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台灣「馬」上會更好?

信報 時事評論 2008 03 31 星期一

  本欄上周隨本報放復活節假。我也偷閒,以看大選為名,沿着台灣西岸,從南到北走馬看花。一周下來,最值得的是在台南看了些古蹟,對南部本土意識的根源有點感覺(台灣南部發展早,但後來反被北部超前,南北歧異客觀上存在。但本土派為台獨立論,誇大本土文化與大陸「外來」文化之別);最「失望」的是馬英九贏得太多,毫無刺激。

  但二千三百萬人捱了八年,總算迎來近乎完美的結局。首先,選民抉擇分明,勝敗雙方俯首接納,表現了大度。勝方歸功於選民求變的同時,高呼「人民最大」,以消弭輸家對國民黨行政、立法一把抓的恐懼。慘敗的謝長廷則獨攬責任,呼籲群眾維護民主,但勿抗爭,更借用歌劇裏阿根廷前第一夫人伊娃貝隆的名句「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勸告擁躉不要為他哭泣。

公義清洗焉知非福

  謝長廷和陳水扁的副手呂秀蓮事後更建議重新調查上次大選的兩顆子彈,間接承認陳水扁政府的調查不足以取信於民。謝、呂此言也許只是想表示與陳水扁「切割」(即傳統中文的「割席」)。但若真的發現當局做手腳,阿扁和一干民進黨人都可能要坐牢。但民進黨經過公義的清洗,也許可以由訟師和市井的結合,進化為有建設性的大黨,四年後捲土重來。

  輸家沒有出現四年前陳水扁在投票前夕靠兩顆子彈「逆轉勝」(謝長廷這次哀兵上陣的競選口號)後,長期抗爭的場面,也顯示素質有所提高。《中國時報》上周四的社論引用的一個故事,更使我想起葉劉淑儀推動《基本法》二十三條在港立法時,貶損小市民的名言。該報說,投票前,親綠的電影導演吳念真問一個的士司機誰會贏。司機說應該是藍的,「因為國民黨欺負台灣人已是過去式;民進黨辜負台灣人則是現在式。」但接着的一句才是戲肉:司機說他仍然會投給謝長廷,為台灣「存明天的力氣」。換言之,保住反對黨,以免國民黨一黨獨大。

  我不會講台語,這次只遇到過堅定的綠營司機和改投藍營的司機,未遇到過如此「慷慨就義」的。但後者若足以代表台灣高水平的選民,統一在可見的將來也就免談。台灣人若制衡心這樣強,怎會相信在十三億人裏一黨獨大、人數相當於台灣人口三倍的共產黨?大陸目前只能希望重建被綠營割裂的民間紐帶,同時加快開放政治。

  選舉過後,台灣科技界的友人問我香港怎麼選特首和議員。我據實以告。有人聽後笑笑,有人沉吟不語。不用說,有朋自遠方來,他們不好直說,但內心並不恭維。這些友人可信都投給了馬英九,而且也都去大陸公幹旅遊,承認大陸的發展。但兩岸的政治開放程度差天同地,不要說他們,香港人恐怕也覺得,復合對台灣太委屈。

盛世仁君面面俱圓

  馬英九當選後頭一周,務實得體,有領袖風範。深知民眾等直航、盼(大)陸客、炒股樓、搶熊貓,他對這類被陳水扁積壓了八年的民生訴求,一一正面回應,並不失時機地安撫綠營、尋求與美修好、承諾兩岸破冰。面對民眾的「美青」熱,就妻子的公私兩種角色也有妙語。

  談及對岸時,馬英九從求同出發,不突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分歧,而強調雙方九二年有關「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說白了,就何謂「一國」各說各話,彼此「容忍」(馬英九語),先在經貿和民間往來上開展合作再說。胡錦濤顯然也明白台灣選民的期盼,含蓄地接受,甚至未否定讓馬英九在就職前訪美,以修補因為陳水扁急獨而弄僵的美台關係。

  眼看台灣由「親美務實派」取代「獨派麻煩友」,美國顯然很開心,連忙為其游說大陸。馬若成功訪美,將會是兩岸重建關係良好的開端。李登輝中斷了十年的海基會和海協會商談可望早日恢復,撤除兩岸人、資、物流通的屏障,與全球化的標準看齊。但台灣若與大陸建立共同市場,以「兩岸」為名好過叫做「一中」,既強調地位對等,也遠離綠營的忌諱。少提「中」字無損於十三億人的存在,多提也不見得就會為中國加分。

  馬英九率先向台灣的「民主之父」、綠營的「達賴喇嘛」李登輝請益,也是高招。他對李畢恭畢敬,既是表示對民主的信仰,也表示不放棄東亞的傳統。李登輝尊崇的日本文化就最講輩份。馬英九希望會晤謝長廷,但強調尊重對方的意願,也十分得體。

  馬英九可信是今年亞洲的風雲人物。但好話說到這裏。客觀上,他起碼面對六個難題:  一、競選時對綠營的抹黑進退失據,但狂勝後展現出領袖風範。由此看,他是盛世仁君而非戰時大將。民進黨會繼續使用市井手段,他也仍然會處於被動,君子有理說不清;  二、修補社會裂痕,贏取綠營群眾的信任;  三、封官賜爵時,擺平藍營內部,同時革新黨風,洗脫「國民黨威權回朝」的恐懼;  四、為免予綠營以話柄,與大陸發展經貿時,須同時開拓與其他地區的合作。但大陸願意送禮,國際上不會買賬,要做到均衡並不容易;  五、為台灣爭取國際空間很視乎大陸的態度。除非胡錦濤拿出新思維,否則不樂觀;  六、填補陳水扁留下的巨額庫房赤字。

國族分歧仍然存在

  而要說選民再次交由國民黨執政,超越了國族激情,引證了發展中地區民主須經二次政黨輪替才會穩定的亨廷頓學說,言之過早。眾所周知,謝長廷並非輸給馬英九,而是敗在陳水扁。一些綠營選民忍痛「讓國民黨做試試看」,原因是民生和反貪腐的怨氣累積了七八年,開始受不了。但這只是生存受威脅時的激烈反應,並非社會的常態。只要國族分歧仍存,經濟轉好,生活過得去,又或者遭到對岸「打壓」,選民就可能回復慣性,以國族為「主要矛盾」。

  無論如何,希望台灣「馬」上會更好,反過來督促大陸在政治上給人民更多的期盼。

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

港人應為兩岸三通慶賀

大公報 評論 2008 03 28 星期五

我們應該為三通而慶賀,以進取的態度見縫插針。硬要2,300萬人和13億人讓700萬人「過河濕腳」,我們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何況政策改動後,失去某些商機的同時,也會帶來新的商機。兩岸直通的只是人流,金融往來要借助港人。

市場對政治的變化最敏感,而且慣常在變化發生之前,價位就已搶先調整到預期的水平。等到事發再來買賣,價錢已差了一大截,不但賺得少,風險也高。

但人都眷戀眼前,棄舊立新是很痛苦的事,往往心知大勢已去,仍然死撐到底,失卻止蝕的機會。台灣人做生意不比香港人差,對政治的認識更遠勝我們。但一旦涉及對岸,有些人放不下「統獨情結」,以致未能與市場同步。

馬勝選台現生機

我上周在台灣看大選。投票前,琳琅滿目的投資理財雜誌就已在封面上高呼:「你準備好了嗎?」市場預期馬英九會勝出,兩岸很快就會直航,帶來大量「陸客」和「陸資」(台灣現在簡稱「大陸」為「陸」,好過簡稱為「中」,當作另一個國家),一如個人遊與北水南調之於香港,提醒台灣的2,300萬人準備接生意。

再說,台灣近年的經濟有點像我們的金融危機和沙士時期,這次即使謝長廷爆冷,上任後相信也不敢像陳水扁過去八年那樣,「寧死勿統」,任由人、資外流,老百姓失業,但就是拒絕與大陸往來。

由於不論馬贏還是謝勝,今後四年都會比較務實,股市在投票前就已熱炒「明天會較好」。而由於今天的「陸客」不限於旅遊,也有能力買樓和投資,理財雜誌的封面也大力唱好樓市。

一如預料,周二除了綠營喉舌,所有報紙都用大選後第一個交易日股市買超(我們稱為「超買」)、匯率創新高、屋價租金應聲上揚為頭條。同日唯一的話題是馬英九夫人周美青前一天如常穿著便服,搭公共汽車上班。

港商不必驚呼

本港有線電視內含的台灣東森新聞台頻道,周二晚重播去年中馬英九以國民黨中人身份出訪印度和新加坡後的專訪。以往看馬英九的新聞,不是講法律就是政治,沒想到他談經濟也頭頭是道,而且出發點很實際。若此,兩岸在經濟上互補大有可為。大陸的遊客和資金要找出路,而台灣教育水平高,可以與大陸合作研發科技、進軍國際。與此同時,台灣南部仍有開發的餘地。反過來,隨著大陸的消費力和品味提升,台灣可以利用技術優勢,發展中端產品。兩岸只要先避開統一等問題,台灣應該不難借助對岸來重振經濟。

對大陸來說,只要可以扭轉民進黨的「去中國化」、重建兩岸紐帶,相信任何建議都可以考慮。而只有兩岸人民重建信任,覺得對方不再是威脅而是夥伴,復合才有可能。至於這是多少年以後的事,留待子孫去解決。雙方只要從互利出發,不刻意刺激對方,也就無須為關係的進度設定時限,以免揠苗助長。

只要馬英九堅持務實、大陸又放得開,台灣的經濟相信可以像香港沙士之後那樣,在兩三年內復元。而以馬英九的年紀,到時可望爭取連任。

但話說回來,在現實裡,台灣不少人對於人口相當於其五十倍的「共產政權」疑慮極深,擔心與大陸合作就像小公司與大財團合夥,最終會被「併吞」。綠營的「基本盤」,也就是本土意識強烈的選民高達三成。此外,佔全部選民四成的中間派對於這塊土地也有強烈的自豪感,馬英九與胡錦濤在重建紐帶的過程中須步步為營。除了少談「國族認同」,必要時就各自表述,以便對本身的民眾交代外,大陸對台合作時,須盡力做到平起平坐,最忌以財大氣粗的「大國」自居。

馬英九與對岸合作的任何痛腳,都會成為四年後民進黨回朝的本錢。大陸一旦刺傷台灣人的自尊,修好的努力固然前功盡廢,馬英九也可能連任無望。四年的任期不足以重建兩岸的紐帶。綠營若重掌政權,再來一次「去中國化」,逼大陸再度強硬,兩岸關係就會回到陳水扁時代。有過去八年前車之鑑,胡錦濤與馬英九都必須打醒十二分精神。

就馬英九當選、兩岸可望破冰,香港媒體只有三種關注:歡呼民主的勝利、對於馬英九在港出生感到與有榮焉、為失去兩岸中介的生意而驚呼。

入台開拓市場

限於字數,第一點有機會再講。第二點則顯得淺薄。在哪裡出生由不得你我選擇。馬英九從未在港成長受教,台灣才是他的鑄模和歸屬。用他的話說,他是台灣人,死也是台灣人。他值得我們講的應該是政治道德和政策,而不是與我們偶然發生的關係。

第三點涉及生計,傳媒應該關注。但兩岸的分隔已經讓我們賺了六十年的「買路錢」。如果不是陳水扁硬生生壓下,兩岸在七、八年前就已直航。我們這幾年賺的完全是額外之財,現在應該為民族轉機而祝願。

我們應該為三通而慶賀,以進取的態度見縫插針。硬要2,300萬人和13億人讓700萬人「過河濕腳」,我們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何況政策改動後,失去某些商機的同時,也會帶來新的商機。兩岸直通的只是人流,金融往來仍要借助港人。加上馬英九對外資比較開放,隨著台灣經濟好轉、消費增加,港商應入台開拓市場,加速台灣的國際化。

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人在台灣

香江人語 2008 03 26 星期三

民進黨的謝長廷善於搞宣傳,加上最近的藏民騷亂對其有利,投票前的差距據說已拉近。沒有人認為謝長廷會贏,但沒有人想到他會輸得這樣慘。

從大局來說,當然感到欣慰,兩岸的民間來往可望消除人為的分隔,符合全球化的潮流。

但特地來看熱鬧,又未免有點失落,因為毫無刺激。

我現在在台北的酒店房間裡。過去一周,陸續由高雄、台南、台中來到台北。借台灣總統大選的機會,來看看這個地方,特別是從未到過的中南部。

我四年前第一次自費來湊大選的熱鬧,就碰上驚天大陰謀。投票前一天飛來兩顆子彈,擦傷上街拉票的陳水扁腹部。選民同情,令他得以扭轉逆勢,在最後的一刻以些微之差反勝國民黨的連戰,成功連任。事後,疑兇據說一一離奇地死亡。到底是誰開的槍?是否有人指使?是甚麼動機?為何這樣「及時」?連串的疑問至今沒有解答。

由於四年前這樣刺激,我今年也食髓知味。誠然,國民黨的馬英九在民調裡一直大幅度領先。但民進黨的謝長廷善於搞宣傳,加上最近的藏民騷亂對其有利,投票前的差距據說已拉近。沒有人認為謝長廷會贏,但沒有人想到他會輸得這樣慘。

何況投票前夜,我跟從幾位港澳的新聞界朋友去看兩大黨的造勢晚會,發覺國民黨遠遠不如民進黨。連戰的演說迂腐沉悶;相比之下,謝長廷訴諸悲情,極富煽動力,擁躉高呼「逆轉勝」,互相擊掌激勵,場面動人。沒想到翌日投票,國民黨如摧枯拉朽。投票依法在下午四時結束,隨即開票,電視台也搶先公布類似香港的票站調查。但得票一面倒,人們還未喝完下午茶就已知道結果,根本不必趕回家看電視。

台灣2,300萬人,登記選民大約1,700萬,其中1,300萬人投了票,投票率接近八成,比四年前少了4個百分點。但馬謝得票之比接近六四,這樣大的差距在完全開放(相當於將來香港選特首要篩選提名等非完全開放式)的普選裡是比較少見的。高投票率說明公民的投入感,但對手的差距大則說明民心向背。我們如果2017真的可以普選特首,會否有八成的投票率?又會否一面倒?又或者出現大量抗議票,由於不喜歡最熱門的候選人,特地投給陪襯的人物,令當選者和中央感到尷尬?

每逢選舉過後,一句老話是:困難才剛開始。競選雖然令當選人精疲力盡,但相對於接着的管治重擔,箇中的困難不可以道理計。馬英九得票愈多,說明選民的期望愈大。謝長廷這次並非輸在馬英九手裡,而是輸在同黨的陳水扁手裡。選民痛恨陳水扁,一是貪腐,二是經濟。台灣不但失業率高,而且陳水扁任內八年,工資停滯。貪腐比較容易解決,馬英九為人超廉潔。但拼經濟首先要解開與兩岸的僵局,以便充分利用大陸的市場。但過程中要避免觸及台灣人對大陸的疑慮,予民進黨反攻的機會。馬英九走這條鋼線固然需要很高的技巧,大陸如何避免幫倒忙,同樣需要很高的智慧。

為三通準備融資服務

大公報 評論 2008 03 21 星期五

四天的復活節長假今天開始。我現在人在台北。是的,來湊熱鬧。台灣明天就要決定,由馬英九還是謝長廷當家。我作為外人,只想看看投票前的人生百態。無論誰勝出,都希望台灣的二千三百萬人今後四年好過些。

四年前的投票前夕,我也在台北,同樣是「個人遊」。但沒想到碰上「三一九」的兩顆子彈。第一次來看大選就「目睹」「驚天大陰謀」,故今年也不想錯過。並非希望再有「事」,而是想見證陳水扁治台八年的終結和台灣的變遷。

本地精英如何看台灣

留學時有很多台灣同學,從他們那裡得知不少台灣的事。畢業後又由於做新聞,扯上了台灣的反對派政治,當時叫做「黨外」,以致有好幾年不得入境。

香港人以往對台灣興趣不大,覺得經濟不如自己,政治又太亂,「台獨」就更不想沾。但李登輝從蔣家手裡接過權力後,朝「民主台獨」的方向變天。時值香港受殖民管治末期,中英惡鬥,內地仍然落後,加上一九八九年的陰影,中產精英既恐北京又想當家。因此,一方面爭取發達國家的護照,一方面留港賺錢和表達訴求。英國人也不想把「東方之珠」交還給「共產中國」,於是鼓勵本地精英參政,加快權力轉移。這令不少人對「九七」後接掌權力產生了「憧憬」。

在這種背景下,香港一些「有志之士」把台灣的「李式民主」視為「指路明燈」。傳媒力捧,借用來為普選催生。李登輝也刻意把台灣塑造成「最民主的華人地區」。香港一些議員和記者「以台為師」,熱中於抗京的媒體更同情「台獨」。

中轉生意備受關注

但陳水扁的表現彰顯了「台式民主」的民粹弱點,香港人終於明白自己學不來。失落了「政治光環」後,台灣現在對外主要靠文化優勢來延續影響。透過傳媒的交流、台灣作家和香港文化人的推介,台式選舉的競爭過程仍然令香港某些知識分子感到欣羨。

但一講到現實,台灣無論怎樣變,香港人只關心「對我有冇著數」。香港長期靠兩岸的對立而獲利,兩岸若關係緩和,直接來往增加,香港居間謀利的機會必然減少。從這個角度看,台灣明天換班,港商和記者問得最多的是:會不會開放三通,令香港失卻中轉站的生意?

中介商機不容忽視

由李登輝到陳水扁,台灣在三通的問題上「戒快用拖」,硬是壓了十年。但大陸近年發展快,台灣與對岸直接往來的需求愈來愈大,當局再也頂不住。這次無論誰當選,大概都會在一兩年內開放三通。香港已賺了幾十年的中轉錢,現在應該順從兩岸大多數人的利益,再在三通的新環境下,開拓新的中介商機。

其實就近年來說,香港雖然仍然是兩岸之間最熱門的中轉站,但早已有了對手。台北的友人告訴我,他現在來往上海都取道韓國最南端的島嶼濟州。因為飛行時間短,而且長榮來往台北的班機與大陸航空公司來往上海的班機,在濟州機場並排停靠,等對方抵達、交換乘客後才起飛。香港機場無疑先進,但少了這項優勢。濟州可信並非香港以外唯一的「第三地」。

閩台經貿勢必增加

這反過來使我想起福建。就三通來說,福建與香港的處境剛好相反。我去年夏天隨同本報總編輯率領的訪問團到福建拜訪,發覺沿海地區對台灣大選後的新形勢都有所期盼。的確,福建與台灣同語同源,在大陸各省市中距離台灣又最近,理應在重建兩岸民間紐帶上出大力。而如果因此而獲得更多的商機,亦理所當然。說到底,這不過是補償福建以往在這方面的「犧牲」。早期兩岸關係敵對,福建作為對台的前線,長期備戰。本來最發達的沿海發展停滯,各大城市之間沒有鐵路相連。這種滯後直到現在才算結束,各沿海城市可望在今後五年內有新一代的鐵路連接,並且北上上海,南下深圳。

台灣這次的候選人謝長廷祖籍閩南的漳州,早期當高雄市長時就想開通高雄到閩南廈門的航運,只不過被上級封殺。他如果當選,當年的這個願望應該可以實現。反過來,馬英九縱使不是台灣本省人,要比謝長廷更「台灣」才能贏得選民的信任,他當選後,相信也不敢否定三通。這是台灣社會的共識,他最多只是略為拖延,以降低本地人對他的疑慮。

希望台灣「明天會更好」,也希望福建「明年可三通」。至於香港,今後隨著閩台投資往來增加,我們可以考慮為雙方提供融資服務。

加密不如自己小心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03 19 星期三

專家勸我們買加密軟件,說即使失落電腦/手指,別人也看不到內容。但正如防盜裝置防不了偷車賊,軟件豈防得了電腦精?

床照層出不窮。繼陳冠希、大學生後,又爆出個銀行OL。這還不算相中人彼此要脅的案件。親密錄影已成為愛侶分手時的夢魘。

有調查說,自拍是潮流。一般留影無傷大雅,但上得山多遇著虎,親密的鏡頭被人上網,狗仔隊隨即上門。陳冠希要遠走高飛,學生要暫別校園,OL要轉工甚至可能轉行。

三人都衰唔小心。「好色一代男」明知電腦裡有「料」,送修時不設防。大學生用完公用電腦後,忘了把俗稱「手指」的記憶體抽出來,被同學撿到四圍「唱」。OL將手機送去修裡,被人看到裡面的片段後放上網。

未經同意下公開他人的私隱,可以被告盜竊。但對方即使判監,也補償不了你的損失。因此,最好是勿自拍只能躲起來看的影像。即使想留住激情,也最好儲存在獨立的硬碟裡,平常鎖在夾萬裡。硬碟500G不過千多元,好過萬一出事要四圍匿。

專家勸我們買加密軟件,說即使失落電腦/手指,別人也看不到內容。但正如防盜裝置防不了偷車賊,軟件豈防得了電腦精?手機生產商夠專業了吧!但有哪種手機不被人解鎖?iPhone至今未在港出售,但地鐵裡早就有人把玩。

DVD起初將全球分成幾個版權「區」,你在荷李活買的影碟,回港後不能播放。但做得太絕,很快就出現了「全區碼」的影碟機。最初只有中國這樣做,後來連歐美名牌機也跟從,否則沒有人要。現在你在家裡能夠欣賞任何影碟,就是解碼的功勞。

至於陳冠希就更不要想用密碼來保住床照。只要知道電腦是他的,網民必鬥快破解,當作比武。名氣界人士只能學占士邦,在敏感的資料裡裝一個用手機啟動的自動毀滅器。一發現電腦失蹤,就按手機,告別心愛的記錄。

我的電腦有指紋保安,但沒有啟動。自問不是公眾人物,存放的都是本欄這類文稿,誰會來偷看?

我也有一個「手指」,但裝的主要是中文輸入法,以便用公用電腦發中文電郵。此外是存放寫稿用的筆記。由於手指裡毫無看頭,我擔心失落輸入法多過洩露私隱。旅途上不能用中文發電郵,通訊能力將大減。

就陳冠希案,OL的結論是:男人信唔過。但男人不同。他們將陳冠希和過年前從廣州獲釋回港的資深記者程翔連起來看,結論是:信唔過的唔係男人,而係電腦。

其中的程翔就更揼(手+泵)心口。他主動交出電腦以證清白。不料當局一看,說這些檔案不正是「機密」?程翔本來坦蕩蕩,交出電腦後反而長戚戚。百辭莫辯,一關就將近三年。

現在,大學也被學生的「愛影」累死。初次發生,校長顯然不知道說甚麼好,只好呼籲同學尊重私隱。學生怕會竊笑。但又可以理解,大學要強調自由,不能像中學那樣嚇學生:玩鹹相會坐監架!大學校長這樣說,只怕被罵不尊重學生的判斷。

挑戰胡錦濤,考驗習近平

信報 時事評論 2008 03 17 星期一

兩岸三地無獨有偶,上周局勢嚴峻。

本港的食物及衞生局長一人獨孭「兩鑊」。流感令三幼童死亡,恐慌蔓延。當局以沙士為鑑,寧枉勿縱。但父母緊張子女,大眾報大力煽情。由於深夜宣布停課,有母親措手不及,對電台哭訴,罵得局長頭dupdup。但民意接受安排。

另「一鑊」是推出六種全民醫療保障供「諮詢」。但路人皆知,當局真正推銷的其實只是一種,要市民拿出薪水,為老來的開支儲蓄和買保險雙管齊下。港人數口精,借叫苦來降低承擔,政客迎合選民,以關愛為名,將開支推給政府。社會沒有共同的價值觀時,民生諮詢如同早期街市買菜,你拋我壓,識得玩者是俊傑。局長深知難度高,承認可能要留給下屆政府去煩惱。

台:五天內翻盤?

台灣大選五天後投票,藍綠雙方過去兩天動員百萬人造勢。但真正關鍵的是周三有四個藍營立委到綠營總部查貪腐,爆發肢體衝突。事件被形容為「踢館」。綠營藉勢嚇唬選民說,如果選馬英九,讓藍營同時控制總統府和立法院,必將一黨獨大、無法無天。

馬英九雖再三鞠躬道歉,有人估計已失掉五十萬票。這也許不足以幫謝長廷翻盤。但四年前有「三一九」的「兩顆子彈」,現在有「三一二」的「四個笨蛋」,怎知道餘下這五天不會再來「三個混蛋」?

藍綠最大的分別看來不在統獨,而在於衙門作派與街頭「智慧」。但馬英九到南部綠營票倉「下鄉蹲點」值得嘉獎。他最近猛講台語,顯然下過苦功。「化作灰也要留在台灣」一語無疑煽情,但也許正對地方口味。

疆獨:「京」「天」大陰謀

北京這兩天產生的新領導層,一當選就面對十年來最嚴峻的考驗。兩會開幕後的三月七日,有「疆獨」懷疑想在飛往北京的航班上放置炸彈;上周五,拉薩爆發八九年胡錦濤治藏以來最嚴重的「藏獨」騷亂,至少有十人死亡。

疆獨事件後翌日,有人在新疆伊寧市登機時,被發現腰帶裡有違禁品,令人想起自殺式炸彈。伊寧所屬的伊犁自治州九七年二月五日爆發大騷亂,傷亡慘重,號稱「伊犁事件」。當地人排漢還是少數民族爭民主遭到鎮壓,官方與異見分子各執一詞。但前一說法似乎較接近事實。而同樣是上周,烏魯木齊有化工倉庫據說卸載原料時爆炸,造成四死二傷。

疆獨組織稱為「東突」,活躍於九零代中,時間上與拉登和塔利班崛起吻合,在烏魯木齊和北京的巴士上製造過多起爆炸,後來轉趨沉寂,最近死灰復燃。烏魯木齊近月曾兩度圍剿。一月二十七日,警方與疆獨在市內最大的屋苑槍戰,擊斃兩人,捕獲十五人。接著在二月四日打死十八人,懷疑其策劃在翌日即農曆年廿九進行爆炸,紀念伊犁事件十一周年。

但由上述的類「九一一」事件看,疆獨不但未受控,更欲在全球聚焦北京那一刻,製造驚天效應,令疆獨訴求遠播全球。西藏有香格里拉的傳奇,加上佛教平和,獲西方偏愛。但疆獨信回教,西方以基督教傳統看,又是一個拉登。疆獨深感不忿,走向極端。

藏獨:胡治後最大的騷亂

藏獨騷亂更揭開了青藏鐵路通車後,拉薩作為旅遊聖地的繁華外表。自上周一達賴流亡四十九周年起,市內連日有僧人示威,揮舞藏獨旗幟、散發傳單。當局封鎖寺廟,防止喇嘛上街。但「壓力鍋」上周五迸裂,釀成十九年最大的騷亂。奧運在即,新領導人投鼠忌器。

在京出席兩會的西藏首腦統一口徑,指係達賴有組織的預謀,否認曾開槍、戒嚴和有人死亡。中央電視台亦播出民眾包括僧人打砸、燒車的片段。但新華社說,有十人被燒死,當局向天開槍、出動坦克。港報昨頭條說西藏〈大搜捕〉,一份據說在內地可訂閱的港報更頭條引述海外藏人說〈逾百死〉。

前天拉薩有人對香港電視記者說,「死的都很多,,,,,,,見人就殺」。衝口而出的話或不能按字面去理解,但相信又比官員的回應接近現實。若此,新華社的報導值得嘉獎,而官員對突發事件的掌握明顯跟不上手機時代。用官話來回應全球的關注,反會令人往負面裡想,專挖瘡疤。

甘肅、青海等藏族地區有示威,海外藏人衝擊中國使領館,歐美國家迅速表示「關注」,間接挺藏人。繼蘇丹的達爾富爾、人權、宗教自由後,反對京奧又多了一個口實。現只看西方想中國用甚麼來交換。

達賴流亡近半個世紀,見過他的藏人絕無僅有。但不只一個友人告訴我,西藏不少人在家供奉其頭像,也不介意遊客拍攝。藏人對精神價值的重視由此可見。中國特式的社會主義若不能滿足藏人的精神需要,藏人心向流亡領袖的廣義藏獨(相對於要求主權獨立的狹義藏獨)始終是中國的隱痛、他人的口實。

更重要的是,騷亂翌日連任國家主席和軍委主席的胡錦濤面對兩難。沿用自己十九年前的手法善後,還是說今年適逢奧運盛會和對岸選總統,軟攻方為上策?馬英九前天「強烈譴責」西藏當局,呼籲讓藏人自治;謝長廷更將騷亂譽為「抗暴」。

事件也成為京奧負責人習近平接班的考驗。政治話題層出不窮,比保安更棘手。應付得法則中國的國際地位更上層樓;若失策形成骨牌效應,也就要換人接班。他兼管組織、京奧、港澳,港澳最好少煩他。

鏡頭前,拉薩有人燒國旗、砸中國銀行。遭劫的大都是漢人店鋪,新華社、電視台、報館等官方喉舌亦遇襲,藏人主要是反官還是反漢?和善的拉薩如果深懷種族怨恨,何時去旅行最安全?

一定要懂中文

大公報 評論 2008 03 14 星期五

社會上重英輕中是歷史造成的,但歷史也正在扭轉這個局面。貝理雅、羅傑斯比香港國際學校的家長看得遠:未來的領導人一定要懂中文,學中文將會比學英文更有前途。

小學近日的話題是流感。中學則是「回歸英語」。

中大學者預定今天公布母語教學的研究結果。由於結論符合教育局既定的政策,上周五有報章為此鳴鑼開道,頭條大字引述報告說,《母語學理科 成績跑輸英中》。言下之意,用中文教學證實不如用英文,是時候回到從前。

回歸第二年起,當局全面推行母語教學。但由於一個半世紀的英國管治,中文中學畢業生無論出路、收入、晉升,都與英文中學沒得比,很少父母願意子女讀中中。英中多而強、中中少而弱是百年來的現實,關乎上下幾代的處事方式、飯碗、地位、人脈、尊嚴。父母和僱主重英輕中,完全是理性的決定。

歧視中文歷史使然

當局忘記了這種根深蒂固的利害關係,以為可以用行政力量扭轉對中文的「歧視」。自1998年起,在教學語言上實施行政分流,硬性將全港中學逐一評定為英文中學還是中文中學。英中若被評定為中中,必須改用中文教學。

英中名校無須擔心,因為不可能被「貶」。有可能「降級」的,主要是較次的英中。後者如喪考妣,認定改用中文也就是被判死刑,因為好學生會逃亡,剩下些「籮底橙」,令校園淪為「失樂園」──學生畢業後,不是「失」學就是「失」業。

用官意來評定學校的「生死」,不用說,英中由教師、家長到學生深懷怨恨。只要看回歸初期港人仍然抗拒普通話即可知,人對慣用的語言有強烈的感情,對改用其他語言強烈抗拒。今天的高官、大機構主管、在本地成長的富豪、大學教授、意見領袖,中中出身的百中無一。英文出身的掌權者怎可能接受下一代改用中文?

大學方面,港大以香港唯一的英語大學為標榜,穩佔香港八間大學的第一把交椅。其餘的大學亦爭相增加英語教學的份量,以爭父母、爭學生、爭僱主、爭捐款、爭名譽…….。連以「中文」為名的中大,都逐步放棄創校的初衷。社會領導層抗拒,政策也就死定。

港人實際:英文高級

推動母語教學公開的理由是,相對於用英文,學生較容易吸收。這本來客觀上有理。無奈強制推行,學校無權選擇,而社會上仍然存在著拒北京的心理,師長也就相信當局別有用心,真正的目的是灌輸「民族意識」。但港人講到民族時,一向偏向實用,要有「著數」才容易聽得進。改用中文不但無助於子女發達,更打破他們用英文賺來的好飯碗,當然痛恨不已。

母語政策遂成為回歸以來最不受歡迎的政策。師長、學者、政界以至整個知識界,足足罵了十年。商界更厲害,口裡不說,但年年慨歎新入職者英文水準下降。畢業生如果沒有人僱用,或者拖低香港的競爭力,母語政策再有理也要埋葬。

曾蔭權去年開展新的五年任期後,由官齡超標的孫明揚接掌最棘手的教育。當時令人感到不解,現在看來是高招。這位局長有人說他老油條,但也正因為較少意識形態,故沒有包袱。母語教學不是他搞出來的,由他來收回,不會被指推翻昨日的我。他個人也不見得相信母語教學。學界大概嗅到風聲,群起要求推翻原定後年起實行的英中與中中強行分流政策。

孫明揚現在以「學校最清楚學生的能力」為由,打今年的小四學生升中那年起,恢復母語教學以前的做法,讓校方自選教學語言。必要時「一校兩制」,有些班級和科目用英文,有些用中文。總之「語言自決」,英文班與中文班可以並存。

但正如上述,英文由於享有搵食優勢(高薪的工作不一定要懂中文,但一定要精通英文;不懂英文的人只能留在基層,直到你炒股炒樓賺到第一桶金),由師長自選,初期必定過猶不及,猛颳「轉英風」,英文的聲勢較引入母語教學之前更盛。中文更抬不起頭來。

這無疑是默認強行將中學分為英文或中文的做法失敗。但為免全港學校一律改為英中,中中消亡,令政府反過來被罵數典忘祖,當局想出三個擋箭牌:學校須就學生的英語水平、教師素質訂立清晰的標準;由教育局設機制把關,確保學校選擇語言時不會「放任」;增加學校運作的透明度,例如公布教學語言現況。但上有政策,學校必然下有對策。所謂的準則能夠達成原意的一半就算不錯。母語教學至此可說死亡。

國力強盛中文抬頭

這樣說,並非煽動中英文的矛盾,也不是貶抑中文。我自己出身「雙中」(中中和中大)。初來港時不懂英文,英中、港大拒收,我可以理解。而今天的中中同學也要承認這個現實:英文具有全球性優勢,中文在可見的將來都鬥不過。若以眼前為重,的確應該轉讀英文。

但只要看遠一些,中中同學無須氣餒。社會上重英輕中是歷史造成的,但歷史也正在扭轉這個局面。中文也許一兩百年後都趕不上英文,但與英文的差距正在收窄。我們的中上家庭爭相送子女去國際學校,寧可他們不懂中文,也要英文有母語水平。第二語言更特地選法文。但一些「鬼佬」,包括英國前首相貝理雅、美國的「商品投資大王」羅傑斯(Jim Rogers),反而看好中文。他們比香港國際學校的家長看得遠。羅傑斯最近在「亞洲領導人論壇」上發表演說,認為未來的領導人一定要懂中文,學中文將會比學英文更有前途。

羅傑斯的理由很簡單:有錢國家的語言一定會成為國際語言。中國近年的經濟成長速度如果能夠再堅持十年,今天的高小學生開始出道時,中國的國力有可能與日本並駕齊驅。到時的華人如果只懂英文,心理上可能高人一等,但晉升的機會少很多。因為,說到底只是中國人請來接待外國客戶的「買辦」。

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一個母親的回首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03 12 星期三

現在是知識型社會,少讀書會吃虧,但如果在課堂裡培養不出學習能力和自尊,做困獸還不如走入社會。年輕人碰過釘才會長智慧。

上周婦女節,本欄講了一個「子欲養而親不在」和一個母親管教子女感到力不從心的個案。今天由一個年輕母親自述當年的輕狂,但幸得家人體諒,終於成器,或可供參考:

我讀完中學後,賺了幾年錢想考大學,但積蓄不夠,便找了一份做半日的清潔工。同事裡有一個保安,我當時跟人學拍戲,要度劇本,見到那個聲稱玩泰拳、做過「鴨」的靚仔,心生好奇。後來認識了他剛從勞役中心放出來的朋友,後者與我有很多巧合,我開始初戀,學人不回家。

男友後來跟家裡鬧翻,隨著在桌球室認識的朋友流浪,我也跟著去。後來才得知,那陣子老媽天天吵著要老爸送我出國。老爸和老哥則千叮萬囑,叫老媽在我回家拿衣服時不要罵。老爸又叫我約男友到他的辦公室。男友一見面就開口借錢,相當於我兩個月的薪水。老爸竟然肯借給他,又問他係邊個「環頭」、跟邊個「大佬」。之後我私下問老爸對男友的印象,他只笑不答。

有一次我回家拿衣服,老哥問起。我說男友沒有地方住,我跟他瞓街,老哥說服了老媽,讓男友寄住。當時老爸剛好出差,他回來後,也沒有說甚麼。之後,男友又漂流了。我初戀那幾個月裡,在家時間不多,但有次回家睡不著,半夜坐在客廳,聽到鄰房老爸的嘆息。

我終於想結束這場「實驗」,對老爸說想讀大學,時已七月,過了收生期。我們北上打聽,只剩預科有學額,正打算放棄,老爸碰到貴人。那人跟大學熟,大學說我既然已做過事,應該沒有問題。於是,我重回「正軌」。

當我頭腦發熱之際,假如家裡不是極其容忍(我那時幾乎見人就借錢),我不可能有現在的人生。

很多年輕人都迷失過。買煙有多嚴重?鄰居有位母親,兒子讀中學時,被投訴吸煙。母親的反應是:食煙,兒子識嘅;但食了會認,嗰次冇認,就係冇做過。為人母的仍然相信兒子會誠實。她的兒子現在美國讀大學。欠交功課很嚴重嗎?女兒的功課這樣重,我都想幫她,甚至讓她欠功課。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正正規規地成長的。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建立自信。家長需要陪著小朋友走。

即使中途失學,也不必太擔心。人都有良知。我跟男友流浪的日子裡,他有時碰到以前的大佬。大佬通常會勸他,快啲做番正行。

我身邊不少人都是夜中學畢業的,我的兩位阿哥就是。但大哥後來考了不少工業課程的「沙紙」;二哥做文職,現在兩人都位居中層。當然,現在是知識型社會,少讀書會吃虧,但如果在課堂裡培養不出學習能力和自尊,做困獸還不如走入社會。年輕人碰過釘才會長智慧。

講到教導孩子,其實每個父母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需要多體諒、多與子女溝通。我期望著子女懂事那一天,好與他們分享我的經歷。希望子女步入青春期時,我也有父兄當年的智慧和耐心。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兩會高潮還看本周

信報 時事評論 2008 03 10 星期一

  早春三月,照例是人大、政協一年一度的會期。但今年政府換屆加上北京主辦奧運,「兩會」較往年更受注目。

  兩會本周選出的新一屆四大巨頭,預料依次仍然是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但五年後的接班人應該已經在其餘五個政治局常委裏,主管港務的習近平更被視為「儲君」。而且過去五年,胡溫有責任要維持江澤民體制的延續性;今後五年可以放手做自己要做的事。

  我這次沒有看直播的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事後看電視摘錄,覺得不如往年,回顧多,口號舊,亮點少。原因可能是昨天《明報》說的,〈新聞控制收緊 兩會一片「祥和」〉。正如曾蔭權前年的《施政報告》,新政府本周才產生,溫總雖然明知道連任,但不能未投票就談宏圖,只好自讚過去五年做得好。

  這樣說,並非否定過去五年的政績。但溫總的光芒的確不如前,今後五年仍需加把勁。記得胡溫主政初期,冷箭射向胡,說他「左」;但後期轉向溫,說他能說不能做、妻兒以權謀私,「咒」他辭職。顯然是為了政府連任清除障礙,當局在兩會前夕說,調查後並未發現溫總的家人違規。

政治無情舉世皆然

  這使我想起當年周恩來被罵。這位開國總理一向被視為國家的守護神,但有政治受害者罵他,在毛澤東身邊看着毛搞迫害,但不敢攔阻,助紂為虐。這種看法流於偏激,信者不多。

  現在「討溫」的又是什麼人呢?就一本逐一「踩」權貴的書籍看,我猜是趙紫陽的人。該書(大書店的國情類書架上都有。這裏並非不想公開書名,而是這類書出版社和作者身份隱晦,內容真假難辨,我在書店裏翻過就算,懶得作記)針對溫家寶在「六四」前夕陪趙紫陽去天安門看望學生的照片,說他並非同情學運,而是當「二五仔」監視趙。而由於溫告密,趙的改革就像光緒皇的「百日維新」,跳不出老佛爺的掌心。故「六四」後,溫不但未受懲,更飛黃騰達。趙被軟禁直到離世,溫從未去看望。該書又說,由於妻子貪腐,溫已與其分開,但並非大義滅親,而是明哲保身。

  這個故事你相信嗎?但正如美國的奧巴馬鬥希拉莉、台灣的馬英九鬥謝長廷,位只有一個,權不能分享,競爭逼出人的陰暗面。政治無情舉世皆然,只有程度之分,沒有本質之別。

  說回《工作報告》,對於將增長限制在百分之八、通脹限制在百分之四點八,我也不敢看好。中央幾乎年年宏調,但增長從未低於百分之十。至於通脹,就市面看,百物騰貴,衣食住行大概只有衣漲得少。漲幅何止百分之五?

莫小看政治「花瓶」

  由於房價飆升民怨大,溫總宣布撥款六十八億元人民幣興建廉租屋。我起初以為聽錯,雖然較去年增加了兩成多,但人均約只有五元,與教育、醫療、社保的支出不成比例。是否地產商和銀行反對?香港有一半人住在公共房屋,新加坡更遠遠超過一半,但樓價並沒有垮。顯然只要經濟有成長,而廉租屋不集中在鬧市,讓中下層享有公屋並不會動搖市場。

  溫總這次的《報告》講港澳比以往少,但中央由胡錦濤率領三位政治局常委接見港澳與會者,對港的重視並未稍減。政協主席賈慶林更要求香港委員在政改和立法會選舉上「引導」各界。說白了,說服市民,不要跟着民主派起鬨。

  我們不能小看這些「花瓶」。這次有幾位新人代長期從事公職,有知名度,只要辦幾樣實事,很可能說服中間選民。中央借助人代和政協與民主派競爭是高招,現只怕分薄特區政府的風頭。

  我相信胡錦濤說的,中央「一切為香港好」。問題是以往「支港」物質重於精神,而內地又太多現實和歷史問題,以致中央再好心,也被民主派當作別有用心。這就像台灣民進黨,怕大陸的人和資金湧來,「贖買」選民,令民主抗共的人受到孤立。

  胡錦濤叮囑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包容共濟,促進和諧」。但他真正要說的,相信是這段話之前的「同心同德」。的確,香港凡事爭拗,虛耗光陰。但想同心同德,先要在民主進度上有共識。目前人大釋法太保守,民主派則太僵化。

  政制想要鬆綁,官民須各走一步。汪明荃建議發還回鄉證予民主派議員,不失為一個開端。民主派若獲發證,應私下承諾不會北上從事體制外的政治活動。至於反對「一黨專政」,可保留作為一種「信仰」,在集會上喊,但無須作為口頭禪,更不宜用來聯絡內地人,以免對方背上顛覆罪。中央則宜盡量寬鬆闡釋四年後的立會選舉辦法,說服商界接受。

  現只看習近平何時開口講港澳,又有多開明、能否予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兩岸先後放軟口氣

  顯然是預料台灣下周六大選後,新總統對大陸會較為實際,而李登輝,陳水扁、呂秀蓮等人退位後,取向或有別於在位時,胡錦濤上周二將「統戰」對象擴大到「曾經從事台獨活動」,也就是有過行動的人,承諾只要願意「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無須承認「一個中國」或否定台獨,大陸都將「以誠相待」。

  由於胡錦濤仍然堅持兩岸談判以「九二共識」為前提,其餘的承諾也不變,獨派領袖卸任後受「感召」的可能性不大。但政治無絕對,李登輝本來最獨,後來為了與他一手提拔的陳水扁劃清界線,有時候反而沒有阿扁獨。而陳水扁卸任在即,近月在大選中講到大陸時,口氣放軟。這使人想起布殊,以往視北韓為「流氓政權」,現在顯然想在下台前留下點功績、載入歷史,竟然去信「流氓頭子」金正日示好。陳水扁和呂秀蓮早期位居中層時,亦曾到過大陸。舊地重遊亦非絕不可能。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法院判案需多尋常理

大公報 評論 2008 03 07 星期五

最近,先是因為激光測速操作問題,令藝人陳冠希的老闆獲得「開脫」;繼有網民因為將一張未經淫審處評級的陳冠希床照上網而被扣押了兩周,警方和律政司備受責難。但期間內,法庭不只一宗裁決異乎常理,未見有同樣的批評。輿論嚴待執法而厚待司法,是否覺得執法是行政部門的「打手」,要限制甚至打擊之,但法庭和法官是制衡行政的武器,必須保護?

司法似乎走下坡

筆者與法庭毫無瓜葛,至今只上過一次庭:回歸前被抽中當陪審員,記得頭尾好像審了七天。期間雖然惦記著日常的工作,在席上聽得有點心焦,但感覺良好。用《羅生門》的角度去重組案情,判斷誰的供詞更可信,是很好的腦力訓練。法官看來也稱職,最後的裁決大致合理。要批評的話,也許是司法制度成本高,上庭前要有機制過濾和分流社會上的爭執。動輒開庭,事主固然難以負擔,納稅人也吃不消。

但以近年的一些案子看,香港的司法似乎在走下坡。以下是幾個最近的案例。首先是上周一,有男子被判入獄2個月。原因是去年情人節,女友鬧分手,於是將其裸照以至兩人的性交錄影上網,同時公開女方的姓名、工作地區、慣常出沒的地點。網友曾勸阻,但被告稱「有仇必報」,「她先對我不忠,我自然對她不義」。

事涉恐嚇、發布不雅物品(裸照)、發布淫褻物品(性交錄影)三宗罪,第三宗一般量刑起點為12個月。相信一般人都會同意,即使以今天的寬容看,刑期也不算苛刻。

但這是第二次的判決,較去年9月的原判加了刑。當時判被告為社會服務,也就是做義工240小時。律政司覺得太輕,申請覆核,而這次同意加刑的也是上次的裁判官。

誠如這位判官說,網上世界看似虛擬,但所作所為對真實世界有後果,網民要為此而負責。但傳媒過分聚焦這句話,忽略了本案真正的問題。

「官」說,他之所以打倒昨日之我,因為控方提交了新證據,顯示被告惡意報復及傷害對方;上次則姑念其初犯、事出鹵莽、有悔意,且已還柙了14天,故予機會更生。言下之意,他上次沒判錯,這次也判得對。在陳冠希案中,鍾姓被告只上載過一張照片就先押兩周(原先還是被判扣押8周)。相對於本案,被告上載影片的初次判決為社會服務,鍾先生若受懲過度,本案則是另一個極端。

裁判官偏向被告

須知被告在初審時就已承認,為了報復而將淫褻錄影上網,按常理難拘留14天加做義工「作抵」。唯一的解釋是:裁判官思想進步,相信救贖多過懲罰,故偏向被告。但女方被公開床照,可能結不成婚,難以面對親友,甚至要辭職離港,事過境遷至少也要一年。有關判決若使人覺得,加害與受害雙方所付出的代價太懸殊,只怕有人會仿效,覺得「博」得過。現在看來,控方當初未提交足夠的資料,是因為沒有想到法官大人會這樣「好心」。

以下再舉上月十八日星期一同一天判決的兩個重案。

一個是強姦。被告先是判囚5年,但上訴庭飭令重審。原來,特委法官在庭上對控方女證人說「你好大鑊」(有中文報紙說,外籍法官說這句話時用粵語)。朋友之間這樣講也許是說笑。但法官操生殺大權,審案時這樣說,令人覺得對是非對錯早有定見。如果你是被告,聽了豈不腳軟?常人都明白的道理,法官又怎會不知?大人顯然興之所至,忘了自己一言九鼎。這樣感性的法官,你有沒有信心?

另一個是販毒。有男子兼職運送「K仔」,判刑半年。被告是警員,執法者販毒,本應罪加一等,現只囚半年,予人警員反而獲得輕判的感覺。報紙沒有說被告是否欠下巨債、被人要脅……,又做了多久、賺了多少,我們只能假設被告並沒有可以獲得同情的因素。被告辯稱妻兒出走,令他的身心受到打擊。這個理由若成立,警司若因為家變而殺人,是否也應該獲得「體諒」?

責任是討回公道

裁判官以被告勇於認錯、失卻長俸為由輕判,理據薄弱。殺人、強姦可導致傷殘甚至死亡,被告事後可能受良心譴責,真的後悔。但販毒是一種「買賣」,毒販很少看到對用家的禍害,有罪疚感似乎不多。當差販毒會失長俸,三歲小童皆知,被告只不過心存僥倖,博他一博。裁判官以此為由量刑,難道覺得因此而褫奪被告的長俸太苛刻?

不說不知,這位裁判官正是一月八日以《電訊條例》的電台發牌條件違憲為由,撤銷「民間電台」六位被告控罪的游德康。

上月十八日審結的案子裡,只有一名男子因為收藏兒童色情照片被判社會服務令比較合理。雖然涉及逾百張照片、多名兒童,但被告只是下載,並未散發。

雖然,法律是人寫的,再嚴謹也不可能事先想到所有可能的情況,在現實中必定百密一疏。但現在法官不但不為條文補漏,更大開方便之門,解釋條文時盡量偏向被告,忘了自己的責任首先是為受害人討回公道,然後才是挽回被告。

司法天平的兩端最講究平衡,過鬆過緊、向任何一方傾斜都有違天平的作用,現在有點寧左勿右。法院判案時,需要多一點常理。

穿 Fashion 的魔鬼字典


U Magazine: Life 2008 03 07 vol 119

捱過了四十年來最寒冷的冬天後,又快要換季。但並非所有人都非換不可,我就已過了這個階段,現在純粹是看天氣穿衣。但女人愛時裝,男人愛汽車,買不起也要看。

每年三月號,你叫得出名字的女性雜誌,《Bazaar》《Elle》《InStyle》《Marie Claire》《Vogue》……只有一件事要做:告訴你今春興乜。

我逐一把講春裝的雜誌拿在手裡掂了一掂,發覺不要說看,連帶回家都有困難。最厚的兩本比電腦還要重。把所有的三月號都買來,我的背囊經受不起,只好選一本最夠份量的。

只要看梅莉史翠普主演的《The Devil Wears Prada》(穿Prada的魔鬼),就知道《Vogue》在美國時裝雜誌裡最霸道。三月號有660頁之多,加上紙張重,一本相當於兩套《U》,除了字典,大概是你至今看過最厚的出版物。

2008流行甚麼呢?這本時裝界權威在第525頁的潮流宣言〈Power Play〉裡說:straight-ahead elegance, joy, happy color, crazy-cool collage, liberating ……說實在的,我怕解錯畫,只知道大意是:優雅,開心,拼貼式的花料……至於怎樣演繹,那就要看雜誌裡的照片。粗略看,最明顯的是復古,近似你們父母的年代,少女像有嬉皮時代「花孩子」之風,闊太則像柯德莉夏萍。

即期的廣告似乎也玩復古。Guess的一幅女模性感照,十足十1960年代的「肉彈」蘇菲亞羅蘭。Bebe的女模則扮成當時敢演床戲的「小野貓」碧姬芭鐸。你不認得她們是誰份屬正常,但不要刺激你父親。他說不定當年偷偷藏起這兩位女神的性感照,就像今天的學生偷看陳冠希的。

但對華人來說,即期的《Vogue》還有一樣獨家:用六頁篇幅介紹一個在香港釣得國際巨富歸的同胞。這就是兩個女兒將來有望繼承媒體集團News Corp.的Mrs. Wendi Murdoch。梅鐸夫人本姓鄧,生於內地,學於美國,發於香港,居於紐約,但不用說,以梅鐸的身價和業務,在各大洲都有行宮。

女性雜誌不會告訴你,鄧小姐怎樣栓住丈夫、與丈夫和元配所生的王國接班人周旋。但把她的成功經驗寫成書,肯定風行全球,在大陸相信可以賣一千萬本。到時全球的女性都寢食難安。

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打淫"报


南風窗 專欄 2008 02 27 第5期

香港这个春节打破了两项纪录。

一是天文台连续26天发出"寒冷天气警告"(气温在12℃或以下),是1999年设立这种警告以来最长的,更是40年来历时最长的寒流。二是有报纸连续近20天用艺人陈冠希与女伴自拍的床照上头条,刷新记忆中同一事件占用头条为时最长的记录。

但天气记录是客观的,有数据可循;用哪条新闻上头条是媒体的选择,可以很主观。"世界第一大报"《纽约时报》号称"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但用倒装句法隐藏了主词,予人的错觉是一宗新闻(news)是否适合(fit)刊登,由新闻本身决定。但其实,操生杀大权的是这句话的主词"媒体决策者"。

陈冠希案涉及侵犯私隐、散布色情、对青少年的影响,后来更扯上警方执法的问题,上头条理所当然。但要说破记录地连上十几天,则是报纸本身的选择,并非事件真的这样重要。

被"淫照"冲昏"头"脑的这份港报,自创办第一天起就以"出位"(出格)见称。1995年中创刊时,报老板亲自拍广告片,头顶苹果,装作让神箭手射下,希望公众对新报纸产生好奇,买来看一次。此人信心爆棚,深信只要你把"第一次"给他,从此就心痒难煞。为了买你的"初读权",新报纸初期除了半价促销,更雇人在闹市派发真的苹果,见者有份。

为甚么不是橘子、梨子……菠菜、黄瓜,,,,,,,?这里有两重意思。美国有句口头禅: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意指每日吃苹果可预防疾病。报纸既称为"精神食粮",老板遂以苹果来比喻人的精神健康:世上坏人多,正如到处是病菌,伺机侵害你;但只要每天看我的报纸,就能明辨是非、知所抉择,身心健康,就如每天吃一个苹果。

对报老板来说,见不得光的人和事,有人的地方就有。他的天职是"踢爆",用文革术语说,揪出牛鬼蛇神,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因此,他摆出"嫉恶如仇"的形象,扮演大众的出气筒,天天爆料、踢人。这次"整"陈冠希,不仅头条连登十几天,由取材、重点、标题到用词,都显得赶尽杀绝。但与此同时,又借势刊登主角的“淫照”,既“主持正义”,又促销报纸,一箭双雕。

“苹果”的第二重意思源自基督教典故。这在《圣经》里被视为"禁果",人一见就心痒难煞,但一吃就准备下地狱,只有上帝救得了。报老板这是用激将法:我的报纸一看就上瘾,这个禁果你敢不敢咬?他深明人性弱点:你说我不敢看,我就偏要看,看你能把我怎样?

果然,港人的行为完全在他意料之中。创刊大概不够一年,该报就跃居为第二大报,日销近30万份,创下新报纸在最短的时间内立定脚跟的记录。此前,第一大报已当了报坛老大超过20年,从来不把同行放在眼里。这次做梦也没想到,一个从未办报的外行人,竟然在一年里当上老二,咬着它的尾巴不放。不只此,这个新仔精于舆论之道。老大虽然继续以将近40万份的销量稳坐第一把交椅,但为民喉舌的地位宣告动摇。

老大慌了手脚,其后与该报展开减价战,想利用财力,把收支尚未达致平衡的死敌逐出市场。果然,老二备受压力,但老大也赔钱如流水,最终两败俱伤。就在关键时刻,新报纸的老板再次演出好戏,不知是否有意,让记者拍摄到他亲自到老大的办公室讲和。

谈判的结果外界不得而知,但客观的事实是,老二没有倒,老大也没有输。老大此后一有机会就骂老二,但不敢再用实弹进攻;老二则默认老一的销量不可动摇。双方由武斗变成文斗,达到了某种市场平衡,也维护了文明社会的规范。又因为老二精于玩版面设计,善于用影像来加强文字的说服力,老大最后也不得不学美国人: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打不过对手就学对手。最后几乎所有报纸都学这种新型版面:题大图多文少。老一辈看惯了文字,大摇其头。但边骂边看,就如男人看裸照。这就是香港报纸生态的现状。

我的杂志生活


南風窗 專欄 2008 01 30 第3期

最近在港报上看到一则反潮流的小新闻:明报集团的《亚洲周刊》今年起不再获准在内地销售。意思大概是:大酒店也不再出售;但外籍和台港澳人士仍可向官方订阅。

由于奥运前,外国记者可在华自由采访,我起初以为政策只会宽不会紧。但看了上述消息忽然明白,讯息大概是管进不管出:外国记者来采集作出口用的讯息放宽,但不包括输入讯息来影响内地。

那为甚么特别突出这本港刊呢?除了内容敏感,我想不出其它理由。以内地角度看,该刊像〈媒体口罩与中央眼罩〉这类封面,是蛮刺激的。可这是港、台杂志的惯技,并非该刊所独有。

但平心而论,要讲做新闻,现在的《亚洲周刊》(Yazhou Zhoukan,简称YZ。这大概是香港当时唯一用汉语拼音作为英文刊名的杂志)才算交得出货。20年前创刊时,只相当于内地的「参考数据」。

我在YZ筹组期间加入工作,正式出版后还做了大约两年。大概是1989年秋天,就那场风波写过「社论」后离开。但离职与「89」无关,而是当时有「发烧友」想办一种新型的「城市周刊」,有老板推荐我。我于是继YZ后,又成了《壹周刊》的创刊元老。

我在YZ时,该刊是英文杂志《Asiaweek》(以下简称AW)的小弟。AW是当时东亚英文周刊先驱《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远东经济评论,简称FEER)的对手,影响力虽然不能比,但在东南亚总算站稳了阵脚。同期内,中国在经济上日渐开放,气氛活跃,渴求信息。AW的新西兰籍创办人Michael O’Neill遂加开中文版,希望可以北进。

当时香港很多媒体都有这个想法,关键是落实。O’Neill是新闻人,不谙中文,又深信AW模式的优越性,遂把英文版的做法照搬到中文版。当时的AW全彩印刷,论美观比得上你现在看的《南风窗》。相比之下,东南亚一些地区的华文报刊印刷粗糙、新闻管得严,华文甚至受到排斥,读者对全彩的时事杂志自然惊为天人。但香港报刊多、全彩刊物也不缺,AW式的内容不够卖点。

甚至是AW式的内容呢?原来,该刊要概括全亚洲的新闻,但人手有限,故主要靠「炒稿」。方法是选辑通讯社的稿件和亚洲各地空运到港的报纸,综合改写。自己采访的内容不到一半。炒稿在香港报界很常见。港报规模小,有些新闻无法派人到场,就录写电台和电视的报道,当作「本报讯」。最多是见报前致电有关人士,引述一两句话。

这虽然有违知识产权,但每天发生的事根本登不完,很多其实只要交代几句即可。但如果周刊大半内容都靠炒稿,那就不能说是「新闻」,而只是「摘要」。当来,现代生活紧张,让你很快地看完一周的大事,那也很重要。但YZ既然名为《亚洲周刊》,也得报导非华人的事;而港人当时楼股齐飞,对发展中地区的事不感兴趣。

令O’Neill深信AW模式优越的是,撰述员根据剪报炒出稿件后,要由另一组资料员逐字核对剪报后才能出街,而中文报纸没有这种制衡。但只要随便看三种不同的中文报纸就知道,不要说立场,同一件事的报导,在细节上通常都有出入,有时候影响到读者对责任谁属的判断。若此,撰述员应根据哪一份剪报来写稿?在同类的报导里,数据员又应该以哪份剪报为准?有报纸登过就当作事实的根本,那不是制衡而是教条。

对同事来说,这种制度更令人厌倦的是,编辑和撰述员名为新闻人,其实只是word processor(文字处理器)。一周才出版那50-60页,选题基本上由老总说了算。其它同事只需坐在办公桌后,埋首报纸堆。撰述员负责改写,我与其它编辑负责改。我改稿很快,大部分时间都在等下班。待遇不错,但浪费青春。后来请辞,洋老板挽留,特地找我去吃饭。但一个比较明白我又深得老板喜爱的同事对老板说:他名为「助理老总」,但其实只是a glorified copy-editor(美化了职衔的文稿编辑)。

至于上述的「89」文字,并非YZ的社论,而是当时香港民意沸腾,YZ出版的照片集前言。老总的中文能读不能写,我作为手下第一人,责无旁贷。YZ当时的文字不附带员工姓名,理由是集体创作,非一人之功,但其实更可能是不欲对手来挖角。至于我那篇东西写得如何,留待他人评说,不在这里自赞自弹。

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兩個母親的故事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03 04 星期三

最好的關係永遠是遠距離的,但那種關係沒有生命。要有美滿的親子/親密關係,需有很高的修為,有時高得不可攀。這是人生的挑戰、磨練,也是兩難。

周六就是婦女節。上周五本報的兩個標題〈「肥姐」長眠加拿大〉〈單親媽媽升近倍〉,仿佛互相呼應。一個愛女如命的單親媽媽離去了,但千千萬萬個母親為了子女,繼續面對人生。

最近聽到兩個故事,沒有媒體追求的震撼,卻是最真實的感覺。以下節錄來郵者的原文。

第一個是女兒的「懺悔」:過年後不久,家母就辭世了。她在過年前變回了BB,神志不清。我成了她的母親,朝夕看顧。看着她一天一天走下坡,內心黯然。尤其是那幾個星期嚴寒,夜裡聽見她的聲音,立即起來照料,就像我在襁褓時,母親照顧我。這才領略到做母親的苦楚,才開始明白母親的期望,才知道過去許多時候,我都未能體諒家母的心情。

在家母中國式家長、一言堂、大石壓死蟹、凡事有絕對真理的思維下,我曾羡慕自小喪母的朋友,或者希望像藝人胡美儀那樣,自小被父母拋棄。

我過去以為,自己非常期待家母離去這一天,因為終於可以得到絕對的自由。但真正嘗到這種自由時,內心只有哀傷和懊悔。

這幾天才深刻感受到,應當趁父母還在時,盡己所能讓他們快樂。彼此不咬弦時,也盡己所能與他們溝通。他們那一代經歷苦難,教育不多。我們在教育上所得到的,應耐心地與他們分享,拉近彼此的距離。

有人說,與親人的關係最複雜吊詭。我深感共鳴。最愛和最恨的都是親人;造就你的是他們,傷害你的也是他們。但過程中似乎沒有誰是誰非,而只是各有立場。畢竟未必有人立心做壞事,而自私自利或自衛反應亦人之常情。最好的關係永遠是遠距離的,但那種關係沒有生命。要有美滿的親子/親密關係,需有很高的修為,有時高得不可攀。這是人生的挑戰、磨練,也是兩難。

珍惜眼前事、眼前人。願這世界更美好、家庭更和諧。

第二個故事是親子的困擾:我的兒子讀中四理科,被學校開除。他在學校的問題是:在便利店買香煙記大過;冒充家長請假、曠課記小過;欠交功課合共九個缺點(5次一個缺點);期考只有中英文和電腦科及格。在家?的問題是:從未見他做功課,一問就不耐煩;每天晚上8至9點才回家;在家不是上網玩MSN就是打電話。

罵也罵過,但行為照舊。我覺得自己十分失敗,有時候想,如果我死了能使他覺醒,我也會去做。

他覺得老師針對他,他並沒有錯。但是,面前只有兩條路:找工作或者找私校。他想找私校,說自己去找。

我可以怎麼樣做?

兩個都是很常見的故事。一個講出了年輕人常見的心理,另一個是很多母親揮之不去的煩惱。

就第二位母親的問題,我請教過朋友。下周請一位年輕母親講出她當年怎樣在家人的耐性下,度過一段「天真和傻」的日子。

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

富無三代,貧勿三傳

信報 時事評論 2008 03 03 星期一

  月前在大跌市中叫記者勿再叫他「股神」的恒基集團主席李兆基上周兩次登上頭條。先是據說由內地胞弟出面買A股,接是談及第二大地產集團郭家三兄弟的「內訌」時,坦承「富不過三代」。

  李兆基被指「曲線迴避」審批買股。但如果這批市值一百五十億元的A股的確以他鄉下的胞弟一家或者他們名下的法人登記,就如港人由外籍親友代購國民才能持有的資產,完全合法─只要不怕資產被侵吞。因此,這項披露真正值得思考的反而是:內地已經有了財產法,李兆基為何仍然這樣相信窮胞弟,後者又為何不貪?

  當然,這批股份今天才能出售,要看下一步會否有變。這樣說,並非鼓動他人兄弟鬩牆,而是指出總有些媒體想引導我們凡事找錯、處處防範。

  的確,人都自私,我們不能天真,更不能傻,但也不必認定權貴就是壞蛋、弱勢都是好人,而弱勢若有不幸,總是社會的錯。就如昨天的頭條,認定一位出道不久的失聰女教師自殺是「受歧視」。但遺書說,歧視發生在升中時,事主當時想過自殺,但欠缺勇氣,反過來發憤。現在十幾年過去了,會考五A兩B,曾留學美國,持有香港學位,多次代表香港出賽國際象棋。將來很可以出任公職,為傷殘弱勢服務,卻反過來尋死,是否還應該怪歧視?

窮願捱 富則怠

  至於財團往往傳不到三代,有的更公開爭產,李兆基歸咎於創業人的子女在溫室中成長,不願捱苦。但若「窮則變,變則通」是人的長處,「窮願捱,富則怠」則是人的弱點。既然父權時代都如此,現在個人壓倒傳統,「富傳三代」就更難。李兆基盛讚他早期的拍檔,也就是新鴻基創辦人郭得勝,在世時用信託基金規定三個兒子不得拆夥。這不就是古時的寓言:族長臨終前,用一雙筷子易折、一札筷子難斷,對後人曉以分家易被對手逐個擊破的道理。但現在全球化,業務多樣、市場多變、股益交叉,集團、家族、地域、產品…….的界線模糊,今天競爭,明天說不定要合作,一家人團結對外的重要性大降。

  再說社會富裕後,休閒變成必需品,這方面的花費直逼衣食住行。刻苦耐勞由美德變成「過時」的生活方式,少爺千金又怎願意學父親,只知搏殺,不知享受?

  誠然,世上仍有很多中年富豪拚搏不止。但主要是出於性格和理念,追求的不是錢,而是挑戰規範、改變市場的滿足感。例如,英國維珍集團老闆 Richard Brandon 最近用人工生產、不像汽油那樣終有一天用完的環保燃料試飛飛機。

  富則怠也正是香港競爭力下降的原因。現在的人無論在學在職,一不願捱,二不願忍。但世間事很少能即時看到回報。自視高、家境好、權利觀念強,容易在不滿和尋求中荒廢光陰。有人甚至自毀,被傳媒和政客用來怪罪社會。

公司管治專業化

  香港本地望族發跡早,第三代早已出道。但戰後南來白手興家的豪門相對年輕,近年才由接近八十的第一代交棒給四十開外的第二代。第一代生於內地、長於戰亂,大都未讀完中學,憑刻苦、精明、時機、信譽而致富。第二代成長於香港、受教於西方,有的也很拚搏,但難免少東習氣,暫未見有超越父親的。

  但世界變得快,一些英美潮流已吹到香港。公司管治日趨專業。親力親為的第一代淡出後,子女是否仍然堅持由家族掌控?單靠一個家庭的才智,又能否應付市場的多變?財團為了外出開發商機,也可能需要引入外地股東。這都會沖淡家族色彩。

  另一方面,財團參與公益蔚為風氣,慈善基金動輒以億元計。而且從前富豪捐錢往往是買虛榮。現在人人都捐,沽名釣譽相對少了。長此以往,第三代長成時,財團是否還會交由他們繼承?

  富不過三代如果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是「貧勿三傳」。由於全球化和科技取代人力,很多低技術工種外移或消失,不少中年人從此失業,連帶子女「雙失」,重複父母的路子。另一方面,金融業者年入百萬元計,上下矛盾加大。這也許不可避免,但要有創意的政策,讓市場容不下的人仍然可以發揮所用,而不只是由政府養起來。

  商界可以在這方面助一臂之力。就這點來說,不知是否受微軟主席蓋茨和美國「股神」畢非德啟發,兩大地產代理(俗稱經紀)之一的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上月宣布退休,將個人持有的中原旗下三間公司股份注入以自己為名的基金,協助內地發展教育、醫療,特別是扶助農民。論財力,這位早期信奉馬列毛的「左仔」在富人裏濕濕碎,甚至稱不上「豪」。他的基金每年最多注入幾億,與李嘉誠、李兆基的不成比例,但似乎是香港首次有華人「富不傳二代」。本報主筆練乙錚在專欄裏讚許。但不知是否因為爆料的是《文匯報》,同行幾隻字不提。

捐助毌須限對象

  我由此想到,對這次在預算案中「最爽」的「高級打工仔」(上周四本報曹 Sir 語)來說,一年少交幾萬元給政府,不過是省了一筆旅行開支,何不捐給一種最令你感動的事業?大家一起這樣做,對社會風氣和下一代會起到深遠的影響。

  注意這裏說,選擇捐款對象的準則是「感動」,不限於慈善,不限於華人。可以捐給你喜歡的地方,做一樣你認為最能夠改善當地、增進人類互相了解的事。雖然大多數人會選擇幫助老弱傷殘,但你也完全可以資助對人類有意義、但在眼前是賠本的研究、創作、演出、傳播……。

2008年3月1日 星期六

去東京嘆「美」食


U Magazine: Life 2008 02 29 issue 118

只要看本刊Book A,就知道不愛東京的讀者,絕無僅有。

那相信你會喜歡二月號的台灣《La Vie》(漂亮)。這本雜誌以建築設計為主打,旁及衣食等各種生活品味。近年,建築在保育帶動下,愈來愈受重視,建築為人提供活動的空間,影響到生活的各個層面。該刊很能反映這種互動關係。

我本來是看上這期60頁的封面專題《東京料理美學之旅》。不料,內容比想像的要多。

專輯以去年落成的新地標Tokyo Midtown(也是地鐵站名)為中心,介紹東京著名的食店。但既稱「美學」,所收錄的食肆不僅入得廚房,還要出得廳堂:夠裝潢,有氣氛。

為甚麼特別講東京?因為,東京去年首次壓倒巴黎,成為全球的食都。大小食肆合共獲頒119顆「米其林」﹙Michelin,港譯米芝蓮﹚星星,是這本權威指南創刊以來獲星最多的城市。

這裡有三星級大廚奧田透(Okuda Tooru)主持的14座「小店」銀座小+Koju,有講究建築、陶藝、音樂的另一位三星大廚神田裕行(Kanda Hiroyuki,食肆名為神田,電話81-3-65786-0150),食材由產地直接運來的Midtown Plaza food court Okawari.jp。想觀景的話,最佳選擇是Midtown的西餐廳Botanica,四季不同。

旅客想嚐三星級西餐,最近的是大概是東京的Café & Bistro des Freres POURCEL,由一對法國三星級大廚Twins(真正的孿生兄弟)主持。

不想正襟危坐、花費太多,可以遁地逛超市,登上東京鐵塔吃咖哩,或者參觀Midtown的Suntory藝術博物館時,嚐嚐那裡的日式料理。

喜歡朱古力和甜品的話,這裡有、Midtown的Noka、比利時名店Del Rey、星級甜品店Miravile Impact、比利時國王御用的Silviius Brabo、名牌Bulgari Twin-Shops、養珠名牌Mikimoto的Ginza 2店、Gucci銀座店。

想帶和果子回港送親友,可以在Midtown地鐵站光顧有500年歷史的虎屋(Toroya)。

除了東京,這期至少還有一篇內容介紹值得一提。台北市的中山北路獲LV和Armani加盟後,以東京名店街表參道(Omotesando)自居。看雜誌裡附帶的地圖,中山北仍嫌單薄。但下月底就是台灣大選和香港復活節。到時如果去台北,不妨在捷運中山站或者民生西路站下來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