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0日 星期二

中央盡力初次得分

信報 時事評論 2008 05 20 星期二  

  意想不到的是,汶川之「危」給了中國一洗頹風之「機」。當局以對人命的堅持、超快的行動,自從年初冰雪災,特別是藏區出事以來,首次「得分」。西方和達賴都讚賞中國反應快,溫家寶更贏得美譽。胡錦濤和溫家寶在地震當天立即行動,震後大約四五個小時,溫家寶就已飛抵成都,胡錦濤則當晚在北京主持政治局常委會議。

  由於地震後頭七十二小時是搶救人命的「黃金時段」,溫家寶在災區連日來猛說「狠話」:人命第一,不惜代價;只要有一線希望,就用百倍努力;解放軍要多少有多少;部隊即使徒步,也要在地震翌日午夜,趕到對外交通斷絕的震央汶川;對軍人說:「是人民在養你們,你們自己看着辦!」他周五與胡錦濤換班返京之前,仍然不忘叮囑:救人是重中之重!

  溫家寶的承諾大致上獲得兌現,部隊進入震央的時間與周二午夜的死線相差不遠。在四川指揮抗災的大約一百小時裏,他逐一走訪都江堰、北川、汶川、廣元、青川等重災區,給被埋的兒童打氣、遞水,安慰與家人失去聯絡的「孤兒」,承諾由國家照顧他們。有關他跌倒流血拒絕包紮、聽到救援部隊前進受阻時怒摔電話的傳聞,也不脛而走。

  周三晚,也就是地震大約五十小時後,胡錦濤再次主持政治局常委會議,號召團結。周五,胡錦濤抵達成都,與溫家寶換班上前線指揮。

  與此同時,這次抗災相當透明,幾乎獲得西方傳媒一致讚賞。大批境外記者隨「軍」採訪,與救援人員一起徒步進入道路堵塞的重災區,看到未經官方改動的第一手災情。

把握機會重建道德

  救災讓胡溫政府初次得以兌現「以人為本」的承諾。若能堅持下去,未來兩三年內協助災民妥善重建,則最終獲得新生的不僅是災區,更將生成凝聚國民、說服全球的道德力量。內地明白箇中的重要性,周四新華網引述《國際先驅導報》署名「商漢」的長文〈災難是最大的政治〉說,「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大的擔當。……世界的最大擔當就是全世界每個民族對於個體生命的擔當。……當我們面對災難這種最大的政治時,我們已然體現出最大的擔當和勇氣。這一刻,我們是一個人。」  「全國一人」的道德力量目前仍然是奢望,但與毫無客觀基礎的奧運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相比,仍然較為實際。

  下一步要設法將地震凝聚的道德力量轉化為社會動力,最後內化成國民素質。而且要防範救災的高潮過後,十三億人又故態復萌,散沙一盤。這個過程很艱巨,成功機會很低,但至少說明,要批量地提升國民質素,地震是重要的契機。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在全球化時代,資金、物品、人才跨境流動,各國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國際上再緊張,也絕少敢動武,軍隊需要開槍的機會絕無僅有。反過來,這次地震充分說明,在這種「盛世」,最用得着軍人的是救災搶險。

  政府部門和民間力量組織較鬆散、缺乏平常絕少用到的設備,又或者這類設備在民用領域過於昂貴,無法大量調度。一旦遇到地震、洪氾、瘟疫、颱風、恐怖活動、酷寒酷熱等災禍,需要迅速派員深入不安全地帶,進行搶救或疏散居民時,只能借助國防專用的設備,科技、人力,組織和紀律。例如軍方這次架設浮橋,緊急疏散大量居民到河對岸。

  解放軍這次投入逾十萬人。雖說軍令如山,但上陣時盡力還是交差,結果可能差天同地。就目前所知,參與救援的軍人就像香港沙士時期的醫護人員,沒有懈怠。據報道,至少有幾個軍人像我們的謝婉雯那樣,不幸捐軀。在過程中喪生的,還有醫護人員、通訊技師……。

  我不敢說,這是否解放軍「最有意義的一場仗」(周四《明報》蔡子強語)。但正如溫家寶上述提醒軍人是老百姓在養他們,亦即成語說的,「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在和平的日子裏,解放軍用最有價值的方式回報了人民。香港和澳門政府應設置場地,讓市民自發地(也就是不要由愛國團體包辦)簽名送花捐獻,對救災人員以表敬意,對犧牲者表示悼念。

  這反過來說明,春節的冰雪災如果由解放軍出馬,相信不出一個星期就已解決。軍隊不能迅速化解路上的冰雪,試問如何推進?不能在短時間內修復電網,又如何調度?這是國防起碼的要求。

  在港,解放軍基本上已擺脫了十九年前北京長安街上的形象。今後雖然沒有人敢保證,但恢復早期形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次看過解放軍救災後,無論多喜歡他們,也不希望香港要他們出馬。但萬一別無選擇時,希望他們能夠以行動說服港人,他們帶給港人的是安全而不是恐懼,而且不以政治和宗教信仰為分野。

港記行軍經驗寶貴

  香港傳媒一向反應敏捷,記者則最拚搏,但這次相信是首次有大批港記長時間地與內地人一起經歷危難(八九年在北京採訪六四與這次採訪地震的艱辛,不可同日而語)。一周以來,他們夾在救援人員和災民裏翻山越嶺,行軍「逃難」,遇上山泥傾瀉時,仍然邊走避邊拍攝。透過深入災區、接觸災民和救援人員,目睹救人的艱辛、選擇救援目標的兩難、放棄救援時的無奈,相信深深地感受到個人相對於大自然的渺小、人命和親情的可貴、國情的現實、國人的民族性、政府的長短……甚至科技的局限。

  希望有線的呂秉權和林建誠,無綫的潘蔚林、蘇敬恒等曾經率領採訪隊,跟隨救援人員徒步十幾小時,率先進入重災區的記者,回港後能多到學校、社團播放自己所經歷的影片,分享感受。不是講愛國,而是讓更多市民知道香港與內地的差距,自己的「幸運」,從而更珍惜生命、善用機會。反過來,對於無法預見的危難有基本的心防,一旦遇事,不會像電影那樣,精神崩潰,歇斯底里地嚎叫。

周公再生「人治」憂慮

  事發第五天的上周五,胡錦濤到四川接替溫家寶,以軍委主席身份上前線,重申「救人第一」,給救災人員特別是軍人打氣。螢幕上的主角換人。但此前的周一到周四,新聞裏除了災情,就是溫家寶聲嘶力竭地懇請救援人員、給災民打氣。

  此舉備受中外讚許,但也激發了常見的質疑。港報周四有文章問:除了溫總,〈其他高官哪裏去了?〉「為何救災總指揮要御駕親征,兩位年輕的副總指揮(李克強和回良玉)坐鎮後方?」「年初雪災亦……只見溫總……奔波,……到了後期,政治局九名常委才……四出慰問。」更有人痛陳,「制度不變,無論他(溫家寶)如何愛人民,也只能痛愛」。結論崇高,但與地震後「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迫切性脫節。

  我完全同意,溫家寶這種仁者可能少過熊貓,靠他一個人悲天憫人、鞠躬盡瘁,改變不了數千萬的黨官,更不要說十三億「醜陋的中國人」。何況他五年後就「裸退」,怎能擔保後繼有人?應用民主代替人治,以免國運取決於人君的優劣,人民只能祈求天賜明君。

  但也許是我悲觀,在現實中,本報的老讀者恐怕大都看不到中國實行普選那一天。若此,在目前階段是堅守原則,即使有仁君╱清官也不要,還是說,暫時先求有權否決劣君╱官?

  與溫總同樣有儒官之風的周恩來是最好的樣板。「周公」在一九七六年初離世後,先後由華國鋒、鄧小平、李鵬、朱鎔基接棒。論人民的敬仰,只有鄧小平可以相比。但即使是周恩來這種共產黨裏的「聖人」,還是有人恨之入骨。反右、文革的受害人曾發起批周,認為他在旁看着毛澤東搞迫害,一聲不吭,助紂為虐,但求自保,只是皇帝跟前的哈巴狗。這種極右的批周與「四人幫」從極左角度批清官,基本上都是「求全」。從這種邏輯出發,周恩來比四人幫更可恨,後者使人認清共產黨的真面目,但前者使人對暴政仍然抱有幻想。

  今天相信也有人用這種角度看待胡錦濤與溫家寶的關係。溫家寶有過陪趙紫陽去天安門看望民運學生的前科,現在愈親民、為現政權得分愈多,但與此同時,維權人士繼續遭到打壓,對中共抱有情結的知識菁英也就會產生這種心理。

  視乎論者的背景和性格,絕大多數事物都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解釋。本報大前天有關綿陽機場的標題〈胡溫深情握手意在言外〉「捧」溫家寶,認為胡趕來,是為了確立溫指揮救災的權威。但你也可以反過來說,認為胡與溫握手只是做騷,其實對這位手下連日來搶盡鏡頭、贏盡民心心懷怨恨,故趕來請走他,搶回些民意,溫「功高蓋主」,遲早完。

  此文其實尚未寫完,但耽擱了截稿,就此打住。


汶川大地震.二之二

  補遺:本文二之一羅列內地今年以來不像偶發的災難時,遺漏了一項:四月二十八日凌晨,奧運專列在山東膠濟鐵路上與另一列火車相撞,七十一人死亡。

  承蒙友人指正,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