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1日 星期一
年終大件事
信報 時事評論 2007 12 31 星期一
今天除夕。先祝各位今晚安全、來年順利。
全國人大常委會(恕我法律不正確,為免文字上太囉嗦,以下籠統簡稱「人大」)就香港政改的「裁決」前天揭曉後,以下的內地(手機)短訊在港引起了共鳴:
「年底(中國)大片的啟示:《色‧戒》:女人不可靠;《投名狀》:兄弟也不可靠;《蘋果》:男女都不可靠;《集結號》(此片的介紹見上周本欄):組織更不可靠。」(見昨天《明報》副刊)
李柱銘前天聽過人大副秘書長喬曉陽就上述裁決所作的解說後,「突」(昨天報紙頭版標題語)決定絕食,因為〈「不相信中央的說話」〉。「民主之父」不相信的「中央」,不就是中國最大的「組織」?
人大對曾蔭權月前提交的報告照單全收,並裁定:二零一二年無普選,但可有限度地(文件裡稱為「適當」)修改選舉辦法;一七年可普選特首;最快二零年才可普選立會。
解讀普選裁決
上述要點事前已透過傳媒披露,而建制和泛民一挺一反亦屬必然。要待泛民抗議過後,商定對策,才能推測其能否與建制就一二年增加選舉的代表性達成協議,使下屆的特首選舉比較「好看」些。目前不太樂觀。但曾蔭權不容泛民「長考」(圍棋術語,指長時間思考下一步棋),農曆年後就交由策發會商討,第四季諮詢公眾。面對民意的現實和中央的強勢,泛民中人會否為了明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在泛民和建制之間另謀出路?
本報與對手、以及四份免費報昨天休息。兩份較有影響的中文報裡,民主喉舌照例抗議。但除了社論〈北京是民主攔路虎〉外,新聞標題措詞溫和,明言〈過渡方案仍有變數 不宜輕率反對 泛民陷兩難〉。該報前一天亦勧〈泛民應看準時機妥協〉,似乎暗示有得傾。
就新聞標題看,知識報更負面。該報慣用和稀泥的社論來平衡負面報導。昨天的社論〈雙普選進程確定 能否落實唯盼各方鬥而不破〉,符合「和諧社會」的國策,但說了等於沒說。一般來說,社論較接近東主的意願。該報是否東主走右,但員工要走左?
親建派報紙突出「普選有期」的正面意義,低調唱好。但有集團為了分開屬下兩份報紙的市場,面向基層中老年人的老報王繼續因循,用淡而無味的〈二零一七普選特首〉頭條交差;姊妹報想爭取年輕人,用〈普選特首要等十年〉做頭條,暗示步伐太慢。
真正有趣的是英文大報。我近年很少看,昨天為寫此文拜訪其網頁,還以為上了特區新聞處。頭條不是用昨天的頭條人物喬欽差,而是突出曾特首的「遠見」:〈Tsang's 2020 vision〉。內文第一句:「The nation's top legislature has put an end to 20 years of contention over democratising Hong Kong by giving the green light to universal suffrage for the election of the city's chief ...」(接著的內容要收費,我did not bother),完全是《China Daily》的語氣。
該報同日雖然由員工撰寫分析〈A big step but still a long way to go〉,作為平衡,但相信沒有洋讀者會buy這個頭條。難道有人用苦肉計來抗議老闆保守?
京港口徑配合
正如喬曉陽說,人大的上述決定在港已爭論了多年。過程中就如何落實所提的建議,將會是日後各方商議的基礎。以下簡要地覆述,括號裡是有關的建議:
一、二零一二年不能普選;但可修改選舉辦法,前提是功能與直選議席維持各半(修改的建議包括:1.選舉委員增加到一千二百或一千六百人,選委增加民選成分,增減行政長官的提名人數;2.放寬功能組別的選民資格。但民意不接受增加同等數目的功能與直選議席,以免日後更難撤銷功能組別)。
二、一七年可先普選行政長官(泛民要求提名人數愈少愈好,反對候選名單先交中央篩選,認為有門檻就不是自由選舉;但中央為免投票後才來否決不能接受的當選人,相信不會接受)。
三、一七之後亦即最早二零年,可考慮普選立法會。
泛民私下明白一二年無望,目前主要想減少功能議席。但退一步說,萬一不行,可否像回歸前彭定康主持的最後一次立法局選舉,將工商業選民由一千幾百個公司/董事變成十萬八萬從業員?這種議席的選民不亞於直選,但純粹是為了打破小圈子選舉,並不能代表行業,在憲制上沒有意義。
現在中央厲害的是,把一二年的主動權拋給香港,令壓力落在泛民身上。按照《基本法》,修改政制先後要過五關:特首建議>人大同意>立會三分二通過>特首同意>人大批准。這表面上由三方四派把關:特首、中央、立法會,而立會裡又分為建制和泛民。但從這次政改報告一上一下的過程看,京港口徑配合、時間緊扣,建制兩大黨落力推銷,市民亦樂見其成。由此看,大多數事靠幕後摸底,特首與人大兩上兩下這四關,基本上是例行公事。
脫困為重
故此,只有泛民有可能否決方案的。泛民權大,但責任更重。背後是一場高難度的博奕遊戲。中央有實力、有策略,早已改變了港人甚至國際上對現實的認知。泛民不可能靠理念來抗衡,更不要想利用京港的間距來謀利。閉門商討,及早訂下底線和策略方為上策。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十七大強調發展方向由量轉向質,政治上邁出蝸牛步。只要曾蔭權注意底線,與中央不難協調。再由中央對建制兩大黨發點功,最後拋出一個接近民意的「中間站」方案,市民會默許。泛民若翻版零五年,用綑綁的方式否決方案,將成為「千古罪人」。
《基本法》規定,修改政制要立法會全部六十個議席的三分之二同意。陳方安生加入後,泛民表面上有二十六票,較三分之一多六票。建制的票數當然也超過三分之一。因此,兩大派只要互不相讓,普選將此恨遙遙無限期。
想過關,泛民至少要有五人投贊成票。但目前看只有三個可能:,鄭經翰這支「煲呔針」、與泛民貌合神離的劉千石、與中央唯一有得傾的基層民主派馮檢基。此外要看泛民會否因為目前的低潮,在明年的立會選舉中比現在少兩席。但劉千石下屆不一定參選。此外以陳方安生的民望、才幹和國際關係,除了為香港服務,肯定也可以為內地出力。打擊她是下策。
泛民和建制的互動有待摸索。但首先要以為七百萬人脫困為重,拿出誠意。執著於權謀和抗爭,只會更得不到信任。不要輕視集體的智慧,市民分得出是非。民意是可以轉向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