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幾無交易,卻《涉及36億元假銀行文件》。He finally goes. Nobody would give a damn.
*繼許、曾、……又來了個廉署前署長。共同點一字咁淺:cheap。怪不得近年不敢再把AO捧作香港核心價值的捍衛者。
*大學《畢業生貶值》存在多年、舉世皆然,更是20-30歲不安的根源。一來學位不普及有違平等,二來經濟學有所謂「人力資源」,說知識經濟時代不夠知識工作者就沒有優勢,於是各國爭相頒學位。但普及就必然貶值,更何況製造學位易,製造就業難。學位多過崗位,大學生人浮於事下,輕者上街示威,重者倒政府。埃及之春豈止獨裁那樣單一?
*《橋下徹向慰安婦道歉》:Politicians do anything to keep their power.
*安倍訪緬遠比李克強訪印要討好。緬甸百廢待興,與日無過節(雖然二戰期間曾被日軍攻佔),受落安培的見面禮。但印度與華有領土爭議、戰爭仇口、藏人問題、發展模式的競爭,對華只會虛予委蛇。
日、菲、越....,所有參與圍堵中國者對華可信都是鴨子划水,表面禮貌,暗使陰力。
*《蟑螂5年識避糖毒餌》再次證實,「小強」是地球上適應力最強的一種動物。
講到適應進化,近日看的3集BBC紀錄片《How to Grow a Planet》講地球生態自盤古初開以來的演變,是最佳的環保教育。
片名的「grow」語帶雙關,看指地球的成長,但主持節目的英國地質學者Iain Stewart認為,「植物,只有植物,才是创造地球生態的原动力!」(他沒有這樣說,是我借用共產主義的名言),grow實指植物的生長和進化。
推動地球進步的竟然不是我等萬物之靈,而是「木頭」一樣的植物,聽來難以接受。但專輯很有說服力。此片按地球不同時段主體植物的演化分為三集:
1《Life from Light》:地球上最早大量生成的植物不是小草、小花和常見的作物,而是在地面幾乎看不到頂的大型松柏。盤古初開時,地球還未出現嚴寒的兩極,全球到處是松柏林,目前只有澳洲對開南太平洋的New Caledonia仍然可見。由於樹木呼氧而吸二氧化碳,松柏林透過其代謝循環,令地球變得富氧而缺二氧化碳。吸氧而呼出二氧化碳的生物應運而生,最終包括人類。
生物作為地球的新成員,與樹木互相依存:你為我供氧,我為你供二氧化碳,完成了生態鏈。稱樹木為生物之母亦不為過。
2《The Power of Flowers》:樹木的種子靠風力帶走,散播不遠,只能就地「成林」,難以翻山越海,廣為繁衍。因此演變出更善於播種的花本植物。花卉利用樹木所沒有的「色」與「蜜」,誘使蟲鳥等動物代為散開種子,「遍地開花」。植物與動物繼第一集透過呼吸互補構成生態鏈後,在第二集裡的互補依存提升到第二階段:植物提供食物,以交換動物協助其傳宗接代。植動物各得其所,缺一不可。但正因生態如此奇妙,生態鏈些微的失衡長遠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3《The Challenger》:繼花本植物,第三階段更演變出草本植物。草既無樹木的雄偉威武,亦無花卉的美麗香甜,但生態的奇妙在於,每一個物種各勝擅長。草的生命力非木本和花本植物可比。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主持人Stewart半說笑地猜,即使有一天核戰、生態災難、隕石來襲…...滅盡所有物種,災難過後,埋在岩石深處的草根可能還是會爆出來,成為下一代地球生態的第一個成員。
本片也使我初次見識蘇格蘭口音。我英文不夠好,沒有在英國住過,只聽得懂彭定康、英女皇那種抑揚頓挫的Queen’s English或者說英國官話。Blurred也就是帶懶音的地方口音最多聽懂一半。
這三集的主持人Iain Stewart重音放在整句(不是每個字)的末端,很像剛退休的曼聯領隊費Sir。與英國「官話」之別有點像中國西南官話之於京片子。但Stewart身為教授加上為BBC做節目,遠比費Sir的口音易明。上Wiki一查,原來他與費Sir都是蘇格蘭人。
所有蘇格蘭人都這樣說話嗎?有多少人改用英格蘭口音?維持這種口音的人與蘇格蘭抗拒英格蘭的歷史有沒有關係?希望有機會實地見識。
這三集的主持人Iain Stewart重音放在整句(不是每個字)的末端,很像剛退休的曼聯領隊費Sir。與英國「官話」之別有點像中國西南官話之於京片子。但Stewart身為教授加上為BBC做節目,遠比費Sir的口音易明。上Wiki一查,原來他與費Sir都是蘇格蘭人。
所有蘇格蘭人都這樣說話嗎?有多少人改用英格蘭口音?維持這種口音的人與蘇格蘭抗拒英格蘭的歷史有沒有關係?希望有機會實地見識。
知名度最高的蘇格蘭人Sean Connery演占士邦時這種口音不強,相信是因為在戲裡為皇家服務。但私下講話又如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