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1日 星期一
年終大件事
信報 時事評論 2007 12 31 星期一
今天除夕。先祝各位今晚安全、來年順利。
全國人大常委會(恕我法律不正確,為免文字上太囉嗦,以下籠統簡稱「人大」)就香港政改的「裁決」前天揭曉後,以下的內地(手機)短訊在港引起了共鳴:
「年底(中國)大片的啟示:《色‧戒》:女人不可靠;《投名狀》:兄弟也不可靠;《蘋果》:男女都不可靠;《集結號》(此片的介紹見上周本欄):組織更不可靠。」(見昨天《明報》副刊)
李柱銘前天聽過人大副秘書長喬曉陽就上述裁決所作的解說後,「突」(昨天報紙頭版標題語)決定絕食,因為〈「不相信中央的說話」〉。「民主之父」不相信的「中央」,不就是中國最大的「組織」?
人大對曾蔭權月前提交的報告照單全收,並裁定:二零一二年無普選,但可有限度地(文件裡稱為「適當」)修改選舉辦法;一七年可普選特首;最快二零年才可普選立會。
解讀普選裁決
上述要點事前已透過傳媒披露,而建制和泛民一挺一反亦屬必然。要待泛民抗議過後,商定對策,才能推測其能否與建制就一二年增加選舉的代表性達成協議,使下屆的特首選舉比較「好看」些。目前不太樂觀。但曾蔭權不容泛民「長考」(圍棋術語,指長時間思考下一步棋),農曆年後就交由策發會商討,第四季諮詢公眾。面對民意的現實和中央的強勢,泛民中人會否為了明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在泛民和建制之間另謀出路?
本報與對手、以及四份免費報昨天休息。兩份較有影響的中文報裡,民主喉舌照例抗議。但除了社論〈北京是民主攔路虎〉外,新聞標題措詞溫和,明言〈過渡方案仍有變數 不宜輕率反對 泛民陷兩難〉。該報前一天亦勧〈泛民應看準時機妥協〉,似乎暗示有得傾。
就新聞標題看,知識報更負面。該報慣用和稀泥的社論來平衡負面報導。昨天的社論〈雙普選進程確定 能否落實唯盼各方鬥而不破〉,符合「和諧社會」的國策,但說了等於沒說。一般來說,社論較接近東主的意願。該報是否東主走右,但員工要走左?
親建派報紙突出「普選有期」的正面意義,低調唱好。但有集團為了分開屬下兩份報紙的市場,面向基層中老年人的老報王繼續因循,用淡而無味的〈二零一七普選特首〉頭條交差;姊妹報想爭取年輕人,用〈普選特首要等十年〉做頭條,暗示步伐太慢。
真正有趣的是英文大報。我近年很少看,昨天為寫此文拜訪其網頁,還以為上了特區新聞處。頭條不是用昨天的頭條人物喬欽差,而是突出曾特首的「遠見」:〈Tsang's 2020 vision〉。內文第一句:「The nation's top legislature has put an end to 20 years of contention over democratising Hong Kong by giving the green light to universal suffrage for the election of the city's chief ...」(接著的內容要收費,我did not bother),完全是《China Daily》的語氣。
該報同日雖然由員工撰寫分析〈A big step but still a long way to go〉,作為平衡,但相信沒有洋讀者會buy這個頭條。難道有人用苦肉計來抗議老闆保守?
京港口徑配合
正如喬曉陽說,人大的上述決定在港已爭論了多年。過程中就如何落實所提的建議,將會是日後各方商議的基礎。以下簡要地覆述,括號裡是有關的建議:
一、二零一二年不能普選;但可修改選舉辦法,前提是功能與直選議席維持各半(修改的建議包括:1.選舉委員增加到一千二百或一千六百人,選委增加民選成分,增減行政長官的提名人數;2.放寬功能組別的選民資格。但民意不接受增加同等數目的功能與直選議席,以免日後更難撤銷功能組別)。
二、一七年可先普選行政長官(泛民要求提名人數愈少愈好,反對候選名單先交中央篩選,認為有門檻就不是自由選舉;但中央為免投票後才來否決不能接受的當選人,相信不會接受)。
三、一七之後亦即最早二零年,可考慮普選立法會。
泛民私下明白一二年無望,目前主要想減少功能議席。但退一步說,萬一不行,可否像回歸前彭定康主持的最後一次立法局選舉,將工商業選民由一千幾百個公司/董事變成十萬八萬從業員?這種議席的選民不亞於直選,但純粹是為了打破小圈子選舉,並不能代表行業,在憲制上沒有意義。
現在中央厲害的是,把一二年的主動權拋給香港,令壓力落在泛民身上。按照《基本法》,修改政制先後要過五關:特首建議>人大同意>立會三分二通過>特首同意>人大批准。這表面上由三方四派把關:特首、中央、立法會,而立會裡又分為建制和泛民。但從這次政改報告一上一下的過程看,京港口徑配合、時間緊扣,建制兩大黨落力推銷,市民亦樂見其成。由此看,大多數事靠幕後摸底,特首與人大兩上兩下這四關,基本上是例行公事。
脫困為重
故此,只有泛民有可能否決方案的。泛民權大,但責任更重。背後是一場高難度的博奕遊戲。中央有實力、有策略,早已改變了港人甚至國際上對現實的認知。泛民不可能靠理念來抗衡,更不要想利用京港的間距來謀利。閉門商討,及早訂下底線和策略方為上策。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十七大強調發展方向由量轉向質,政治上邁出蝸牛步。只要曾蔭權注意底線,與中央不難協調。再由中央對建制兩大黨發點功,最後拋出一個接近民意的「中間站」方案,市民會默許。泛民若翻版零五年,用綑綁的方式否決方案,將成為「千古罪人」。
《基本法》規定,修改政制要立法會全部六十個議席的三分之二同意。陳方安生加入後,泛民表面上有二十六票,較三分之一多六票。建制的票數當然也超過三分之一。因此,兩大派只要互不相讓,普選將此恨遙遙無限期。
想過關,泛民至少要有五人投贊成票。但目前看只有三個可能:,鄭經翰這支「煲呔針」、與泛民貌合神離的劉千石、與中央唯一有得傾的基層民主派馮檢基。此外要看泛民會否因為目前的低潮,在明年的立會選舉中比現在少兩席。但劉千石下屆不一定參選。此外以陳方安生的民望、才幹和國際關係,除了為香港服務,肯定也可以為內地出力。打擊她是下策。
泛民和建制的互動有待摸索。但首先要以為七百萬人脫困為重,拿出誠意。執著於權謀和抗爭,只會更得不到信任。不要輕視集體的智慧,市民分得出是非。民意是可以轉向的。
2007年12月28日 星期五
中國明年萬箭穿心?
U Magazine Life: what's on 2007 12 28
下週二就是零八年,過去一年活得好嗎?股市雖然回跌,但全年計,賺錢的人還是較多。那麼,明年又如何?這你最好去問《經濟日報》。但要說明年的全球大勢,或者可以看英國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周刊的《The World in 2008》(2008年世界年報)。
《經濟學人》是我唯一訂閱的雜誌,嚴肅但未至於沉悶,有深度但仍然看得懂,學得到東西。不夠美國的《Newsweek》(新聞週刊)和《Time》(時代)通俗,但較有內涵。
《年報》是該刊年底出版的特刊,獨立發售。顧名思義是回顧去年、展望來年。由於北京來年主辦奧運,154頁的《年報》特地撥出8頁給中國,在封面上單獨標出〈China Special Section〉,不過是踩而不是捧。中國專輯的頭條標題〈The Challenge to Beijingoism〉在Beijing(北京)的英文稱呼後加上-oism,湊成罵人的政治術語jingoism。辭典解作:侵略主義、沙文主義、武力外交政策。一句話,當心中國的威脅。
專輯的作者大都是《經濟學人》的記者,基本上只是重複西方常見的中國觀:罵人權、環保差,「打壓」台灣,經濟過熱,股市泡沫......。說得難聽些:滿身銅臭,早晚折墮。由此看,大標題所謂的jingoism相信是指北京對台灣和西藏的態度,而不是說中國要對外侵略。西方傳媒大都同情中國的各種「獨立」勢力。
中國專輯還請來兩個名流撰稿。榮升今年香港新股王的阿里巴巴主席馬雲照例把互聯網說得天上有地下無;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也照例說,藏人只是愛護本土文化,並非要獨立。
專輯然後提醒讀者:〈Much More than China〉。換言之,亞洲各地都有金執,並非只有中國?應放眼印度、日本、泰國、澳洲以分散投資風險。這似乎對美英暗示:必要時應藉助這些亞洲民主大國來抗衡中國。
西方知道,奧運前,中國須笑臉迎人,此時對華施壓,可望取得平常達不到的效果。但《經濟學人年報》比一般的西方媒體更右,也許反映了西歐的右傾潮流。
Info《The World in 2008》/2007年底出版/定價:9.95美元/售賣點:灣仔分域碼頭(即美軍商場)/網址economist.com,有雜誌內容。
政治需要一點妥協
大公報 評論 2007 12 28 星期五
香港的政治困境是,黨派把事情看成黑白分明,而不是由黑到白存在著無數的灰階,居間有一段連續的色譜是可能妥協的範圍。最終在哪一點落墨,視乎民意和雙方的實力。
本欄今年最後一次與你見面,先祝各位來年健康順利。
聖誕在基督教傳統裡是平安的節日,但我們這次有點遺憾。2007年最後這幾天,所有焦點集中在明天人大常委會審議香港政制報告的結果上。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明午來港舉行「說明會」。反對派決定操大隊前往唱對台。但在會場附近集結受到保安方面的限制,反過來指責政府「打壓」他們。
人大常委會開會這幾天,反對派也大搞接力絕食和街頭論壇。在節日氣氛中雖然曲高和寡,但立法會明年9月改選,反對派月前在區議會改選中慘敗,相信想藉機拉攏中間選民,以保席位。
激進容易溫和難
反對派和建制派近日為此在傳媒上鬥法,一吹冷風,一吹和風。反對派賭的是人大就香港政改的進度作出「強硬」的決議,希望刺激市民在元旦日上街。故事前叫高價碼,抬高預期,造成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效果。建制派反過來預先排除「不可能」的事,降低預期,與此同時在現實的層次上「唱好」。只要市民明日得悉結果後,覺得沒有反對派預言的那樣差,也就不會遊行,更不會在立會改選中投票給反對派。
這兩派的分別是什麼呢?對大多數市民來說,歷經人大3年前出手後,已認識到政治上的現實:香港不可能甩開中央,自定普選進程。不少人縱使不願,也不再堅持2012年雙普選,改為聚焦5年後的2017年。但反對派無論出於理念,還是以為越早開放普選則自己當選的機會越高,並不接受人大的決議。因此,策略是當作決議不存在,繼續爭取,相信只要市民不覺得米已成炊,認為2012年是當然的選擇,就可迫使中央重開這個已封盤的棋局。
至於2012年是真正的價碼,還是說先叫高價碼,而以2017年為底線,反對派內部顯然並無共識。但在反對派政治裡,激進通常是主流。激進派不但使人錯覺理念純潔,而且通常較有魅力、手段火爆、善於煽情。溫和派相反被誤視為不夠崇高,立場不夠堅定,因而在反對派的權爭裡通常吃虧。因此,世上的反對派激進容易、溫和難。
這在香港尤其明顯。反對派除了本土觀念和民主意識,還背負著長年中英鬥爭、內地動盪的記憶。這既是第一、二代領袖的成長經驗,也是他們最大的本錢。一旦放開,也就失卻意識形態的支柱。他們佔據著「道德高地」,縱不能說服後人繼續走這條路,但後繼者也拿不出更有力的旗幟來號召群眾走新的路。因此,即使反對派的基層深知這樣行不通,也無法取代元老們富有象徵意義的火炬。所有靠「鬥爭」成長的組織都有這種矛盾。
新激進派正形成
有媒體擔心,反對派前年槍斃政改方案的先例會重演。不管這種說法有多可信,但客觀上,香港的困境是,黨派把事情看成黑白分明,而不是由黑到白存在著無數的灰階,居間有一段連續的色譜是可能妥協的範圍,最終在哪一點落墨,視乎民意和雙方的實力,必要時甚至可以用其他議題來交換。但現在這兩大派水溝油,凡事必爭。最後唯一解決的方法是鬥多票,有如幫會靠「晒馬」。由於誰人多、「槍」多,誰就takes all,反對派遂將普選視為唯一能夠壓倒建制的方式,力爭到底。
但話說回來,中央3年前排除2012年雙普選的可能,由於缺乏時間說服港人,造成一些心結,予反對派操作的餘地。現只望如建制派透露的,人大決議不排除2017年普選特首。但不排除不等於承諾。港人受英國法治薰陶,對其他人的承諾大概只信白紙黑字。中央應解釋,為何不在法律裡寫死實施的時間。
而且不要以為經濟好,就不怕強硬。由於全球化在全球造成割喉競爭,基層分享不到經濟成果,近年新左派盛行,否定1980-90年代由里根到戴卓爾到克林頓到貝理雅的發展觀。如果反對派早期的集體記憶是內地的困苦和香港的起飛,則新一代反對派的記憶則是韓農甚至阿富汗、伊拉克。他們否定資本主義,將全球弱勢的鬥爭看作一個整體,不屑於中國的發展模式。由於關懷弱勢、從文化角度入手,他們贏得中產的掌聲,最終可能取代舊式的反對活動。
保育絕食惹深思
這裡可以給大家說個小事。聖誕日回灣仔大佛口老家,見利東街與大道東轉角處搭著幾個帳篷。一個中年女子坐在小凳上。牆上寫著「絕食46小時」,四圍有小字批判市建局主席張震遠。後來上網看本報,方知絕食的是重建戶,前一天關注團體曾攔阻來訪的張震遠。絕食者後來據說身體不適,關注團體決定升級,用人牆阻擋推土機。
圍繞利東街亦即「喜帖街」的遷拆已鬥了好幾年,讀者早已聽膩。但對我家來說,這場爭議有切身的意義。父母在史釗域道以西的灣仔地區住過三個地方,我更住過四個,現在幾乎隔日就去流連。
父母早期就住在絕食者帳篷對面現已拆卸的空地,分租一個房間,窗口就對著現在的合和。我當過一個月的廳長。當時合和正在打樁,震耳欲聾。加上鐵窗關不緊,一天下來,屋裡布滿灰塵。
但當時經濟起飛,居民對落成後的高樓滿懷憧憬,對工程的滋擾逆來順受。後來的人覺醒了,以我為本。管你造什麼,會否帶旺人流、方便生活,我只關心對我有何好處。
但居民爭利是經濟行為,可以討價還價,由發展方「付錢」來解決。近年複雜得多。現在的保育幾乎沒有價碼,往往只接受原物保留。保育是對發展模式一面倒向地產商的反動,但過猶不及。使我想起美國的三藩市,整條街重建,但有一位老太太生於斯,要死於斯,不接受任何遷拆的條件。法庭當然人道,於是全條街不能動。老釘子戶的情操令人敬佩,但鄰居的生活又如何?
香港的政治困境是,黨派把事情看成黑白分明,而不是由黑到白存在著無數的灰階,居間有一段連續的色譜是可能妥協的範圍。最終在哪一點落墨,視乎民意和雙方的實力。
本欄今年最後一次與你見面,先祝各位來年健康順利。
聖誕在基督教傳統裡是平安的節日,但我們這次有點遺憾。2007年最後這幾天,所有焦點集中在明天人大常委會審議香港政制報告的結果上。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明午來港舉行「說明會」。反對派決定操大隊前往唱對台。但在會場附近集結受到保安方面的限制,反過來指責政府「打壓」他們。
人大常委會開會這幾天,反對派也大搞接力絕食和街頭論壇。在節日氣氛中雖然曲高和寡,但立法會明年9月改選,反對派月前在區議會改選中慘敗,相信想藉機拉攏中間選民,以保席位。
激進容易溫和難
反對派和建制派近日為此在傳媒上鬥法,一吹冷風,一吹和風。反對派賭的是人大就香港政改的進度作出「強硬」的決議,希望刺激市民在元旦日上街。故事前叫高價碼,抬高預期,造成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效果。建制派反過來預先排除「不可能」的事,降低預期,與此同時在現實的層次上「唱好」。只要市民明日得悉結果後,覺得沒有反對派預言的那樣差,也就不會遊行,更不會在立會改選中投票給反對派。
這兩派的分別是什麼呢?對大多數市民來說,歷經人大3年前出手後,已認識到政治上的現實:香港不可能甩開中央,自定普選進程。不少人縱使不願,也不再堅持2012年雙普選,改為聚焦5年後的2017年。但反對派無論出於理念,還是以為越早開放普選則自己當選的機會越高,並不接受人大的決議。因此,策略是當作決議不存在,繼續爭取,相信只要市民不覺得米已成炊,認為2012年是當然的選擇,就可迫使中央重開這個已封盤的棋局。
至於2012年是真正的價碼,還是說先叫高價碼,而以2017年為底線,反對派內部顯然並無共識。但在反對派政治裡,激進通常是主流。激進派不但使人錯覺理念純潔,而且通常較有魅力、手段火爆、善於煽情。溫和派相反被誤視為不夠崇高,立場不夠堅定,因而在反對派的權爭裡通常吃虧。因此,世上的反對派激進容易、溫和難。
這在香港尤其明顯。反對派除了本土觀念和民主意識,還背負著長年中英鬥爭、內地動盪的記憶。這既是第一、二代領袖的成長經驗,也是他們最大的本錢。一旦放開,也就失卻意識形態的支柱。他們佔據著「道德高地」,縱不能說服後人繼續走這條路,但後繼者也拿不出更有力的旗幟來號召群眾走新的路。因此,即使反對派的基層深知這樣行不通,也無法取代元老們富有象徵意義的火炬。所有靠「鬥爭」成長的組織都有這種矛盾。
新激進派正形成
有媒體擔心,反對派前年槍斃政改方案的先例會重演。不管這種說法有多可信,但客觀上,香港的困境是,黨派把事情看成黑白分明,而不是由黑到白存在著無數的灰階,居間有一段連續的色譜是可能妥協的範圍,最終在哪一點落墨,視乎民意和雙方的實力,必要時甚至可以用其他議題來交換。但現在這兩大派水溝油,凡事必爭。最後唯一解決的方法是鬥多票,有如幫會靠「晒馬」。由於誰人多、「槍」多,誰就takes all,反對派遂將普選視為唯一能夠壓倒建制的方式,力爭到底。
但話說回來,中央3年前排除2012年雙普選的可能,由於缺乏時間說服港人,造成一些心結,予反對派操作的餘地。現只望如建制派透露的,人大決議不排除2017年普選特首。但不排除不等於承諾。港人受英國法治薰陶,對其他人的承諾大概只信白紙黑字。中央應解釋,為何不在法律裡寫死實施的時間。
而且不要以為經濟好,就不怕強硬。由於全球化在全球造成割喉競爭,基層分享不到經濟成果,近年新左派盛行,否定1980-90年代由里根到戴卓爾到克林頓到貝理雅的發展觀。如果反對派早期的集體記憶是內地的困苦和香港的起飛,則新一代反對派的記憶則是韓農甚至阿富汗、伊拉克。他們否定資本主義,將全球弱勢的鬥爭看作一個整體,不屑於中國的發展模式。由於關懷弱勢、從文化角度入手,他們贏得中產的掌聲,最終可能取代舊式的反對活動。
保育絕食惹深思
這裡可以給大家說個小事。聖誕日回灣仔大佛口老家,見利東街與大道東轉角處搭著幾個帳篷。一個中年女子坐在小凳上。牆上寫著「絕食46小時」,四圍有小字批判市建局主席張震遠。後來上網看本報,方知絕食的是重建戶,前一天關注團體曾攔阻來訪的張震遠。絕食者後來據說身體不適,關注團體決定升級,用人牆阻擋推土機。
圍繞利東街亦即「喜帖街」的遷拆已鬥了好幾年,讀者早已聽膩。但對我家來說,這場爭議有切身的意義。父母在史釗域道以西的灣仔地區住過三個地方,我更住過四個,現在幾乎隔日就去流連。
父母早期就住在絕食者帳篷對面現已拆卸的空地,分租一個房間,窗口就對著現在的合和。我當過一個月的廳長。當時合和正在打樁,震耳欲聾。加上鐵窗關不緊,一天下來,屋裡布滿灰塵。
但當時經濟起飛,居民對落成後的高樓滿懷憧憬,對工程的滋擾逆來順受。後來的人覺醒了,以我為本。管你造什麼,會否帶旺人流、方便生活,我只關心對我有何好處。
但居民爭利是經濟行為,可以討價還價,由發展方「付錢」來解決。近年複雜得多。現在的保育幾乎沒有價碼,往往只接受原物保留。保育是對發展模式一面倒向地產商的反動,但過猶不及。使我想起美國的三藩市,整條街重建,但有一位老太太生於斯,要死於斯,不接受任何遷拆的條件。法庭當然人道,於是全條街不能動。老釘子戶的情操令人敬佩,但鄰居的生活又如何?
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平安夜大家平安
信報 時事評論 2007 12 24 星期一
聖誕日和元旦本報慣例休息。但今年這兩天落在週二,以致我這個周一方塊要在平安夜和除夕塞給你。但昨天連不唱好的《蘋果日報》都說〈聖誕前周末市道旺 十年來最好景〉,誰有心思看這種勞什子?
大節前收爐份屬正常。歐洲足球就把大賽都安排在聖誕前夕,讓球員和球迷安心過節。過去這兩個周末,先是由英超的阿仙奴對車路士、曼聯對利物浦,然後是西甲的皇馬對巴塞、意甲的AC對國際。曼聯對阿仙奴如果排在大節前夕,球員可能狂歡到腳軟,無力上陣,男士也可能為了看球,冷落伴侶。
試想,平安夜和除夕只要挪一天,變成星期日,讓聖誕日和元旦落在週一,我就可以停寫兩周,回回氣,但偏偏蹇運。現只好走精面:今天寫甚麼反正不會有人看,我大可扯淡。
大除夕不得偷閒
不過下週一的除夕就慘了。欽差大臣週六來宣讀人大對香港政改的「聖諭」。電視會全天直播,翌日周日的報紙鋪天蓋地,逼使我全時間看新聞寫稿,慘情。
對於二零一二年雙普選判死,港人心裡有數。問題是二零一七年是判「死緩」還是說有機會「假釋」?機會雖然甚微,但「一七」若遭否決,「元旦上街去」的口號必此起彼落。港人又豈能安心倒數迎零八?
政客做騷純職業需要
建制、泛民、中央最近頻頻放空氣,以備民意反彈時,把責任推給對方。這類小道心戰成份居多,不能當真。民主黨等更欲借用人大決議,為明年的立會搶回優勢。但這次絕食最好做得像樣些。以往接力絕食,輪換頻繁,貽笑大方。而中央對此也不妨看得開些。說到底,政客做騷就像商人推銷,純屬職業需要。
本欄上周剛講過中央台為中共「十七大」製作的六集promo《復興之路》,兩天後本報就頭版全版刊登商號贊助這套官方「電視政論片」在TVB(無線)播出的廣告。原來文章見報當晚,TVB就開始播放,只不過我懵然不知。如果你今晚不幸沒有著落,也許可以在十一點零五分打開TVB。看完剛好是午夜,也就是聖誕日。但這部六乘四十五分鐘的片子現在只播四次(接著那兩次是一月七日和十四日),看來有所刪節。希望剪的是「廣告」部份。
同樣是內地製作,最近也看過劇集《士兵突擊》。但全部二十八集,只看了四分之一,原因是主角的行為難以置信,節奏也太慢,即使用二倍速看,也嫌浪費時間。可能因為按作品長度計酬,內地作品普遍拖拉。一般簡體書隨時可以減去三分之一的字數,而且講得更清楚。
從兩大雜誌《新周刊》、《三聯生活周刊》幾乎同時用作封面看,《士兵》是宣揚「和諧社會」的作品。主人公許三多是貧富懸殊新時代的雷鋒型解放軍,為所有人服務,除了他自己。內地現在人欲橫流,大概想塑造「模範」亦即「聖人」,讓大家相信人都有良知、世間有公義,好人再委屈,但必定有好報。
荷里活也有這種宣傳。「Greed is good」盛行當年,Tom Hanks主演的《Forrest Gump》(阿甘正傳)曾轟動一時。但《阿甘》用電腦特技來減輕傳教味,《士兵》則推到極端。
本片成功的是,請來寫實派導演李楊成名作《盲井》裡那個不敢嫖妓的少年礦工王寶強當主角(李楊最新的《盲》字片是講山區為了傳宗接代,強迫外地女子為妻的《盲山》)。王寶強天生戇直相,笑容天真到近乎異常,加上身材矮壯,一副長不大的樣子。如果不是戲裡把他塑造得太極端,很有點觀眾緣。想見識的話,可以到英皇道的DVD鋪碰碰運氣。
這個假期真正值得推薦的內地製作是商業片大導馮小剛的戰爭巨製《集結號》。將這部片比作Tom Hanks主演的《Saving Private Ryan》(雷霆救兵)是胡扯,比作韓國片《太極旗飄揚》,我不敢完全否定。但以劇情論,更接近Samuel Beckett的諾貝爾文學獎名著《Waiting for Godot》(等待果陀)。
故事講述國共內戰後期,有四十幾個共軍奉命死守前線,掩護大隊轉移,不聽到後方的號角,不准撤離。結果在對方數十倍的人力和火力猛攻下,只有連長一人生還。戰後,連長跑遍各地,尋找當年上級,看是否自己沒聽到號角,連累弟兄枉死。最後得知:大隊根本沒吹號,而是用這幾十條人命來換取時間,確保主力安全撤離。但上級已在其後的「抗美援朝」亦即韓戰中喪生,這批亡魂冇仇報。
打破戰爭神聖的神話
本片打破了內地戰爭神聖、戰士高大的神話。這幾十人眼看與對手的實力不成比例,逐漸明白上級用他們來拖延時間,大隊其實早已撤離。但軍令不可違,面對死亡,有人想家,有人嚎哭,一個文弱書生更嚇到「賴尿」。
看過招待場後,我買來楊金遠的原著《官司》(湖南文藝出版社,零七年十一月)。原來只有十六頁,比《色‧戒》的張愛玲原著還要短。小說流暢易明,既荒誕又真實,悲哀但不煽情。但電影衝擊大,改了個光榮的結尾。老連長在原著裡要控告上司,故名為《官司》。電影不但不說連長要告上司,更說上司直到戰死那一刻,對於把弟兄當作擋箭牌深感懊悔。最後更為戰死者平反,由軍方追封為烈士,為連長授勳。
同期內,有內地雜誌發表一九七九年解放軍對越南「自衛還擊」的黑白照片。生活照取代了清一色的英雄形象,士兵看上去比較像人。
以往無論講抗戰、內戰、韓戰、與蘇聯和印度的邊境衝突、出兵越南,打贏固然光榮,打死也偉大。但《集結號》令人想到:即使最光榮戰爭的最光榮戰果,也可能隱藏著最不光榮的手段、不足為人道的死亡。結論當然是:打仗不好,中國人不要再打。這符合「和平崛起」的主調。但為免刺激軍方,當局不會否定以往的戰爭,而可能用較合乎人性的新作品,引導國人建立現代的價值觀。本片最失敗的是片名,當過兵才看得懂,改為「軍號」會好得多。
如果你做金融業、洋人朋友多,這次過節或可看Joe McGinniss有關四年前陽明山莊謀殺案的新作《Never Enough》(Simon & Schuster出版,我在Dymocks見過)。任職美林的美國人Robert Kissel在住所被美籍妻子Nancy Keeshin殺死,被告其後被引渡回美受審。McGinniss專挖美國有錢人的黑幕。本書帶有批判華爾街高薪厚祿、紙醉金迷的意味。近年流行社會責任。荷里活若以此為本,以香港的美國投行為背景,拍一部類似《Fractured》裡安東尼鶴堅士殺妻的驚慄片,一定收得。
聖誕日和元旦本報慣例休息。但今年這兩天落在週二,以致我這個周一方塊要在平安夜和除夕塞給你。但昨天連不唱好的《蘋果日報》都說〈聖誕前周末市道旺 十年來最好景〉,誰有心思看這種勞什子?
大節前收爐份屬正常。歐洲足球就把大賽都安排在聖誕前夕,讓球員和球迷安心過節。過去這兩個周末,先是由英超的阿仙奴對車路士、曼聯對利物浦,然後是西甲的皇馬對巴塞、意甲的AC對國際。曼聯對阿仙奴如果排在大節前夕,球員可能狂歡到腳軟,無力上陣,男士也可能為了看球,冷落伴侶。
試想,平安夜和除夕只要挪一天,變成星期日,讓聖誕日和元旦落在週一,我就可以停寫兩周,回回氣,但偏偏蹇運。現只好走精面:今天寫甚麼反正不會有人看,我大可扯淡。
大除夕不得偷閒
不過下週一的除夕就慘了。欽差大臣週六來宣讀人大對香港政改的「聖諭」。電視會全天直播,翌日周日的報紙鋪天蓋地,逼使我全時間看新聞寫稿,慘情。
對於二零一二年雙普選判死,港人心裡有數。問題是二零一七年是判「死緩」還是說有機會「假釋」?機會雖然甚微,但「一七」若遭否決,「元旦上街去」的口號必此起彼落。港人又豈能安心倒數迎零八?
政客做騷純職業需要
建制、泛民、中央最近頻頻放空氣,以備民意反彈時,把責任推給對方。這類小道心戰成份居多,不能當真。民主黨等更欲借用人大決議,為明年的立會搶回優勢。但這次絕食最好做得像樣些。以往接力絕食,輪換頻繁,貽笑大方。而中央對此也不妨看得開些。說到底,政客做騷就像商人推銷,純屬職業需要。
本欄上周剛講過中央台為中共「十七大」製作的六集promo《復興之路》,兩天後本報就頭版全版刊登商號贊助這套官方「電視政論片」在TVB(無線)播出的廣告。原來文章見報當晚,TVB就開始播放,只不過我懵然不知。如果你今晚不幸沒有著落,也許可以在十一點零五分打開TVB。看完剛好是午夜,也就是聖誕日。但這部六乘四十五分鐘的片子現在只播四次(接著那兩次是一月七日和十四日),看來有所刪節。希望剪的是「廣告」部份。
同樣是內地製作,最近也看過劇集《士兵突擊》。但全部二十八集,只看了四分之一,原因是主角的行為難以置信,節奏也太慢,即使用二倍速看,也嫌浪費時間。可能因為按作品長度計酬,內地作品普遍拖拉。一般簡體書隨時可以減去三分之一的字數,而且講得更清楚。
從兩大雜誌《新周刊》、《三聯生活周刊》幾乎同時用作封面看,《士兵》是宣揚「和諧社會」的作品。主人公許三多是貧富懸殊新時代的雷鋒型解放軍,為所有人服務,除了他自己。內地現在人欲橫流,大概想塑造「模範」亦即「聖人」,讓大家相信人都有良知、世間有公義,好人再委屈,但必定有好報。
荷里活也有這種宣傳。「Greed is good」盛行當年,Tom Hanks主演的《Forrest Gump》(阿甘正傳)曾轟動一時。但《阿甘》用電腦特技來減輕傳教味,《士兵》則推到極端。
本片成功的是,請來寫實派導演李楊成名作《盲井》裡那個不敢嫖妓的少年礦工王寶強當主角(李楊最新的《盲》字片是講山區為了傳宗接代,強迫外地女子為妻的《盲山》)。王寶強天生戇直相,笑容天真到近乎異常,加上身材矮壯,一副長不大的樣子。如果不是戲裡把他塑造得太極端,很有點觀眾緣。想見識的話,可以到英皇道的DVD鋪碰碰運氣。
這個假期真正值得推薦的內地製作是商業片大導馮小剛的戰爭巨製《集結號》。將這部片比作Tom Hanks主演的《Saving Private Ryan》(雷霆救兵)是胡扯,比作韓國片《太極旗飄揚》,我不敢完全否定。但以劇情論,更接近Samuel Beckett的諾貝爾文學獎名著《Waiting for Godot》(等待果陀)。
故事講述國共內戰後期,有四十幾個共軍奉命死守前線,掩護大隊轉移,不聽到後方的號角,不准撤離。結果在對方數十倍的人力和火力猛攻下,只有連長一人生還。戰後,連長跑遍各地,尋找當年上級,看是否自己沒聽到號角,連累弟兄枉死。最後得知:大隊根本沒吹號,而是用這幾十條人命來換取時間,確保主力安全撤離。但上級已在其後的「抗美援朝」亦即韓戰中喪生,這批亡魂冇仇報。
打破戰爭神聖的神話
本片打破了內地戰爭神聖、戰士高大的神話。這幾十人眼看與對手的實力不成比例,逐漸明白上級用他們來拖延時間,大隊其實早已撤離。但軍令不可違,面對死亡,有人想家,有人嚎哭,一個文弱書生更嚇到「賴尿」。
看過招待場後,我買來楊金遠的原著《官司》(湖南文藝出版社,零七年十一月)。原來只有十六頁,比《色‧戒》的張愛玲原著還要短。小說流暢易明,既荒誕又真實,悲哀但不煽情。但電影衝擊大,改了個光榮的結尾。老連長在原著裡要控告上司,故名為《官司》。電影不但不說連長要告上司,更說上司直到戰死那一刻,對於把弟兄當作擋箭牌深感懊悔。最後更為戰死者平反,由軍方追封為烈士,為連長授勳。
同期內,有內地雜誌發表一九七九年解放軍對越南「自衛還擊」的黑白照片。生活照取代了清一色的英雄形象,士兵看上去比較像人。
以往無論講抗戰、內戰、韓戰、與蘇聯和印度的邊境衝突、出兵越南,打贏固然光榮,打死也偉大。但《集結號》令人想到:即使最光榮戰爭的最光榮戰果,也可能隱藏著最不光榮的手段、不足為人道的死亡。結論當然是:打仗不好,中國人不要再打。這符合「和平崛起」的主調。但為免刺激軍方,當局不會否定以往的戰爭,而可能用較合乎人性的新作品,引導國人建立現代的價值觀。本片最失敗的是片名,當過兵才看得懂,改為「軍號」會好得多。
如果你做金融業、洋人朋友多,這次過節或可看Joe McGinniss有關四年前陽明山莊謀殺案的新作《Never Enough》(Simon & Schuster出版,我在Dymocks見過)。任職美林的美國人Robert Kissel在住所被美籍妻子Nancy Keeshin殺死,被告其後被引渡回美受審。McGinniss專挖美國有錢人的黑幕。本書帶有批判華爾街高薪厚祿、紙醉金迷的意味。近年流行社會責任。荷里活若以此為本,以香港的美國投行為背景,拍一部類似《Fractured》裡安東尼鶴堅士殺妻的驚慄片,一定收得。
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過個輕鬆愉快的聖誕節
大公報 評論 2007 12 21 星期五
聖誕和元旦相差不到一周,居間只要請幾天假,連同兩天周末,就可以享受大約10天的假期。因此每年此時,上班族都無心戀棧。腦子裡記掛的不是購物、約會、派對,就是外出旅遊。
今年這種心情尤其濃烈。首先是只要在12月24、27、28、31日這4天請假,前後就連放11天,相當於很多人每年的「大假」。但更重要的是就業好、股市旺,絕大多數人的收入好過去年,其中有幸跳槽的更可能大加薪。大家都想放開懷抱。再說股市狂飆了一年多後,近日大調整,連「股神」也押後了樂觀的預測。股民寧可暫時擱下投資,鬆他一鬆,元旦過後,看定了再來搏殺。
因此,除了內地讀者,我懷疑今天有多少人會看這個專欄甚至《大公報》。並非報紙辦得不好,而是客觀比人強。明天就是聖誕前的周末,下周一是平安夜,人們忙於過節都來不及。有家人在外國的,今天可能根本就在路上。
各方爭相公布喜訊
而近日看香港電視台駐京記者的報道,聖誕也逐漸成為內地大城市的新型節日。現在的擁躉相信主要是「海歸」、高管、創意人。但他日聖誕變成品味的象徵後,其他中產人士會跟進。到時內地上班族也會染上香港人這種聖誕前的「惰怠」。
也許是想給市民助興,近日除了金融外,各方都爭相公布喜訊:
11月的失業率是3.6%,較8至10月一下子少了0.3個百分點。全港有350.8萬人就業,創歷史性新高。說得形象些,每13個原先失業的人,就有1個在上月找到了工作,而每2個市民,就有1個在上班。大節之前消費旺、需要趕工,失業率下降完全正常,「不正常」的是降幅。雖然節後消費行業通常會減少人手,到時失業率又會回升,但這次失業率降幅這樣大,也許是預示,明年人手會短缺,想找工作的人不愁找不到事。但薪酬會抬高,削弱競爭力。
匯豐宣布明年4月加薪,此外預料過年還有花紅。幅度雖然視乎工作表現、因人而異,但匯豐身為金融界龍頭(內地銀行規模再大,在港的業務仍然遜匯豐一籌)和私營企業最大的僱主之一,對市場釐訂薪酬起到指標的作用。
行政會議終於選定了地鐵港島南線的走向。按計劃大約7年後,南區大部分居民和海洋公園遊客就可以坐地鐵出入,不必再受香港仔隧道和紅隧塞車之苦。但一條7公里長的地鐵,要用7年興建,與內地的辦事速度相形見絀,令人懷念香港早期的效率。
因為「掉車」而停開了足足半年的東涌「吊車」將於除夕重開。名為「昂坪360」的這個旅遊重點吃過苦頭、撤換了外來的高層後,這次應該會比較小心。而事關香港的榮辱,相信政府也不敢再監而不管。
中國人愛熱鬧
香港兩個免費電視台「無線」和「亞視」為明年8月北京奧運作準備,同樣是由除夕起,開始用數碼(內地譯作「數字」)格式播放「高清」節目,讓你我名副其實地「睇真啲」。雖然初期只覆蓋全港一半地區,而「高清」也並非內容的提升,但只要看電器舖的電視部人頭湧湧就可知,擁躉會增加得很快。奧運開幕時,可能有近半觀眾會以「高清」收看。
深圳及香港簽訂7項協議,在環保、城市規劃、服務貿易、旅遊、「深港創新圈互動基地」、醫療護理等方面加強合作。港深機場間興建高速鐵路、在落馬洲建設河套區這兩大跨境建設都設立了專責小組,較以往港深合作的拖拉大有進步。
投資逾百億、房價接近澳門最貴的「美高梅金殿」周二開幕後,當地六個獲頒賭牌的財團已全部投入服務,賭場增至27家。聲色犬馬之娛或無須引以為傲,而賭業跡近飽和,長遠也有隱憂。但中國人愛熱鬧,由聖誕到兩個月後的春節,澳門都會車水馬龍。
今年年初因為問讀者「你會唔會幻想過同阿爸阿媽兄弟姐妹做愛?」「你最想同咩動物做愛?」「你有無裝過佢地(按:即家人)沖涼、換衫、自慰、做愛?」…….而被告到法庭的《中大學生報》,最近再度以大學生的性生活贏得媒體青睞。但這次絕少人有異議,因為所公布的調查真正關乎同學,針對現實中「常見」的行為,提醒同學們保護自己的身體。該報這次關心的是:多少大專生有性經驗,又有多少同學進行性行為時不用安全套。調查的結果並非本文的範圍,這裡不一一複述。但這次的調查顯然吸收了上次的教訓。希望中大同學今後能更有效地推動社會的進步。
紓緩基層通脹壓力
直覺上,這許多喜訊齊來,預示明年會更好。但同期內仍然有不少隱憂。首先是通脹。幾乎所有公共事業都申請加價,幅度不小。由於美元疲弱、油價飆升,巴士和電力申請加價可以理解。但政府應對如何協助基層紓緩壓力有所準備,適時推出相關政策,以免議題被炒作,分散對重大問題的注意力。
另一項令人不快的發展是迪士尼樂園。港人斥資百億興建,但開幕兩年,入場人數第二年比第一年更差,還不如本港自行開發的海洋公園。迪士尼自恃是世界名牌,與港的合作在財務上佔盡便宜,更全面控制營運、隻手遮天,連大股東特區政府也不能公開披露業務數字。將特區與迪士尼樂園的合作稱為「喪權辱港」或過於苛刻,但上海若有意引入迪士尼,須收緊合作條件,勿重蹈香港的覆轍。
聖誕和元旦相差不到一周,居間只要請幾天假,連同兩天周末,就可以享受大約10天的假期。因此每年此時,上班族都無心戀棧。腦子裡記掛的不是購物、約會、派對,就是外出旅遊。
今年這種心情尤其濃烈。首先是只要在12月24、27、28、31日這4天請假,前後就連放11天,相當於很多人每年的「大假」。但更重要的是就業好、股市旺,絕大多數人的收入好過去年,其中有幸跳槽的更可能大加薪。大家都想放開懷抱。再說股市狂飆了一年多後,近日大調整,連「股神」也押後了樂觀的預測。股民寧可暫時擱下投資,鬆他一鬆,元旦過後,看定了再來搏殺。
因此,除了內地讀者,我懷疑今天有多少人會看這個專欄甚至《大公報》。並非報紙辦得不好,而是客觀比人強。明天就是聖誕前的周末,下周一是平安夜,人們忙於過節都來不及。有家人在外國的,今天可能根本就在路上。
各方爭相公布喜訊
而近日看香港電視台駐京記者的報道,聖誕也逐漸成為內地大城市的新型節日。現在的擁躉相信主要是「海歸」、高管、創意人。但他日聖誕變成品味的象徵後,其他中產人士會跟進。到時內地上班族也會染上香港人這種聖誕前的「惰怠」。
也許是想給市民助興,近日除了金融外,各方都爭相公布喜訊:
11月的失業率是3.6%,較8至10月一下子少了0.3個百分點。全港有350.8萬人就業,創歷史性新高。說得形象些,每13個原先失業的人,就有1個在上月找到了工作,而每2個市民,就有1個在上班。大節之前消費旺、需要趕工,失業率下降完全正常,「不正常」的是降幅。雖然節後消費行業通常會減少人手,到時失業率又會回升,但這次失業率降幅這樣大,也許是預示,明年人手會短缺,想找工作的人不愁找不到事。但薪酬會抬高,削弱競爭力。
匯豐宣布明年4月加薪,此外預料過年還有花紅。幅度雖然視乎工作表現、因人而異,但匯豐身為金融界龍頭(內地銀行規模再大,在港的業務仍然遜匯豐一籌)和私營企業最大的僱主之一,對市場釐訂薪酬起到指標的作用。
行政會議終於選定了地鐵港島南線的走向。按計劃大約7年後,南區大部分居民和海洋公園遊客就可以坐地鐵出入,不必再受香港仔隧道和紅隧塞車之苦。但一條7公里長的地鐵,要用7年興建,與內地的辦事速度相形見絀,令人懷念香港早期的效率。
因為「掉車」而停開了足足半年的東涌「吊車」將於除夕重開。名為「昂坪360」的這個旅遊重點吃過苦頭、撤換了外來的高層後,這次應該會比較小心。而事關香港的榮辱,相信政府也不敢再監而不管。
中國人愛熱鬧
香港兩個免費電視台「無線」和「亞視」為明年8月北京奧運作準備,同樣是由除夕起,開始用數碼(內地譯作「數字」)格式播放「高清」節目,讓你我名副其實地「睇真啲」。雖然初期只覆蓋全港一半地區,而「高清」也並非內容的提升,但只要看電器舖的電視部人頭湧湧就可知,擁躉會增加得很快。奧運開幕時,可能有近半觀眾會以「高清」收看。
深圳及香港簽訂7項協議,在環保、城市規劃、服務貿易、旅遊、「深港創新圈互動基地」、醫療護理等方面加強合作。港深機場間興建高速鐵路、在落馬洲建設河套區這兩大跨境建設都設立了專責小組,較以往港深合作的拖拉大有進步。
投資逾百億、房價接近澳門最貴的「美高梅金殿」周二開幕後,當地六個獲頒賭牌的財團已全部投入服務,賭場增至27家。聲色犬馬之娛或無須引以為傲,而賭業跡近飽和,長遠也有隱憂。但中國人愛熱鬧,由聖誕到兩個月後的春節,澳門都會車水馬龍。
今年年初因為問讀者「你會唔會幻想過同阿爸阿媽兄弟姐妹做愛?」「你最想同咩動物做愛?」「你有無裝過佢地(按:即家人)沖涼、換衫、自慰、做愛?」…….而被告到法庭的《中大學生報》,最近再度以大學生的性生活贏得媒體青睞。但這次絕少人有異議,因為所公布的調查真正關乎同學,針對現實中「常見」的行為,提醒同學們保護自己的身體。該報這次關心的是:多少大專生有性經驗,又有多少同學進行性行為時不用安全套。調查的結果並非本文的範圍,這裡不一一複述。但這次的調查顯然吸收了上次的教訓。希望中大同學今後能更有效地推動社會的進步。
紓緩基層通脹壓力
直覺上,這許多喜訊齊來,預示明年會更好。但同期內仍然有不少隱憂。首先是通脹。幾乎所有公共事業都申請加價,幅度不小。由於美元疲弱、油價飆升,巴士和電力申請加價可以理解。但政府應對如何協助基層紓緩壓力有所準備,適時推出相關政策,以免議題被炒作,分散對重大問題的注意力。
另一項令人不快的發展是迪士尼樂園。港人斥資百億興建,但開幕兩年,入場人數第二年比第一年更差,還不如本港自行開發的海洋公園。迪士尼自恃是世界名牌,與港的合作在財務上佔盡便宜,更全面控制營運、隻手遮天,連大股東特區政府也不能公開披露業務數字。將特區與迪士尼樂園的合作稱為「喪權辱港」或過於苛刻,但上海若有意引入迪士尼,須收緊合作條件,勿重蹈香港的覆轍。
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每逢佳節倍思苦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7 12 19 星期三
再好的社會也會有不幸的人,關鍵是在人口中的比例。但一個富裕的社會,傳媒上幾乎每天都有基層家庭的悲劇,在和諧上仍有待改進。
還有六日就是聖誕,緊接?就是新年。各位既要趕工、安排外遊,又要選購禮物、籌備Party,相信都很「頻撲」。本報下周三陪大家放假,筆者下次見報是元旦翌日。在此先祝大家玩得開心。
今年是回歸第10年,市民跳槽多過失業,樓與股漲多過跌,各位的收入相信也大都好過去年。但經濟再好,總有分享不到的人。而且市面愈好,人人「買貴野」,抬高物價,社會低層承受的壓力愈大。
當然,再好的社會也會有不幸的人,關鍵是在人口中的比例。但一個富裕的社會,傳媒上幾乎每天都有基層家庭的悲劇,在和諧上仍有待改進。
近日最觸動市民的是,一位18歲的男子懷疑因為無力照顧家人而自殺,遺下智障的母親和在學的胞妹。事主讀完中三就出來打工,看來已盡了力。而事件又可能涉及鄰居歧視智障人士、社署和房署處事不夠靈活,備受同情。
任何這類悲劇在細節上可能都很複雜,但問題的癥結可能又很簡單。世間總會有「例外」,關鍵是從助人為本出發,官方程序要預留空間、民間要有機構和資源。一旦遇到統計學上的例外,先用非常規方式解決,事後再來立案對公眾交代。
最近有讀者來郵,談到長輩的健康、自己的事業,字?行間感覺得到這位讀者面對的壓力。在此或者可以與各位分享些個人的回憶。
讀書時唱過一首聖詩,在網上查到,叫做《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意思是人生不可能都如意,但上帝看顧你,請你放心。
當然,這是宗教。有人會說,車!我咁慘,又唔見上帝打救我、菩薩保佑我!
對於這種心情,我可以理解。二十多年前,我曾經大病。當時住在美國一個大學城,持續頭痛、嘔吐。在醫院躺了三個星期,當時最先進的CT都做了兩次,就是查不出病因。醫生怕是怪病,不敢用藥,只給我吊鹽水、用止痛藥。最後承認無能為力,轉送我去大醫院。
轉院那天,有修女來告別,像耶穌那樣替我洗腳,邊洗邊說,「Sorry, we can't help you.」但說也怪,也許頭痛得太久,感覺上麻木了,修女雖然怕我沒救,但我並沒有死亡的恐懼。
轉院後,很快就雨過天青。原來,我嬰兒時在廣州感染的結核病復發。原因大概是我那年壓力大,免疫力弱。但病菌不是入侵肺部,而是腦膜。結核在貧窮的地區很平常,但美國的中上社區沒見過,故束手無策。
現在還記得,轉院當晚,主治的傳染科醫生Jonathan Gold看到我臂彎開刀的疤痕,心?有數,即時給我用結核藥。事後我致電在港的母親,證實了刀疤的來源。餘下的時間就是吃藥。出院後按照美國控制傳染病的規定,又吃了一年半。
回想起來,我比很多人都幸運。容我在此謝謝Dr. Gold、當時照顧我的家人和朋友、為我洗腳的修女。同時希望各位在節日中,記得世上不幸的人。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聖誕「睇乜好」
信報 時事評論 2007 12 17 星期一
今天不講大事,並非想轉移對政改報告的壓力,幫曾蔭權過關,而是受節日氣氛感染。
火樹銀花、車水馬龍的市面對我自然有影響,但更重要的是一些個人瑣事。首先是慣用電郵後,今年再次收到海外同窗「真」的聖誕卡,而且沒有附電郵地址。我因此也事隔多年後,再次去郵局排隊寄年卡,深感這個聖誕並非虛擬。
此外是聽到商場播放 Dean Martin(甸馬田)唱的《White Christmas》。「顛馬」所代表的時代使我想起美國北部的聖誕,於是與家人去本港唯一的芝加哥餐廳吃牛扒,然後寫電郵給芝城的老師和師母問好。再者上周過節片上畫,我一口氣看了三部,還有《大國崛起》姊妹篇的DVD,也許可以給你講講。
三部新片
三部新片之中,人氣最盛的是Will Smith 主演的科幻恐嚇片《I am Legend》(魔間傳奇)。這裏說「恐嚇」,因為這類片子不但用驚嚇來吸引觀眾,而且實際上是恐嚇公眾。具體來說,利用人類對不可知事物的恐懼,將科技的副作用誇大到毀滅地球的程度,希望公眾反對這種科技的發展。
隨着科技進步,這方面的矛頭由早期的核能轉向現在的電腦和基因。故事說科學家改造基因(genetic engineering)來治癌,不料將人變成帶病毒的吸血鬼,見人即噬,人類瀕臨絕種。幸虧世上還有一個美國黑人科學家,捨己為人,獨力制服病毒,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救世主。但此片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電腦特技、大美國主義,而是全市的人都死光,戲裏大部分時間只有Smith一人唱獨腳戲,另加一頭美國人所謂 human's best friend 的狗,此外是 Smith 刻意展示的倒三角型上身。
至於主打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的《投名狀》,則是將反戰、家國、江湖、人性、私情……炒成一碟的東方故事。手法帶點黑澤明味,特技仿照荷里活賣座片《300》(戰狼300)。
話說個半世紀前的太平天國年間,民不聊生。三個結拜兄弟率眾搶劫軍糧維生,所謂「投名狀」亦即三人同生共死的幫會誓言,但居間的一個女人跟了老二後又愛上老大,結果老三為免兄弟內訌,先殺「紅顏禍水」,接着老大為色殺老二,老三仗義殺老大,自己亦難逃一死。
但本片真正罵的是清廷,老二和老三追隨老大受招安,奉命攻打太平天國,但朝中上司只顧內鬥,把將士當炮灰。前線打輸了固然有罪,打贏了也因為朝中傾軋,難逃一死。
情節不難明,也不算血腥,但調子陰暗,恍若劉德華上一部悲劇英雄片《墨攻》的續編。本港的「天王」級藝人裏,劉德華比較支持創作,曾協助新進導演陳果製作帶政治性的本土題材。他愛演悲劇英雄,是為了賣座還是說真的相信?
很反映內地社會的暴發,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等大導名成利就後,近年爭相以金錢堆砌大型古裝片,目的是留名後世,但奢華空洞、故弄玄虛,票房不抵成本。聲勢雖大,但像放煙花,硝煙隨風逝,燦爛了無痕。
上周看的三部戲裏,我只喜歡法籍伊朗女漫畫家 Marjane Satrapi 原著的動畫《Persepolis》(港譯《我在伊朗長大》,原名是波斯古都,現Shiraz亦即設拉子附近,但只餘遺迹,不過比新疆的樓蘭保存得好。當時波斯的所在亦即現在的伊朗,作者可能以古都來象徵伊朗輝煌的傳統,但如今已過時)。原書是作者自繪自撰的法文自傳,一套兩冊,風靡西方,香港的繁體版也風行一時,但電影一部完結。
《復興之路》
女主角在西方出生,幼年回國,身歷三十年的政治動盪,發覺革命產生的伊斯蘭政體比革命推翻的親英王權更專制,秘密警察、道德衛士如影隨形,期間還要抵禦伊拉克入侵。作者自由率性,富幽默感,加上熱情奔放,感情多次被騙,精神瀕臨崩潰,最後出走法國,不再回頭。此片有助於了解伊朗、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伊斯蘭女權。純粹敘事,雖然不沉悶,但黑白畫面,說不上美感。適合漫畫迷、關心社會者。
除了商業片,近日還看了中央電視台的《復興之路》。這部六乘四十五分鐘的「電視政論片」(片頭字幕用語),中共十七大也就是兩個多月前在中央台播放,但我最近才在灣仔找到一套。
去年中央台根據政治局請學者講課的思路,推出十二乘四十五分鐘的紀錄片《大國崛起》,重溫西方九個大國的興衰,希望從中找到富強之路、免蹈前人覆轍,在海內外包括本報作者裏頗有共鳴。我因此對《復興》頗有期待。
頭一兩集按時序,交代清朝中落以來,列強侵華、國共內鬥、中共建國的百年大事,有很多珍貴的鏡頭。這段歷史較少爭議。國民黨因為腐敗而失去大陸已成定論,這正是今天對中共的警惕。
進入第三集後,由於強調鄧小平「撥亂反正」、挽救國家於「十年浩劫」之後,以及頌揚江澤民「三個代表」的創見,片子的黨性漸濃,旁白愈來愈像廣告。出鏡的專家要不是退休年齡的黨史館和黨校人員,就是推崇中國的外國學者。看到第六集末了才明白,這部片子是十七大的 promo,想說服人民:「只有選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民族才能復興。
「一爭論就複雜」
片子對「六四」的結論不變。但不再譴責學生,而且承認管治上有責任,特別是通脹。片子接着播出鄧小平定調的講話:「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不要搞爭論。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幹。一爭論就複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發展才是硬道理。」 鄧這段話很能說明今天中央對港,特別是對泛民和普選的態度。
《復興》雖然是宣傳片,看的時候只要明白其淡化錯誤(例如反右因為涉及鄧小平,一句帶過;對「大躍進」的災難照例推給「三年天然災害」)、高舉功績(主要是經濟建設),在心裏打個折扣,仍可作為國民教材。香港媒體報道內地時重政治反調、輕經濟民生,片子講述的經改歷程值得一看。
片子唯一提到香港的是回歸十年,只有幾句話。但頭兩個鏡頭分別拍賽馬和街頭的白人靚女,大概覺得這最能體現「一國兩制」。
2007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再見伏明霞
U Magazine Life: what's on 2007 12 14
內地的《財經》半月刊理論多、文字硬,非港人口味。但每季附送的Book B《視覺》有看頭。惜出售時用玻璃紙包著,只露出《財經》的封面,不知道原來附送影像雜誌。
11月26日號附送的《視覺》值得推薦。封面是《兩個柏林》,亦即圍牆倒塌前東西柏林的留影。德國東西統一後,兩個柏林同化,歷史也逐漸留走。我前兩年去柏林時,前東德政府的現代式建築好像已拆光。唯一剩下的政府總部也已封閉。那棟金色的玻璃幕牆極其醜陋,要拆卸可以理解。但此後要看影像才能了解當時的建築。
《視覺》還有些內容也值得一提︰天津市視障學校的學童、韓國留學生鏡頭裡的上海。
這期的《財經》除了附送《視覺》,還有Book C,而且封面是久違了的伏明霞。但她在港接受訪問的身份並非前財政司長的夫人,而是中國最著名的奧運金牌得主。因為,Book C是《財經》與美國《Sports Illustrated》(體育畫報)合作推出的北京《奧運特刊》。
專訪說,伏明霞「悟性極高、可塑性極強」。她送女兒上幼兒園,向其他家長學會了粵語;在家則學做「完美的妻子」,堅持下廚,學做丈夫慣吃的廣東菜,而且「已很有幾分味道」。此外更「儘可能彌補著(自己因為從小專心練跳水)文化及生活技能上的缺失」,學彈鋼琴,反而「泳池…..很少接近」。
專訪交代了伏明霞受訓的辛酸,並因為對強制訓練感到厭倦,1997年初次退役,招來輿論指責,翌年才復出。
專訪說,伏明霞希望「被外界遺忘」,認為「自己更多的對生活本質的理解,是結婚後才有的」,「不希望新的生活與上站(指做運動員時)有任何關聯。」記者認為,她已成功地把自己「還原成一個有著謙和、寬容美德的普通人」。不過,「關於丈夫…..不願多談,『他在北京,他很忙。』」。
談到體育明星的婚變,伏明霞說︰「我的(婚姻)選擇是正確的嘍。」
Info《財經》11月26日號/港澳定價:30港元/售賣點:便利店/網址Caijing.com.cn,有雜誌內容。
法律應為受害人討公道
大公報 評論 2007 12 14 星期五
不知是人道氾濫還是公眾監督嚇怕了政府,現在對付違法行為常見《心太軟》(台灣流行曲歌名)。彷彿執法越寬鬆,社會就越文明,公義和合理性反而次要。
加拿大溫哥華有豬農涉嫌在自己的農場殺了69個女性,用死者來製造香腸出售。現在頭6宗罪成,上周裁定「二級」謀殺。
論規模,論殘酷,此案均屬空前,而且有人證、物證。稍有常理的人都會認為是「一級」。由於陪審團不會告訴公眾為什麼會有這樣異常的結論,外界猜想,這些代表公眾審案的人士不相信被告一個人「聰明到」能「蓄意和有預謀」地殺死那麼多人,而懷疑其有同謀。加拿大規定,要「毫無疑問」地證明被告「蓄意和有預謀」才能算「一級」謀殺。現在既有疑問,最多只是二級。
普通法鑽牛角尖
對於這種法治,我不知道你是好氣還是好笑。案中的「屠夫」有多聰明我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陪審團聰明得多。想得出這種疑點的人,IQ絕對超班。
英美普通法寧縱勿枉,本來是不想冤枉好人,但發展到今天,變成鑽牛角尖。陪審團和法官只怕判得重,而不怕罪案氾濫,受害人的權益變得次要。這有如虐待動物判罪重過虐待人。
表面看,一級與二級謀殺罪都判處終身監禁。問題是,二級有權在10年後申請假釋,一級則至少要坐25年。監禁了25年後,大多數人須重新適應社會和自主的生活,加上年事漸高,即使有犯罪的動機,能力也已大減,對公眾的威脅相對較小。但中國俗語說,「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殺了幾十個人的兇手如果10年後就獲准假釋,公眾必大為恐慌,爭議、訴訟不絕。理論上不能否定,十惡不赦的人在牢中痛改前非,問題是可能性有多大。除了教堂、修院、佛寺,相信沒有人敢讓此人在自己附近出沒。
你去問法庭和陪審團,答案肯定是:我們只看案情判決,後果不是我們的責任。去問人權分子、社工,則必定從被告的權利著眼,關愛爆棚。人們口裡不說,但客觀上就如杜甫《石壕吏》說的,「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說白了,受害是倒楣,但人死不能復生,對在生的人判得再重也無補於事,不如寬大為懷。
若此,你奉公守法的話,只能祈求不要碰上惡人。不幸碰上的話,那也就認命,天堂見吧!不要期望我們會為你討回公道,因為我們更關心那些活著的,管他是否希特勒。
「危駕」判刑偏低
另一個荒謬的罪案發生在另一個普通法英語國家澳洲。原居民聚居地的一名10歲女童遭9名白人輪姦,最後裁定所有被告控罪不成立,無罪釋放。英美最愛罵伊斯蘭國家,婦女被姦反而要論罪。這種法律的確不合人情,但澳洲根據普通法辦理的這個強姦案又有天理嗎?
香港也不例外。過去這一年,平均每月有一個人因為他人危險駕駛而死亡。去年11月至今年12月10日,法庭宣判了11宗這類案件,累計死亡13人,每導致一人死亡,平均監禁6個月、停牌2年,還有些社會服務令、罰款等較輕的懲處。
正如上文說,深入每個案子看,可能都有些額外的考慮,才導致這樣的刑罰。例如:路人眼花耳聾、行動緩慢、不看紅燈、不走斑馬線……司機被他人分神、心情欠佳……,汽車當時失靈、閃避其他的行人或汽車……。但一條人命囚半年,還要扣除公眾假期和周末,如果你是死者的家人,肯定很難接受。特別是其中一個肇事者在出事前的4年內,有12次違例駕車的紀錄,另一個則肇事時仍在停牌,換言之無牌駕駛,但也分別只判14個月和8個月。這是否有嚇阻作用?對死者又是否公平?這種執法是否已脫離現實?如果每年犯3次法都無損駕駛權,那要交通條例作甚?
原來,香港法律以往雖緊跟英國,但在這方面特別人道。危險駕駛導致他人死亡最高監禁5年,比英國少9年。接連出事後,政府才建議將刑罰倍增至10年,但仍然比英國少4年。是香港的人命沒有英國的值錢,還是說香港這種案子比較少?
多少刑罰才合理,很視乎當地的價值觀。在隨時有人死去的亂世,謀殺也許就不是最重的罪。但即就香港目前的法律來說,過去一年的危險駕駛案,判刑也遠遠偏低。一條人命才半年,難道要一次過撞死10個人才湊夠5年的最高刑罰?我們的價值觀是否已走火入魔?還是說,我們的法官全部要重新再培訓?還是說,回歸前趕緊引入的人權觀,已經由個人權利的保障變成個人安全的包袱?
莫負公義之名
對違法者寬鬆、對受害人漠視的弊病不限於執法和司法,行政部門也有類似的情形。房屋署外判商近年經常被指遲出糧、欠供強積金。由於受害的都是清潔、保安等底層的工人,備受公眾同情。但原來,房署並非不知情,而是認為外判商「並非故意」違規,加上希望維持夥伴關係,故「寬大為懷」。但承包的老闆和高薪的公僕的夥伴關係,要月入四五千元的小人物來付代價。
房署告訴立法會,5年前開始外判工作以來,共發現320多宗外判商的不當行為,其中三成六亦即大約115宗屬實。但只有2宗發出失責通知書、17宗交由執法部門跟進,其餘只是口頭警告,不留記錄。比例低到離譜。低薪工人不能及時出糧,家裡可能開不了飯,造成家庭問題。但房署從自身利益出發,「吟」外判商兩句就算交差,既無意了解基層的需要,作為公僕,更無維護法律、嫉惡如仇的道德感。
房署說只是初期對外判商寬鬆,後來已收緊,並且以懷疑違規個案由上年度130宗劇減至今年20-30宗為證。但今年個案劇減,是否因為市面旺、勞工短缺、澳門搶去工人,外判商怕請不到人,加上輿論加強監督,並非房署的功勞。
筆者並非主張嚴刑峻法,但「心太軟」並非社會的進步。在嫌人和受害人之間,法律應首先為受害人討回公道,否則就枉負公義之名。
不知是人道氾濫還是公眾監督嚇怕了政府,現在對付違法行為常見《心太軟》(台灣流行曲歌名)。彷彿執法越寬鬆,社會就越文明,公義和合理性反而次要。
加拿大溫哥華有豬農涉嫌在自己的農場殺了69個女性,用死者來製造香腸出售。現在頭6宗罪成,上周裁定「二級」謀殺。
論規模,論殘酷,此案均屬空前,而且有人證、物證。稍有常理的人都會認為是「一級」。由於陪審團不會告訴公眾為什麼會有這樣異常的結論,外界猜想,這些代表公眾審案的人士不相信被告一個人「聰明到」能「蓄意和有預謀」地殺死那麼多人,而懷疑其有同謀。加拿大規定,要「毫無疑問」地證明被告「蓄意和有預謀」才能算「一級」謀殺。現在既有疑問,最多只是二級。
普通法鑽牛角尖
對於這種法治,我不知道你是好氣還是好笑。案中的「屠夫」有多聰明我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陪審團聰明得多。想得出這種疑點的人,IQ絕對超班。
英美普通法寧縱勿枉,本來是不想冤枉好人,但發展到今天,變成鑽牛角尖。陪審團和法官只怕判得重,而不怕罪案氾濫,受害人的權益變得次要。這有如虐待動物判罪重過虐待人。
表面看,一級與二級謀殺罪都判處終身監禁。問題是,二級有權在10年後申請假釋,一級則至少要坐25年。監禁了25年後,大多數人須重新適應社會和自主的生活,加上年事漸高,即使有犯罪的動機,能力也已大減,對公眾的威脅相對較小。但中國俗語說,「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殺了幾十個人的兇手如果10年後就獲准假釋,公眾必大為恐慌,爭議、訴訟不絕。理論上不能否定,十惡不赦的人在牢中痛改前非,問題是可能性有多大。除了教堂、修院、佛寺,相信沒有人敢讓此人在自己附近出沒。
你去問法庭和陪審團,答案肯定是:我們只看案情判決,後果不是我們的責任。去問人權分子、社工,則必定從被告的權利著眼,關愛爆棚。人們口裡不說,但客觀上就如杜甫《石壕吏》說的,「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說白了,受害是倒楣,但人死不能復生,對在生的人判得再重也無補於事,不如寬大為懷。
若此,你奉公守法的話,只能祈求不要碰上惡人。不幸碰上的話,那也就認命,天堂見吧!不要期望我們會為你討回公道,因為我們更關心那些活著的,管他是否希特勒。
「危駕」判刑偏低
另一個荒謬的罪案發生在另一個普通法英語國家澳洲。原居民聚居地的一名10歲女童遭9名白人輪姦,最後裁定所有被告控罪不成立,無罪釋放。英美最愛罵伊斯蘭國家,婦女被姦反而要論罪。這種法律的確不合人情,但澳洲根據普通法辦理的這個強姦案又有天理嗎?
香港也不例外。過去這一年,平均每月有一個人因為他人危險駕駛而死亡。去年11月至今年12月10日,法庭宣判了11宗這類案件,累計死亡13人,每導致一人死亡,平均監禁6個月、停牌2年,還有些社會服務令、罰款等較輕的懲處。
正如上文說,深入每個案子看,可能都有些額外的考慮,才導致這樣的刑罰。例如:路人眼花耳聾、行動緩慢、不看紅燈、不走斑馬線……司機被他人分神、心情欠佳……,汽車當時失靈、閃避其他的行人或汽車……。但一條人命囚半年,還要扣除公眾假期和周末,如果你是死者的家人,肯定很難接受。特別是其中一個肇事者在出事前的4年內,有12次違例駕車的紀錄,另一個則肇事時仍在停牌,換言之無牌駕駛,但也分別只判14個月和8個月。這是否有嚇阻作用?對死者又是否公平?這種執法是否已脫離現實?如果每年犯3次法都無損駕駛權,那要交通條例作甚?
原來,香港法律以往雖緊跟英國,但在這方面特別人道。危險駕駛導致他人死亡最高監禁5年,比英國少9年。接連出事後,政府才建議將刑罰倍增至10年,但仍然比英國少4年。是香港的人命沒有英國的值錢,還是說香港這種案子比較少?
多少刑罰才合理,很視乎當地的價值觀。在隨時有人死去的亂世,謀殺也許就不是最重的罪。但即就香港目前的法律來說,過去一年的危險駕駛案,判刑也遠遠偏低。一條人命才半年,難道要一次過撞死10個人才湊夠5年的最高刑罰?我們的價值觀是否已走火入魔?還是說,我們的法官全部要重新再培訓?還是說,回歸前趕緊引入的人權觀,已經由個人權利的保障變成個人安全的包袱?
莫負公義之名
對違法者寬鬆、對受害人漠視的弊病不限於執法和司法,行政部門也有類似的情形。房屋署外判商近年經常被指遲出糧、欠供強積金。由於受害的都是清潔、保安等底層的工人,備受公眾同情。但原來,房署並非不知情,而是認為外判商「並非故意」違規,加上希望維持夥伴關係,故「寬大為懷」。但承包的老闆和高薪的公僕的夥伴關係,要月入四五千元的小人物來付代價。
房署告訴立法會,5年前開始外判工作以來,共發現320多宗外判商的不當行為,其中三成六亦即大約115宗屬實。但只有2宗發出失責通知書、17宗交由執法部門跟進,其餘只是口頭警告,不留記錄。比例低到離譜。低薪工人不能及時出糧,家裡可能開不了飯,造成家庭問題。但房署從自身利益出發,「吟」外判商兩句就算交差,既無意了解基層的需要,作為公僕,更無維護法律、嫉惡如仇的道德感。
房署說只是初期對外判商寬鬆,後來已收緊,並且以懷疑違規個案由上年度130宗劇減至今年20-30宗為證。但今年個案劇減,是否因為市面旺、勞工短缺、澳門搶去工人,外判商怕請不到人,加上輿論加強監督,並非房署的功勞。
筆者並非主張嚴刑峻法,但「心太軟」並非社會的進步。在嫌人和受害人之間,法律應首先為受害人討回公道,否則就枉負公義之名。
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省市富可敵國?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7 12 12 星期三
地方官接見賓客,寒暄過後,下一句就是「我省/市去年的GDP達到xx個億,增長了百分之xx,在全國排名第幾」。
進入正題之前,先回答讀者就上周本欄的來郵。我把本月二日的補選稱為「『正邪』對決」,是借用坊間用語,故把「正邪」兩字括起來,表示是引文。流行的說法通常偏向誇張,目的是引起討論。文明社會不應用黑白分明的態度去對待政治競爭。但到了投票那一刻,由於落選則「一無所有」,有時候文明社會也會出現兩極對立的情緒。
至於「民主政治不是請客吃飯」一語,取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的毛語錄。毛澤東表面上是說,革命要用暴力,並非請客那樣簡單,但實際上被用來為政治迫害辯護。我在此借用,並非說暴力才能成就民主,而是說民主政治並不輕鬆。只要看陳方安生和葉劉淑儀當街乞票,就知道比她們當官要難。
回到正題,一年將盡,各地政府紛紛公布「業績」。胡溫講求「以人為本」,只講GDP(國內生產總值)和成長率並不反映個人所得,本來並不切合需要。但內地經濟由政府牽頭,做大做強容易,想人人都能夠分享難。因此,地方官接見賓客,寒暄過後,下一句就是「我省/市去年的GDP達到xx個億(由於「一」與「億」普通話發音相近,內地講「億」時,特別附帶「個」字,以免混淆),增長了百分之xx,在全國排名第幾」。
就GDP和成長率來說,今年各省市的高標準是萬億元和15%。GDP達到一萬億元人民幣稱為「萬億省」,相當於1980年代初說,哪個家庭榮升「萬元戶」,年入萬元。
有韓國媒體說,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萬億」俱樂部,今年將會增加遼寧和四川2個成員,連同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河北、上海,合共有9個成員,每個都抵得上以色列、捷克、巴基斯坦、新加坡這些萬億國。其中廣東、江蘇、山東更超過2萬億,比得上丹麥、奧地利、希臘。
但這種喜訊掩蓋了人口和貧富的差距。除了巴基斯坦和上海,上述每個省市的人口都相當於這些國家的十倍八倍。河南人口近億,廣東、山東各有九千多萬,四川接近九千萬。人均GDP其實只相當於上述富國的一成。更不要說,中國人每週的工時可能是富國的兩倍。
次之是貧富差距。很少聽官員說,我省/市居民今年「平均」收入xxx元。但直覺上,上述9省市在均富方面遠遠落後於丹麥、奧地利、新加坡、以色列….這幾個制度較為先進的富裕小國.。
這樣說,並非否定地方上的進步,而是說,用上億人埋頭苦幹的積累與小國相比,自以為「富可敵國」,在國際上很容易煽起對中國以至華人的恐懼。
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地方官接見賓客,寒暄過後,下一句就是「我省/市去年的GDP達到xx個億,增長了百分之xx,在全國排名第幾」。
進入正題之前,先回答讀者就上周本欄的來郵。我把本月二日的補選稱為「『正邪』對決」,是借用坊間用語,故把「正邪」兩字括起來,表示是引文。流行的說法通常偏向誇張,目的是引起討論。文明社會不應用黑白分明的態度去對待政治競爭。但到了投票那一刻,由於落選則「一無所有」,有時候文明社會也會出現兩極對立的情緒。
至於「民主政治不是請客吃飯」一語,取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的毛語錄。毛澤東表面上是說,革命要用暴力,並非請客那樣簡單,但實際上被用來為政治迫害辯護。我在此借用,並非說暴力才能成就民主,而是說民主政治並不輕鬆。只要看陳方安生和葉劉淑儀當街乞票,就知道比她們當官要難。
回到正題,一年將盡,各地政府紛紛公布「業績」。胡溫講求「以人為本」,只講GDP(國內生產總值)和成長率並不反映個人所得,本來並不切合需要。但內地經濟由政府牽頭,做大做強容易,想人人都能夠分享難。因此,地方官接見賓客,寒暄過後,下一句就是「我省/市去年的GDP達到xx個億(由於「一」與「億」普通話發音相近,內地講「億」時,特別附帶「個」字,以免混淆),增長了百分之xx,在全國排名第幾」。
就GDP和成長率來說,今年各省市的高標準是萬億元和15%。GDP達到一萬億元人民幣稱為「萬億省」,相當於1980年代初說,哪個家庭榮升「萬元戶」,年入萬元。
有韓國媒體說,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萬億」俱樂部,今年將會增加遼寧和四川2個成員,連同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河北、上海,合共有9個成員,每個都抵得上以色列、捷克、巴基斯坦、新加坡這些萬億國。其中廣東、江蘇、山東更超過2萬億,比得上丹麥、奧地利、希臘。
但這種喜訊掩蓋了人口和貧富的差距。除了巴基斯坦和上海,上述每個省市的人口都相當於這些國家的十倍八倍。河南人口近億,廣東、山東各有九千多萬,四川接近九千萬。人均GDP其實只相當於上述富國的一成。更不要說,中國人每週的工時可能是富國的兩倍。
次之是貧富差距。很少聽官員說,我省/市居民今年「平均」收入xxx元。但直覺上,上述9省市在均富方面遠遠落後於丹麥、奧地利、新加坡、以色列….這幾個制度較為先進的富裕小國.。
這樣說,並非否定地方上的進步,而是說,用上億人埋頭苦幹的積累與小國相比,自以為「富可敵國」,在國際上很容易煽起對中國以至華人的恐懼。
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局長痛恨「忽然」 陳太還須「實踐」
信報 時事評論 2007 12 10 星期一
陳方安生今年在人生途程上屢創新「高」:當了四十年高官後,高齡下海,高票當選。但有意在來年的立法會改選中連任,政敵高腔狙擊,民選生涯高度險峻,今後還須高度戒備。
政敵與陳太競爭民望,希望奪回席位,份屬正常。問題是方法。若因為曾遭「港英走狗」排斥,以「漢賊不兩立」的手段封殺之,只會適得其反。有理無理,陳太暫時仍然較「左派」受歡迎。後者以地區實務成為區議會的超級大黨後,正應固本培元,準備明年再接再厲,動粗只會令中間選民群起投抗議票。
建制只要穩打穩紮,在下屆的立會仍會佔多數。加上政府親疏有別的對待,陳太年事高、體力有限,即使連任,也不可能掀翻這條六十人的船。
以為陳太的高票會令二零一二年雙普選會成為主流,只是泛民的宣傳。泛民多傳媒人襄助,聲勢大過實際。港人基本上接受中央界定的「港人治港」界線,承認一二年不會普選的現實。陳太若接受一七年,集中精力為港人爭取較開放的投票方式,對建制的壓力會大得多。但她與泛民都堅持一二年,不會有大作為。
至於怕陳太成為泛民共主,威脅特首以至中央,距離現實就更遠。泛民內部理念不同、利益不一,如今內地勢強、港人務實,陳太聲音再大也動搖不了建制。除非特首曾蔭權像董建華那樣,在一兩年內離任,陳太才會成為變數。故怕陳太不如操fit「王儲」。煲汰的繼任人若不得民心,打低陳太亦屬徒然。
四十年前讀中學時因為「反英抗暴」而入獄的民政局局長曾德成,上週三在立會發言時打破慣例,以重砲對付首次發言的議會新丁,指著尼姑罵禿驢。本來只有議員「撩交嗌」,現在官員反其道而行,輿論大譁。
特首曾蔭權保持緘默。但只要看局長發言後即日,「政府消息人士」就說局長純屬個人意見、民建聯說局長並非其黨員、敗在陳太手下的葉劉淑儀說,官員應對新議員客氣些,就知道建制擔心不利明年的選舉。
活在當年陰影裡
局長曾主編報紙,有魯迅的文采。陳太在處女發言裡敦促政府發展社會企業後,局長抑揚頓挫地指有前殖民地高官「忽然民主」後更「忽然民生」,進而質疑對手應名為「安生」還是「官生」,冒犯為對方取名的父母。曾蔭權以社企協助弱勢為施政賣點。與另一名議員「長毛」扯高嗓子諷刺特首相比,陳太的發言可說是小罵大幫忙。局長的回應有如美加警察用電槍對付喧譁者。
陳太以強勢贏得民建聯空出的席位後,政府在立會一下子少了兩票,本應安撫中間選民,現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今天包括特首在內的高官、俊彥,嚴格來說,大都是在回歸日一夜之間「忽然」愛國的。殖民地菁英願意改變效忠,因為中央包容。而中央有此大度,是出於當年從國民黨手裡奪得政權的經驗。事實證明,香港因此而得以平穩過渡,打破了西方媒體〈香港已死〉的咒詛。
現在局長狙擊陳太,也就被指罵盡所有的「港英餘孽」,以報當年繫獄之仇。有人會說,左派覺得回歸已十年,有必要開展文革,揪出那些還未歸邊的「黃皮狗」。
我不相信局長這樣極端。但我會懷疑,局長是否像一些早期來港的內地人,活在當年受迫害的陰影裡。局長不相信陳太愛國愛民,正如這些人不相信胡錦濤說「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局長翻陳太的舊帳,正如這些人恨不得有一天揪鬥當年鬥過他們的人。
拆除心防暖意勝冷風
殖民地菁英由於家庭、教育、職業、階層….等背景,加上內地早期的動盪,難免只看到香港的好和內地的「壞」。這是時代使然。誠然,中央一再伸出援手後,港人開始明白國族的重要。但在中上層裡,包括不少輿論領袖,對內地敬而遠之的並不少。陳太在位時冷對與內地的融合,只是反映這種心態。
要拆除這種心防,就像寓言說,想某人脫下大衣要靠日照。左派出身的局長大吹冷風,只會使這些菁英更眷戀前朝的大衣,痛恨「土共」、抗拒內地。
有識之士反應之強,由本報創辦人可見一斑。林行止先生年來主要以經濟學識、讀書心得為文,較少論政,更少「罵人」。但他上週五發表〈局長的罵豈能當作耳邊風?〉火氣之猛,相當於四年前「七一」他首次上街遊行。他劈頭就說:「老總和主筆昨天選了一個時間性不算迫切的論題寫『社評』,筆者有點意外。」言下之意,後輩不動,我只好再度披甲。他指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在週三的立會裡,「『對她(陳太)視而不見』…..,表現『失禮』….,高官文化質素低劣…..。」(雙括號來自林先生的原文,未說明出處)「政府與親政府的政黨陣營(因為陳太贏得議席)…….方寸大亂、口不擇言。」曾局長「左毒橫蠻」,「若不受….適當懲處,便開了把文革式的批鬥態度引進立法會的惡例。」
林先生甚至不滿陳太「和稀泥」,指其「故作大方,不願追究,看來這是…..官僚……的虛偽和擔心要求道歉不遂的尷尬」,指議會文化可能「因為范太和陳太的得過且過(指不追究事件)而毀於一旦」,故「行政長官必須正式澄清,代表政府向方議員致歉」!或因此,陳太隨即要求澄清局長之言是否代表政府。
林先生激氣。但曾局長是問責官員裡唯一的資深愛國人士,向「港英餘孽」道歉,傳統愛國陣營顏面何存。相信特首只會淡化事件、轉移視線,就像上次他把文革當作「極端的民主」,空前失言。
現實不乏「忽然」
「忽然」這句流行語本來用來諷刺回歸前後親英人士的愛國之舉。但局長是唯物論者,相信世間事背後都有物質根源,愛恨必有因,並無忽然說。他這次施襲可信就是長年積怨的爆發,並非忽然。故陳太「忽然」民主必有陰謀。
但現實裡又確有「忽然」這回事。局長兼管的基督教就相信「忽然」悔改,無論從前如何,皈依耶穌那一刻就獲發天堂通行證。沒有試用期,事後也不會有人來翻舊帳,堵住你的天堂路。而世上也確有大奸大惡者立地成佛。何況鄧小平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陳太無論以往多不民主、不民生,若參選後發現,自己當官時錯了,對市民來說,何妨讓她一試,用行動來證明是否以民為本。
陳方安生今年在人生途程上屢創新「高」:當了四十年高官後,高齡下海,高票當選。但有意在來年的立法會改選中連任,政敵高腔狙擊,民選生涯高度險峻,今後還須高度戒備。
政敵與陳太競爭民望,希望奪回席位,份屬正常。問題是方法。若因為曾遭「港英走狗」排斥,以「漢賊不兩立」的手段封殺之,只會適得其反。有理無理,陳太暫時仍然較「左派」受歡迎。後者以地區實務成為區議會的超級大黨後,正應固本培元,準備明年再接再厲,動粗只會令中間選民群起投抗議票。
建制只要穩打穩紮,在下屆的立會仍會佔多數。加上政府親疏有別的對待,陳太年事高、體力有限,即使連任,也不可能掀翻這條六十人的船。
以為陳太的高票會令二零一二年雙普選會成為主流,只是泛民的宣傳。泛民多傳媒人襄助,聲勢大過實際。港人基本上接受中央界定的「港人治港」界線,承認一二年不會普選的現實。陳太若接受一七年,集中精力為港人爭取較開放的投票方式,對建制的壓力會大得多。但她與泛民都堅持一二年,不會有大作為。
至於怕陳太成為泛民共主,威脅特首以至中央,距離現實就更遠。泛民內部理念不同、利益不一,如今內地勢強、港人務實,陳太聲音再大也動搖不了建制。除非特首曾蔭權像董建華那樣,在一兩年內離任,陳太才會成為變數。故怕陳太不如操fit「王儲」。煲汰的繼任人若不得民心,打低陳太亦屬徒然。
四十年前讀中學時因為「反英抗暴」而入獄的民政局局長曾德成,上週三在立會發言時打破慣例,以重砲對付首次發言的議會新丁,指著尼姑罵禿驢。本來只有議員「撩交嗌」,現在官員反其道而行,輿論大譁。
特首曾蔭權保持緘默。但只要看局長發言後即日,「政府消息人士」就說局長純屬個人意見、民建聯說局長並非其黨員、敗在陳太手下的葉劉淑儀說,官員應對新議員客氣些,就知道建制擔心不利明年的選舉。
活在當年陰影裡
局長曾主編報紙,有魯迅的文采。陳太在處女發言裡敦促政府發展社會企業後,局長抑揚頓挫地指有前殖民地高官「忽然民主」後更「忽然民生」,進而質疑對手應名為「安生」還是「官生」,冒犯為對方取名的父母。曾蔭權以社企協助弱勢為施政賣點。與另一名議員「長毛」扯高嗓子諷刺特首相比,陳太的發言可說是小罵大幫忙。局長的回應有如美加警察用電槍對付喧譁者。
陳太以強勢贏得民建聯空出的席位後,政府在立會一下子少了兩票,本應安撫中間選民,現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今天包括特首在內的高官、俊彥,嚴格來說,大都是在回歸日一夜之間「忽然」愛國的。殖民地菁英願意改變效忠,因為中央包容。而中央有此大度,是出於當年從國民黨手裡奪得政權的經驗。事實證明,香港因此而得以平穩過渡,打破了西方媒體〈香港已死〉的咒詛。
現在局長狙擊陳太,也就被指罵盡所有的「港英餘孽」,以報當年繫獄之仇。有人會說,左派覺得回歸已十年,有必要開展文革,揪出那些還未歸邊的「黃皮狗」。
我不相信局長這樣極端。但我會懷疑,局長是否像一些早期來港的內地人,活在當年受迫害的陰影裡。局長不相信陳太愛國愛民,正如這些人不相信胡錦濤說「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局長翻陳太的舊帳,正如這些人恨不得有一天揪鬥當年鬥過他們的人。
拆除心防暖意勝冷風
殖民地菁英由於家庭、教育、職業、階層….等背景,加上內地早期的動盪,難免只看到香港的好和內地的「壞」。這是時代使然。誠然,中央一再伸出援手後,港人開始明白國族的重要。但在中上層裡,包括不少輿論領袖,對內地敬而遠之的並不少。陳太在位時冷對與內地的融合,只是反映這種心態。
要拆除這種心防,就像寓言說,想某人脫下大衣要靠日照。左派出身的局長大吹冷風,只會使這些菁英更眷戀前朝的大衣,痛恨「土共」、抗拒內地。
有識之士反應之強,由本報創辦人可見一斑。林行止先生年來主要以經濟學識、讀書心得為文,較少論政,更少「罵人」。但他上週五發表〈局長的罵豈能當作耳邊風?〉火氣之猛,相當於四年前「七一」他首次上街遊行。他劈頭就說:「老總和主筆昨天選了一個時間性不算迫切的論題寫『社評』,筆者有點意外。」言下之意,後輩不動,我只好再度披甲。他指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在週三的立會裡,「『對她(陳太)視而不見』…..,表現『失禮』….,高官文化質素低劣…..。」(雙括號來自林先生的原文,未說明出處)「政府與親政府的政黨陣營(因為陳太贏得議席)…….方寸大亂、口不擇言。」曾局長「左毒橫蠻」,「若不受….適當懲處,便開了把文革式的批鬥態度引進立法會的惡例。」
林先生甚至不滿陳太「和稀泥」,指其「故作大方,不願追究,看來這是…..官僚……的虛偽和擔心要求道歉不遂的尷尬」,指議會文化可能「因為范太和陳太的得過且過(指不追究事件)而毀於一旦」,故「行政長官必須正式澄清,代表政府向方議員致歉」!或因此,陳太隨即要求澄清局長之言是否代表政府。
林先生激氣。但曾局長是問責官員裡唯一的資深愛國人士,向「港英餘孽」道歉,傳統愛國陣營顏面何存。相信特首只會淡化事件、轉移視線,就像上次他把文革當作「極端的民主」,空前失言。
現實不乏「忽然」
「忽然」這句流行語本來用來諷刺回歸前後親英人士的愛國之舉。但局長是唯物論者,相信世間事背後都有物質根源,愛恨必有因,並無忽然說。他這次施襲可信就是長年積怨的爆發,並非忽然。故陳太「忽然」民主必有陰謀。
但現實裡又確有「忽然」這回事。局長兼管的基督教就相信「忽然」悔改,無論從前如何,皈依耶穌那一刻就獲發天堂通行證。沒有試用期,事後也不會有人來翻舊帳,堵住你的天堂路。而世上也確有大奸大惡者立地成佛。何況鄧小平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陳太無論以往多不民主、不民生,若參選後發現,自己當官時錯了,對市民來說,何妨讓她一試,用行動來證明是否以民為本。
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聖誕買乜好
U Magazine Life: what's on 2007 12 07
今年市道好,加上TVB和ATV開始HD(高清)廣播,人人遲早要換機。要及早打定主意,這個聖誕買乜好。
香港近日本,玩電子最in。新玩意逃不過本地媒體的線眼。本刊的姊妹刊e-zone每周更有格價表,確保你不會被人搵笨。但不同的地區法律規管和生活習慣不同,流行的型號有別。講電子玩意,美國有一點勝過香港:市場大,只要懂得格價,通常很抵玩。但美國電壓不同,產品資訊只供參考,非必要最好不用。
我翻了翻美國電子類雜誌的年終產品回顧,覺得《Wired》最好。一來種類多,由手機到家電一應俱全,連主婦也照顧到。二來編排醒目,每種產品都列表,逐項比較。但想買電腦的話,應同時參考《PCMagazine》,貨比三家不吃虧。
篇幅所限,這裡只列出每種產品的《Wired》首選。但其實,除了首選,該刊就每種產品都列出了幾種選擇,說不定更適合你。
手機:不用說是iPhone。但美國手機型號不及香港多,故特別偏愛iPhone。香港已有替用品,他日iPhone 上市時,相信不會那樣瘋狂。
數碼相機:單鏡反光 Olympus E-510
袋裝機Casio Exilim Zoom EX-Z1200
大變焦 Fujifilm FinePix S700
攝錄機:整體Canon HV20
小型DV:Panasonic PV-GS320
DVD型:Canon DC50
記憶卡/硬碟型:Panasonic SDR-H200
平面電視:整體Olevia 747i (47吋LCD)
38吋以下:Samsung LN-T3253H
38-49吋:無推薦
50吋或以上:LG 60PY3D
隨身播放器:Archos 605 WiFi 30GB
大容量:Apple iPod classic 80GB
MP3喇叭:Harman/Kardon Go+Play
音響:Yamaha YSP-4000
A/V接收器:Denon AVR-4308CI
無線5.1組合:Kef KHT5005.2W.J
手提電腦:整體 Sony Vaio VGN-FZ180E(附藍光燒錄機型號)
超輕便:ASUS U1F-1P016E
中量級:Dell XPS M1330
重量級:Dell Inspiron 1720
打機用PC:HP Blackbird 002
打機用顯示器:Gateway XHD3000
小車:Smart
Info《Wired》冬季號/定價:5.95美元/售賣點:Dymocks/網址wired.com/wired/
港島補選難跳階層框框
大公報 評論 2007 12 07 星期五
挺葉的除了北角的愛國陣營傳統據點,不是公屋就是村屋。挺陳的不是大型的中產屋邨就是上層的豪宅區。陳太勝出,只說明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港島公屋少,居民的階層較九龍和新界為高,從而對議員的期望與基層有別。
政治吸引人,因為本身是「眾人之事」,很多人關心,但內情敏感,當事人難以直言。由於沒人知道全部真相,公眾遂得以揣測發揮。只要有口才、文才,不論黑還是白,總能找到說詞,左右輿論。談論政治的樂趣,往往就在這種渾水摸魚裡。
至於社會上流行的說法是對是錯,當事人一時間說不清楚,也就只能笑罵由人。要待塵埃落定、主流民意成形,才會有比較合理的結論。所謂「是非黑白自有公論」就是這個道理。
有六種常見解釋
在現實中,流行的說法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通常只是真相的一面,而全部的真相可能由十個甚至幾十個層面組成。就像寓言說,幾個失明的人想知道大象到底是怎麼回事,於是伸手去摸。有的摸到像樹幹那樣粗壯的象腿,有的摸到又長又軟的象鼻。各人道出自己的感受。但答案相差太遠,爭論不已,甚至水火不容。其實各人說的都是實情,只不過象的體積大,每人只接觸到一小部分,卻以為掌握了全部的真理,沒想到同伴的經驗完全不同。
政治比摸象更複雜,因為組成真相的層面並非獨立靜止的,彼此間相互作用,在不同的條件下,後果可能完全不同。關鍵是:事發時,哪種因素才是決定性的?
兩位退職女高官上周日在港島的「世紀對決」,最能說明社會觀察的局限。周一凌晨賽果公布後,政壇人士、學者、媒體爭相解說、褒甲貶乙、查找不足,進而藉著這次勝負來展望明年底的立法會改選。
對於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的得票以12個百分點壓倒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至少有6種常見的解釋:
政治說:陳太的2012年普選訴求獲得共鳴,而葉太受4年前推動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所累;
鐵票說:4年前立會改選時,陳葉兩陣營在港島的得票率約為六與四之比;
謀略說:陳太告急牌打得成功;
魅力說:陳太贏在外型和笑容;
宣傳說:針對陳太的傳聞刺激了一些中間選民;
政黨說:建制挺葉不夠齊心。
但正如文初說,這些說法可能各有道理,問題是:有沒有哪個是決定性的?本文希望在這方面作點補充。除了鐵票說,上述因素都是定性的,靠事物的性質或人的感覺來衡量,很難用數據來說明。相反的是,有一個定量的因素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這就是階級。港島不同階層選民的人數,很可能是兩太勝負的關鍵。
票站票數支持這個說法,而且至少有兩份報紙作了顯著的報道。但講階級令人想到「鬥爭」,傳媒最多點到即止,以免被指分化社會。但承認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願景,政黨才能鎖定本身的選民、獲得最多的支持,為選民提供最貼切的服務。
不同階層不同期望
上周日的港島選舉有97個票站。以下容我引用周二的報紙,列出兩太各自佔優的票站,並按葉先陳後的次序,附帶兩人得票的百分比:
葉太贏陳太的13個票站:石塘咀50.04/47.72;西營盤48.72/48.65;翠灣邨53.30/44.22;小西灣邨50.57/46.41;環翠邨50.14/47.46;鰂魚涌街/惠安苑52.56/45.79;和富/僑冠大廈49.37/48.74;新都城大廈50.22/47.87;耀東邨下50.05/47.92;興華邨51.60/45.67;薄扶林邨60.80/37.65;石排灣邨51.97/46.09;石澳51.39/46.59。
陳太勝出的部分票站:半山東36.13/61.86;衛城37.42/60.35;山頂35.70/61.59;港大38.10/60.18;普慶坊35.34/62.62;跑馬地36.55/61.66;太古城票站一40.43/57.95,票站二39.99/57.81,票站三36.21/61.74;鯉景灣38.02/59.66;杏花邨37.48/60.50;南豐39.00/58.65;康怡/康山票站一35.50/62.15,票站二37.56/60.65;海怡票站一36.83/61.16,票站二36.70/61.37;沙宣道29.08/68.39;碧瑤灣37.29/61.09;置富34.77/62.94;惠福道37.15/60.49。
一眼就可看出,這兩組票站呈現出明顯的階級分野。挺葉的除了北角的愛國陣營傳統據點,不是公屋就是村屋。挺陳的不是大型的中產屋邨就是上層的豪宅區。陳太勝出,只說明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港島公屋少,居民的階層較九龍和新界為高,從而對議員的期望與基層有別。
同樣重要的是,挺葉的票站,除了薄扶林邨,大都只贏幾個百分點;但陳太勝出的票站,票數很接近上述的六四之比。這兩組票站,葉小勝但陳大贏,也就造成雙方最後較大的差距。換言之,葉太以至建制派在基層仍有待發展。明年立會改選的港島選區,建制派只有拉大基層票站的差距,才有可能抵銷中上層地區的失地。
某學者也有類似的觀察:「在公屋、中產大型屋苑、小型私樓、豪宅四個類別中……陳太在中產屋苑表現最好,其次是豪宅,在公屋表現最差,葉太則相反,而且這個差異,比04年選舉時更要明顯……親中政團強項一直是地區工作,而公屋居民往往最需要這類體貼社區服務;相反,住在大型屋苑的中產階級,較能自給自足。」
兼顧中上層利益
中上層與基層經濟地位不同,願景自然有別。基層希望改善就業和收入,故重民生,甚至可能願意用政治權利作為交換。但中上層不愁生活,要求有更高的價值,例如人權保障、生活質素、望子成龍、社會公義。
如何平衡基層的物質需要和中上層的非物質需要,很視乎社會發展階段,要因時因地制宜,經常調整。前幾年,內地強調「生存權」,因為仍有大量貧窮人口。現在做到了溫飽,追求小康,但社會矛盾尖銳,主調提升為「和諧」。但香港人均產值三萬多美元,富裕程度位居全球前列,人口以中產為主。政府主打經濟民生,打動不了中上層,甚至會被指用基層來壓他們。而如果中產佔多數,單靠基層也就無法穩定社會。
誠然,在全球化下,低技術勞動力提早淘汰,除了金融等個別行業,基層的收入基本停滯。反過來,眾多的外來因素令通脹可能重燃,基層的壓力日增。但政府在照顧基層的同時,必須以新的思維來兼顧中上層的高階需要。下層基礎若與上層建築不協調,社會難以和諧。
挺葉的除了北角的愛國陣營傳統據點,不是公屋就是村屋。挺陳的不是大型的中產屋邨就是上層的豪宅區。陳太勝出,只說明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港島公屋少,居民的階層較九龍和新界為高,從而對議員的期望與基層有別。
政治吸引人,因為本身是「眾人之事」,很多人關心,但內情敏感,當事人難以直言。由於沒人知道全部真相,公眾遂得以揣測發揮。只要有口才、文才,不論黑還是白,總能找到說詞,左右輿論。談論政治的樂趣,往往就在這種渾水摸魚裡。
至於社會上流行的說法是對是錯,當事人一時間說不清楚,也就只能笑罵由人。要待塵埃落定、主流民意成形,才會有比較合理的結論。所謂「是非黑白自有公論」就是這個道理。
有六種常見解釋
在現實中,流行的說法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通常只是真相的一面,而全部的真相可能由十個甚至幾十個層面組成。就像寓言說,幾個失明的人想知道大象到底是怎麼回事,於是伸手去摸。有的摸到像樹幹那樣粗壯的象腿,有的摸到又長又軟的象鼻。各人道出自己的感受。但答案相差太遠,爭論不已,甚至水火不容。其實各人說的都是實情,只不過象的體積大,每人只接觸到一小部分,卻以為掌握了全部的真理,沒想到同伴的經驗完全不同。
政治比摸象更複雜,因為組成真相的層面並非獨立靜止的,彼此間相互作用,在不同的條件下,後果可能完全不同。關鍵是:事發時,哪種因素才是決定性的?
兩位退職女高官上周日在港島的「世紀對決」,最能說明社會觀察的局限。周一凌晨賽果公布後,政壇人士、學者、媒體爭相解說、褒甲貶乙、查找不足,進而藉著這次勝負來展望明年底的立法會改選。
對於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的得票以12個百分點壓倒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至少有6種常見的解釋:
政治說:陳太的2012年普選訴求獲得共鳴,而葉太受4年前推動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所累;
鐵票說:4年前立會改選時,陳葉兩陣營在港島的得票率約為六與四之比;
謀略說:陳太告急牌打得成功;
魅力說:陳太贏在外型和笑容;
宣傳說:針對陳太的傳聞刺激了一些中間選民;
政黨說:建制挺葉不夠齊心。
但正如文初說,這些說法可能各有道理,問題是:有沒有哪個是決定性的?本文希望在這方面作點補充。除了鐵票說,上述因素都是定性的,靠事物的性質或人的感覺來衡量,很難用數據來說明。相反的是,有一個定量的因素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這就是階級。港島不同階層選民的人數,很可能是兩太勝負的關鍵。
票站票數支持這個說法,而且至少有兩份報紙作了顯著的報道。但講階級令人想到「鬥爭」,傳媒最多點到即止,以免被指分化社會。但承認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願景,政黨才能鎖定本身的選民、獲得最多的支持,為選民提供最貼切的服務。
不同階層不同期望
上周日的港島選舉有97個票站。以下容我引用周二的報紙,列出兩太各自佔優的票站,並按葉先陳後的次序,附帶兩人得票的百分比:
葉太贏陳太的13個票站:石塘咀50.04/47.72;西營盤48.72/48.65;翠灣邨53.30/44.22;小西灣邨50.57/46.41;環翠邨50.14/47.46;鰂魚涌街/惠安苑52.56/45.79;和富/僑冠大廈49.37/48.74;新都城大廈50.22/47.87;耀東邨下50.05/47.92;興華邨51.60/45.67;薄扶林邨60.80/37.65;石排灣邨51.97/46.09;石澳51.39/46.59。
陳太勝出的部分票站:半山東36.13/61.86;衛城37.42/60.35;山頂35.70/61.59;港大38.10/60.18;普慶坊35.34/62.62;跑馬地36.55/61.66;太古城票站一40.43/57.95,票站二39.99/57.81,票站三36.21/61.74;鯉景灣38.02/59.66;杏花邨37.48/60.50;南豐39.00/58.65;康怡/康山票站一35.50/62.15,票站二37.56/60.65;海怡票站一36.83/61.16,票站二36.70/61.37;沙宣道29.08/68.39;碧瑤灣37.29/61.09;置富34.77/62.94;惠福道37.15/60.49。
一眼就可看出,這兩組票站呈現出明顯的階級分野。挺葉的除了北角的愛國陣營傳統據點,不是公屋就是村屋。挺陳的不是大型的中產屋邨就是上層的豪宅區。陳太勝出,只說明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港島公屋少,居民的階層較九龍和新界為高,從而對議員的期望與基層有別。
同樣重要的是,挺葉的票站,除了薄扶林邨,大都只贏幾個百分點;但陳太勝出的票站,票數很接近上述的六四之比。這兩組票站,葉小勝但陳大贏,也就造成雙方最後較大的差距。換言之,葉太以至建制派在基層仍有待發展。明年立會改選的港島選區,建制派只有拉大基層票站的差距,才有可能抵銷中上層地區的失地。
某學者也有類似的觀察:「在公屋、中產大型屋苑、小型私樓、豪宅四個類別中……陳太在中產屋苑表現最好,其次是豪宅,在公屋表現最差,葉太則相反,而且這個差異,比04年選舉時更要明顯……親中政團強項一直是地區工作,而公屋居民往往最需要這類體貼社區服務;相反,住在大型屋苑的中產階級,較能自給自足。」
兼顧中上層利益
中上層與基層經濟地位不同,願景自然有別。基層希望改善就業和收入,故重民生,甚至可能願意用政治權利作為交換。但中上層不愁生活,要求有更高的價值,例如人權保障、生活質素、望子成龍、社會公義。
如何平衡基層的物質需要和中上層的非物質需要,很視乎社會發展階段,要因時因地制宜,經常調整。前幾年,內地強調「生存權」,因為仍有大量貧窮人口。現在做到了溫飽,追求小康,但社會矛盾尖銳,主調提升為「和諧」。但香港人均產值三萬多美元,富裕程度位居全球前列,人口以中產為主。政府主打經濟民生,打動不了中上層,甚至會被指用基層來壓他們。而如果中產佔多數,單靠基層也就無法穩定社會。
誠然,在全球化下,低技術勞動力提早淘汰,除了金融等個別行業,基層的收入基本停滯。反過來,眾多的外來因素令通脹可能重燃,基層的壓力日增。但政府在照顧基層的同時,必須以新的思維來兼顧中上層的高階需要。下層基礎若與上層建築不協調,社會難以和諧。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選舉之後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7 12 05 星期三
香港人在經濟上現實,但不等於沒有良知。在關鍵的時刻,仍然對得住良心。陳太這次不就是以「良心」來競選?
新聞做久了的職業病,即使已退下火線,每逢有大新聞,生活節奏仍然被打亂,要好幾天才能復原。
周日「正邪」對決那天,一早起來趕稿、看直播、投票、與家人聚餐,前後十幾個鐘頭,早已用完了一天的quota。但「誰勝出」的疑問揮之不去,腦子拒絕休息。一點鐘上床,躺了很久才睡著,大約四點就「扎」醒。雖然覺得陳方安生會當選,仍然忍不住起來看個究竟。
輕輕地打開新聞台,答案一如所料。沒有料到的是,票數差那樣多。愛國機器開足馬力,建制鼎力支持,葉劉淑儀也笑臉迎人、低頭認錯,仍然輸12個百分點。但轉念一想,投票前的民調不就是這個差距?陳太大勝才是意料中事。只不過告急牌打得逼真,我誤信雙方吃緊的宣傳。
就螢幕上看,陳太確高一線。葉劉或認為,陳太靠天生的酒渦、四萬的笑容,以及死咬著二十三條來取勝。但陳太放得下全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臉面,司機接送、進出會所的享受,上街吶喊,笑罵由人,可信她已明白,用毛語錄說,民主政治不是請客吃飯。
經過這番「洗禮」,她對自己在位時的管治是否「以民為本」,相信會有深切的反省。她不必像信教那樣,公開宣告她已悔改。但希望她在立會內讓我們看到,她以市民的利益為先,置個人的榮辱於度外。特別希望她除了爭普選,能夠兼顧那些未能分享到經濟成果,卻要分擔通脹後果的基層。全球化嚴重地擠壓了勞動市場。生活未能改善的,不僅是天水圍的三十萬人。
更希望透過她的「重生」,對建制中人特別是高官,起到感召的作用。哪怕有1%的官員因為陳太的典範,而具有現代公僕的意識,從而最終改變特區管治的生態,這個貢獻不會小過2012年普選。
陳太任重道遠,贏得席位只是起步。今後,體力的需求可能更大,陪伴家人的時間可能更少,甚至可能遭到更難堪的挑剔。但她可以放心的是,現在鏡頭無處不在、網絡無遠弗屆,如果她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市民會看得出來。香港人在經濟上現實,但不等於沒有良知。在關鍵的時刻,仍然對得住良心。陳太這次不就是以「良心」來競選?
葉太的擁躉就是敗在非我族類之不擇手段。她認錯、謙恭,其實已軟化了一些人。只要爭取到部分中間票,仍然有機會。惜予人造謠抹黑、擁躉缺乏修養的印象,令這些人憤而投下抗議票。
周一早上看完報紙後,頭腦發脹,但已無法入睡。假寐中友人來電,中午約在芬蘭名廚主持的蘭桂坊FINDS餐廳見面。我見這樣隆重,問What's the occasion。友人當天剛好有文章見報論選舉,遂自我膨脹,說請我吃「慶祝民主勝利」餐。想不到沾陳太的光,得以見識芬蘭菜。
香港人在經濟上現實,但不等於沒有良知。在關鍵的時刻,仍然對得住良心。陳太這次不就是以「良心」來競選?
新聞做久了的職業病,即使已退下火線,每逢有大新聞,生活節奏仍然被打亂,要好幾天才能復原。
周日「正邪」對決那天,一早起來趕稿、看直播、投票、與家人聚餐,前後十幾個鐘頭,早已用完了一天的quota。但「誰勝出」的疑問揮之不去,腦子拒絕休息。一點鐘上床,躺了很久才睡著,大約四點就「扎」醒。雖然覺得陳方安生會當選,仍然忍不住起來看個究竟。
輕輕地打開新聞台,答案一如所料。沒有料到的是,票數差那樣多。愛國機器開足馬力,建制鼎力支持,葉劉淑儀也笑臉迎人、低頭認錯,仍然輸12個百分點。但轉念一想,投票前的民調不就是這個差距?陳太大勝才是意料中事。只不過告急牌打得逼真,我誤信雙方吃緊的宣傳。
就螢幕上看,陳太確高一線。葉劉或認為,陳太靠天生的酒渦、四萬的笑容,以及死咬著二十三條來取勝。但陳太放得下全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臉面,司機接送、進出會所的享受,上街吶喊,笑罵由人,可信她已明白,用毛語錄說,民主政治不是請客吃飯。
經過這番「洗禮」,她對自己在位時的管治是否「以民為本」,相信會有深切的反省。她不必像信教那樣,公開宣告她已悔改。但希望她在立會內讓我們看到,她以市民的利益為先,置個人的榮辱於度外。特別希望她除了爭普選,能夠兼顧那些未能分享到經濟成果,卻要分擔通脹後果的基層。全球化嚴重地擠壓了勞動市場。生活未能改善的,不僅是天水圍的三十萬人。
更希望透過她的「重生」,對建制中人特別是高官,起到感召的作用。哪怕有1%的官員因為陳太的典範,而具有現代公僕的意識,從而最終改變特區管治的生態,這個貢獻不會小過2012年普選。
陳太任重道遠,贏得席位只是起步。今後,體力的需求可能更大,陪伴家人的時間可能更少,甚至可能遭到更難堪的挑剔。但她可以放心的是,現在鏡頭無處不在、網絡無遠弗屆,如果她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市民會看得出來。香港人在經濟上現實,但不等於沒有良知。在關鍵的時刻,仍然對得住良心。陳太這次不就是以「良心」來競選?
葉太的擁躉就是敗在非我族類之不擇手段。她認錯、謙恭,其實已軟化了一些人。只要爭取到部分中間票,仍然有機會。惜予人造謠抹黑、擁躉缺乏修養的印象,令這些人憤而投下抗議票。
周一早上看完報紙後,頭腦發脹,但已無法入睡。假寐中友人來電,中午約在芬蘭名廚主持的蘭桂坊FINDS餐廳見面。我見這樣隆重,問What's the occasion。友人當天剛好有文章見報論選舉,遂自我膨脹,說請我吃「慶祝民主勝利」餐。想不到沾陳太的光,得以見識芬蘭菜。
無論輸贏,明年都會再鬥
信報 時事評論 2007 12 03 星期一
星期天選舉真好,今天不必在此論勝負。本文交稿時,陳方安生和葉劉淑儀的港島爭奪戰仍未點票。
兩人爭今後一年內立法會六十分之一的發言權,但由於陳葉對立的象徵意義,以及勝負可能影響到明年底立會改選泛民與建制對壘的氣勢,號稱「世紀正邪決戰」。雙方動員的程度不亞於全港的選舉。愛國報紙上,手機短訊裡,反陳的傳聞滿天飛。但二十三條立法和零三年「七一」大遊行記憶猶新。文化人恨葉入骨,爭相撰文,呼籲選民〈起來〉,對子孫作出交代。
我最怕黑白太分明的事。對於這場決鬥,本報作者誰都比我講得好。接著這幾天,相信所有版面都會議論,思想性、娛樂性兼備,各位記得買一份。前天亦即投票前本報最後一次出報,「球壇曹仁超」索卡和畫家作者方蘇就以個人的心路歷程,間接就投誰一票作出了呼籲。
我雖然設法與兩太的對決保持距離,但「十號風球」下,也難免被波及。私人的電郵收到朋友轉來的陳太告急函和陰謀指控。我在另一份報紙的專欄收到讀者來郵,重提一宗「命案」。家人的手機收到報上說的懷疑反陳短訊。
只怕葉太險勝
這類「好意」我心領。但其實我更希望有兩個席位,讓陳、葉同時學做民意代表,看誰更得人心,來年競選連任時更有看頭。如果不行,則葉太除非贏成條街,否則從「和諧社會」的國策出發,讓陳太出線。建制失卻馬力遺下的空缺,在立會內雖然更難過關,但天不會塌。葉太有參選的歷練,有建制為後盾,以在野身份建言,得分不一定比陳太少。一年後再參選,在中央的祝福和比例代表制下,十拿九穩。反之陳太在立會裡若天天講普選,光環會褪色,即使連任也難有作為。
現只怕葉太險勝。泛民剛輸了區選,結鬱未散。民建聯被指靠資助和「北方間諜」、「幽靈選民」南下種票。這次陳太被翻「十成按揭」的舊帳,加上對手行為過火,「暴力」、「共黨陰謀」成為拉票的「賣點」。萬一以一千幾百票飲恨,「北京『殖民』操控」的指控可能鬧到國際。
「民主係唔能夠妥協」
我不敢說香港不可能種票,只知道法治在香港並非浪得虛名。如果說,所謂幽靈選民其實是一些常住大陸的「三粒星」人,就像在大陸工作,投票時才趕回家的幾十萬台灣人,也許較可信。但的確,如果南下投票的港人多,可能對泛民不利。除非工作所限,在大陸住得下去的港人絕少是強烈的民主派。故正如由大陸回台投票的大都傾向藍營,南下投票的港人可能偏向建制。泛民視為「種票」也就可以理解。
大陸發跡後,對泛民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本地,而是每天新增一百五十名不再強烈反共的新移民。南下投票的部份可能是這種人。他們不一定親共,但肯定不是泛民擁躉。作為平衡,泛民只有動員海外港人。後者大都是恐共的中產。雖然從西方回來投票費用高,人數難與南下的選民相比,但可收宣傳之效。記得有一年,海外港人回來投票,電視爭相拍攝。
葉太若僅勝,泛民必認定是大陸整死陳太。這股怒氣可能會被用來催谷香港「民進黨」。台灣民進黨強調的「本土」,正是泛民的基本盤。
說泛民可能會民進黨化,我這是學前老闆黎智英作大。《蘋果日報》前天引述自己老闆的電台專訪說,〈如葉劉贏 黎智英考慮移民〉,副題引述黎說〈「民主係唔能夠妥協」〉。肥佬聰明絕頂,豈不知沒有人會因為葉劉而移民。但他深明知識中產從理念出發、憑著感覺走、容易受挑動,故誇大危機,刺激更多人出來投票。
但他擁有台灣最暢銷的報刊,說移民台灣感動不了誰。他堅決抗共,與民進黨利益與共,在台肯定可隨時進出、長住。何況他根本在台灣住過,當時照樣操控台、港的業務、講想講的話。換言之,他無論住在哪裡都是做同樣的事,所謂移民純屬形式。但我猜,他在台生活沒有在港那樣過癮。台灣政治熱鬧,但噪音也多。
「民主係唔能夠妥協」一語就更無稽。昂山素姬夠不夠民主?她被軟禁了十六年後,最近在聯合國協助下,對軍政府放軟,彼此試探下一步放寬的可能。這算不算妥協?
黎智英為人感性,在電台上衝口而出的話,我們也許不能太認真。但如果他的報刊體現他的性格,則以《蘋果》受眾的人數和層面看,輕理性、懶分析、愛偏激是社會的主流。
「頭文字F」的一週
上周除了兩太對決,還有很多事值得一提。而且都可以用「頭文字F」來形容:
全周’Freezing’:異常清涼,週五晚在跑馬地露天聽音樂,有歐美深秋的感覺。
週二Fight:社工罷工遊行,爭取與公務員同酬。新進社工衝擊政府,有澳門工人之風,再次顯示新一代興激進。
週四Farce:本欄最近提到的菲律賓,因為政變而受審的三十名軍人步出法庭,拿起武器,佔領大酒店,要求總統阿羅約下台,擾攘一番後投降。同一批人在這次受審前已參與過政變。事涉國家安全,且有前科,但上庭無人押解,來去自如,還取得槍械。但搞政變不是佔領戰略據點,而是鬧市的酒店,成為電視直播的真人騷。國家的素質由此可見。
同日《The Flock》:因為執導《無間道》而殺出香港的劉偉強第一部荷里活作品《強捕犯》開映。邁向老年的李察基爾主演。情節陰暗,嘔心而不刺激,但說明香港人有能力執導純美國的劇本。
週五Foul Play:在港有家室的「上海首富」周正毅因經濟犯罪,「戴罪立功」判十六年。一般相信,獲輕判是避免處死案情有關連的前上海市書記陳良宇。但庭上隻字不提周侵吞民地「東八塊」,失卻家園的居民在庭外呼天搶地。
同日晚Fanfare:太古等贊助香港管弦樂團,在跑馬地演奏嘉年華樂章《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等輕鬆作品,免費招待萬五人。何時輪到中資?
週六First of First:「世界小姐」決賽在海南舉行,中國首次(first time)奪魁(first place)。冠軍張梓琳,二十三歲,高一米八二(接近六呎),生於河北省石家庄,住在北京。據報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職業秘書。希望沒有造假的成份。
周日Fist Fight:陳葉對決,賽果見今天本報。
同日Fare fair?:地鐵「吞」九鐵易名「港鐵」,轉乘減價。
同日de facto authoritarianism:俄羅斯國會改選,總統普京的統一黨一黨獨大,明年卸任後可望成為太上皇。
星期天選舉真好,今天不必在此論勝負。本文交稿時,陳方安生和葉劉淑儀的港島爭奪戰仍未點票。
兩人爭今後一年內立法會六十分之一的發言權,但由於陳葉對立的象徵意義,以及勝負可能影響到明年底立會改選泛民與建制對壘的氣勢,號稱「世紀正邪決戰」。雙方動員的程度不亞於全港的選舉。愛國報紙上,手機短訊裡,反陳的傳聞滿天飛。但二十三條立法和零三年「七一」大遊行記憶猶新。文化人恨葉入骨,爭相撰文,呼籲選民〈起來〉,對子孫作出交代。
我最怕黑白太分明的事。對於這場決鬥,本報作者誰都比我講得好。接著這幾天,相信所有版面都會議論,思想性、娛樂性兼備,各位記得買一份。前天亦即投票前本報最後一次出報,「球壇曹仁超」索卡和畫家作者方蘇就以個人的心路歷程,間接就投誰一票作出了呼籲。
我雖然設法與兩太的對決保持距離,但「十號風球」下,也難免被波及。私人的電郵收到朋友轉來的陳太告急函和陰謀指控。我在另一份報紙的專欄收到讀者來郵,重提一宗「命案」。家人的手機收到報上說的懷疑反陳短訊。
只怕葉太險勝
這類「好意」我心領。但其實我更希望有兩個席位,讓陳、葉同時學做民意代表,看誰更得人心,來年競選連任時更有看頭。如果不行,則葉太除非贏成條街,否則從「和諧社會」的國策出發,讓陳太出線。建制失卻馬力遺下的空缺,在立會內雖然更難過關,但天不會塌。葉太有參選的歷練,有建制為後盾,以在野身份建言,得分不一定比陳太少。一年後再參選,在中央的祝福和比例代表制下,十拿九穩。反之陳太在立會裡若天天講普選,光環會褪色,即使連任也難有作為。
現只怕葉太險勝。泛民剛輸了區選,結鬱未散。民建聯被指靠資助和「北方間諜」、「幽靈選民」南下種票。這次陳太被翻「十成按揭」的舊帳,加上對手行為過火,「暴力」、「共黨陰謀」成為拉票的「賣點」。萬一以一千幾百票飲恨,「北京『殖民』操控」的指控可能鬧到國際。
「民主係唔能夠妥協」
我不敢說香港不可能種票,只知道法治在香港並非浪得虛名。如果說,所謂幽靈選民其實是一些常住大陸的「三粒星」人,就像在大陸工作,投票時才趕回家的幾十萬台灣人,也許較可信。但的確,如果南下投票的港人多,可能對泛民不利。除非工作所限,在大陸住得下去的港人絕少是強烈的民主派。故正如由大陸回台投票的大都傾向藍營,南下投票的港人可能偏向建制。泛民視為「種票」也就可以理解。
大陸發跡後,對泛民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本地,而是每天新增一百五十名不再強烈反共的新移民。南下投票的部份可能是這種人。他們不一定親共,但肯定不是泛民擁躉。作為平衡,泛民只有動員海外港人。後者大都是恐共的中產。雖然從西方回來投票費用高,人數難與南下的選民相比,但可收宣傳之效。記得有一年,海外港人回來投票,電視爭相拍攝。
葉太若僅勝,泛民必認定是大陸整死陳太。這股怒氣可能會被用來催谷香港「民進黨」。台灣民進黨強調的「本土」,正是泛民的基本盤。
說泛民可能會民進黨化,我這是學前老闆黎智英作大。《蘋果日報》前天引述自己老闆的電台專訪說,〈如葉劉贏 黎智英考慮移民〉,副題引述黎說〈「民主係唔能夠妥協」〉。肥佬聰明絕頂,豈不知沒有人會因為葉劉而移民。但他深明知識中產從理念出發、憑著感覺走、容易受挑動,故誇大危機,刺激更多人出來投票。
但他擁有台灣最暢銷的報刊,說移民台灣感動不了誰。他堅決抗共,與民進黨利益與共,在台肯定可隨時進出、長住。何況他根本在台灣住過,當時照樣操控台、港的業務、講想講的話。換言之,他無論住在哪裡都是做同樣的事,所謂移民純屬形式。但我猜,他在台生活沒有在港那樣過癮。台灣政治熱鬧,但噪音也多。
「民主係唔能夠妥協」一語就更無稽。昂山素姬夠不夠民主?她被軟禁了十六年後,最近在聯合國協助下,對軍政府放軟,彼此試探下一步放寬的可能。這算不算妥協?
黎智英為人感性,在電台上衝口而出的話,我們也許不能太認真。但如果他的報刊體現他的性格,則以《蘋果》受眾的人數和層面看,輕理性、懶分析、愛偏激是社會的主流。
「頭文字F」的一週
上周除了兩太對決,還有很多事值得一提。而且都可以用「頭文字F」來形容:
全周’Freezing’:異常清涼,週五晚在跑馬地露天聽音樂,有歐美深秋的感覺。
週二Fight:社工罷工遊行,爭取與公務員同酬。新進社工衝擊政府,有澳門工人之風,再次顯示新一代興激進。
週四Farce:本欄最近提到的菲律賓,因為政變而受審的三十名軍人步出法庭,拿起武器,佔領大酒店,要求總統阿羅約下台,擾攘一番後投降。同一批人在這次受審前已參與過政變。事涉國家安全,且有前科,但上庭無人押解,來去自如,還取得槍械。但搞政變不是佔領戰略據點,而是鬧市的酒店,成為電視直播的真人騷。國家的素質由此可見。
同日《The Flock》:因為執導《無間道》而殺出香港的劉偉強第一部荷里活作品《強捕犯》開映。邁向老年的李察基爾主演。情節陰暗,嘔心而不刺激,但說明香港人有能力執導純美國的劇本。
週五Foul Play:在港有家室的「上海首富」周正毅因經濟犯罪,「戴罪立功」判十六年。一般相信,獲輕判是避免處死案情有關連的前上海市書記陳良宇。但庭上隻字不提周侵吞民地「東八塊」,失卻家園的居民在庭外呼天搶地。
同日晚Fanfare:太古等贊助香港管弦樂團,在跑馬地演奏嘉年華樂章《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等輕鬆作品,免費招待萬五人。何時輪到中資?
週六First of First:「世界小姐」決賽在海南舉行,中國首次(first time)奪魁(first place)。冠軍張梓琳,二十三歲,高一米八二(接近六呎),生於河北省石家庄,住在北京。據報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職業秘書。希望沒有造假的成份。
周日Fist Fight:陳葉對決,賽果見今天本報。
同日Fare fair?:地鐵「吞」九鐵易名「港鐵」,轉乘減價。
同日de facto authoritarianism:俄羅斯國會改選,總統普京的統一黨一黨獨大,明年卸任後可望成為太上皇。
2007年12月1日 星期六
三峽工程是無底洞?
U Magazine Life what's on 2007 11 30
《中國新聞周刊》最近的封面故事《揭密台海破冰之旅》重溫20年前,也就是兩岸隔絕了38年後,第一次有台灣記者登「陸」的往事。對港人來說,有趣的不是兩個台灣來客,而是被派往接待的大陸記者。此人與對方見面的第一句話「等你們38年了」獲鄧小平讚賞,此後平步青雲。他就是今天的n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
但在今天,這份中國《Newsweek》的封面小標題〈三峽工程:未盡的環境隱憂〉更令人關注。記者一開頭就與工程主管唱對台,明言三峽的「環保和生態挑戰正日益嚴峻」。
當局本以為長江上游水流急,減慢流速有利航行。不料建了壩後,有些河道流速太慢。研究發現,「三峽蓄水後回水區水流減慢,….嚴重的…..幾乎不再流動」,「開始經常」出現「水華」,也就是水中養分豐富。這「主要發生在湖泊類靜態水體,在河流中相當罕見」。養分多易滋生生物。換言之,三峽可能爆發太湖今夏的藍藻潮。
水流慢也令污物積聚。長江次級支流的朗溪河曾一度變黑,令區內首次有2,000多人因為污染而斷水。當地有官員歸咎於三峽蓄水。
另一個後果是居民的安全。48頁說:三峽庫區的「塌方、滑坡(統稱「地災」)……威脅著三峽大壩的安全」。三峽流經的重慶市,副市長對西方傳媒說,該市已投入「近100億人民幣」治理地災。
該刊說,解決問題還要多少資金仍「未知」,「希望中央給予更多資金和政策」。但除了重慶,是否還有省市為此而煩惱?中央又要補貼多少?
話猶未了,由於渤海的污染無法解決,中央擬開闢運河貫穿山東省,連接渤海和黃海。但這會否將污水引到黃海?
《中國新聞周刊》的上司是中國新聞社,簡稱中新社,在官方通訊社裡的地位低於新華社。但正因此,可以講得比較放。如果新華社開火,人們就會懷疑:當年主催工程者是否要負責?
Info《中國新聞周刊》11月19日號/定價:8元人民幣/售賣點:灣仔298電腦商場/網址:chinanewsweek.com.cn,有雜誌內容。
《中國新聞周刊》最近的封面故事《揭密台海破冰之旅》重溫20年前,也就是兩岸隔絕了38年後,第一次有台灣記者登「陸」的往事。對港人來說,有趣的不是兩個台灣來客,而是被派往接待的大陸記者。此人與對方見面的第一句話「等你們38年了」獲鄧小平讚賞,此後平步青雲。他就是今天的n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
但在今天,這份中國《Newsweek》的封面小標題〈三峽工程:未盡的環境隱憂〉更令人關注。記者一開頭就與工程主管唱對台,明言三峽的「環保和生態挑戰正日益嚴峻」。
當局本以為長江上游水流急,減慢流速有利航行。不料建了壩後,有些河道流速太慢。研究發現,「三峽蓄水後回水區水流減慢,….嚴重的…..幾乎不再流動」,「開始經常」出現「水華」,也就是水中養分豐富。這「主要發生在湖泊類靜態水體,在河流中相當罕見」。養分多易滋生生物。換言之,三峽可能爆發太湖今夏的藍藻潮。
水流慢也令污物積聚。長江次級支流的朗溪河曾一度變黑,令區內首次有2,000多人因為污染而斷水。當地有官員歸咎於三峽蓄水。
另一個後果是居民的安全。48頁說:三峽庫區的「塌方、滑坡(統稱「地災」)……威脅著三峽大壩的安全」。三峽流經的重慶市,副市長對西方傳媒說,該市已投入「近100億人民幣」治理地災。
該刊說,解決問題還要多少資金仍「未知」,「希望中央給予更多資金和政策」。但除了重慶,是否還有省市為此而煩惱?中央又要補貼多少?
話猶未了,由於渤海的污染無法解決,中央擬開闢運河貫穿山東省,連接渤海和黃海。但這會否將污水引到黃海?
《中國新聞周刊》的上司是中國新聞社,簡稱中新社,在官方通訊社裡的地位低於新華社。但正因此,可以講得比較放。如果新華社開火,人們就會懷疑:當年主催工程者是否要負責?
Info《中國新聞周刊》11月19日號/定價:8元人民幣/售賣點:灣仔298電腦商場/網址:chinanewsweek.com.cn,有雜誌內容。
閩鐵路與港澳關係至深
大公報 評論 2007 11 30 星期五
廈(門)深(圳)和向(江西向塘)莆(福建莆田)兩條高速鐵路上周正式動工。在此謹祝福建施工順利、員工安全、早日通車。屆時,由深圳去廈門約只要3小時。香港受惠的豈止福建人而已。
筆者月初隨本報周慶總編輯和幾位時評家應邀走訪福建時,當地領導在介紹中共「十七大」後福建的大計時,已就開工日期作了預告。但當時一句帶過,我記在心上,沒有特別跟進,直到看到報道。
至此,福建按照「十一五」規劃新增的五條鐵路──溫(州)福(州)、福(州)廈(門)、廈(門)深(圳)、龍(岩)至廈(門)、向(江西省向塘)莆(田),均已動工,預計將於今後五年內陸續通車。
五條鐵路非常先進
五條鐵路都是新一代的設計,運載的速度和能力較現有的鐵路大大提升,令福建擺脫主要靠公路的局面。屆時,福建北與長三角、南與珠三角、內與江西省連成一氣。江西產品固然有了便捷的出海口,福建進入一北一南兩大經濟圈的輻射範圍後,經濟可望更上層樓。屆時若能與台灣結合,更可望成為兩大三角洲之外的第三大經濟圈。
我對交通運輸一向很有興趣。電子資訊雖然能實時傳送到地球上任何有網絡的地方,但在可見的將來,實物包括人類,都不可能實時傳抵、無遠弗屆。物流受到運輸技術、地形條件、政治因素三大限制。運輸技術方面,福建目前時速50公里的鐵路與子彈火車的差距無須贅言。但在全球化下,技術傳播得快,相對於地形和政治阻隔,運輸工具的差距較容易解決。相信十年後,內地的南北和東西交通大動脈都將改用子彈火車。
三大限制裡,以地形阻隔最常見,也最棘手。直線距離幾十公里的兩個地區,若有山水從中作梗,就業機會、收入水平因而生活方式可能相差十幾年。這是內地山區普遍的情形,造成城鄉居民的隔閡甚至歧視。福建由於中部是東北向西南走的山脈,經濟發展集中在沿海。與海岸線垂直走向,深入內陸的龍廈、向莆鐵路建成後,可望將較多的經濟機會帶給山區。
至於政治限制,自從1990年代以來,除了戰亂,兩地因為政治原因而分隔的例子,世界上已經不多。但不幸碰上的話,相距咫尺之遙,彼此間可以幾十年老死不相往來。韓國和朝鮮是一個例子。中國則有兩岸的問題。相隔一個海峽,最近的距離大概相當於由香港去東莞。但1949年後,隔絕了將近40年,要到1980年代末才恢復往來。而直至今天,來回兩岸仍須途經第三地,浪費時間。
港閩之間往來必增
福建因為位於台灣海峽西岸,是內地最接近台灣的省市,長期以來被視為對台的「前線」,發展備受局限。至今只有一兩條鐵路。開放改革將近30年後,大小城市之間已有公路相連,沿海仍然沒有鐵路。現在一舉興建五條,我們是否可以說,今後五年的對台政策會比較穩定?由於近水樓台和與台灣同脈同源,福建仍然是對台的前緣,但主要是指經貿和人民往來而言。
興建中的五條鐵路裡,溫福、福廈、廈深將福建沿海由北到南連成一氣,是內地速度最快的鐵路之一。通車後,由上海乘火車沿著海岸線南下深圳,預料只需9小時;由廈門來往深圳更只需3小時。此後,廈門所在的閩南地區,包括泉州、漳州,將大大加強與港深經濟的互動。福建向北分享到長三角特別是浙江的繁榮、向南參與珠三角的發展後,將不再有落後於兩大經濟區之嘆。而就全國來說,東南沿海的發展一氣呵成,氣勢將更為雄渾。
我為什麼在香港評論裡盡寫福建?說白了,福建的這個大計,特別是沿海的鐵路,與港澳關係至深。廈深鐵路連接廈門、漳州與粵北的汕頭、潮州、揭陽、汕尾、惠州直至深圳,將閩、粵、港、澳連成一個3小時的經濟圈。
眾所周知,祖籍福建的香港居民,人數僅次於祖籍廣東。日前經過北角,見有店舖代辦福建各地的機票和酒店。5年後,相信會改為賣火車票。由香港家裡出發到達廈門的目的地,坐火車快過由港直飛,也不必再因為省錢而到深圳乘飛機。港閩之間的往來必將大增。
引領以望早日通車
次之,廈深鐵路亦將促進粵東的發展。粵東的潮汕地區南距深圳四小時車程,難以感受到港深的活力;而作為廣東城市,縱使北距廈門只有兩個半小時車程,又難以融入閩南的經濟。
對於北上的勞累,我深有所感。1950年代初與母親去上海,火車要坐一天一夜。我實在期盼,來往深滬只需9個小時的日子。到時公幹或可坐夜車的軟臥,一覺醒來,還有一整天可以辦事。旅遊的話可以坐日車,看看江南的農村。
沙士那年,我在汕頭工作。為了抽空回家,研究過所有來往港汕的方法。發覺火車由深圳去,最快要7小時,而且只有一班夜車。由香港飛汕頭,單程要上千元,每天只有一班,中午才抵達,回到辦公室,一日將盡,什麼事也沒幹。由深圳飛汕頭雖然班次較多,費用便宜,但當時沒有西部通道,由港九去深圳機場將近要兩個鐘頭。到頭來只有坐巴士。但無論是坐香港的直通巴還是在深圳轉車,都要將近6個小時,沿途悶得慌。加上深汕高速不時有車禍,又不敢坐夜車以省時間。由汕頭去廣州更要5小時。這多多少少限制了潮汕的發展,雖然汕頭是內地第一批經濟特區之一。
我在汕頭工作過的單位現在正在擴建。期盼廈深鐵路通車後,第一時間回去看看,然後繼續北上母親的鄉下集美,給外祖母上墳。
廈(門)深(圳)和向(江西向塘)莆(福建莆田)兩條高速鐵路上周正式動工。在此謹祝福建施工順利、員工安全、早日通車。屆時,由深圳去廈門約只要3小時。香港受惠的豈止福建人而已。
筆者月初隨本報周慶總編輯和幾位時評家應邀走訪福建時,當地領導在介紹中共「十七大」後福建的大計時,已就開工日期作了預告。但當時一句帶過,我記在心上,沒有特別跟進,直到看到報道。
至此,福建按照「十一五」規劃新增的五條鐵路──溫(州)福(州)、福(州)廈(門)、廈(門)深(圳)、龍(岩)至廈(門)、向(江西省向塘)莆(田),均已動工,預計將於今後五年內陸續通車。
五條鐵路非常先進
五條鐵路都是新一代的設計,運載的速度和能力較現有的鐵路大大提升,令福建擺脫主要靠公路的局面。屆時,福建北與長三角、南與珠三角、內與江西省連成一氣。江西產品固然有了便捷的出海口,福建進入一北一南兩大經濟圈的輻射範圍後,經濟可望更上層樓。屆時若能與台灣結合,更可望成為兩大三角洲之外的第三大經濟圈。
我對交通運輸一向很有興趣。電子資訊雖然能實時傳送到地球上任何有網絡的地方,但在可見的將來,實物包括人類,都不可能實時傳抵、無遠弗屆。物流受到運輸技術、地形條件、政治因素三大限制。運輸技術方面,福建目前時速50公里的鐵路與子彈火車的差距無須贅言。但在全球化下,技術傳播得快,相對於地形和政治阻隔,運輸工具的差距較容易解決。相信十年後,內地的南北和東西交通大動脈都將改用子彈火車。
三大限制裡,以地形阻隔最常見,也最棘手。直線距離幾十公里的兩個地區,若有山水從中作梗,就業機會、收入水平因而生活方式可能相差十幾年。這是內地山區普遍的情形,造成城鄉居民的隔閡甚至歧視。福建由於中部是東北向西南走的山脈,經濟發展集中在沿海。與海岸線垂直走向,深入內陸的龍廈、向莆鐵路建成後,可望將較多的經濟機會帶給山區。
至於政治限制,自從1990年代以來,除了戰亂,兩地因為政治原因而分隔的例子,世界上已經不多。但不幸碰上的話,相距咫尺之遙,彼此間可以幾十年老死不相往來。韓國和朝鮮是一個例子。中國則有兩岸的問題。相隔一個海峽,最近的距離大概相當於由香港去東莞。但1949年後,隔絕了將近40年,要到1980年代末才恢復往來。而直至今天,來回兩岸仍須途經第三地,浪費時間。
港閩之間往來必增
福建因為位於台灣海峽西岸,是內地最接近台灣的省市,長期以來被視為對台的「前線」,發展備受局限。至今只有一兩條鐵路。開放改革將近30年後,大小城市之間已有公路相連,沿海仍然沒有鐵路。現在一舉興建五條,我們是否可以說,今後五年的對台政策會比較穩定?由於近水樓台和與台灣同脈同源,福建仍然是對台的前緣,但主要是指經貿和人民往來而言。
興建中的五條鐵路裡,溫福、福廈、廈深將福建沿海由北到南連成一氣,是內地速度最快的鐵路之一。通車後,由上海乘火車沿著海岸線南下深圳,預料只需9小時;由廈門來往深圳更只需3小時。此後,廈門所在的閩南地區,包括泉州、漳州,將大大加強與港深經濟的互動。福建向北分享到長三角特別是浙江的繁榮、向南參與珠三角的發展後,將不再有落後於兩大經濟區之嘆。而就全國來說,東南沿海的發展一氣呵成,氣勢將更為雄渾。
我為什麼在香港評論裡盡寫福建?說白了,福建的這個大計,特別是沿海的鐵路,與港澳關係至深。廈深鐵路連接廈門、漳州與粵北的汕頭、潮州、揭陽、汕尾、惠州直至深圳,將閩、粵、港、澳連成一個3小時的經濟圈。
眾所周知,祖籍福建的香港居民,人數僅次於祖籍廣東。日前經過北角,見有店舖代辦福建各地的機票和酒店。5年後,相信會改為賣火車票。由香港家裡出發到達廈門的目的地,坐火車快過由港直飛,也不必再因為省錢而到深圳乘飛機。港閩之間的往來必將大增。
引領以望早日通車
次之,廈深鐵路亦將促進粵東的發展。粵東的潮汕地區南距深圳四小時車程,難以感受到港深的活力;而作為廣東城市,縱使北距廈門只有兩個半小時車程,又難以融入閩南的經濟。
對於北上的勞累,我深有所感。1950年代初與母親去上海,火車要坐一天一夜。我實在期盼,來往深滬只需9個小時的日子。到時公幹或可坐夜車的軟臥,一覺醒來,還有一整天可以辦事。旅遊的話可以坐日車,看看江南的農村。
沙士那年,我在汕頭工作。為了抽空回家,研究過所有來往港汕的方法。發覺火車由深圳去,最快要7小時,而且只有一班夜車。由香港飛汕頭,單程要上千元,每天只有一班,中午才抵達,回到辦公室,一日將盡,什麼事也沒幹。由深圳飛汕頭雖然班次較多,費用便宜,但當時沒有西部通道,由港九去深圳機場將近要兩個鐘頭。到頭來只有坐巴士。但無論是坐香港的直通巴還是在深圳轉車,都要將近6個小時,沿途悶得慌。加上深汕高速不時有車禍,又不敢坐夜車以省時間。由汕頭去廣州更要5小時。這多多少少限制了潮汕的發展,雖然汕頭是內地第一批經濟特區之一。
我在汕頭工作過的單位現在正在擴建。期盼廈深鐵路通車後,第一時間回去看看,然後繼續北上母親的鄉下集美,給外祖母上墳。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