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望心想事成,但也深知與現實的差距。
2015不是我的好年,老母腦退化病發,我左眼初見黃斑病變,親友離世頻傳,不只一人令醫生束手無策,更有可敬的長輩疑因病厭世。看Robert DeNiro扮演我同齡人重出江湖的《The Intern》(港譯:實習冇限耆),年滿70一項常見的活動就是出席喪禮。
但幸虧我了無大志。不說一山還有一山高,即使今天無敵,也終要隨年事而被後來者取代,我不會為此而哀。
反之天下之大,任何時空都有喜有悲,何況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餘下的日子我不敢說,但自問過往70年,無論多不如意,在70億人裡已屬大幸。現只求最後少點苦痛,少連累親友。我會為此而努力,但即使這樣卑微的訴求,也深明不擔保如願。
至於最後的歸宿,有信仰與無信仰之差主要在身後是否還有靈性。後者退回到單純的物質狀態,與木石歸一。但即使身後有靈、得享萬福,也不會與在世的親友維持聯繫。當然,身後若落入不幸的境界,那又是另一回事。
日劇《小小食雜店/糖果之家》(圖)日前大結局。一家類似我小學時買波板糖的破店,創辦人離世後,遺孀和男孫留守繼承其遺願。但如今FamilyMart、Lawson遍佈,每月只有幾萬日圓生意,賠光本錢都不夠開飯。
戲裡沒說,但兩婆孫大概是靠養老金、小企業補助一類福利度日。但孫兒與青梅竹馬結婚後,阿嫲離棄相依為命的孫兒,賣掉店鋪,用所得遷入老人中心。理由是店裡多了孫媳與其前任生的兒子,住不下。孫兒勸說無效,自己又長期遊手好閒,無力幫阿嫲安居,只好接受現實。
但住得太逼似乎只是婆婆的藉口,其實是利用日人含蓄和表面上顛倒責任的做法,重現日本的傳統故事《楢山節考》。古代日本山區的農牧養不活全村,據說學動物老來自動離群等死。老人連家務都幫不上忙時,由後人背到山洞裡,留下點食物。至於最後的離去是出於自然還是經由獸力,後人已無力兼顧。
劇集的結局也很《楢山》,上下兩代一別即成永訣:孫兒被迫遷出從小生長的的店鋪後,為了儲錢接阿嫲返家,轉性博命打工。但捱到天昏地暗,長年未及探望嫲嫲。及至經濟開始上岸,院方來電說老人家已接近尾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