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120211六陰:中港之別--權謀和簡繁

香港與內地的權謀水平差天同地。梁振英與港府近乎公開角力,但怎及得內地薄汪爭入常精彩。
薄熙來打黑打到自己頭上,升級無望,降級反有可能。汪洋為何還來打黑?
團派開香檳,右派也開心。但黑材料誰都有,太子黨會否把汪也拉下來,兩敗俱傷?
毛澤東以反封建為號召,其實深得封建精髓。有報紙援引御用史家葉永烈的《胡喬木:中共一支筆》稱,近日薄令打黑助手「休假式治療」是毛的發明:
1961年,秘書胡喬木反映湖南餓死人嚴重,遭毛以「便條釋筆權」:
「遷地療養為宜,隨氣候轉移,從事遊山玩水,專看閒書,不看正書,也不管時事,如此可能好得快些。作一、二、三年休養打算,不要只作幾個月打算。如果急於工作,恐又將復發。你的病近似陳雲、林彪、康生諸同志,林、康因長期休養,病已好了,陳病亦有進步,可以效法。」
胡自此閑置到1970年代末鄧小平復出。毛寥寥數語,亮劍於關懷之間,放逐於山水之外,最後借陳、林、康來暗示收信人同「病」相憐,《三國》的權謀躍然紙上。

網上的創意遠較傳統媒體多,一來網民基數萬千倍於傳統媒體的受眾,二來人人可自由發表、傳遍全球不費分文。
今有讀者在大報引用網文,一網打盡簡體字的紕漏
「親(亲)不見,愛(爱)無心,產(产)不生,廠(厂)空空,麵(面)無麥,運( 运)無車,導(导)無道,兒(儿)無首,飛( 飞)單翼,湧(涌)無力;有雲(云)無雨,開關(开关)無門,鄉(乡)里無郎,聖(圣)不能聽也不能說;買(买)成鈎刀下有人頭,輪( 轮)成人下有匕首,進(进)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裏走。只有魔,還是魔。」
百多年的習慣加上對中共「恨屋及烏」,港人討厭簡體可以理解。但要像讀者說「簡體字是共產黨為了方便統治」,則又未必。我不敢說中共絕無陰謀,但六十多年前簡化漢字,可信首先是為了掃盲,以為筆畫少容易學,能最快地讓最多的人認識最多的字。(我小時候在廣州學簡體,來港後轉繁體並無困難,至少沒有從ABC開始學英文那樣辛苦。)
我們看不起簡體,因為有機會受相對大陸農民來說是哈佛、牛津的教育,不覺得認字困難,須借簡化來過關。簡體是否有助掃盲,相信正反的證據都足以寫幾百篇博士論文。事涉傳統習慣和政治歸屬,難有明確的結論。
當年受新式教育的人士提倡以白話文代古文以普及教育、摒棄八股,也肯定被指棄優雅就鄙俗。但百年後的今天,試問有幾個愛看鬼故的年輕人看得懂《聊齋》(我看過幾次都看不下去)?更不要說用古文上Facebook。
當然,白話文修成正果,不等於簡體也能成正溯。但語言不斷演變,傳統與實用之爭古今中外都有。今天學英文可能要背《莎士比亞》,但沒有人日常會講莎翁話、寫莎翁文
同樣的,「美」文簡化了部分「英」文,應純屬實用,與方便統治無關。1970年代初在美國駕車,有剛抵埗的香港仔用英國口音的『I wonder if you ……問路。我在鄰座笑說,美國大城市人沒有耐性聽這樣長的問題。『Hey, know how I get to ……?』在英國會被罵vulgar,但美國人愛快捷了當,反而樂意回應。
同樣的,在港問路最好帶笑,先說「唔好意思」;但在大陸喊一句「嘿,xxxx怎麼走?」或更有效。無論中港之差是否像英美之別,但入鄉隨俗可減少誤會、方便解決問題。
簡體和普通話(國語)是溝通的工具,應只有熟練、效力的考慮,少一點愛恨。

1 則留言:

Patrickov 提到...

如此說來,鄙人確實甚怪異... (有一段時間喜歡上維基看《聊齋》)

至於簡體,維基上的資料顯示,國民黨在抗戰前已頒令第一批簡體字,共產黨只是完成其「未竟之業」並加以「發揚光大」而已。很多人都不了解,以為共產黨是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