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100731六晴:李祿會否炒起六四?


香港的C在Facebook上說,在世博幾乎跑斷腿。但用12小時看了10個館,已很了不起。上海有政協說,有外國人連排7天隊都進不了中國館,每次都說預約票派完。
希望下月專程由北美去看世博的親戚運氣好一點。他們跟團,應該會獲得安排進中國館,在《清明上河圖》的巨型電子屏幕前留個影
人生難得,不見識好像不甘心,但就怕代價受不了。在富裕的時代,開心往往比金錢更重要。我就缺點勇氣。排隊暴曬還是其次,更怕有人在身前身後喧嘩抽煙,甚至把你給擠出來,還罵你佔他的位子。而直覺上,這個可能性不能排除。

C說,排隊時見識了內地家長如何教子女『打尖』(插隊)。但要說是人的質素,不如說是制度和短缺造成的。道德和法治薄弱,衡量個人唯一的標準是『成功』。但上樑不正,當官的和有錢的不擇手段,小老百姓愈守法愈吃虧。加上人口壓力大,僧遠多於粥,講禮貌就要餓肚子。上述的外國人排了兩天不果後,應該向記者或領事館投訴。到時當局怕打躬作揖,把他請進中國館。
文明滯後,當局固難辭其咎。但此外還有兩個客觀的規律:總的來說,人慾望的增長快過供應(正因為這樣,人才會有改善生活的動力),以及文明作為軟件,趕不上經濟作為硬件改善的速度,也就解決不了問題。不只一個朋友在上海搭地鐵時,目睹大娘讓小孩在車廂裡小便。你與她理論,大娘理直氣壯地說:小孩急了,車廂裡又沒廁所,你叫我咋辦?眾所周知,中國精神滯後於物質的現實,在城鄉矛盾上看得最清楚。香港地鐵未聽說有類似的問題,關鍵在於一國兩制。與內地之間的出入境關卡加上日常開銷的差距,隔離了絕大多數的農村居民。挑著行李、帶著孩子來打工、探親的大娘絕無僅有。現只希望,農村的文明在下一階段能加快,拉近開放改革頭30年精神被物質拋離的差距,以便大娘和大叔普遍有能力來港旅遊時,不會在香港地鐵重演上海的一幕。

許是「幫」國民黨在11月的「五都」選舉中保住江山,大陸國防部昨天說,在「一中」原則下,可以商量撤除對台的導彈。兩岸長期隔離甚至敵對,說「可以商量」也就是答應了一半,餘下主要是找下台階。何況國防部代表軍方,而軍方通常最強硬。為免綠營作文章,台方說現階段不談,等經貿解決再說。但沒有即時頂回去,也是一項進步。

六四通緝犯李祿若真的像今天大報頭條說的,接掌美國『股神』Warren Buffet(巴菲特)投資旗艦Berkshire Hathaway(巴郡)的千億美元資金,對胡錦濤既是挑戰,也是解開歷史死結的契機。內地現在最崇拜金錢,其中又最崇拜投資生財。過去這大半個世紀,華爾街打一個噴嚏,全世界都感冒。李祿若手握千億,加上巴郡的品牌,打一個噴嚏,至少感染半條華爾街。當局挾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可名正言順地與他合作,讓他在紐約和上海之間因公穿梭。而他被記者追問時,相信也會就六四作出暗示。當局則大可不置可否,對於他私下資助民運也不深究,隨得世人去聯想。
李祿公開回國開了頭,也就可擴至所有從事非政治性工作的流亡者,逐漸將事件正常化,連記者都懶得追蹤。對於工作上帶政治性的,也應讓其低調回國,在看望家人、照顧長輩、年節團聚、出席婚喪等人生大事上,盡人子的責任,並准與友人聚舊。這在胡錦濤餘下的一年半任期內,應有足夠時間可以完成。初步拆除六四留下的炸彈,對繼任人也有好處。
當然,流亡者若獲准回國,必有人趁勢要求平反六四。但近年公眾更關注切身的問題,由此看和應不多。
落籍台灣的王丹和吾爾開希對李祿的動向反應冷淡,會否正是看到這個可能?

  六四流亡的學生現在普遍40出頭。港報說,李祿兒時在唐山大地震中倖存,成年後又逃過六四『屠城』,言下之意,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李祿由通緝犯到飛上枝頭,主要靠『投資』或者說炒,頭尾不過20年,這使我想起幾乎在同時間內,衝出甘肅窮鄉、南下炒樓賺得第一桶金的北京地產商潘石屹。李璐前年說服巴菲特大買比亞迪(附圖由《蘋果》取自互聯網,由左至右畢菲特的左右手、畢菲特、比亞迪創辦人王傳福、李祿),一年後帳面狂升9倍,應該不是靠內幕消息、與官方的關係。潘石屹大概也不是靠官商勾結而做到今天這個層次。當然,炒賣可以暴富,也可以破產,一天未蓋棺,都不能作準。但由這兩個mid-forty華人(李祿應已入美籍,不能以「中國人」稱之)投資的神奇可見,人若適逢狂潮,什麼都有可能發生。反之,若生不逢時,再大的才幹也可能壯志難酬。
但反過來,也應該佩服王丹。眾人之中,只有他堅持理性的抗爭,而且不讀實用的科系,以教書為業,較少自我膨脹。

內地近日接連爆發生態災難。就現場所見(見上一篇博客),就南京化工廠拆卸爆炸的死亡人數,民間傳說的過百人雖然很恐怖,但相對13人的官方數字更可信。而傳聞當局硬要為垂危者延命三天,以壓低即時死亡的人數、降低事件的衝擊,也的確像是地方官為保烏紗的「創意」。
承載有毒化學品的大桶衝入松花江或不稀奇,奇的是多達7,000個,足以裝滿上百輛大卡車。數量這樣大的化學品,怎會沒有足夠的防護,而全部被沖走?
與此同時,東莞有〈貨車偷排化學物〉。

我很同意《明報》的社論〈整頓八達通僅息民憤 私隱漏洞須全面堵塞〉。但知易行難。我太太經常在手機裡收到廣告電話,我則不時收到印刷的廣告。我從來沒有與來信的機構發生過關係。但來信的姓名、地址和分行方式還有字體,與我唯一訂閱的雜誌《Economist》一模一樣。但如果打電話去問,是否曾經在未與我聯絡下,把我的資料提供給廣告商,你猜會有人承認嗎?即使被迫承認資料是經他們傳出去的,後者相信也可以拿出『證據』說,你當初訂閱時所簽的文件,承諾我們可以適當地使用你的資料。一句話,與對方理論,只會自討沒趣,甚至反過來被人帶嘲諷地暗示:你自己的承諾都不記得,還來質問我們?
新聞機構以道德為賣點,全世界最有地位的這類機構都如此,對於本港的商業機構,又怎能『苛求』?(後補:果然,翌日報載〈環球信諾保險前僱員爆料 東亞、CSL均有轉移客戶資料〉。看來,這是大企業普遍的情形。)部分與此有關,但更是避免積存紙張,我從下月起不再訂閱印刷品,此後只在網上看報刊。對《Economist》會付費,但比郵寄到家中早一天看到,而且不再增加廢紙、長期積存黴菌。

動漫節緊接書展,已成為香港每年7月的傳統。今年據說有人〈霸頭位排足9天〉。誠然,有人搶買熱門貨來炒賣。但賺來的錢能抵銷排9天隊的時間和飲食開銷?會否是浪費青春?

1 則留言:

Patrickov 提到...

週日 (1/8) 的《明報》即有報導指多個大型網站均有追蹤網民行止,不知又會不會透過電郵等工具作宣傳。不過電郵廣告可以過濾,影響遠比電話廣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