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港島補選難跳階層框框

大公報 評論 2007 12 07 星期五

挺葉的除了北角的愛國陣營傳統據點,不是公屋就是村屋。挺陳的不是大型的中產屋邨就是上層的豪宅區。陳太勝出,只說明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港島公屋少,居民的階層較九龍和新界為高,從而對議員的期望與基層有別。

政治吸引人,因為本身是「眾人之事」,很多人關心,但內情敏感,當事人難以直言。由於沒人知道全部真相,公眾遂得以揣測發揮。只要有口才、文才,不論黑還是白,總能找到說詞,左右輿論。談論政治的樂趣,往往就在這種渾水摸魚裡。

至於社會上流行的說法是對是錯,當事人一時間說不清楚,也就只能笑罵由人。要待塵埃落定、主流民意成形,才會有比較合理的結論。所謂「是非黑白自有公論」就是這個道理。

有六種常見解釋

在現實中,流行的說法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通常只是真相的一面,而全部的真相可能由十個甚至幾十個層面組成。就像寓言說,幾個失明的人想知道大象到底是怎麼回事,於是伸手去摸。有的摸到像樹幹那樣粗壯的象腿,有的摸到又長又軟的象鼻。各人道出自己的感受。但答案相差太遠,爭論不已,甚至水火不容。其實各人說的都是實情,只不過象的體積大,每人只接觸到一小部分,卻以為掌握了全部的真理,沒想到同伴的經驗完全不同。

政治比摸象更複雜,因為組成真相的層面並非獨立靜止的,彼此間相互作用,在不同的條件下,後果可能完全不同。關鍵是:事發時,哪種因素才是決定性的?

兩位退職女高官上周日在港島的「世紀對決」,最能說明社會觀察的局限。周一凌晨賽果公布後,政壇人士、學者、媒體爭相解說、褒甲貶乙、查找不足,進而藉著這次勝負來展望明年底的立法會改選。

對於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的得票以12個百分點壓倒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至少有6種常見的解釋:

政治說:陳太的2012年普選訴求獲得共鳴,而葉太受4年前推動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所累;

鐵票說:4年前立會改選時,陳葉兩陣營在港島的得票率約為六與四之比;

謀略說:陳太告急牌打得成功;

魅力說:陳太贏在外型和笑容;

宣傳說:針對陳太的傳聞刺激了一些中間選民;

政黨說:建制挺葉不夠齊心。

但正如文初說,這些說法可能各有道理,問題是:有沒有哪個是決定性的?本文希望在這方面作點補充。除了鐵票說,上述因素都是定性的,靠事物的性質或人的感覺來衡量,很難用數據來說明。相反的是,有一個定量的因素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這就是階級。港島不同階層選民的人數,很可能是兩太勝負的關鍵。

票站票數支持這個說法,而且至少有兩份報紙作了顯著的報道。但講階級令人想到「鬥爭」,傳媒最多點到即止,以免被指分化社會。但承認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願景,政黨才能鎖定本身的選民、獲得最多的支持,為選民提供最貼切的服務。

不同階層不同期望

上周日的港島選舉有97個票站。以下容我引用周二的報紙,列出兩太各自佔優的票站,並按葉先陳後的次序,附帶兩人得票的百分比:

葉太贏陳太的13個票站:石塘咀50.04/47.72;西營盤48.72/48.65;翠灣邨53.30/44.22;小西灣邨50.57/46.41;環翠邨50.14/47.46;鰂魚涌街/惠安苑52.56/45.79;和富/僑冠大廈49.37/48.74;新都城大廈50.22/47.87;耀東邨下50.05/47.92;興華邨51.60/45.67;薄扶林邨60.80/37.65;石排灣邨51.97/46.09;石澳51.39/46.59。

陳太勝出的部分票站:半山東36.13/61.86;衛城37.42/60.35;山頂35.70/61.59;港大38.10/60.18;普慶坊35.34/62.62;跑馬地36.55/61.66;太古城票站一40.43/57.95,票站二39.99/57.81,票站三36.21/61.74;鯉景灣38.02/59.66;杏花邨37.48/60.50;南豐39.00/58.65;康怡/康山票站一35.50/62.15,票站二37.56/60.65;海怡票站一36.83/61.16,票站二36.70/61.37;沙宣道29.08/68.39;碧瑤灣37.29/61.09;置富34.77/62.94;惠福道37.15/60.49。

一眼就可看出,這兩組票站呈現出明顯的階級分野。挺葉的除了北角的愛國陣營傳統據點,不是公屋就是村屋。挺陳的不是大型的中產屋邨就是上層的豪宅區。陳太勝出,只說明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港島公屋少,居民的階層較九龍和新界為高,從而對議員的期望與基層有別。

同樣重要的是,挺葉的票站,除了薄扶林邨,大都只贏幾個百分點;但陳太勝出的票站,票數很接近上述的六四之比。這兩組票站,葉小勝但陳大贏,也就造成雙方最後較大的差距。換言之,葉太以至建制派在基層仍有待發展。明年立會改選的港島選區,建制派只有拉大基層票站的差距,才有可能抵銷中上層地區的失地。

某學者也有類似的觀察:「在公屋、中產大型屋苑、小型私樓、豪宅四個類別中……陳太在中產屋苑表現最好,其次是豪宅,在公屋表現最差,葉太則相反,而且這個差異,比04年選舉時更要明顯……親中政團強項一直是地區工作,而公屋居民往往最需要這類體貼社區服務;相反,住在大型屋苑的中產階級,較能自給自足。」

兼顧中上層利益

中上層與基層經濟地位不同,願景自然有別。基層希望改善就業和收入,故重民生,甚至可能願意用政治權利作為交換。但中上層不愁生活,要求有更高的價值,例如人權保障、生活質素、望子成龍、社會公義。

如何平衡基層的物質需要和中上層的非物質需要,很視乎社會發展階段,要因時因地制宜,經常調整。前幾年,內地強調「生存權」,因為仍有大量貧窮人口。現在做到了溫飽,追求小康,但社會矛盾尖銳,主調提升為「和諧」。但香港人均產值三萬多美元,富裕程度位居全球前列,人口以中產為主。政府主打經濟民生,打動不了中上層,甚至會被指用基層來壓他們。而如果中產佔多數,單靠基層也就無法穩定社會。

誠然,在全球化下,低技術勞動力提早淘汰,除了金融等個別行業,基層的收入基本停滯。反過來,眾多的外來因素令通脹可能重燃,基層的壓力日增。但政府在照顧基層的同時,必須以新的思維來兼顧中上層的高階需要。下層基礎若與上層建築不協調,社會難以和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