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120617日:Vogel六四評鄧無新意

      今年首見一號風球。但逢週日的公事遲遲不來,把這兩天看的另一個問題寫出來:    

      六四刻骨銘心,港人除了傳統左派,一般不會因為鄧小平改革開放令十億人得以脫貧、出國.....,而原諒他當年出兵-除非有史實能為他平反。
      哈佛老牌中国通Ezra F. Vogel(傅高義)的新著《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鄧小平改變中國)有意幫鄧一把,但未超越官方的說法。更適逢多年來最激情的一次六四,月前在港出中文版,只有報刊俾面,大眾反應冷淡。作者近日到台灣宣傳台版,獲被指親陸的《中國時報》捧場,焦點是對台政策。
      鄧身為偉人,比你我都明白歷史判斷的殘酷,深知後人只會憑印象最深的個別事件下定論,不會為其一生的大小作為逐一評分,功過相抵。宋朝的「投降派」秦檜殺害抗金大將岳飛,遺臭萬年。誰管他一生到底有沒有做過好事。
      Vogel稱此書寫了十年,亦即鄧離世五年啟動。但鄧在六四後還活了七年多。為何不趁鄧在生時走訪,等他離開後才問他家人,歷史價值大打折扣?
      Vogel六四引述鄧的家人,但基本上只是重複官方鄧從未懷疑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鄧知道鎮壓不對,結果不好,但為穩定大局、維持黨的威信,只能這麼做。當時還不懂得用武警,公安作用有限,只好用軍隊。換言之,鄧決定出兵前就知道會被罵,只不過可能沒想到會這樣激烈。

      但這也就間接證實,由於鄧的權威,他治國的底線「穩定」沿用至今。沒有人不同意「穩定」。但最近的李旺陽案就重蹈六四的覆轍:「穩定」與否難以定量,最終視乎決策者的判斷,帶有主觀性。一旦斷錯案,可以釀成千古奇冤。現在官方告訴我們,即使一個手腳半廢、風燭殘年的老人,也有礙能把人送上上太空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穩定」,非死不可。
      Vogel唯一修正官方說法的是:當初說沒有防暴的催淚彈、水車,現在改說不懂得用武警。但即使出動解放軍,也沒有理由非要開槍掃射、坦克開路才清得了場。
      美國暴動時,負責戒嚴的非正規軍National Guards(國民警衛隊)也全副軍裝,手執長槍,配備裝甲車。原因相信是美國很多人有自用的槍械,戒嚴時要防備有人放冷槍。過去這半個世紀,美國的NG只出過一次血案:開入大學校園鎮壓反越戰示威時,槍殺了三名手無寸鐵的學生。全國沸騰,反戰一發不可收拾。但從未見過大批NG在裝甲車開路下沿街掃蕩。中國根本沒有平民有槍(除了黑社會),鄧何須動用真槍實彈?
      相比之下,Vogel認為鄧對六四有三項誤判,比較說得通:價格闖關太急;視學運為動亂;沒想到那麼多百姓起來反對。
      就第一點,當時國際上列根-戴卓爾的私有化理念當道,對共產陣營的經濟改革普遍建議shock therapy:一下子全部放開市場,即使再痛,忍一下過後就好了。當時趙紫陽已準備接受。成事的話,公眾的反應可信驚天動地。
      至於第三點,說白了也就是低估民怨。現在鎮壓後更變成民憤,至今不息。這肯定也是他當時低估的。
      至於平反,Vogel重複官方私下的調子:短期「難」,因為等於否定鄧,而且李鵬等關鍵人物還在。
      Vogel稱,長遠樂觀。但「長遠」是無限的,除非講得出time frame,例如20年、30年,否則形同廢話。
      這裡可以說一句Vogel不敢說的:拖得愈久,本息愈大;被動的話,即使平反也會繼續受唾罵。
      十八大換班後,Vogel相信會延續鄧的思路,不放棄「韜光養晦」,確保持續發展。但這也subject to interpretation。以近年在國際上的高姿態,不像「韜光養晦」。軍方急於崛起,早就公開質疑鄧的傳統智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