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B週初嚴寒感冒尚未復原,活力大減,更時帶愁容,特惹人憐。但身體不適時特黐母親,我們旁人分擔不了陪B的責任。兩歲大看臉色亦知其心情,是為人性。

還有一種人類手指頭般大的青蛙。產卵孵出蝌蚪後,每次背一條由地面爬上一種特定的樹,可能相當於人負重行上太平山。原來目標是這種樹上寄生的一種草本植物。母蛙天生就知道,這種植物幾塊聳立的硬葉圍成一個幾方寸大的小空間,下雨後形成小水潭,可供蝌蚪游弋成長。
但每潭水只放一個子女。故每次生多少子女,母蛙就要找多少顆植物。加上每次上樹只能背一條蝌蚪,生多少子女就要上下多少次樹。同樣神奇的是,樹上的雨水不像地面的水那樣有食物。母蛙怕子女挨餓,輪流到每個潭產下一個未受精卵供食用。這種育嬰的智慧和勞動強度實在神奇。
紀錄片沒有說,但以人看,母蛙若不育兒會長命很多。果真,相當於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後代的延續。人類雖然有社會和科技,育兒不致折壽,但其勞苦過來人都知,而絕大多數父母甘之如飴,人性剔除社會層面,也就是動物的本能。
透過家人3個B的成長明白生命的真諦,或是老來最大的收穫。四五十年前就有此認識,我也會要子女。有人認為,「結唔結,生唔生」帶潮流性。我那一代通常都生。現在50的一代似興唔生,我這一行的女性更單身。但看娛樂版就知,近十年不但興生更親手帶子女。這是好事。
「50代」唔生除了怕負累,也因為看不慣下一代的hea。最近還聽到對「新人類」的不屑。這又難怪,物質主義與美式教育結合成港式個人主義。但殖民地經驗洗掉了中華傳統,又沒有西方的基督教道德底蘊,權利意識缺少制衡,需索理所當然,責任動輒被罵威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