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120616六雨:學讀《過秦論》

      際此敏感時刻,先此聲明:我退休後多看歷史和社科。雖偶因時事而翻書,但更多是買到哪本就看那本。以下是近日閱讀所得,無關時局。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史家許倬雲在《大國霸業的興衰》(2012.4)裡說,「後來討論帝國興衰問題的論文,跟《過秦論》的作者討論的範疇,有不少竟是相符合的。」(p.133)我沒讀過此文,甚至沒聽過此人,於是上網。原來是內地中學課程,大把ppt導讀。

      秦在歷史上首次統一中國,但亡得比崛起更快,成為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除了個別曇花一現的篡權王朝或偏安一隅的小王朝)。漢初才子賈誼祈漢室以為殷鑑,以千字散文概括其興亡。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就是中港教育之別。內地必讀,因為政治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19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在港讀中中毫無所聞,相信是因為國家興亡與殖民地子弟無涉。我的母校連《出師表》都不太碰,最接近政治的課文是屈原的《離騷》。我此外讀過最接近民間疾苦的古文,是幾歲時母親教我「念口黃」的杜甫《兵車行》。

     《過秦論》的「過」字原來指「過失」而非「過去」「超過」,而且作動詞用,指講述過失。篇名譯成白話也就是《論秦朝的過失》。

以下濃縮《過秦論》版的大國興亡史:

      戰國之初,秦據地以首府咸陽(西安近郊)為中心,在一眾侯國裡位於最西。時周朝的宗法制度解體,各侯國競相改革以謀霸。秦起用商鞅,變法最徹底。對外用張儀的「連橫」計、范雎的「遠交近攻」 ,分化各國。公元前238年-前221年,秦逐一撲滅之,歷史上首建中央集權的中國。
      但武功建國,暴政喪國。打天下花了17年,治天下只有16年,還不如建國花的時間多。
      始皇死後,鄉間無名小卒陳涉揭竿而起,天下響應,自費來參軍。陳並不比秦所滅的各國有能力,竟能亡秦,「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總結的秦亡論:不仁不義,以致建國時與亡國時敵我形勢不同)。

      由此看,秦興亦嬴(始皇的姓氏)政(),亡亦嬴政。秦之短命是中國2000年帝制集權之弊的極致。

功:
統一春秋戰國幾百年各地紛紜的制度,包括度量衡、文字,所謂「車同軌,書同文」。訂定帝制的大體,皇帝自稱「朕」,印鑒稱「璽」,命令稱「詔」,其後的王朝沿用了2000多年,直到帝制終結。
禦外侮:修長城,禦匈奴。

過:
自大狂妄:自以為統一中國的成就德蓋三皇、功過五帝,自稱「皇帝」,子孫萬代統治,稱一世、二世以至萬世。與希特勒這類「魔王」異曲同工。教訓:人貴有自知之明。
橫徵暴斂:濫徵民力修築長城、阿房宮、始皇陵,民窮財盡,流離失所,至有孟姜女哭倒長城說。
精英離心:焚書坑儒鉗制思想,後世讀書人視為公敵。1940年代的希特勒曾效法焚書。
高壓維穩:嚴刑峻法以防謀反。
用人不當:起用法家李斯,嚴刑峻法;長子流蘇進諫也被流放。

      於今看,《過秦論》貴在精悍,論歷史則未見有超出常識的分析。但確如許倬雲說,在公元前兩百年首創大國興亡史文體,比西方人最愛的《The Rise and Decline/Fall》類史書早了兩千年。
       西方人受西方文明起源古希臘的影響,講歷史要巨細無遺,非百萬言不可。這方面最有名的先是1770-80年代英國 Edward Gibbon六巨冊的《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然後是二戰後美國記者William L. Shirer講納粹的《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論大國興衰是人類共同的智慧,這些西方作品不可能是受《過秦論》啓發。但我懷疑有多少人看得完這些西方巨著。《過秦論》將秦的百年興衰概括在千字內,成為教材,人人十幾歲就深入腦海,以為後日之師,在普及上更偉大。至於中國人並未因此而更會治國,非賈誼之過,而是帝制之弊。
      
       但就此短文,我也有一點不明其所以:
「嘗以十倍(於秦)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原文)
      意指九國聯軍以十倍兵力來攻,秦開關迎敵,但聯軍不敢進關。秦不費一卒、不失一地,反而累死了九國諸侯。
      聽來像後來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裡的空城計。但司馬懿不「上當」而自動退兵,並未因而凋敝呀,戰國各侯國為何會元氣大傷?除非事後彼此卸責攻訐,內部分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