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120602六觀影:5, All British之二《Wuthering Heights》(咆哮山莊)


       我從小討厭家庭倫理的故事,嫌中國的婆媽,西方的扭曲。這類名著只看過《紅樓夢》、《Little Women》等三數種,還不如中學生,但不覺得有虧欠。但會看改編的電影補課,化兩小時好過花兩天啃原著,而且看不下去可以睡覺。
       最近看的五部英國片,最討厭的就是這部愛情經典《Wuthering Heights》(咆哮山莊,或譯「呼嘯山莊」)。影評說畫面富「詩意」。的確,用一片灰暗、霧雨交雜、猛風不止的英國北部「荒原」來襯托主調很有力。但我不會因為鏡頭的意境而去忍受一個執著到邪惡的主角。
       當然,《山莊》裡戶主遠道撿回來的養子Cliff (全名Heathcliff)長大發達後,非要搞到戶主的兒子Hindley衰敗不可,是因為從小受後者歧視,與青梅竹馬的戶主女兒Catherine被拆散。但「反抗有理」不等於像今天的楊佳,報復不分皂白Catherine的丈夫大方地讓妻子與回鄉的舊情人見面,也遭到挑釁,其妹真心愛上Cliff更遭到玩弄。戶主當年好心在街頭收容這個棄兒,反遭天譴。
      戲裡的Cliff是黑人。1847年初版的原著沒有說,但當時英國北部的Yorkshire應該不可能。這種創意毫無必要,反令人懷疑導演借機踩黑人。
      但話說回來,《WH》這種「情結」才是「偉大」的文學。「正派」故事雖然也可以成為名著,但要「邪」才能予人「深度」的感覺,獲得critical acclaim,成為永恆的話題。《Oedipus》《Hamlet》《Othello》所獲得的關照,比《Tom Sawyer》《The Old Man and the Sea……N倍。這可信是出於人性陰暗的一面,帶有與「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的新聞學規律同理。
      觀影後,翻看Wiki上作者Emily Brontë(勃朗特,1818-48)的家世,似乎明白了她與以《Jane Eyre》傳世的三姐Charlotte和六妹Anne作品都很陰暗的根源。
      Emily出身神職家庭,在五女一男裡排第五,自幼受文學家教。但Emily三歲喪母。加上食水汙染和在校受欺凌,五女一男依次的壽命是111038 Charlotte31()30 Emily29 Anne,平均25歲,即在當時相信亦非正常。英國私校的專制令《Jane Eyre》成為經典。我很難相信,《WH》裡沒有Emily家庭的陰影。
      此片令我認識到英國北部環境的gloomy。即以今天的富裕和科技,心情也難免受拖累,最常見的大概是酗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