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剛報完下月的gym,家人話想去元朗食麵。番工時間過後坐大巴。距離上次去超過一年,但對主街仍有記憶。
連年上榜的老麵鋪離大巴站步行約只一分鐘。保留懷舊店面,但樓面用手機落單。上餐快,惜名過於食。我冇落醋,但雲吞似變酸。不過冇投訴,我是老派:唔啱使就一次過,費事理論saarp氣。
食完已近中午。順著麵鋪這邊,隨家人睇鋪頭。前後幾分鐘,見不只一個阿嬸坐輪椅行街。推車的多包頭。側聞其中一個推車者,粵語能與主人對答,判別店鋪和商品,代為入舖購物,省卻主人起身。
後來在回程大巴上想起,在現居所住了20多年,通街外傭,但未見包頭。由此醒悟:中下層地區的居民較少通英語,但中上層地區相反,家人之間即用粵語,也不想外傭講,讓子女慣講英文和保留私隱。
再說,高階地區多西人和「半唐番」,語言和感情上近菲傭多過印傭。現在甚至要考慮到防恐。但菲傭不學粵語,中下層遂轉求印傭,間接形成印傭事中下層、菲傭事中上層的階級社會。
就今天所見,我哪天要坐輪椅,又可以負擔的話,或請印傭幫。最多唔食豬肉。但印傭信伊斯蘭,肯幫非家人的男性清洗嗎?
元朗鬧區的街市有一個優點:行人專用,午後時分走得很輕鬆。我現在不時會路經北角春秧街的街市。夠旺夠平,但要避電車,加上人流密,有點壓力。
下午三點,由大巴轉綠巴回家。在住處附近落車後,一對主僕走在前。外傭除了鼓脹的背包,右肩掛一個打波人常用的筒形大袋,左肩搭一個買餸用的環保袋,左手挽一個熟食外賣袋,合共四袋嘢。走在前面的小主人大約六七歲,白恤衫黑短褲,白襪黑皮鞋,手端冷飲杯在啜飲筒,步履輕鬆。
十年八年前就注意到小主人走在前,外傭隨後提著兩大包的現代梁山伯和書僮現象。如今社會更加富裕,兩袋變四袋,效率倍增。剛才的這個小主人,他日怕不是金融VP就是律師、醫生。
這次去元朗鬧市,除了買濕餸乾貨,最大的收穫是發現三聯在元朗主街開了間超大的書店。佔地4層,樓面用作入口大堂,實三層擺書,更學Barnes and Nobles、誠品,在書店裡開cafe。感覺上,一層相當於灣仔/中環店兩層。週二午膳剛過,十分鬆動,甚至有個別空座。今後或多用公交兩元一程的優惠,來下午茶兼逛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