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

富無三代,貧勿三傳

信報 時事評論 2008 03 03 星期一

  月前在大跌市中叫記者勿再叫他「股神」的恒基集團主席李兆基上周兩次登上頭條。先是據說由內地胞弟出面買A股,接是談及第二大地產集團郭家三兄弟的「內訌」時,坦承「富不過三代」。

  李兆基被指「曲線迴避」審批買股。但如果這批市值一百五十億元的A股的確以他鄉下的胞弟一家或者他們名下的法人登記,就如港人由外籍親友代購國民才能持有的資產,完全合法─只要不怕資產被侵吞。因此,這項披露真正值得思考的反而是:內地已經有了財產法,李兆基為何仍然這樣相信窮胞弟,後者又為何不貪?

  當然,這批股份今天才能出售,要看下一步會否有變。這樣說,並非鼓動他人兄弟鬩牆,而是指出總有些媒體想引導我們凡事找錯、處處防範。

  的確,人都自私,我們不能天真,更不能傻,但也不必認定權貴就是壞蛋、弱勢都是好人,而弱勢若有不幸,總是社會的錯。就如昨天的頭條,認定一位出道不久的失聰女教師自殺是「受歧視」。但遺書說,歧視發生在升中時,事主當時想過自殺,但欠缺勇氣,反過來發憤。現在十幾年過去了,會考五A兩B,曾留學美國,持有香港學位,多次代表香港出賽國際象棋。將來很可以出任公職,為傷殘弱勢服務,卻反過來尋死,是否還應該怪歧視?

窮願捱 富則怠

  至於財團往往傳不到三代,有的更公開爭產,李兆基歸咎於創業人的子女在溫室中成長,不願捱苦。但若「窮則變,變則通」是人的長處,「窮願捱,富則怠」則是人的弱點。既然父權時代都如此,現在個人壓倒傳統,「富傳三代」就更難。李兆基盛讚他早期的拍檔,也就是新鴻基創辦人郭得勝,在世時用信託基金規定三個兒子不得拆夥。這不就是古時的寓言:族長臨終前,用一雙筷子易折、一札筷子難斷,對後人曉以分家易被對手逐個擊破的道理。但現在全球化,業務多樣、市場多變、股益交叉,集團、家族、地域、產品…….的界線模糊,今天競爭,明天說不定要合作,一家人團結對外的重要性大降。

  再說社會富裕後,休閒變成必需品,這方面的花費直逼衣食住行。刻苦耐勞由美德變成「過時」的生活方式,少爺千金又怎願意學父親,只知搏殺,不知享受?

  誠然,世上仍有很多中年富豪拚搏不止。但主要是出於性格和理念,追求的不是錢,而是挑戰規範、改變市場的滿足感。例如,英國維珍集團老闆 Richard Brandon 最近用人工生產、不像汽油那樣終有一天用完的環保燃料試飛飛機。

  富則怠也正是香港競爭力下降的原因。現在的人無論在學在職,一不願捱,二不願忍。但世間事很少能即時看到回報。自視高、家境好、權利觀念強,容易在不滿和尋求中荒廢光陰。有人甚至自毀,被傳媒和政客用來怪罪社會。

公司管治專業化

  香港本地望族發跡早,第三代早已出道。但戰後南來白手興家的豪門相對年輕,近年才由接近八十的第一代交棒給四十開外的第二代。第一代生於內地、長於戰亂,大都未讀完中學,憑刻苦、精明、時機、信譽而致富。第二代成長於香港、受教於西方,有的也很拚搏,但難免少東習氣,暫未見有超越父親的。

  但世界變得快,一些英美潮流已吹到香港。公司管治日趨專業。親力親為的第一代淡出後,子女是否仍然堅持由家族掌控?單靠一個家庭的才智,又能否應付市場的多變?財團為了外出開發商機,也可能需要引入外地股東。這都會沖淡家族色彩。

  另一方面,財團參與公益蔚為風氣,慈善基金動輒以億元計。而且從前富豪捐錢往往是買虛榮。現在人人都捐,沽名釣譽相對少了。長此以往,第三代長成時,財團是否還會交由他們繼承?

  富不過三代如果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是「貧勿三傳」。由於全球化和科技取代人力,很多低技術工種外移或消失,不少中年人從此失業,連帶子女「雙失」,重複父母的路子。另一方面,金融業者年入百萬元計,上下矛盾加大。這也許不可避免,但要有創意的政策,讓市場容不下的人仍然可以發揮所用,而不只是由政府養起來。

  商界可以在這方面助一臂之力。就這點來說,不知是否受微軟主席蓋茨和美國「股神」畢非德啟發,兩大地產代理(俗稱經紀)之一的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上月宣布退休,將個人持有的中原旗下三間公司股份注入以自己為名的基金,協助內地發展教育、醫療,特別是扶助農民。論財力,這位早期信奉馬列毛的「左仔」在富人裏濕濕碎,甚至稱不上「豪」。他的基金每年最多注入幾億,與李嘉誠、李兆基的不成比例,但似乎是香港首次有華人「富不傳二代」。本報主筆練乙錚在專欄裏讚許。但不知是否因為爆料的是《文匯報》,同行幾隻字不提。

捐助毌須限對象

  我由此想到,對這次在預算案中「最爽」的「高級打工仔」(上周四本報曹 Sir 語)來說,一年少交幾萬元給政府,不過是省了一筆旅行開支,何不捐給一種最令你感動的事業?大家一起這樣做,對社會風氣和下一代會起到深遠的影響。

  注意這裏說,選擇捐款對象的準則是「感動」,不限於慈善,不限於華人。可以捐給你喜歡的地方,做一樣你認為最能夠改善當地、增進人類互相了解的事。雖然大多數人會選擇幫助老弱傷殘,但你也完全可以資助對人類有意義、但在眼前是賠本的研究、創作、演出、傳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