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130505日陰:xBC的語言結


   昨晚友人嫁女回港擺酒,特地讓一眾識於學運時的退休年齡舊友圍坐聚舊。
   更難得的是,新娘在海外生長,新郎似乎也從小外移,相識於當地,婚後將以當地為家,但仍回港設宴,席上以流利的粵語敬告親友。
   我第一年去美國就注意到移民下一代的語言問題。
   1968年在波士頓附近讀書時,跟幾位港台學生(當時大陸在搞文革,沒有學生出國)去一對專業人士家裡吃飯。男主人好像是教授、工程師,女主人在哈佛教中文。
   在客廳裡排隊取飯菜才知道,主人想我們與他們一對讀中學的子女多講中文。我們義不容辭,但用盡國語寒暄,答覆都是yeah、nea……。他們聽得懂,只是不想講。但受父母之命,又不便整句說英文,於是就有這種尷尬。
    由於講了幾句就無以為繼,其後那兩個小時,都是與主人國語對白。客就白請了。
    這相信不是主人第一次對子女的苦心,可能也不是最後的一次。哈佛洋學生的中文老師教不了自己的子女,相信是為人母者最大的痛處。我很同情,但無法勉人所難。
    其後又發現,移民裡的專業人士,子女未上學前都講中文,但四五歲開始上幼兒園後,不出幾個月就轉台。父母無論用中文講什麼,孩子都回以英文。
   原因相信是家教的力量不敵socialization。幼兒上學前在家只聽到父母的中文,以為是大眾的語言。上學後方知,老師和同學講的方為「正宗」,急忙轉軚以求認同。加上任何社會都將語言與用者的地位掛鉤,中文地位低,基層移民若不諳英文,孩子甚至會以「鄉音」為恥,與父母發生衝突。
   第一代移民大都想在外成長的子女懂點中文。但大陸開放前,北美面積大過中國,卻只有兩三百萬華人,彼此住得遠,下一代很少機會接觸中文。早期靠台灣和華人專業家庭在週末自辦中文班。但要兒童犧牲週末,老遠被送去讀一種難學而無用的語言,缺少誘因。
    反過來,一些開明的父母接受美式哲學,讓子女自由發展,子女自然也不會選擇學中文。因此,移民第二代成年後,能聽懂一半中文就算不錯。
    最近海外友人與成年的愛子來港小住。有一晚來電問哪裡有煲仔飯,兒子上次來港吃過很喜歡。但友人住在高尚地區,附近沒有平民食肆,兒子看不懂餐牌。我建議叫的士去時代廣場,最多跳一次表。但友人和兒子不想當出入的士、商場和酒店的遊客。但香港高度密集、五光十色,住慣西方town仔的人不懂中文、方向不辨,想在十天八天裡當上local難乎其難。最後還是愛莫能助。
    xBC學中文還有母國地位的問題。語言除了按用者的身份,也按國家地區而分級。英文是世界第一語言,因為美英加澳紐文明富裕、英語國家遍佈北美、歐、亞、非四大洲。非洲語言相信最少外人學,生活用不上,學了也沒有同道。
    大陸開放之前的1949-78年,一窮二白加上「暴政」,只有靠研究中國開飯的學者、政商界分析員才學中文。土生華人普遍抗拒。
    但大陸這20年暴富,一躍而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反之西方經濟疲軟,很多大學生在本國無出路,赴華尋求機會。加上中共用幾百億搞外宣,在外資助中文班、送教材、補貼外人赴華旅遊……,漸漸令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地位與法、德並駕齊驅。
    但有錢使得鬼推磨舉世皆然。中國一旦變窮或動盪,中文地位又會回落。今後一百年恐怕都無法與英文平起平坐。
    過去這三十年中國的變遷,好的壞的,都是人類歷史最重要的一頁,海外華裔亦應有所知。但不知是中國形象差還是逆反心理,xBC學中文的意願似乎不如西方人。
   Best wishes,海外的朋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