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101228二晴:趙連海叫我們忘了他

晚上八點敲過,終於見到〈趙連海個人網誌刊聲明稱已保外就醫〉標題(港台網站2010-12-28HKT19:20)。他家的對外通訊早就切斷,現在『犯人』本人反而能更新博客,顯然是有人要他這樣做。「已」保外的的消息應該不是流料。

聲明稱趙在醫院治療、拒絕與任何人接觸、希望過正常人生活。但若家人也不接觸,又怎算正常人的生活?整個聲明的關鍵是接著這兩句,相信是有人要他說的:認同對他的處罰、不要再談他的事、盡快淡下去,這樣才有利於…….他的家庭。換言之,外界一天不收口,趙就一天沒法與家人回復正常。

今晨偶爾過訪新浪,看到內地八十後反建制偶像韓寒淩晨宣佈,他『萬眾期待』的創舉《獨唱團》「無限期停止,團隊解散」。一如內地文風,文字很長,我沒耐性細看,只抓到兩句「屢次手續齊全的印刷過程中均遇到困難甚至化(作紙)漿」,但「確非新聞出版單位或者宣傳單位施加壓力」。背後相信不簡單,在劉曉波、趙連海事件的大氣候下,外界難免往壞裏想。

韓寒是年輕才子裏的異數,有性格,能文能武(以作家身份兼職賽車),反建制但不決裂。看似玩世不恭,實則看得很透,嬉笑怒罵,一語中的。但曲筆而非直面,很難找他的痛腳。而且有生活味。生了女兒後說,有女兒一個粉絲就夠,沒有其他的粉絲他都不介意。你可以說他油腔滑調、眷戀名利、一腳踏兩船,但對社會的作用大過近乎美國右派基督教意識形態的martyr型才子余

內地發展遲、人均收入仍低,多媒體、網絡到達不了千萬計的低收入居民,間接維持了文字和文人的地位。但今後十年,文字的影響相信會無可避免地減退。

就全球來說,文字先是在1980年代被影音分薄了關注,繼而自1990年代中期起被無孔不入、實時傳播的電訊資訊逐漸取代。近年隨著Facebook等社交網絡興起,圖片成為溝通的主角,文字只限於美國人所謂的「Hi and bye」,甚至簡略到yes or no的按鈕投票,徹底體現「a picture worths more than a thousand words」。

我在讀書時有相機,近年都是妻在拍照。自己很想拍點公眾場合的人生百態,但iPhone 3的攝影軟件太慢,不要說拍動作,即使靜物,有時候也因為攝取時太慢而受到干擾,難以用來做新聞。昨天看到中學同窗的玩意,相當吸引。考慮明年買一部,開闊話題、加強文字的效果。

沒有什麼比今年的『Person of the Year(風雲人物)更能說明,網絡前和網絡後的權力轉移。無論你是同意《Time》的選擇,認為是美國的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還是另一個大熱門澳洲籍的WikiLeaks(維基解密)創辦人Julian Assange,甚至因為iPxx和新一代Mac機而繼續抬捧Apple教主Steve Jobs,答案都在IT/網絡界。此外好像沒有什麼突出的候選人(有些中國人會選劉曉波。緬甸人或會選昂山)。誰記得,文字人上次榮膺全球風雲人物是哪一年?

我即使看了以阿Zuck創辦Facebook為藍本的電影《The Social Network》(社交網絡,改編自報告文學《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Facebook竄紅後,類似的平台如雨後春筍。片名冠以「the」,也就是說那個你我皆知的原裝貨),也很少上他的「臉書」教主阿Zuck說電郵已死略嫌誇張,但不能完全說沒有道理。要查找不足,網上的交流接近實時後,電郵的確不夠貼身,更嫌太死板:

傳送速度慢,而且每封來信都要開啟才看得到,不像FB那樣,所有的訊息自動攤開、一目瞭然。相自動張貼在屏幕上,無需逐一開啟。

明報網站今天撤銷近月新設的Tech新聞欄。月前已發覺此欄消息越來越雜濫竽充數。《明報》在各大報裏電子gadget的潮流跟得最緊。一來面向學生,深知年輕人最愛;二來電子玩意最多人捧場。但香港不同台灣,在這方面只有消費而沒有生產、研發。沒有企業動態,純粹報導電腦商場的新貨,來源窄、層次低,難登大雅之堂。

但該報今天介紹的Lenovo IdeaPad U260,很接近我的理想13x13x1313吋螢幕、重1.3kg、電池13個鐘。

機身厚18mm,重1.35kg12.5吋螢幕,但機身大小與12.1吋的機型相若,索價8千。

處理器和記憶體強:Intel Core i5-470UM4GB。硬碟和圖像顯示卡普通:320GBIntel HD Graphic。電池最弱:學Macbook內置,但約只能捱4小時,與netbook相若。而且MacBook很少壞電池,U260若因為電池而要連機修理,用戶至少要停擺好幾天。權衡利弊,售價偏高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101227一晴:盧懿莊博士(1913 - 2010.12.25)

首先謝謝nibor網友,昨晚就本博的〈101221二陰暖:Zuckerberg在中國能否打開他的Facebook?〉來函說,廣東電視台正在介紹阿Zuck。
我希望Facebook能進入中國內地,也希望阿Zuck的努力對中國有幫助。但上文上博後,回過頭來再想,才覺得自己的命題stupid。阿Zuck是網絡精,中國的屏蔽怎麼難得倒他?他肯定曾經在內地上Facebook。但可能點到即止,避免使用政治上可能敏感的言辭。說到底,中國有五億網民在前,犯不著為了一次上網的衝突就亂大謀。

用港產片名《越快樂越墮落》來形容聖誕的過度歡娛雖嫌刻薄,但又很難找到更醒目的描述。

聖誕在基督教裏原本寓意平安。但世俗化後,正因為大家太開心,所造成的悲劇遠多於平日。美國一到此時,針對醉駕和安全性行為的勸告,比勸你信耶穌的聖詩更多。如今更有恐怖活動來湊熱鬧,借聖誕來達致最大的震嚇效果。

過去這兩天:巴基斯坦爆女人肉炸彈,尼日利亞發生多宗襲擊,各死幾十人,疑係極端穆斯林所為;象牙海岸大選後,總統不服輸引起內戰憂慮,萬人逃亡;印度大小巴相撞35死14傷;埃及旅遊巴車禍,美國遊客8死21傷;4名土耳其工程師在阿富汗遭綁架;莫桑比克中資廠地盤遇劫,6名中國人受傷…….;西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附近海域在北京時間聖誕日晚發生7.6級淺層強震,觸發海嘯預警(六年前的聖誕日,印尼西南海岸外地震引發的海嘯,估計埋葬了30萬人)。

此外,荷蘭逮捕了十幾個索馬里人,懷疑想發動恐襲……;〈毛澤東冥壽 數千訪民鳴冤遭攔截〉(《明報》,毛比耶穌晚一天生日)。造成傷亡的意外當然也少不了佔全球五分一人口的中國。今天傳來:湖南送學童的車輛衝落溪,9死10傷1人失蹤 ;貴遵高速公路百多輛車相撞,7死15傷。The list can go on and on…..。

當然,在港最關注的是趙連海到底保釋了沒有。我相信當局不敢放假消息來平撫民間的怒氣,何況作家余杰筆下的『中國影帝』溫家寶昨上電台直播。但由官方未及時兌現諾言可知,當局不再像以往那樣,一聲令下就雷厲風行。從好的角度看,內部開始有制衡。但在大是大非上若經常跳票,權威何在?信用何存?

而就在這個聖誕日,我在芝加哥大學讀書時的一個師母離世,享年97。盧懿莊(Yi-chuang Lu)博士雖然是人中之瑞,在親友陪伴下安詳離開,但在聖誕中傳來噩訊,仍然令人倍加傷感。師母專長精神病學,夫婿鄒讜(Tang Tsou)是芝大的講座教授、專攻中美關係和中共的權威。我學的是化學和物理,鄒先生伉儷並未教過我,我對他倆的專長一竅不通。但當時作為校園內為數有限的台港學生,蒙受他倆的照顧。

鄒先生與師母並非偏愛於我。當時雖然是長幼有序、師長尊嚴的時代,但這兩位大學者見到中國同學就噓寒問暖。芝大幾乎所有台港同學,都到過他們在Harper Avenue的家包餃子。(1960-70年代的美國沒有那樣多中國食材,中國餐館不但少,口味也麻麻。包餃子可說是留學生最容易做的中國美食,而且所有同學都能參與。鄒先生與師母也一起下場。)兩人平民化到鄒先生不要同學稱呼他教授,所以我們只好尊稱他「先生」;師母也不要同學稱她博士,叫「盧懿莊」就好。起初很不習慣,但慢慢也只好遵從,因為這樣才是尊重他們的意願。
昨拜讀芝大一位華人政治學教授,也就是鄒先生的同事,傳來的盧懿莊生平。原來盧女士年輕時在中國就已走在時代的前頭,用今天的話說,大概帶點維權色彩。鄒先生雖然很少談時事(他研究的是政治學,不一定要扯上日常的時事),但看他退休後,專心一志地為國運而求索即可知,他其實一生都想為國家出力,只不過到美國讀書後,大陸很快就易手,意氣風發的中共在朝鮮半島血拼美國。華盛頓一度猛抓左傾人士,杯弓蛇影。在這種氣氛下,鄒先生作為華人的中國問題權威,即使想幫美國客觀地瞭解中國也不可能,只好專攻『純』學術,在國是上默然無語。
鄒先生在1999年離世。我最後一次見他和盧懿莊是1997年回母校探訪。鄒先生當時中風不久,行動較緩慢,拄著枴杖,但精神很好,心情更似乎不受影響。由於無需再為工作而做研究,能夠探討自己覺得有意義的課題,他似乎比上班時更戮力,經常去附近的店舖影印資料,給我的感覺是「千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鄒先生和盧懿莊為人師長的模式,誰來繼承?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101226日晴:溫家寶『講道』;祝趙連海好運



聖誕節太深入人心,連不屬基督教地區的台海兩岸也來沾耶穌的光。
《東方》說,港區人大召集人袁武昨晚分批通知各成員,破天荒有29名港區人大聯署求情的趙連海今可獲保外就醫。但《蘋果》引述親京的葉國謙說,兩、三個星期前就已風聞。留待聖誕日才來公佈,顯然是表示good will towards man.
同樣是昨日,中國人民銀行加息0.25厘迎通脹,台灣則新設的「五都」(直轄市)正式生效,行政首長和議員就任,同日選出議長。

就趙連海獲悉傳聞的處理,《明報》比《蘋果》來得大方。前者放在頭條,後者只用作《兩岸要聞》的第三條,似乎不想讓當局得分。技術上雖屬傳聞,但以內地習慣,上述公佈已相當於事實,不能用「純屬傳聞」來貶抑。

更有趣的是,溫家寶選擇在聖誕翌日,透過電台直播與民眾對話。

港台HKT10:46的報導說,《溫家寶:要保障人民享有憲法賦予自由及權利》。內文引述他說,要保障民眾享有憲法賦予的自由及權利。人民不分職業、民族、宗教及財產,在法律面前「都應該」完全平等。社會也要更公平,關注弱勢社群,即使是曾經犯錯的人,亦要給予機會重生。

聽起來像歐美政治家甚至神父牧師。但既然說「都應該」,等於暗示還未做到。希望不是他最後一次與民眾對話,更希望不是重演趙紫陽說「我來晚了」的場景。

看《蘋果》標題《斥中國壓制宗教自由教宗籲信徒抗迫害》,以為是天主教『鷹派』喉舌(老闆是退休樞機的牧民兼好友)作大。繼而看《明報》標題《教宗批中國侵犯宗教自由聖誕文告促華教徒「抵抗束縛」》方知,教廷因為最近中國的『自聖』,對華回復『鷹調』。 這次擢升港人樞機自稱『鷹派』的愛徒韓大輝為萬民福音部首位華人秘書長,相信與此有關。韓總主教昨獲報章引述說,「呢個政府(指北京)唔睇靈性,祝聖只係睇社會機構需要」,對國情頗有瞭解。

再參照近月美、日、韓、印……的態度,『反華』已成為當下的主流。中方為了確保接班順利,對外來挑戰相信會更強硬。且看胡錦濤下月中訪美能否部分化解。

101225六:蘇東經驗與六四前的思潮

今天是聖誕日,劉曉波判刑一年、蘇聯變回俄羅斯19年。
蘇聯解體對內地唇亡齒寒。歷經與蘇聯類似的政治清洗和長期赤貧,如何避免落入其最終的下場,是中共生死存亡的課題。但正因此,一左一右各按本身的利益去解釋,左派自欺欺人,右派也流於迷信。
左派將責任推給末代總統,罵戈爾巴喬夫開放政治令局面失控,甚至可能是內奸,利用開放來拖垮蘇聯。但按照左派信奉的馬克思歷史唯物論,世間的變化,內因是決定性的,中國古語所謂「物腐而後蟲生」。蘇共若內在狀況良好,對外會有一定的抵抗力,何以輕易暴斃?只有當內部不良,外敵方有隙可乘。這如同醫學上,體內變異造成癌細胞才是患者死亡的本因。歸咎於外來細菌導致的併發症是本末倒置。但一旦觸及切身利害,左派比右派更唯心。自己腐爛就歸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總之我沒有錯,錯在外來的顛覆。但你如果這樣行,何不反過來打倒帝國主義、解放全人類,一勞永逸?
右派則以蘇共為例,認定中共無可救藥,唯有代之以西式民主,滅亡只待時日。這看似普世價值,其實只是懶人哲學。看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等民主大國即可知,一人一票可以有很多形態,有很多都不是我們想要的。
我絕對相信,以我們的高教育、高收入和優良的法治,一旦達成普選,會比較接近民主富國,特別是美、英、加、澳、紐等與我們在制度上有淵源的英語先進國,不會落入裙帶、貪腐、迷信、……主導普選的民主窮國境地。
但即使最民主的富國,也發覺手中有票不等於有心水的選擇,而往往是兩害或兩庸相權取其輕,無奈和無力感強烈。至今沒有民主國家能夠鼓勵足夠有能力有理想的人參選,令人民有真正的選擇,而只能就權力和任期設限、遍佈監督,確保獨裁不會發生。劉曉波這類悲劇殺到埋身時,我們的確寧選阿斗、阿扁也不選秦始皇。但長遠來說,你是否接受只能止蝕而不確保有收益的投資工具?
我自然沒有良方,甚至不敢說中共不會解體。但照搬美式民主論只怕太簡單。中共將蘇聯改革的先後次序倒過來,先經後政,就至少多熬了三十年,全世界都跌了眼鏡。現只不過政改拖得太久,恐怕來不及舒緩社會矛盾,就再來一個六四。
但就蘇聯的問題看了一些內地的網上資料,明白了為什麼趙紫陽失勢、六四爆發的思想背景。
據港大教授許成剛接受《財新網》有關《蘇聯解體廿年祭》的專訪說,蘇聯早在1950年代就嘗試改革經濟,而且在1950年代-60年代初期,增長一度拋離美歐,以致當時的領導人赫魯曉夫上到聯合國講臺,脫下皮鞋狂敲桌子,宣佈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最終必將埋葬落後的資本主義。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美國總統肯尼迪對於蘇聯搶先將人送上太空大驚失色,連忙力谷科研,顯然真的怕被蘇聯拋離。而美蘇之間的古巴飛彈危機,則是蘇聯以為可借經濟優勢,入據美國後園的嘗試。
但許教授說,蘇聯的增長優勢很快就消失。及至1970年代,對美歐倒過來呈現持續而且顯著的劣勢。危機感觸發了長時間內連串的改革,但沒有一次成功,最後由蘇聯到東歐,共黨精英一致認為:中央計畫經濟是死制度,不可能改革,而只能摒棄,全面改用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這就是蘇東上層為何全面右轉,最終自動放棄權力、令國家得以和平地改行民主(其中只有羅馬尼亞流了血)的思想根源。同樣因為這個理由,葉利欽成為俄羅斯共和國總統後,採取震盪療法,一夜間放開市場。
相信正是因為蘇東幾十年改革失敗得出的結論:社會主義已死、改革浪費時間、資本主義已經勝利,導致當時的趙紫陽圈子和不少知識精英認定,全盤西化是唯一的出路,包括考慮使用震盪療法。六四是這種《河殤》心態的總爆發。
沒料到,鄧小平反轉蘇聯政改與經改的先後次序,闖出了生天。他的粗放式改革造成了巨大的後遺症,但利仍多於弊。現只看當局撥亂反正的決心,能否及時挽救。
蘇東經驗對中國在思想上的影響頗有趣。多看些資料再談。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101221二《都市》:聖誕近了,你們都當消費

原載2010年12月21日《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耶穌兩千年前說的「天國近了,你們都當悔改」,早已進化成「聖誕近了,你們都當消費」。

人幣升值碰上內地通脹,帶動同胞南來。這個聖誕說不定回歸以來最旺,派對、送禮、外遊看來都得加碼。耶穌兩千年前說的「天國近了,你們都當悔改」,早已進化成「聖誕近了,你們都當消費」。何況中國久貧後初富,而精神匱乏。但我今年的花費已達標,明年得面對通脹,只好打住。

雖然折服於他的天才,我此前從未幫襯Steve Jobs。但與家人湊熱鬧,號稱今年最潮的iPad,到港第一天就買了。至今用了五個月,包括一個月在美國路上,發覺有五大用途。
一是作為流動相架帶着探親訪友,分享記憶。
二是作為家庭裝Blackberry,坐在洗手間就能收發全家的電郵、上Facebook。
三是看書。雖然重1Kg,長時間捧着吃力,但供自由下載的書刊由漫畫到經典、由冷僻到暢銷,幾乎應有盡有。整個圖書館盡在一掌之間,大可逐本翻幾頁,看不下去刪掉。像村上春樹《1Q84》這類名過於實的熱門,翻過就可死心。
四是消閒,忙中抽閒打一會機以「減壓」。
五是作為參考書,下載消費、交通、旅遊資料,邊行邊查。

對會用的人來說,iPad真正的賣點是視像。Apple電腦打一開始就以圖形來設計,特別美觀、穩定,按文字來設計的PC望塵莫及。創意行業愛用iPad來構思和展示作品。至於日常生活,聽歌可以用iPod touch,但分享照片和打機要有10吋的靚屏幕才能「譁眾」。又或者在旅途上觀看自己的錄影或煲劇打發時間。此外由於開機快、比PC易用,有長者用iPad來消閒,或有助於延緩「腦退化」(癡呆)。

限於Jobs的「偏見」,iPad上月即使更新了作業系統(OS),開放部分功能,處理文字和管理檔案仍然弱智。最荒謬的是不能用來更新在Google的博客,而只能閱覽。想用iPad寫博,要另行下載一種App(軟件)WordPress。但誰會去用這個冷門平台?

此外,檔案幾乎只能用無線傳送,用接線與PC同步並不靈敏,也不能用存儲卡或「手指」。所在處若沒有WiFi,又沒有買3G合同,就要捧着iPad去找WiFi熱點。但商場的WiFi被電訊公司包起,要去Starbucks才能沾光。此文就由於家裏的寬頻故障,要到政府場地用公共的WiFi交稿。

早知iPad這兩大弱點,我大概不會買。但既已擁有,就盡量用其所長。至於你是否買來過聖誕,以我的經驗,電子玩意面世前,恐怕就已內定下次何時更新、加入哪些功能,誘使你不斷換機。但沒有人跟得上資訊科技的進化,錢再多,時間也有限。就目前所知:

1. 各大電訊商都在推iPad 7吋的勁敵Samsung Galaxy Tab。索價6,000元,但兼備iPad最缺的攝影和通話功能。

2. 能拍照的iPad二世不會晚過四月,也就是第一代面世一年後推出。而且相信會看着Galaxy定價。

3. 若主要想看書,有多種2,000元上下的袋裝閱讀器供選擇。論功能,看英文書的朋友都讚Amazon的Kindle。但不妨與太古廣場Kelly and Walsh代售的美國Kobo比較一下。看中文書有漢王(Hanvon)等品牌(見月前的《選擇》)。但選購閱讀器更像選書店。書種多、新、抵可能比科技更重要。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101223四:Amina最寒冷的聖誕

圖:昨天電視上最勇敢也最可愛的留英小女子(原載《蘋果》)
13歲的林同學面對鏡頭笑著說:「要自己處理啲嘢係好唔方便,但係以前乜都係家長安排,今次自己處理,係好寶貴嘅經驗。

擾攘了大半年的Amina案今天被一位華人法官判收監。英籍事主和族人出身權族,在獄中過聖誕是奇恥大辱,會否記恨於華人社會?

流亡美國的內地民主派先驅劉賓雁客死五年後,終於歸葬北京。當局顯然不再擔心讓其歸葬的‘負面’影響。劉以報告文學,也就是新聞性的長篇作品見長,文筆普通,思想性不強。但作為文革後第一批敢言的記者,在歷史上應記一功。

不知是否與陸川去年的《南京,南京》一別苗頭,近年盡靠奢華場面和胡鬧搞笑取寵的張藝謀,決定以南京大屠殺來感動全世界。《金陵十三釵》由演過《蝙蝠俠》的美國男星擔綱,講十三個妓女獲美國傳教士收留。但有關報導首先映入我眼簾的不是以上的事實,而是“6億”人民幣的預算,既反映了國寶的氣派,也盡顯中國的國情。即使創意不及,也至少以錢達死你。

鐵路瘋再傳喜訊。連接重慶萬州區與湖北宜昌市的中國難度最大鐵路昨通車,將四川至武漢的車程縮短到5小時,去上海僅要9小時,比過往減少3/4。薄熙來治渝(重慶)動作特多。“蜀道難”的古語改寫,對他在十八大當常委會否有幫助?

電視連日以滯英港生爭取返港過聖誕為頭條。我前天總結了兩點:
一是港府現在照顧市民,比最強最人道的國家不遑多讓。記得我1980年代初在紐約當記者時,在酒店門口追著趕上車的財政司John Bremridge(彭勵治)問:港府是否有政策協助留學生回港就業?當時他沒有隨員在旁。至今猶記得,這個也是肥彭即時一愕,看來沒想到會遭到美國的香港記者突襲。顯然當時在香港,沒有華人記者敢對英籍的司級大官這樣無禮,連最起碼的英式敬語“Sir, I wonder if you care to enlighten us……”也省略。但也許不是在自己的地頭,他沒有動怒,想了一秒半秒,邊上車邊回了一句:“We have many jobs in Hong Kong.”(由於年日久遠,確切的用詞或記錯,但意思很清楚。)
現在回想起來,我無論所問的問題以至提問的態度,都很stupid。港府當時厲行“積極不干預”哲學,就業由勞力市場決定,又怎會協助留學生就業?同樣stupid的是,即使關心留學生,恐怕也只限於英國回流者。論個人對宗主國的感情、學業和專業的銜接性、家族與宗主國的聯繫、朋輩的留學背景、英式英語流暢度……留美生都與留英生沒得比。而且留美生受美國影響,沒有留英生那樣斯文‘骨子’、尊重上下之分。
由當年連就業也懶理到今天派專機接載回港過節,個中的變化足與內地由文革打倒走資派到擁抱走資派可比。
二是留英港生之多、年紀之早,都遠過於其他留學地區。這個階層很值得研究。
今天想到第三點:如果大雪滯留港生的是加拿大、美國,怕不會這樣緊張,因為不會有公務員、大律師……的子女。
第四點當然是:家長和菲傭已從小照顧得無微不至,現在政府又這樣體貼,新一代多幸福。但只怕越幸福越難以適應不同的環境,最終變成美國人,無論到任何地方,都按自己家裡的標準行事,否則覺得有違普世價值。You call that life?

本身篤信積極不干預的《蘋果日報》引述一些本身大概沒有子女留英的市民說:「家唔只香港學生,全世界啲人都喺機場瞓地下,又唔係有乜嘢災難,咁緊張做乜?」「乜都淨係識鬧,去外國學嘢學到咁點成才?家長應該藉呢個機會訓練子女。」有人說,她廿多年前同樣因風雪被困希斯路,不明白學生今日為何無法應付,「點解香港父母要過份保護佢哋?送得佢哋去外國,都係想訓練佢哋獨立啫!」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101221二陰暖:Zuckerberg在中國能否打開他的Facebook?


許是聖誕近了,iTunes store連日很難進入,連帶我月來幾乎天天拜訪,以下載當天新書的書倉網shucang.com也很難進入。

日前在飯局上,有人提起公務員子女的留英津貼。西歐大雪令趕著回家的千計乘客滯留機場,最能說明港生留英的偏好。報載《港府急派員助滯英港人 2000人困希斯魯 不排除派包機》。這在十年前不可思議。這教會我兩件事。一是香港放棄‘積極不干預’後,迅速與文明強國看齊,照顧人民無微不至。二是港人與英國關係之廣、之深。為了彼此照應,兄弟姐妹往往選擇同一地點留學。而留學也容易變成‘學留’定居。中產港人的這種‘英國聯繫’,今後一兩代人相信都不會改變。

因為創辦Facebook而獲選為《Time》年度風雲人物的Mark Zuckerberg,首次訪華就拜訪百度也就是中國版Google(見圖,小照裡的女子是他的美籍華裔女友Pricilla Chan),自然是想打入中國。但習近平不到一年就‘登基’,現正為劉曉波獲獎後的‘右傾翻案風’和美日韓聯手‘圍堵’而煩惱,會否將此時來華敲門的阿Mark視為CIA的馬前卒?試想,一旦撤銷對FB(台灣譯作“臉書”)的屏蔽,必定有人不斷開設LXB fan club,難道不停地封殺,讓人製造新聞?

101221二:美軍‘同志’的聖誕大禮

昨晚寫的,但家中網絡故障,至今未復原,未能上載:

美國的平權再進一步。軍方一向堅拒‘同志’,一知即開除。克林頓時代初步開放,稱為‘不問(也)不說’,軍方不能再問軍人是否同志,從而可按例開除。但同志能做不能說,有志不能伸。若站出來以此為榮,仍會被革退。現在奧巴馬任內終於全面開放:同志兵可打正旗號,你歧視我就告你。

但爭取平權通常只講自己受歧視的一面,而不說社會落實弱勢的權益時,需要作的深層次調整可能並不簡單。

世上大概沒有文明社會允許男女合用公共的廁所、更衣室、浴室。因為按照人的本能,異性坦裎共處會產生性衝動,輕則彼此尷尬,重則侵犯對方。女性尤其不想被異性戀的男人看到。

但一男一女的同性戀者分享這類私密設施不會有這種麻煩,因為他們對彼此的身子沒有慾望。但即使如此,大概也不可能讓男同志與女同志像共用更衣室那樣,坦裎相對。換言之,雖然不存在性侵犯的問題,也很難讓男女同性戀者共用公共的浴廁。

由於軍人彼此間的私密遠比平民少,這方面的考慮可能就更多。我沒進過兵營,但在電影裏,軍人洗澡似乎是一大排花灑,彼此無遮擋地進行。有時候還邊洗邊調侃,裝作發現了新大陸,問旁邊的同袍,你的怎麼好像小了?萬一旁邊的同袍是同志,而自己不是,後者會否產生異性戀者與異性同浴的反應?不是笑話,女性既不願意與男性並排進浴(天體愛好者例外),因為覺得‘蝕底’(被看虧了)、怕被侵犯,那為什麼異性戀的男性夾入同性戀的男性同浴,就不怕蝕底或被侵犯?我對你沒有興趣,但你對我可能有!我為什麼要給你盯著看?

這個可能性不但適用於女同志,甚至不限於同浴同廁。女兵不能與男兵同倉排排睡,彼此伸手可及,怕刺激同袍,引人犯罪。然則同志軍人與一般軍人睡大筒倉,又不擔心有意外?即使男女同志都很溫柔,不會冒犯straight的同性,但後者會否不自在?

若此,軍人全面平權後,兵營、洗手間、淋浴必須由傳統上按男與女兩分,改為按straight 男、straight女、gay(男) lesbian(女)四分。而且不但要同時具備四種設施,gaylesbian的設施也必須為個人加入分隔。軍隊的指揮權可能都有顧忌,以免gaylesbian擔心straight的長官不公平,straight的下屬怕gaylesbian的長官佔便宜。

設施由一分為二進至一分為四,表面上不過是多蓋兩套設施、多花點錢。但長遠的管理工作恐怕不只是增加一倍。萬一有人用顯微鏡來追求‘平等’,為什麼straight的設施大過或者多過gay或者lesbian的、設施的位置較多陽光、背風,使用率較低,浴室的水較猛、較熱…….。如果處處都拿來評比,永遠吵不完。例如,軍中的牧師、神父為straight講道、祝福、證婚,對gaylesbian也應該一視同仁。

美國人最進步,因此最追求平等。只要你講得出一種弱勢的理由,追求這方面平等的訴求也就應運而生。但人之不同,美國人最愛說,天下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因此,你總有些方面是吃虧的,只要你講得出,透過網絡召集到同道,就可以使社會將你的弱勢列入議程。這種美式維權與中國經濟受害者的維權,自然是兩回事。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101214二陰暖:《1Q84》越看越「疏離」


連日感冒,除了睡覺,只完成了本週二的《都市日報》專欄,此外翻完了村上春樹《1Q84》第三冊的電子版。

醞釀了七年巨著,月前看的第一冊還可以。但第二冊沒發現免費的,於是跳過去看第三冊,發覺又矯情又拖拉。不看第二冊,唯一錯過的情節可能是女主角刺殺『邪教』教主。

第三冊主要講一個私家偵探和一對彼此不知對方下落的男女『戀人』捉迷藏。大半篇幅是這三個人獨處時的呢喃:推敲敵人的行藏、思考如何自保、為戀人擔憂。思緒反覆,語言囉嗦,隔幾頁翻一翻即可。好處是教會我用對角線方式看書。但可能只適用於手機的小版面,換了大度的書怕難以一眼關七。

三冊合計怕有70-80萬字,但「alienation(疏離) 一個字講完。只不過場景由二戰後存在主義誕生的巴黎搬到數十年後泡沫經濟初期的東京。但撇開哲學思想,專講文學手法,也可看作Marcel Proust(普魯斯特)意識流經典In Search of Lost Time(追憶逝水年華現代魔幻版。

一對覺得被父母牽著鼻子走的小學同學,十歲時或因同病相憐而牽了一次手,不料冥冥中結下不解緣。各散東西二十年後,在彼此無所知的情況下,落入同一險境。專門為家暴女性受害人討回公道的女殺手對青梅竹馬的男主角念念不忘。現在突然發現與後者存在著人生交叉點、而且再度同病相憐,於是在執行刺殺教主的任務後,拒絕潛逃,冒著被其徒眾捕的危險,靜待男主角到來重聚,雖死而不悔。幸而皇天不負有心人

作品寫於21世紀頭十年,但背景設定在1984年,也許是說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其實也存在著George Orwell所批判的共產元素,個人並非那樣自由。至於為什麼說1Q84而不是1984,原因是女主角對所處身的年頭感到嚴重疏離,已分不清是1984年還是另一個世界。1Q84裏的Q也許代表Question mark

書裏藉著女主角的這種幻覺和邪教的情節,滲入了魔幻神秘感。例如:三個主角都看到兩個月亮,而邪教常說的小小人、空氣蛹也確有其事。村上對邪教有點研究,寫過關於奧姆真理教的書。

一句話,除了村上的粉絲,看兩冊都嫌多。但也許我不懂文學,諾貝爾諸君會否欣賞?

101214二:上周五的夢魘

原載2010年12月14日《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即使真的有過百國家不贊同本屆的和平獎,那也得看,我們有多少同道靠利益換來,有多少真的講心,而我們又是否不斷地為自己製造敵人。

上周被低溫扳倒,周五吃藥後倒頭就睡。朦朧中,有兩個人來家「照顧」我。自問不是請得起兩個護士的人,霎時驚醒。許是日有所思,當晚要看直播的奧斯陸「鬧劇」,下意識裏把對劉曉波這類人的待遇當作常人的生活。

八點敲過,挪威國王和王后就座。先由女高音唱出《Solveig's Song》,訴說「冬去春來,周而復始,總有一天,你會回來……我在等你。」比白光的流行曲《我等着你回來》優雅,也加入了宗教感染力:「你孤身上路,但上帝會賜你力量。」這與其後美國華裔小提琴家張萬鈞(Lynn Chang)演繹的《茉莉花》和《彩雲追月》,今後相信會響徹內地。

鬧劇導演Jagland的英文講詞雖然棉裏藏針,但整體上相當中肯。既直面中國的抨擊,強調此前頒獎給美國的金牧師、南非的曼德拉……都備受爭議,但最終公道自在人心,也稱讚中國的改革開放令數億人脫貧、GDP超日趕美。刺耳的是將中國當今的「盛世」與希特拉治下相提並論,說此前只有1936年頒給德國人Carl von Ossietzky那次,因得主被囚,而所有德國人被禁領獎,出現過今年的空凳。

挪威國寶Liv Ullmaan朗誦劉曉波一年前在庭上宣讀的《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英譯文,更成為中國版的《I Have a Dream》。撇開斧鑿痕迹,劉文感人至深。只要作者身體力行,必將成為國人的經典。最後由挪威兒童合唱,旋律優美。

以上的儀式與兩天前內地適時給對岸連戰頒授的首屆孔子和平獎相比,高下立見。後者由於得獎人無所知,由一位無關的女童代領。而如果奧斯陸上演的是「邪教的鬧劇」,中國的反應則是現實中的荒誕劇。近日街頭有本地藝團演出罵希特拉劇目的海報。香港只嘗過日軍的鐵蹄,未見過納粹,以往毫不關己,現在會否是項莊舞劍?

和平獎突出劉曉波的非暴力信仰,淡化他要求更改國體。巧的是,劉去年被判11年那天適逢西方的聖誕。基督教說,上天的兒子耶穌當天下凡,專門來釘十字架以拯救世人,最後因為在言論上開罪猶太教權貴而就義。二千年後,劉曉波在耶穌降生日以言論受重判,為他的悲劇添加了一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使命感。

這當然是胡扯。但現實是,人民不能明言,奇談怪論就恍如脫線風箏。毛主席說:有壓迫就有反抗。用牛頓第三定律引申,正作用愈大,反作用也愈大。在頂牛的過程中,正反作用互相加強,落入惡性循環。最後誰得勝或很難預料,但兩敗俱傷、不利社會則可斷言。

即使真的有過百國家不贊同本屆的和平獎,那也得看,我們有多少同道靠利益換來,有多少真的講心,而我們又是否不斷地為自己製造敵人。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101207二:中國想製造最慘淡的和平獎?


最近趕東西,久未上博。上週看到新聞,覺得該留個記錄,隨手上了幾個字,回過頭去趕工。不料錯怪了美國領事的大作,幸得網友Patrickov耐心指正。
上博就技術上來說是私家院子,內地早期叫自留地。除非是名人,一般不會有人來看。但只要院子不設圍牆,主人就有做人的責任,不要說脫衣,即使喧嘩囂張都令路人鄙視。
昨晚終於趕完工,今天試恢復上博。
還有三天挪威就頒發諾貝爾和平獎。中國天天收緊包圍圈,似乎要創造頒獎典禮有史以來最慘澹的紀錄。或與此有關,海外友人轉來《明報》昨天的新聞,建議我寫在博客裏。消息說新華社把美國即期《Foreign Policy》的封面《2010全球百名思想家》(圖)上網後,才發現封面上的一眾名人包括中央以最最嚴厲手段封殺的和平獎應屆得主劉曉波。
這段新聞我昨天也看到。但對內地傳媒的『紕漏』,習以為常。以劉曉波案之大,就更不難理解。
自己做新聞,不相信上述事件乃『手民之誤』。1980年代末中文《亞洲週刊》創辦初期,每週決定封面,老總按例把我們幾個編輯叫去,請各人就掛在繩子上的幾個封面樣本過目,就像選美。雖然最後老總說了算,但如果有下屬看出某個樣本有紕漏,講得出問題,老總怕也不敢一意孤行。
現在選封面雖然改用Picasa,編輯記者坐在電腦前就搞掂,但審查的眼光應該並無不同。如果某個選擇很有問題,不會出得了街。內地年來政治上越來越緊,反之抗力也越大。一正一反哪個始作俑、哪個是反彈,早已分不清。出事後有人『燉冬菇』,也刺激更多人不忿、伺機挑戰。且看這次誰倒楣。

中國對劉曉波獲獎的反應,六四以來最激烈,連外交部記者會都用上「反華小丑」的文革式語言,更不惜開罪與挪威頒發和平獎並無直接關係的瑞典諾貝爾學術獎當局,包括得獎的大學者和負責頒獎的瑞典國王。這些學者的大名,今後可能出現在對中國施壓的公開信上。
以往,中國對內無論多威權,對外仍以『王道』示人。但這次拋開傳統,似乎預示胡溫餘下這一年半,氣氛不會很好。何況美日韓也不再掩飾對中國的圍堵。
中國恨劉曉波,也許因為《零八憲章》的層次高於其他的異見活動:要改國體,採用西方民主,間接否定現政權的合法性;但只提出理想,不說要推翻現政權,聽來溫和,容易換取好感,西方更大力叫好;形成全國性網絡,只怕星火燎原。
但我此前說過,若只判三五年,劉即使最終仍然得獎,恐怕也得輪候好幾年。但現在一判就是11年,令他即時成為六四以來最「顯赫」的政治犯,以致環顧全球、捨他其誰。說白了,劉得獎首先是因為判案過激,挪威當局只是順水推舟。
但由此看,今後任何異見只要涉及改變國體、可能蔓延全國,都將不惜代價打壓,即被全球孤立也在所不惜。
配合劉曉波得獎,他的作品集在iPhone和iPad免費供下載(後補:但就在此文上博那一刻,發覺我已下載的版本不能開啟。刪掉後重新下載,發覺只剩下劉曉波1986-89年的作品。翌晨閱報,始知他的文集在頒獎日出版,大概想保護紙張書的銷售)。但取材硬,文字很板,並不好讀,思想層次也不覺得特別高,少一點政治性都很難欣賞。他最感人的文字要算是去年12月 23日在法庭上宣讀的《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與同日宣讀的《我的自辯》不同。前一文講述個人的心路歷程、對妻子的愛,後一文是純理性的法理辯護)(有網民收錄於http://yvonnefrank.wordpress.com/2010/01/22/%E5%8A%89%E6%9B%89%E6%B3%A2%E8%87%AA%E8%BE%AF/)。經典的句子包括:
「仇恨會腐蝕一個人的智慧和良知,敵人意識將毒化一個民族的精神,煽動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毀掉一個社會的寬容和人性,阻礙一個國家走向自由民主的進程。」
「為踐行憲法賦予的言論自由之權利,當盡到一個中國公民的社會責任,我的所作所為無罪,即便為此被指控也無怨言。」
「我在有形的監獄中服刑,你(指妻子劉霞)在無形的心獄中等待,你的愛就是超越高牆、穿透鐵窗的陽光,撫摸我的每寸皮膚,溫暖我的每個細胞,讓我始終保有內心的平和、坦蕩與明亮;讓獄中的每分鐘都充滿意義。」
流亡海外的劉曉波友人貝嶺在德國出版的德文《劉曉波傳》裏寫道,劉「是一個兼具神性和魔性的人,優秀的文學批評家,有哲學背景的思想家。但有複雜的人生,自我疑慮、自責、固執和好強」。以劉帶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庭上答辯和從容入獄看,這個評價似乎比較客觀。明知道會被重判,仍然擇善固執、絕不妥協。在民運和維權人士裏絕無僅有。

WikiLeaks公開的美國外交電郵這兩天燒到中國。英國《Guardian》(衛報)和德國《Der Spiegel》(明鏡)週刊登得最多:
最沒有看頭的是說主管宣傳的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下令封殺Google,太沒有『驚喜』。
最有看頭的是講習近平,不僅因為他後年三月幾篤定『登基』,更因為就其性格講得頗有道理。此人據說有策略、明事理,但主張精英治國,不信一人一票。若此,他如果也在位十年,恐怕要到第二任才會比較寬鬆。但除非社會矛盾在第一任內大大緩和,只怕民眾失卻耐性。
有關政治局決策的說法嫌太空洞。25人的政治局是「中國唯一的民主機構」,也就是全中國只有25人享有足夠民主的說法,缺乏實例以資證,只能用來說笑。至於說委員個人的政商關係更能左右決策,則也是常理。今天的中國不有點像集團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最高層不是一個緊密的集團,而是幾個小圈子,彼此制衡交易,有點像日本自民黨的派閥。這些小圈子雖然在內部爭鬥,但一致對外以確保黨權。
密件裏唯一較具體的說法是:在西藏問題上,胡錦濤一人說了算。胡據說視達賴為叛徒,不容對藏溫和。若此,西藏問題在胡任內末期很可能更趨惡化。達賴一再重申退休,可能不再由轉世靈童繼任。流亡組織若改用『民主管理』,只會更年輕、激進。藏人後裔在印度長大、受西式教育,缺乏真正的鄉情、與漢人交往的經驗,只會以原則來看待實際的問題,更無意轉圜。在他們看來,達賴多年來談談打打證實無果,餘下只有『鬥爭』。他們家在印度甚至西方,有人身安全,不會以中國境內族人的角度去考慮。明年是中共「和平解放」西藏60年,藏人難免鬧事,當局也不會手軟。只望不會再演出大暴亂後的大鎮壓。
此外較有價值的內容是有關李克強。此人看來明白民情甚至開明。他不相信官方的GDP數據,衡量經濟成長時看三個數字:用電量、火車貨運量和銀行放貸。這有助於我們在境外瞭解國情。但他與習近平合得來嗎?
另外有趣的是澳洲的『中國通』前總理、今外長Ruud(陸克文)。原來,他的內心並不親華,對華主張毛澤東所謂的「兩條腿走路「:既盡力引導中國融入國際社會,使其自願地遵從國際慣例、接受規範;但與此同時留一手硬的,甚至不排除會動刀槍。以第三者的角度看,這樣兩手對華其實比較實際,對華可能也比較有利,至少好過只有仇恨、只知圍堵、美國所謂the only good communist is a dead communist的右派。

  寫了大半天,太長了,應該看點書、做點別的事,就此打住。

101207二:占士邦活在我們中間


原載2010年12月7日《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現在網絡無孔不入,最威水的「間諜」不姓邦(Bond)而姓黑(Hack,內地譯作「駭」),而且不打政府工,反與政府作對。

沉寂多時的間諜活動,上周再度成為全球焦點。

冷戰後這20年,真占士邦被迫「降呢」刺探商情、偵姦緝私,銀幕上的更被人打到嘔。唯有俄國同行挾前KGB首腦的威勢,繼續也文也武,除敵的手段更由血滴子進化到放射物。此外是以色列的「魔殺得」(Mossad),近日懷疑聯同美國CIA在伊朗炸死兩個核專家。朝鮮鷹爪本來也愛四出綁架,但現在連中國也卑而遠之,怕不得不收手。當然也有人相信,中國的國安就在我們四周。

但現在網絡無孔不入,最威水的「間諜」不姓邦(Bond)而姓黑(Hack,內地譯作「駭」),而且不打政府工,反與政府作對;最可怕的情報組織不是有形的國家機構,而是無疆界的WikiLeaks.org(譯作維基「洩密」還是「解密」視乎貶還是捧。下文用縮寫WL以示中立)。

以「Keep Governments Open」為己任的WL最近公開十萬計的美國外交密電,令其使節對駐在國的評頭品足、外交官被勒令兼職情報員⋯⋯大白於天下。遭議論的各國政要無地自容;國務卿希拉莉備受抨擊下,說今後不再當官。WL的創辦人Julian Assange(阿桑奇)即時成為頭號全球通緝犯。不知是遭敵對駭客攻擊還是域名遭撤,原網站無法進入,伺服器怕也無人敢收留。今後或須分散資料、不斷轉移,用虛擬的游擊戰來抗衡實體的政府。

說也巧,39歲的澳洲單身男阿桑奇今夏公開密件,觸及阿富汗美軍之痛後,隨即在瑞典被控強姦,活動受限。這次爆大鑊後,被發現藏身英倫。此文見報時,或已遭拘捕,準備遞解。全球大國都想封其口,處境險惡過電影小人物被大組織追殺。哪天若被發現食錯藥、馬上風、觸電、漏煤氣、睡眠窒息,甚至像村上春樹《1Q84》說的那樣倒下……毋須驚訝!

而正當「外交海嘯」衝擊全球,根據美國攻打伊拉克期間小水門案拍攝的《Fair Game》(叛諜反擊),也在全球上映。小布殊在03年3月出兵後,前駐伊大使Wilson撰文稱薩達姆並無大殺傷力武器,指總統為了出兵而作假。白宮盛怒之下,反踢爆Wilson妻的CIA身份以打擊大使的公信力。但洩露本國間諜的身份危及國安,有明文禁止。白宮知法犯法,舉國譁然。只好由副總統幕僚長頂罪了結。

最後一案是連戰長子在台灣五都投票前夜遭槍擊。本來以為不像六年前令陳水扁得以連任的兩槍那樣離奇,但現在愈講愈詭秘。在綠營眼,豈止是藍營的苦肉計,更是「中國」的陰謀。「證據」包括:連勝文康復快得神奇;在瞬間從旁奪下兇槍、避免連勝文捱第二槍的勇士是台灣最大黑幫的副老總;連勝文為競選的友人站台,但競選經理事前多次接到槍手的電話,更在助查期間去上海……怎樣解釋很視乎本身親藍還是親綠。交稿前的說法是:槍手勒索競選者不遂。不論真相如何,只希望不要再像陳水扁那次,關鍵證人逐一暴斃就好。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101130二:國民黨別無選擇

原載2010年11月30日《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國民黨想上承下繼,只有請馬英九再撐四年。但想擊敗「小龍女」,一要拿得出政績,二要穩得住內部。如果重演當年「瑜」亮之爭,肯定將政權奉送給綠營。

  年初看馬英九主政頭兩年,個人被指無能,團隊被指傲慢,在地方上連選連敗,我以為年底的首屆五「都」(直轄市)市長選舉也只保得住台北。沒想到守住了選前的版圖,我除了道歉,更要惡補。

  但上周六作為後年三月大選的指標,過去這兩年半選票上「國」退「民」進的劣勢仍在發展,為馬英九連任響起了警號。「國」民黨在台中以北的三都贏「民」進黨點數,但南部的兩都被擊倒。五都佔全台六成人口,而七成的總投票率,「國」比「民」少40萬票,不只五個百分點。國民黨上屆在台中狂勝,不料這次僅勝兩個百分點。如夢方醒後才發現,可能受就業不振之累。高雄則兩個在野候選人得票加起來鬥不過綠市長。而且六年半前,投票前夕遭槍擊令陳水扁逆轉勝,但這次藍營有貴胄差點當眾被打死也無明顯的得益。

  選民被讚超越族群、專看政績,借綠制藍恰到好處。但綠營在蔡英文帶領下,首次拋開地域煽情,專攻藍營的治理能力,同屬高招。藍營高呼保衛政權反而過火。五都再說也只是地方,硬扯上政權,顯得對後年的大選心虛。但綠營只是將地域話題留待明年立委和後年總統選舉再說。以為這次不提統獨就表示無論誰上台,兩岸關係都不變,只是大陸的宣傳。

  馬英九說選舉結果顯示兩岸政策獲支持,只是技術上正確。看國民黨繼續流失選票即可知,靠「陸水東來」贏得的選票不足抵銷施政的負分。馬英九一上台,大陸即不斷送禮。本來,台民久旱逢甘露,只要不涉尊嚴,禮多人不怪。這次投票前夕,兩岸即適時在港商討,預告陸客自由行。但想深一層,台民會否是既不欲陸水被綠營截流,但也不欲因此而與對方親近?說白了,大陸送禮,台灣說gaam xia (感謝),但「牽手」免談。

  香港在這方面已有先例。一國兩制下,理應與大陸同牀共寢。無奈大陸一邊送禮一邊出狀況,統戰的作用自我抵銷。國安立法充分說明,香港的知識階層不相信大陸;而劉曉波案、趙連海案⋯⋯所造成的負面印象,送幾十億人民幣來都扭轉不了。大陸現在急於趁馬英九在位開展政治接觸。但有大陸刊物以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為例說,「經濟富裕而政治獨裁的國家最讓人害怕」。台灣作為唯一普選的華人地區,如何會答應?

  大陸和馬英九的共同點是彼此關係好,但管不好自家。不能齊家則治國也難,更遑論平天下。這要說是儒家的高見,還不如說是常理。馬英九想連任就必須在今後一年拿出建樹。靠大陸撐起經濟,只會被譏為對岸的代理。

  藍營在人選上恐怕別無選擇。其他人要麼太老、要麼太嫩。國民黨想上承下繼,只有請馬英九再撐四年。但想擊敗「小龍女」,一要拿得出政績,二要穩得住內部。如果重演當年「瑜」亮之爭,肯定將政權奉送給綠營。

101123二:回歸自然與反自然

原載2010年11月23日《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特區重稅抑樓瘋,公眾初步受落。最反地產「霸權」的大報也於頭版高呼〈歷來最辣〉。篤信規管的大報喜見〈立竿見影〉,只嫌〈未扭轉樓價必升預期〉。說白了,但願政府更辣,徹底粉碎買樓必勝的傳統心理。
但壞話才能廣傳,傳媒的認同到此為止。兩大暢銷報刀鋒一轉,為〈株連用家〉〈負資產〉發預警。但正如經濟學說沒有白吃的午餐,政治學上沒有最佳的政策。現實中,樓有得炒則等上車的難上車,冇得炒則已上車的難換車。關鍵是「順得哥情失嫂意」之時,哥多還是嫂多,阿嫂又是否忍無可忍。
而所謂〈二手癱瘓〉〈炒家轉戰股市 助長泡沫〉亦在所難免。市場即時的反應必矯枉過正,要過幾個月人們心理喘定,才看得出中線。至於長線,內地若繼續好景、人幣升值,而市場秩序、生活質素和自由度不比香港,政策再辣也擋不住13億人的熱錢。最後恐怕只有「封山」,像新加坡那樣隔開安居和投資市場,本地人以居屋為主流。但這不僅打破港人靠買樓增值、養老的傳統,更觸動百萬計已上車家庭的老本。
誠然,我們地狹人稠,開發特色、區間市場才能避開國際上的割喉競爭。人人都將畢生積蓄交給地產商,也就難有資源發展投資期長、中獎率低的創意。經濟無法轉型,香港也就要長期靠中央輸血,挺不起腰板。文化人受市場歧視,對此反應最激,也最「反」內地。但像大報頭條借現代陶淵明來反地產,又恐怕自欺欺人。李嘉誠怕會偷笑,執垃圾的阿婆只有苦笑,為家人營營役役的打工仔更會開罵。這位保育英雄專幫襯小商販、拒搭巴士地鐵、盡少用電……一於餓死財團,讓地球由「吸血鬼」借物欲來奴役人類的「美麗新世界」,回到小國寡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真美麗世界。一個月試驗下來,發覺不但省錢、環保,身體也更fit。
但古今中外,進步與反動往往只是座標零點的兩端。在常態下黑白分明,但一接近兩極,強人所難,也就量變到質變。該報不說這位37歲的「自由工作者」是否有家累、用電話和上網,而只說他月入數千、暫住親戚家中、目前的遊戲「只玩一年」。
的確,這種美國自然主義教父Thoreau的生活方式,若真的一傳十、十傳百,人人遠離網絡、單車代步、帶飯上班……香港或可變成地球上最「美麗」的城市。但財團恐怕並不擔心。這位反地產哥利亞的「大衛」就不是摩西,過海還是要靠財團的小輪。年前有美國女記者全家罷用中國貨,事後寫書大賣。她做得到,因為用得起歐美產品。但現在回想,她不用iPhone嗎?否則不也沾滿中國工人的血汗?
上述勇士的實驗源自去年獲邀考察南美九個月。見保衛家園的原住民聲稱一個倒下、十個接上,深感港人亦當如是。可700萬人,有幾個能甩開財團來照顧家人?媒體大可借志士來罵首富,但把空想當理想,受害的不是首富,而是真正忠於生活的常人,特別是為子女操心的父母。

101203五陰晴交替:美國總領事雙拳還擊


上週一文有關直資學校的引述,只是想說明報紙處理事實是否夠嚴謹。我沒有跟進問題的實質,對箇中的原委無緣置評。但看網友反應之熱,這個議題顯然觸動很大。事涉下一代的成長、社會公義,希望問題有所改善。

近日有點外務要趕,又碰上不少電影要看,未及寫博。(上週看過李小龍胞弟版本的《李小龍傳》,週六更一口氣連看三齣李小龍以武打片征服全球之前,在少年時代演出的「殘片」,初明白了1950年代粵語影壇的歷史,特別是抗戰、內戰、中共入主大陸對粵語片取態的影響。昨天又看了George Clooney的《The American》(他來自美國)。這個週末還有兩齣要看。)

但今晨閱報,覺得有需要留個記錄。

附圖是今天見報的清宮畫匠、西方人郎世寧的《純惠貴妃像》。市場炒作成「中國版《蒙羅莉莎》。畫中人的神情的確很雍容大體。下周在京拍賣,怕又是人民幣億元計的交易。

美國遭爆料網站WikiLeaks公開數以十萬計的外交函件後,駐港總領事館遭到潑漆。或與此有關,總領事Stephen M. Young今天在兩大中文報分別撰文。但並非一稿兩登,而是兩篇不同的文章,針對不同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

第一:兩報在新聞目錄上只列出中文名「楊甦棣」,其中一向特別尊重權貴的一份更只列出作者的職銜,不提英文原名。這可信是應作者的要求。淡化原名若本意是拉近與港人的距離,實際的效果是令人覺得誤導。香港沒有人會奢望,美國總領事是只有中文姓名的華裔。

第二:總領館顯然深悉兩報不同的立場。兩篇大作為美國解說時,各取一個重點以投兩報之所好。說白了,借反共報來鼓動追究洩密者(〈維基解密構成切實危險〉);借新左報為洩密給美國造成的傷害「消毒」(〈外交官員內部報告不代表官方外交政策〉)。

至於中國外交部昨說爆料的內容「荒謬」,此外不予置評,也就相當於避免否認,甚至可以說默認。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101125四晴:人不能唯物,但更不能無物

60年前毛澤東剛入京時,對蔣介石轄下的離島金馬發動“八二三”炮戰,據說藉此表示內戰仍未結束、兩岸不能分割、台灣休想獨立或交美國託管。北韓前天炮打南韓離島延坪,造成兩韓分隔60年來首次禍及平民的衝突(以前的衝突傷亡更大,但軍人對軍人,不波及平民),被指係金正日為兒子金正恩接班鋪路、逼美對話。而且據說中國朝野都不滿北韓,但‘唇亡齒寒’,為免其崩潰、難民湧入、美國勢力直達中國後園,只好〈啞忍〉

為了舉證,獲引復旦大學教授不惜洩露國家機密說:胡錦濤曾要求金正日不再做出令中方驚訝的事;政治局常委周永康上月表明,只要改革開放、在外交上跟國際接軌,中方支持金正恩接班。

教授如果是代官方向國際社會表示,中國很想幫韓美解決問題,無奈「在戰略上被北韓綁架」,這個說法今天遭到慣常也獲得放料的《明報》《中國評論》專欄反駁,而且更有說服力。文章指炮戰同日,中國與北韓有三項聯誼:簽訂經貿協定;衛生部長過訪獲議長接見;將電視劇《毛岸英》,也就是毛澤東之子死於韓戰的影碟送給金正日的代表。

言下之意,中國明知北韓當日開炮,但特地與其擁抱。原因是:“從天安艦到釣魚島撞船,北京對東亞經濟一體化已死心,對南韓、日本不抱幻想。北韓核趨勢既不可逆轉,那就掌控它,變為籌碼。北韓對北京的威脅不會比奧巴馬、李明博更大。”專欄為北韓辯解說,“金正日訪華後,就對重回六方會談鬆口,反而美日南韓興趣不大。”

一句話,北韓本來令中國頭痛,但現在面對美日韓圍堵,索性借用來反制。


食穀種的退休人怕旺不怕淡。過去兩年的金融海嘯幾乎與我無關,但現在要準備承受熱錢捲起的通脹衝擊波。

月前就開始擔心,現在終於殺到埋身。內地驚呼萬億美元熱錢湧到,明年的通脹目標由3%上調至4%。但現實恐怕是5%,民間實際的承擔甚至是6%。香港則承受南下物品隨人民幣升值、與內地需求競爭,以及樓租飆升、商家以最低工資為藉口加價的多重壓力。中央相信會照例壓制輸港的物價,但揚湯止沸,港人仍要準備承受大部分。


劉曉波拒絕以去國換取自由份屬正常。真正的新聞是加拿大Ottawa Citizen講明消息來自“統戰部”。這與上述教授以公開的身份引用胡錦濤對金正日的‘告誡’,同屬洩密。對‘國家機密’的界定是否正逐步放寬?


但就是否流放劉曉波,外交部發言人的答問教會了我們兩句最有用的官話:

問題已定案,但擔心直說會招致反感時,可以說:「我方的立場是明確的。」(至於這個立場是什麼,你提問前不做功課的嗎?)

問題未定案,但不便揣測,或者知道答案不可能令己方得分時,就說:「我不了解這個情況。」(我們國家這樣大,外交部並非全知全能。)


難怪韓寒粉絲多。個人、進步但不極端。今天港報說他與女友誕下女兒,聲稱「全世界我只想爭取一個粉絲,就是我女兒」,「其他人不崇拜我,我不在乎。」如果美貌和聰明只能擇一,他希望女兒美貌,因為聰明後天可以學習,但一個女孩長得美又善良,人生就不會有大差錯。


《明報》頭條77直資校僅1清白,予人的印象是全港名校總算還有一家出‘污泥’而不染。《蘋果》方知,堅持守行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今年9月才開學,根本未有全年賬目可供審核。1清白的頭條技術上正確,但事實上予人錯覺。該報對‘法律’上的凖確性有偏好。用〈全軍盡墨〉做標題可避免誤解。


11月中,聖誕音樂已在香港商場響起,比美國在感恩節(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也就是今天)後才宣傳聖誕還要早。闊別寧靜溫馨的聖誕二十多年,紐約第五大道上的熙來攘往在眼前浮現。過一個真正的聖誕,大概是我死前要做的事之一。

在受基督教影響的發達地區過聖誕,商業為主,屬於大眾;宗教為賓,偏於小眾。消費力量不可抗拒。但正因為太強大,反彈也不小。

台灣五都選舉後天投票。綠營喉舌《自由時報》的評論〈經濟成長 生活沉淪〉目的當然是反馬,但也總結了全球化所激發的‘文明至上’論。

宇宙間有太多物質解決不了的問題,馬克思的唯物論當然是片面,目前的大陸即為明證。但完全否定唯物只怕更極端。文明至上的信徒大都是家庭負擔輕的年輕知識人,特別是創意人、自由職業者。雖然大都並不富有,但維生容易、自由度大,覺得追求品味與心性才是生活,看不起一般人為家庭而辛勞。這與古時皇帝問饑民為何食樹皮而不食肉糜(粥)異曲同工。

現代的精神貴族為了反對發展,以保育為名為小市民出頭。但他們支持的‘苦主’本身並沒有條件當精神貴族,即使守住家園,還是要面對生活壓力。

誰都希望‘活出自己’,最恨為五斗米折腰。但真正能放下家庭、追求自我的人百中無一。人不能唯物,但更不能無物。唯物無腦,無物何存?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101123二晴:尋囂鬧事南北有別

休『更』(新)三天,話題太多,只能擇要而論。

今午去IFC看以Mark Zuckerberg創辦Facebook為藍本的新片《The Social Network》(社交網絡)。路經匯豐總行樓下和Armani旗艦店時,見各有一批人掛橫匾、用擴音器,控訴金融界無良令其失去畢生積蓄。高音刺耳欲聾,根本聽不清楚說什麼,令人想起1967年左派暴動時,想用中銀總行屋頂上的高音喇叭吵死港英。

值得注意的是,在匯豐樓下席地而坐的申訴者,外貌與神情與一般香港人明顯不同。難道迷債的香港苦主已接受賠償,唯獨內地苦主沒有著落?還是說有人『應邀』來坐凳仔?

這兩批人對公眾構成的騷擾超過了以往所見的抗議,換了在內地,怕被指『尋囂鬧事』。

趙連海就沒有這樣好運。在最後一刻炒律師棄上訴、商討保外就醫,顯然身不由己。這再次提醒我們,有三種『國情』可見的將來難以改進:

一是從新華社對香港人大聯署的交代看,在內地只能就個人的遭遇申訴,不能聯絡同道、搞組織,更不能帶頭,否則被視為政治威脅、嚴刑伺候。

二是法律為黨服務。司法公正只限於無關痛癢的事,解決棘手問題仍靠行政權力。內地「行政壓倒一切」與香港「法律高於一切」構成兩制『永恆』的矛盾。『護法』繼續是香港選票的保證。

三是維穩不惜一切、甘冒天下大不諱的心態一如當年六四,顯示鄧小平的用人方式和治國哲學延續性極強,對政改不宜奢望。雖然慣說「循序漸進」,但以『序』為『進』的先決條件。更以很保守的角度來判斷是否有序,處處擔心星火燎原。而隨著社會矛盾擴大,越來越多人豁出去,在位者急於殺一儆百,出手只會更狠。

港區人大雖然收貨,但港人恐怕不然。習近平昨被《明報》引述的「知情人士」指接手趙案。中央在此案上是否分派,港人管不著,而只知道黑白分明、不涉政治,不平的感覺更甚於劉曉波案。胡溫餘下這一年多,不但基本法二十三條無從立法,香港其他的事也會化大。

《蘋果》昨繼續用核電來挑起恐懼。看樣子炒不大。但觀其標題可總結出三大反核理據:

1. 〈大肆興建〉:是否過量?包圍香港,令港人無處可逃?

2.〈電費勢加兩成〉:令港人百上加斤。

3.〈保險欠透明〉:一旦出事,港人『冇得賠』。

台灣的跆拳「寶貝、女兒」昨由亞運回家,萬人和副行政院長(副總理)接機,不亞於真正奪金。楊淑君()力稱失金非韓國人之錯,強調「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但五都選舉還有四天就定生死,拳風不排除會由韓國轉向大陸,成為綠營的殺手鐧。

此外從三則小新聞可以看出點國情:

1. 新華社有感於國家的亞運獎牌〈一騎絕塵〉,希望下屆請澳洲加入競爭。的確,人口相當於印度、日本、印尼、韓國之和,GDP已趕上日本,體育獎牌在世上更坐亞望冠,撇開美歐勁敵,在亞洲與次級對手作賽,勝之不武。感到尷尬是好事,有強烈的公平意識才可望培養出高尚的體育情操。

2. 2007年一斤的〈600萬普洱王跌到 10萬〉使人想起1637年荷蘭人瘋炒鬱金香。任何一個霎時暴富但文明淺薄的社會都可能難免這種現象。

3. 有人大常委注意到,農民工由於供應短缺和不挑工作,工資逐漸趕上大學生起薪。前者歷來太窮、要養活的家人多,加薪是好事。而大學生起薪雖低,但有機會加薪、升職,長遠來說遠遠好過農民工。壞消息是大學生不但過剩,而且就業時挑剔,不願吃苦,長遠怕不夠競爭力。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101119晴:正氣更吸引,歪風自消失

拜南韓裁判決定之賜,大陸罕見地避過了『台』拳美眉失獎牌的矛頭,令綠營無法用來為一週後的五都選舉搶票。

香港政府今出招對付炒樓。由於加大力度。短期會有效。但香港地方小,內地熱錢多,問題長遠難解決。

正如一位留言的的網友,香港很多人對前天本博提到的《蘋果》『輿論導向』都不以為然。可『歪』風為什麼罵不倒呢?

首先要避免予人口實。沒有劉曉波、趙連海.....,想炒也炒不起來。反之,若民情激烈,也就激起連帶的感覺,把所有爛賬都算在體制上,一有天災、意外,都看作人禍特別是官禍、黨禍。該報今天的社論〈趙連海冤案對香港的警示〉就想激發最大的情緒。稍為冷靜的人都不會buy。但新一代崇尚感性以至率性。有情緒被視為感情豐富,並非無腦無趣的機械人,會接受這個論題。

次之要提供可吸引受眾、能與『政治偏見』抗衡的話題。無論多少人指責其歪曲事實、敗壞道德,但公眾就是愛講《蘋果》而少講其他媒體的話題。它引導輿論的能力遠勝對手,因為看準了大眾心理和進攻政敵的機會,而且精於抓『要害』、將看似無關的事扯在一起,以產生最大的衝擊。雖然經常過火,但總的來說,判斷形勢和宣傳技巧非對手可比。內地封殺、對手力拼倣傚都改變不了這個現實。這就像電腦廠商「蘋果」遠遠拋離對手。該報以此為名,相信也是這個原因。所謂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也就是為社會揪出害群之馬,只是附帶的說法。

史家易中天就深明(見《帝國的惆悵》一書):在現實裏,說服力取決於技巧多過事實。

真正讀史的人鳳毛麟角,「正說」的影響力和讀者面與「戲說」、「大話」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後者好看,前者難懂;後者有趣,前者乏味。真實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實,想滿足趣味就難免「上當受騙」,要弄清真相就必須「硬著頭皮」。這個辦法,我以為就是「趣說」,歷史其裏,文學其表,既有歷史真相,又有文學趣味。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便是典範。

至於為趙連海聯署的民主派議員遭同事痛斥,被指只挑戰內地司法而不敢質疑香港法庭,這與網友所提的問題是同樣的道理。民主派相信香港法庭基本公正而內地不然,而這也的確是外界不接受趙連海判刑的原因。由於內地法治不彰、慣常為政治服務,沒有人相信趙真的是挑釁鬧事。換了香港法院的裁決,港人可能會相信。因此,港人不會因為《蘋果》有偏見就推而廣之,認為所有香港媒體都是如此,更不會擴大到所有的港人。但對內地法庭容易上綱上線,動輒矛頭直指中央

民主派的做法盡可商榷,但金融界議員高聲斥責,電視反覆播放,使人更覺得功能組別議員水準低、與時代脫節。這既給中央幫倒忙,也加強了港人爭取普選和保守派反對普選的惡性循環。香港擺脫不了這個怪圈,也就永無寧日。

央視記者近日在峰會的記者會上稱代表亞洲,很反映經濟得益者的狂妄。

最近國際勁旅接連爆冷,再次說明足球長遠靠統計數字來決定走勢,但偶會爆出毫無規律的賽果。季初勢如破竹的車路士最近後勁不繼,英超主場以三比零輸給三流隊伍。去年的世界盃冠軍西班牙更淨負鄰國葡萄牙四球。杜奧巴和大衛韋拿不知所蹤。

再就是國家隊和香港隊在亞運分組賽同以三比零被淘汰出局。中國人口全球第一,GDP第二,體育獎牌坐亞望冠,連超級電腦第一,偏偏足球排名過百,成為世界最大的謎團之一。香港則非戰之罪。地狹人稠,貴租決定了職業足球無法獨立生存。我已不記得上次何時曾進場看球。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101118四陰:「台」拳之美 亞運做不掉




禽流感重現是大事,但我猜香港會吉人天相。值得一講的反而是亞運被指『做掉』台灣『贏梗』的跆拳美女,好讓大陸奪冠。台灣不久前才指責大陸在國際賽事中打壓,現在又來一宗。五都選舉下周就投票,綠營大炒。藍營近月雖然挽回部分頹勢,但至少有三成選民意向不明,市長選舉二比三絕不稀奇。

與跆拳相比,楊淑君有一種冠軍絕對做不掉:美眉選手。看圖知著,如此kawaii,你是台灣人相信也氣煞。大陸宜送上藝人合約以賠禮,請張藝謀為淑君度身定做一部跨地域的愛情片如何?

玩笑說過,餘下就網友的回應講cyber生活:


101102 二《都市》:Wi-Fi城市一文,有留言說,政府場館雖然有免費WiFi,但不供電。IT產品一旦冇電,網民得物無所用,問外地如何?

紐約雖然到處有免費WiFi,但我的iPad電力夠用一整天,未曾在外找電源。但的確不見有人在公園或麥當勞插電。

我是政府免費WiFi的常客,深明斷電之苦。近日須長時間在外用netbook,不出三小時就變成『廢鐵』。

除了圖書館不得不讓電腦用戶插電,其他政府場地不供電,可能是官僚怕麻煩,怕有人濫用、跳fuse、兒童觸電,……..,有過無功,何必?

除了機場,香港的公眾場合好像只有Starbucks這類咖啡吧有電源。但實在太擠。30元一杯咖啡還要搭台,我可免則免。付得起不如買份無限量的3G合約,光顧不太忙的茶餐廳。咖啡加糕點30元搞掂,可以坐一個下午。

不只此,政府的免費WiFi也有待完善。我早上陪家人到政府街市買菜。手機在大樓內收到WiFi訊號。但不像在體育場館,自動彈出freegovwifi網頁,讓你按I Accept進入網絡。人在網外,想上政府網站接受合同也不行。一句話,政府不彈出網頁,免費WiFi純屬空談。街市是否怕有人上網阻礙交通?

再說近日,我在公園的兩處露天座椅成功用手機上網,但在公園裡的一個地標反而不行。可是,座椅背後明明有Gov WiFi的標記,還有聯絡電話。

用公帑提供WiFi和電腦用的電源所費有限,但可凝聚和啟發市民,長遠來說值得。但要服務好才能引人使用,形成氣候。只提供起碼的服務,用者少,反而是浪費。而只要限於政府場地,與商爭利的問題不大。電訊商要的是高價的3G市場,對WiFi根本不放在眼內。

對於我這種是硬件盲,有一句名言:電腦非必要最好不動。最近有親戚換iPhone 4,我承受了他的iPhone 3。雖然比最新的差兩代,但功能仍遠勝我原來的bare-bone手機,用法當然也複雜得多。幸虧我用過謔稱「大號iPhone」的iPad,不難上手。難的是手機合約未到期,轉台要罰好幾百,無法改用與iPhone 3 相應而相對較抵用的手機數據服務。更沒有想到的是,在家偵測不到WiFi訊號,無法上網。簡言之,在外沒有3G,在家沒有WiFi,暫只能在路過政府場地時查一下電郵。

由於我的iPhone在政府場地能接駁WiFi,而只是在家不行,自然想到router有問題。不一定是硬件,也可能是設定不當。但我不敢隨便動,更不敢換機,怕用得好好的有線寬頻都搞砸。

香港人工貴,絕少上門的電腦設定、維修服務。電話熱線或網上服務即使能接通,也被電腦人的術語嚇怕。不要說硬件,即使軟件,我用了四個月的iPad後,連syn的基本功都未過關。說明書看了兩句就昏倒。電腦人最不善於與用戶溝通,大概也不care

回到文初網民之苦,I do have a dream。這就是3X1.3:電腦屏幕13吋,重量1.3kg,續航13小時。前兩個目標在技術上已經達到,尤其是有了SSD(固態硬碟,相當於快閃記憶卡)後。繼Sony後,Apple新一代的MacBook Air也做到了13吋只重1.3kg。至於續航力,只有PanasonicS系列聲稱15小時,其餘廠商例如Sony,最長也只說是10小時(MacBook Air7小時)。一般來說,這個數字只是電池備用的時間;電腦實際使用時,最好是打七折。換言之,與13小時距離仍遠。電池要能找到新物料,加強續航力的同時減輕重量,電腦才能在外用足一日不愁斷電。目前只能點滴改良,就像民航機始終突破不了聲障和燃料成本的限制。

但即使技術上做到3X13,也還有第四個13拖後腿,這就是13,000元。電腦越輕越貴,接近極限時,減磅0.1kg可能要多付1,000元。哪天真的做到3X13,售價相信也接近頂尖。上述的Panasonic S系列12x1.2kg,要價20,000元,非一般見識。

相對硬件,軟件user-friendly得多。防毒、上網、辦公、電腦維護、檔案管理、影音處理.......想得到的用途都有免費的,而且功能不一定比付費的差。付費軟件能存在,大概靠消費訊息傳播的限制,總有人不知道有免費軟件,以及消費的惰性,覺得免費的沒有好貨,或者想付費買安心........。近年除了微軟Office,軟件我都用免費的。但其實,連Office也有網民發明的超簡版。全套大約50MB,只是原版的一成,而且無須安裝就能使用,啟動更快過原版。這種鬼才令你拿他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