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在美國,看了些土生華人(有別於母語是華語、來自中華地區的上一代移民)拍的實驗電影。大都講中國家長與美國兒孫的衝突,批Tiger mom式的家教。這些ABC(American-born Chinese。政治正確的稱呼是Chinese American,如同African American、Jewish American、Irish American,......)在1950-70年代成長,剛好是中國最教條、貧窮、恐怖、與美國最敵對的(美中在1950-53年打韓戰)時期。揹著華人的外貌,難免受鄰居、同學、同事歧視,自己也可能以開餐館、洗衣偈的父母不懂英文、終生困在唐人街為恥。ABC在外只講英語,與白人並無不同。但父母若不諳英文,回到家就不得不轉台,講不咸不淡的中國「鄉下話」(當時主要是台山話),心裡覺得好老土。
這加上1960-70年代嬉皮思潮流行。ABC在家不滿中式威權,在外痛恨白人歧視,作為美中文化的夾心餅,兩面不是人,很容易成為雙重的憤青。如果所有的ABC都拍戲來控訴,表達又不新鮮,你會愛看?
反過來,同樣討厭的是,另一些華裔作品用華人社會的exotic behavior來迎合白人的好奇。
對我來說,《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港譯:雪花秘扇)和Amy Tan當年紅極一時的《Joy Luck Club》(喜福會)都屬於後一類,本來不想看。後來才與家人去見識。
《Joy》主要是一個賣點:華人寓公的famiiy saga。但《Snow》賣點多元,美中通殺,票房和政治兼顧。用來打美國票房的是:女性題材;family saga情結,用一把扇子貫串起鴉片戰爭和今天先後兩對金蘭姐妹,奇妙地重複的宿命;裹小腳、女性結拜、女書(雲南瀘沽湖地區母系社會的古文字)的中華exocitism。同時為中國說話:用清末的苦難來暗示今天的繁榮得來不易;用今天的先進來表示上海已超越了1930年代的十里洋場。
導演是移居美國多年的前港人Wayne Wong(王穎,繆騫人丈夫)。扮演先後兩對金蘭姐妹的是中國的李冰冰和韓國的全智賢(Gianna Jun)。原作者是白人外貌,但其實帶華人血統的女作家Lisa See,長在洛杉磯唐人街,寫過好幾本同類的小說。但這部戲美中逢源、政經兼顧、力捧上海,背後真正的動力可能是融資的梅鐸華裔夫人Wendi Deng(鄧文迪)。
這種片子也許不能看得太認真。不太悶就算了,給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