面廣,但話題複雜,市民難參與。香港作為「城邦」,排除雙非和外傭的居留訴求有理。但普通法不接受人大基於社會現實而非條文來釋法。
*大陸的奢侈品消費預料到2015年由現在佔全球四分一上升到三分一。美日歐人對經濟唉聲嘆氣,中國人則搏命賺搏命「使」,構成末世情懷的一物兩面。
與此相關的是,這次在美國做了兩周住家男人總算明白了,港人為何愛日、歐而不愛美國,而久居美國後,又為何容易與港脫節(除了一位灣區朋友,他看香港時事比我通透)。相比之下,加、澳的港人對香港的發展敏銳很多。
答案是:美國人求實在不求品味,但港人有錢後講求精緻。美國歷史短、反精英、規模大,影響力來自大眾化產品,主要是影視、傳媒、科技。但衣食住行很少講求豪華,所謂的名牌只是些針對青少年的gimmick,例如A&F。時裝、珠寶、名酒、飲食、跑車、家居精品……不是法國就是意大利,次之是英國、瑞士、德國……或者仍然有皇室的北歐。日本則通過漫畫,壟斷青少年的kawaii流行。舉個例,在港花500元吃和牛,風都吹得起;但花500元上美國扒房,足足有14安士,送沙律、薯條,夠一男一女食飽。
今天的一則新聞印證了這個看法。原來在華生產的英國Burberry手袋,同一種款色視乎各國消費者有多奄尖,出口時以有色標記來分級:日人對手工要求最高,美國人最低,港、韓居中。換言之,在日本買的Burberry最精,在美國買的最粗。美國人說得好聽是不奄尖,說得難聽是土包,分辨力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