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毛澤東剛入京時,對蔣介石轄下的離島金馬發動“八二三”炮戰,據說藉此表示內戰仍未結束、兩岸不能分割、台灣休想獨立或交美國託管。北韓前天炮打南韓離島延坪,造成兩韓分隔60年來首次禍及平民的衝突(以前的衝突傷亡更大,但軍人對軍人,不波及平民),被指係金正日為兒子金正恩接班鋪路、逼美對話。而且據說中國朝野都不滿北韓,但‘唇亡齒寒’,為免其崩潰、難民湧入、美國勢力直達中國後園,只好〈啞忍〉。
為了舉證,獲引述的復旦大學教授不惜洩露國家機密說:胡錦濤曾要求金正日不再做出令中方驚訝的事;政治局常委周永康上月表明,只要改革開放、在外交上跟國際接軌,中方支持金正恩接班。
教授如果是代官方向國際社會表示,中國很想幫韓美解決問題,無奈「在戰略上被北韓綁架」,這個說法今天遭到慣常也獲得放料的《明報》《中國評論》專欄反駁,而且更有說服力。文章指炮戰同日,中國與北韓有三項聯誼:簽訂經貿協定;衛生部長過訪獲議長接見;將電視劇《毛岸英》,也就是毛澤東之子死於韓戰的影碟送給金正日的代表。
言下之意,中國明知北韓當日開炮,但特地與其擁抱。原因是:“從天安艦到釣魚島撞船,北京對東亞經濟一體化已死心,對南韓、日本不抱幻想。北韓核趨勢既不可逆轉,那就掌控它,變為籌碼。北韓對北京的威脅不會比奧巴馬、李明博更大。”專欄為北韓辯解說,“金正日訪華後,就對重回六方會談鬆口,反而美日南韓興趣不大。”
一句話,北韓本來令中國頭痛,但現在面對美日韓圍堵,索性借用來反制。
食穀種的退休人怕旺不怕淡。過去兩年的金融海嘯幾乎與我無關,但現在要準備承受熱錢捲起的通脹衝擊波。
月前就開始擔心,現在終於殺到埋身。內地驚呼萬億美元熱錢湧到,明年的通脹目標由3%上調至4%。但現實恐怕是5%,民間實際的承擔甚至是6%。香港則承受南下物品隨人民幣升值、與內地需求競爭,以及樓租飆升、商家以最低工資為藉口加價的多重壓力。中央相信會照例壓制輸港的物價,但揚湯止沸,港人仍要準備承受大部分。
劉曉波拒絕以去國換取自由份屬正常。真正的新聞是加拿大Ottawa Citizen講明消息來自“統戰部”。這與上述教授以公開的身份引用胡錦濤對金正日的‘告誡’,同屬洩密。對‘國家機密’的界定是否正逐步放寬?
但就是否流放劉曉波,外交部發言人的答問教會了我們兩句最有用的官話:
問題已定案,但擔心直說會招致反感時,可以說:「我方的立場是明確的。」(至於這個立場是什麼,你提問前不做功課的嗎?)
問題未定案,但不便揣測,或者知道答案不可能令己方得分時,就說:「我不了解這個情況。」(我們國家這樣大,外交部並非全知全能。)
難怪韓寒粉絲多。個人、進步但不極端。今天港報說他與女友誕下女兒,聲稱「全世界我只想爭取一個粉絲,就是我女兒」,「其他人不崇拜我,我不在乎。」如果美貌和聰明只能擇一,他希望女兒美貌,因為聰明後天可以學習,但一個女孩長得美又善良,人生就不會有大差錯。
《明報》頭條〈77直資校僅1清白〉,予人的印象是全港名校總算還有一家出‘污泥’而不染。閱《蘋果》方知,堅持守行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今年9月才開學,根本未有全年賬目可供審核。〈僅1清白〉的頭條技術上正確,但事實上予人錯覺。該報對‘法律’上的凖確性有偏好。用〈全軍盡墨〉做標題可避免誤解。
11月中,聖誕音樂已在香港商場響起,比美國在感恩節(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也就是今天)後才宣傳聖誕還要早。闊別寧靜溫馨的聖誕二十多年,紐約第五大道上的熙來攘往在眼前浮現。過一個真正的聖誕,大概是我死前要做的事之一。
在受基督教影響的發達地區過聖誕,商業為主,屬於大眾;宗教為賓,偏於小眾。消費力量不可抗拒。但正因為太強大,反彈也不小。
台灣五都選舉後天投票。綠營喉舌《自由時報》的評論〈經濟成長 生活沉淪〉目的當然是反馬,但也總結了全球化所激發的‘文明至上’論。
宇宙間有太多物質解決不了的問題,馬克思的唯物論當然是片面,目前的大陸即為明證。但完全否定唯物只怕更極端。文明至上的信徒大都是家庭負擔輕的年輕知識人,特別是創意人、自由職業者。雖然大都並不富有,但維生容易、自由度大,覺得追求品味與心性才是生活,看不起一般人為家庭而辛勞。這與古時皇帝問饑民為何食樹皮而不食肉糜(粥)異曲同工。
現代的精神貴族為了反對發展,以保育為名為小市民出頭。但他們支持的‘苦主’本身並沒有條件當精神貴族,即使守住家園,還是要面對生活壓力。
誰都希望‘活出自己’,最恨為五斗米折腰。但真正能放下家庭、追求自我的人百中無一。人不能唯物,但更不能無物。唯物無腦,無物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