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05 21 星期三
年輕的一代或仍在搏殺,或子女年幼,難以抽身。但我從自身出發想,今天很多50多歲的退休人士,專業並未荒疏。周遊列國、含飴弄孫之餘,仍然想為社會出力。
今天是汶川震後第10日,3天國殤的最後一天。
悲慟和感動的故事已看了不少,錢也捐過,默哀過。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就目前看,數以萬計的傷者急須治療,加上要防疫,最缺的是醫護,特別是骨科。以往從來不向香港開口的中央,上周六主動來求助。如果你有專長,而又走得開,不妨考慮。
但與震後頭幾個星期的搶救和治療相比,在緊接着的災區重建裡,港人可以發揮的地方可能更多。
說到底,我們「太平」慣,記憶中唯一的危難是5年前的沙士。應付面積相當於香港百倍的崎嶇山地,不是我們的專長。周末行山是享受,但冒着塌方危險,背着救援物資在亂石上爬行,餐風露宿,捱更抵夜,與外隔絕,頂着屍臭開工,又是另一回事。我們早期還有颱風的磨練。現在木屋、棚屋絕無僅有,打風變成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情趣。貿然投入太惡劣的環境,只怕救人變成被救。
現在國庫充足,錢恐怕也不是內地最需要的。這並非說不要捐錢,而是說其他方面可能更有需要。特區派駐四川成都的官員就提醒港人,災區最需要專業人士。
長期來說,災民最希望有人幫他們重建家園。港人「起樓」、規劃、公共衛生的知識,有用武之地。年輕的一代或仍在搏殺,或子女年幼,難以抽身。但我從自身出發想,今天很多50多歲的退休人士,專業並未荒疏。周遊列國、含飴弄孫之餘,仍然想為社會出力。地震給了我們一個幫助基層,特別是苦主的機會。有人籌組「無國界工程師」協助災區重建校舍。專長工程、建築、設計、公共衛生的讀者,為災童補習英文的教師,都可以這樣組織起來,向內地請纓。
而在開始重建之前,IT專家可以協助建立災區數據庫,記錄災民、地形、塌方、道路、原建築物等舉目可及的資料,以方便規劃。
由於重建頭尾需要好幾年,義工須輪流北上,前後的工作須銜接。組織性很重要。
沒有子女的年輕夫婦可領養/助養震後的孤兒,確保他們獲得教育,不會淪為黑窯的童工。
但我們要入鄉隨俗,與當地合作。為山區災民重建的家園要他們負擔得起,就地取材、睇餸食飯。如何「多快好省」地大批量為災民建住房,同時加強抗震能力,對香港專業人士將會是一大挑戰。
更正:承蒙讀者Chris指正,本欄上周所講的英超聯最後一天賽事,車路士在完場前的補時階段被對手逼和,成為唯一未能取勝的四大寇。我當晚輪流看四個台,在最後一刻看到車路子失拖的消息。但曼聯此時已開始歡呼蟬聯冠軍,焦點轉移,我在寫稿時忘了說車路士被逼和。特此致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