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 評論 2008 03 28 星期五
我們應該為三通而慶賀,以進取的態度見縫插針。硬要2,300萬人和13億人讓700萬人「過河濕腳」,我們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何況政策改動後,失去某些商機的同時,也會帶來新的商機。兩岸直通的只是人流,金融往來要借助港人。
市場對政治的變化最敏感,而且慣常在變化發生之前,價位就已搶先調整到預期的水平。等到事發再來買賣,價錢已差了一大截,不但賺得少,風險也高。
但人都眷戀眼前,棄舊立新是很痛苦的事,往往心知大勢已去,仍然死撐到底,失卻止蝕的機會。台灣人做生意不比香港人差,對政治的認識更遠勝我們。但一旦涉及對岸,有些人放不下「統獨情結」,以致未能與市場同步。
馬勝選台現生機
我上周在台灣看大選。投票前,琳琅滿目的投資理財雜誌就已在封面上高呼:「你準備好了嗎?」市場預期馬英九會勝出,兩岸很快就會直航,帶來大量「陸客」和「陸資」(台灣現在簡稱「大陸」為「陸」,好過簡稱為「中」,當作另一個國家),一如個人遊與北水南調之於香港,提醒台灣的2,300萬人準備接生意。
再說,台灣近年的經濟有點像我們的金融危機和沙士時期,這次即使謝長廷爆冷,上任後相信也不敢像陳水扁過去八年那樣,「寧死勿統」,任由人、資外流,老百姓失業,但就是拒絕與大陸往來。
由於不論馬贏還是謝勝,今後四年都會比較務實,股市在投票前就已熱炒「明天會較好」。而由於今天的「陸客」不限於旅遊,也有能力買樓和投資,理財雜誌的封面也大力唱好樓市。
一如預料,周二除了綠營喉舌,所有報紙都用大選後第一個交易日股市買超(我們稱為「超買」)、匯率創新高、屋價租金應聲上揚為頭條。同日唯一的話題是馬英九夫人周美青前一天如常穿著便服,搭公共汽車上班。
港商不必驚呼
本港有線電視內含的台灣東森新聞台頻道,周二晚重播去年中馬英九以國民黨中人身份出訪印度和新加坡後的專訪。以往看馬英九的新聞,不是講法律就是政治,沒想到他談經濟也頭頭是道,而且出發點很實際。若此,兩岸在經濟上互補大有可為。大陸的遊客和資金要找出路,而台灣教育水平高,可以與大陸合作研發科技、進軍國際。與此同時,台灣南部仍有開發的餘地。反過來,隨著大陸的消費力和品味提升,台灣可以利用技術優勢,發展中端產品。兩岸只要先避開統一等問題,台灣應該不難借助對岸來重振經濟。
對大陸來說,只要可以扭轉民進黨的「去中國化」、重建兩岸紐帶,相信任何建議都可以考慮。而只有兩岸人民重建信任,覺得對方不再是威脅而是夥伴,復合才有可能。至於這是多少年以後的事,留待子孫去解決。雙方只要從互利出發,不刻意刺激對方,也就無須為關係的進度設定時限,以免揠苗助長。
只要馬英九堅持務實、大陸又放得開,台灣的經濟相信可以像香港沙士之後那樣,在兩三年內復元。而以馬英九的年紀,到時可望爭取連任。
但話說回來,在現實裡,台灣不少人對於人口相當於其五十倍的「共產政權」疑慮極深,擔心與大陸合作就像小公司與大財團合夥,最終會被「併吞」。綠營的「基本盤」,也就是本土意識強烈的選民高達三成。此外,佔全部選民四成的中間派對於這塊土地也有強烈的自豪感,馬英九與胡錦濤在重建紐帶的過程中須步步為營。除了少談「國族認同」,必要時就各自表述,以便對本身的民眾交代外,大陸對台合作時,須盡力做到平起平坐,最忌以財大氣粗的「大國」自居。
馬英九與對岸合作的任何痛腳,都會成為四年後民進黨回朝的本錢。大陸一旦刺傷台灣人的自尊,修好的努力固然前功盡廢,馬英九也可能連任無望。四年的任期不足以重建兩岸的紐帶。綠營若重掌政權,再來一次「去中國化」,逼大陸再度強硬,兩岸關係就會回到陳水扁時代。有過去八年前車之鑑,胡錦濤與馬英九都必須打醒十二分精神。
就馬英九當選、兩岸可望破冰,香港媒體只有三種關注:歡呼民主的勝利、對於馬英九在港出生感到與有榮焉、為失去兩岸中介的生意而驚呼。
入台開拓市場
限於字數,第一點有機會再講。第二點則顯得淺薄。在哪裡出生由不得你我選擇。馬英九從未在港成長受教,台灣才是他的鑄模和歸屬。用他的話說,他是台灣人,死也是台灣人。他值得我們講的應該是政治道德和政策,而不是與我們偶然發生的關係。
第三點涉及生計,傳媒應該關注。但兩岸的分隔已經讓我們賺了六十年的「買路錢」。如果不是陳水扁硬生生壓下,兩岸在七、八年前就已直航。我們這幾年賺的完全是額外之財,現在應該為民族轉機而祝願。
我們應該為三通而慶賀,以進取的態度見縫插針。硬要2,300萬人和13億人讓700萬人「過河濕腳」,我們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何況政策改動後,失去某些商機的同時,也會帶來新的商機。兩岸直通的只是人流,金融往來仍要借助港人。加上馬英九對外資比較開放,隨著台灣經濟好轉、消費增加,港商應入台開拓市場,加速台灣的國際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