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年紀背景的人,反好親好,多爲香港心噏。或因此,有人北上後感受到「新時代」,覺得應找機會做點實事。
我沒問,「新時代」是否指在「近平之治」下,今後五年超美,達致中華三千年的空前盛世?
若此,中國當然要調動所有積極因素,老嘢也應作點貢獻。但積極面是否應較廣,不限於科技,也少在政治上予人口實?
開放改革40年,經濟、硬件比「美」。但即便《厲害了,我的國》也說不清,中國有哪種軟件、品牌、價值觀能感動世界。
西城秀樹換成中國內地藝人,港媒會這樣懷緬?
說回退休多年後,是否還可以回過頭來,做點有益大體的實事。
全球70幾億人,彼此可差天同地。同屬「七八十後」,有人獲普選掌國,有人失卻記憶;有人仍跑馬拉松,有人臥牀甚至臥倒。
那天在路上見有長者側身而行。大概中過風,撐著柺杖,靠一邊身拖另一邊。左右擺一擺才移前幾吋,行一個街口怕要十分鐘。
爲這位努力的長者加油之餘,再一想,老生先至少可見陽光、吸室外空氣、看街上人往人來,甚至坐落飲杯茶食個包。臥床的怕只能靠Virtual Reality。
但現實中,人即使彼此不認識,亦存在蝴蝶效應的無形互動關係。因此,彼此既不能比,又不可能不比。
港如今人口日趨高齡,生育率滯後。但社會進入富三代/後現代,市民的預期和拼勁與年齡呈反比,越後生心頭越高、耐力越少。撞正內地人來「融合」,拼勁遠超文明,本港階級分化不特已,代際矛盾也加深。
中青騖遠,不願做社會不可或缺但不夠過癮的工,令當局想起早年捱慣的一批老嘢,爲我呢代想出個「少老/young old」的美稱,盼有人重出江湖,爲社會分勞。
但越來越多人壯年退休待養的問題,其實主要是政府造成的。過去半個世紀,爲了讓位給年輕人,政府仗着本身是全港最大的僱主,間接逼全港跟公務員60歲退休。僱主樂得請走「老」手,用後生頂替,寧犧牲效率,省下人工多賺錢。
但99.99%的私企僱員無公務員的長俸。退休公僕連每月坐收的退休金都按通脹上調。即便今個月使清,下個月出糧又生哂。一般人退休那天的積蓄,基本上就是餘生所賴--除非有多層樓收租、投資有道。
但現實中,即便退休嗰日覺得儲夠錢,其後20年也可能爲子女不時之需(例如:樓價狂漲要幫首期、唔想打工要創業追夢)、自己的醫療開支、在生父母的安老需要,甚至退休初期享受人生而「使凸」,最後那幾年捉襟見肘。當然,現在比較好。晚年萬一用光積蓄,可申請綜援。但相信冇長者想做到咁。
若此,確有長者想有的嘢做,與社會不脫節,自己有用,幫到人,手頭也鬆啲。對社會來說,有人分擔後生怕做的苦差,薪水又低過正職,返工穩定,唔會嫌悶、冇創意、比上頭話、損自尊...。這並非說長者無須有尊嚴。但職場幾十年,乜嘢未見過,唔會好似後生郁的就上心、動輒唔撈。
而家政治正確的退休係快樂自主,含飴弄孫也嫌落伍。因爲,老來還要捱,不但有損人的尊嚴,更說明社會唔夠進步富裕。
但政治正確永遠掩蓋了少數人「不正確」的現實需要。
爲政者是選正確進步還是實事求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