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恭喜撞鬼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7 10 31 星期三

「我黎---啦!」近日聽到這種恐怖的嚎叫,不是驚而是笑。今天是Halloween,到處是這種手機鈴聲。公共場合早就鬼影幢幢。店舖前常見兒童駐足,嚷著要買「鬼」馬玩具。而隨著科技的發展,萬聖節玩意也由簡單的嘩鬼袍,殭尸骷髏面具,變得五光十色。

從港人由怕鬼到ghost-friendly,可以看出時代的變遷。我們小時喉談鬼變色。但新一代看電影愈恐怖愈過癮。其中一個電影頻道,幾乎全天講鬼。年輕人即使信有鬼,也不怕鬼來害他們。顯然,他們看世界沒有父母那種戒心。

這種心態令萬聖節成為流傳最快的習俗。十年前只是外籍兒童之間的玩意,現已遍佈全港,想得出的名堂都有。海洋公園由於發明「哈囉喂」,公司主席成為最受歡迎的「鬼」;電影院上映美國賣座片《月光光心慌慌之Halloween殺清光》;商場爭相「搞鬼」。連最講究政治正確的迪士尼亦大玩「黑色世界」。

風氣所及,人人都以此為招徠。今晚只要到紅十字會捐血,就可以與嘩鬼合照。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Forbes)公佈七大恐怖名勝。其中關乎死人的包括:古時英皇監禁宮廷死囚的倫敦塔、羅馬尼亞的「吸血殭尸」官邸Bran Castle、法國的地下亂葬崗Catacombs、據說不少住客死於非命的澳洲Monte Cristo Homestead(農莊)。

但《福布斯》只懂洋鬼,忘了中國鬼也很有特色。它們本來以四川省長江邊上的酆都為大本營,但近年建造三峽大壩,被遷到附近的新址。現只怕它們之中有釘子戶,每到深夜就哭訴,到北京騷擾領導人。「和諧社會」的國策雖然只適用於人,但鬼有情緒,人也難以安寢。

余生也晚,沒有玩過Halloween,而只是被人玩過。住在美國小鎮的時候,當天吃過晚飯後,兒童就披上鬼袍、戴上面具,成群結隊地逐一敲鄰居的門。你一開門,兒童就會高聲問:「trick or treat?」用中文說,也就是「罰酒還是敬酒?」此時要趕快答「treat」,捧出預先準備好的糖果和零錢待客。兒童收下禮物,然後繼續去「敲」下一家。

屋裡如果沒有燈光,兒童會繞過去。但所有門都敲過後,會回過頭來再敲剛才沒有燈的。你別想逃!

屋裡如果有燈光但不開門,那就罪大惡極。兒童會塗污大門,就像香港討債不遂淋紅油。塗料有時候洗不掉,要重新油漆。但兒童在萬聖夜奉旨惡搞,無從追究。

美國鄉間的獨立屋社區直到1980年代還有這個習俗。但城市鄰居關係淡泊,加上有治安問題,成人不敢讓兒童逐家敲門。我住在紐約時,萬聖夜很少看見兒童扮鬼討債。後來,美國更有日本留學生玩trick or treat,被開門出來的住戶槍殺。

相比之下,香港過節不但安全,就利用商業化來普及節日來說,可能也最有創意。(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