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性擔綱的《The Iron Lady》(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傳)和《桃姐》排在「三八」公映,相信並非巧合。
前者講英國的歷史偉人,後者講香港早期的「下人」,看似差天同地。但兩個主人公無論多偉大卑微,老來都難逃生理的宿命。跑馬地墳場對聯說,「他朝君體也相同」。
而且,不少人邁向終極的過程並不好過。資源再豐富,醫療再進步,也難保晚年的生活質素。受顧者苦,出錢者苦,照顧者也苦,造成很多悲劇。
桃姐的晚年應了「好人有好報」的中華智慧,但現實中絕無僅有。戲裡的戴卓爾與丈夫感情甚篤,晚年喪夫失卻扶持,經常活在幻覺裡。這也許是導演的想象,但前首相老來無依的處境仍發人深省。
三十年前,英國第一位女首相獨力叫停無以為繼的福利社會,與美國總統列根攜手帶領全球「回歸」資本主義,造就新一輪的繁榮。邱吉爾挽救國家免於納粹魔掌,戴卓爾挽救國家免於經濟崩潰,是英國最偉大的兩位首相。但自由市場帶來財富,也拉大了貧富差距,右極必反。邱吉爾被戰後逆轉的民意背棄,戴卓爾則被黨友出賣,兩人都沒料到自己會被趕下台。戴卓爾下台後雖獲頒勳銜,但日常只有公務助手,並無生活助理。
片子一開頭,老太太一拐一拐地到鄰近的超市買牛奶,取錢付賬時發覺又已漲價,一臉的愕然。店員不知是有眼不識泰山還是討厭這個「死右派」害人不淺,收銀時連起碼的招呼都省卻。轉過頭來看老太太的家,不會比英國普通人住得好。個人主義的社會,到了最後,每個人都只剩下自己。
片子一開頭,老太太一拐一拐地到鄰近的超市買牛奶,取錢付賬時發覺又已漲價,一臉的愕然。店員不知是有眼不識泰山還是討厭這個「死右派」害人不淺,收銀時連起碼的招呼都省卻。轉過頭來看老太太的家,不會比英國普通人住得好。個人主義的社會,到了最後,每個人都只剩下自己。
但反過來,看到我們即將過氣的特首以君臨天下的氣勢,欲租住富豪友情讓出的深圳頂層複式巨宅,又不得不對英國的政治文明由衷地敬佩。香港人口只及英國一成,經濟靠吃老本和北邊眷顧。過氣市長卻比人家的歷史偉人氣派百倍。曾蔭權退休後,不要說買牛奶,上桌也肯定由下人代勞,更不會知道漲價沒有。
《鐵娘子》選在香港政治上最down的時候來公映,是最好的政治教育。如果我為鐵娘子的晚年感到唏噓,我更為曾蔭權的晚年感到羞愧。香港效率、秩序一流,核心價值不離口,但有些政治觀念比開埠初期好不了多少。西方大概除了意大利的Berlusconi,沒有退休高官敢入住最高大廈的頂樓,看著地面的蟻民指指點點,更不要說在玻璃浴室裡洗澡,予人古代帝皇酒池肉林之譏。
說回電影本身,令此片真正無法比擬的不是劇本、導演而是演出。我沒看過戴卓爾傳,不敢說現實裡的她是否如此。但想不起來哪部電影裡的角色比Meryl Streep更像活生生的人。此片以戴卓爾的老年為本,逐一flash back她由兒時到中年的政治巔峰。初出道時的戴卓爾由年輕演員扮演;壯年和老年由Streep包辦。戲裡戴卓爾中年的氣派還可以說是「演出」,但老年的失落就像拍紀錄片。無論神情、動靜完全像日常所見的老人,一點也不覺得有中年人在演戲。
此片其實以戴卓爾與丈夫的愛為核心,特別是退隱後互相依存、喪夫後的失落。講風雲歲月的不到全片的一半。但也正因此,比名人威水史更接近現實,更動人。
你可以討厭戴卓爾的右,但她的信念、意志、獻身精神令我們看到,港人與英人政治水平的差距恍如港聯與英超。有形的制度也許只落後兩個世紀,但無形的人文、民主觀念恐怕相差好幾百年。
有人高呼「港人治港不『如』英人治港」,又或者高舉米字旗遊行、主張「獨立」,所反映的是這種現實。但撇開中國兩千多年儒家和君權的束縛,要與英國平起平坐,並不實際。英國貴族八百年前就逼皇帝簽訂《大憲章》,君臣分權,各有職責,皇上不得肆意妄為;我們的貴族一百年前仍只是皇上跟前的奴才。直到三十多年前,周恩來在毛澤東眼裡,恐怕也只是奴僕。
1 則留言:
「但撇開中國兩千多年儒家和君權的束縛,要與英國平起平坐,並不實際。」 >> 也許一步到位是不切實際,但不捨棄糟糠,社會永遠都不會進步。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