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動後第六天。建制大報說《新春內地訪港團狠跌七成》。無獨有偶,網上有3封署名4陸青遊說港青的公開信,被AD借網民的口,指其照搬物質惠港的老調,對牛彈琴。
內地沉迷於30年來的超速發展不能自拔,拒絕承認post-modern的後遺症。不過,港青也因為剛超越單純的發展,進入post-modern階段而自大忘本。雙方都站在自以為的高地去攻對方。衝突怎會有轉圜?
AD餘下的引述不看亦無損失。我注意的反而是信有多長:按AD說的3封信總字數平均下來,每封約2,300,剛好是我以前在《信報》週一專欄的字數。
評論版主編當時就提點可以短些。其實莫說一般讀者,我自己也怕長,長文慣例掃過標題就算。何況稿費按篇計,十年不變,字數越多越diminishing return。
但一週七天政經社都有應說的事,要擠在1,700字內,我功力不夠(現在或好些,上博學會了一事一句)。故每寫幾句就停一停,看能否減些字。最後交的可能是3,000多字濃縮的精華。每週頭尾要花3、4天,算時薪怕不及最低工資。
這樣說,並非怨人家給錢少。自問非名家,無黨群取向,意識形態不清,除了讀者間中來函,根本不知道誰會看。若此,寫專欄說到底是願打願挨。寫時有滿足感,盡力而為;但不寫也總可以找到愛做的事,時間只有不夠用。一句話,無論寫與不寫,我都可以at ease.
以此為題,因為說也巧,友人在WhatsApp裡推薦一篇對梁振英有利的網文。網站與作者我都是初次見識。文字易讀,文理暢順,無粵語痕跡。但全文按了兩三次滑鼠還未到底,看來是由頭講到尾,起承轉合、一言定方向的大作。從手機抄到電腦後,用Word粗略一算(粗略,因為拷貝網頁時,夾雜著圖片說明、參考文獻之類,算字數時雖盡可能刪去,但掛一漏萬),大約3,500。
按以上的attributes揣測,或是官方高手的傑作。本港當然有能寫萬言宏文的偉才,但適應港人即食的懶惰,不會寫3,000字來埋葬自己的宏論。唯內地(台灣也類似)人改不了無三五千上不了桌的文風,想扮港人也扮不成。
莫說港青,港人即使中年,怕也沒耐性看完。一番心血照溝渠,可惜了。
1 則留言:
那種長度文章的目標讀者,也許至少是沈旭暉級數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