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100705二《都市》:第13年的契機

原載《都市日報》2010年7月5日《都市博客》專欄

這次政改「破局」的效應能否滲透到深層次,令香港擺脫過去12年的惡性循環,市民寄以厚望,但不宜過於樂觀!任何一個小差錯都可能翻盤。

  回歸踏入第13年。你是否有不堪回首的感覺?
  回歸不到半年,港人治港仍然盲摸摸,就受到亞洲金融危機和一種全球首見殺人雞瘟的試煉。樓股泡沫爆破,轉眼間跌剩一半,失業飆升,負資產星火燎原。市場不斷尋底,最終在03年初,因為香港成為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沙士疫埠而落到谷底。同期內,特首董建華不顧經濟戾氣,硬要為基本法23條立法,更激發了恐共的心理。政經怨恨交纏,創下50萬人遊行「慶」回歸的「Hong Kong legacy」。或因此,回歸日來港主禮後,避開遊行北上深圳看直播的溫家寶,開始感覺到香港內部矛盾層次之深。中央隨即用自由行、CEPA為香港的民怨排洪。樓股強力反彈,紓緩了負資產,但救不了董建華。本地人首次治港就被轟下台,被陳水扁譏為一國兩制的失敗。
  香港在經濟上有中央為後盾,但政治上一直是死結。中央擔心回歸前靠英國撤出的時機上位、回歸後繼續與支聯會「兩位一體」的民主派坐大,在政制上設盡關卡,同時力挺建制派以抗衡。無奈後者未能贏得市民的信任。手持六成選票的民主派無緣上台,只好在台下靠挑剔台上的人得分。此舉與傳媒為民喉舌的利益不謀而合,雙劍合璧,令建制疲於奔命、施政長期被拖後腿。民主派有時候不免吹毛求疵,但所掀出的官商紕漏大都有理。公眾對公義的期望隨時代的進步而上升,更何況港人治港的承諾帶來了更高的期盼。殖民地陋習未了,回歸後又增添了新的錢權關係,令今天的人難以接受。
  過去這12年,董建華不用說是最大的輸家。滿腔熱誠為港人開創回歸史,卻以統領家臣的經驗來管治700萬並非靠他開飯的人,加上香港上述的蹇運,治港8年處處碰壁、內外交煎,最後在百般羞辱中黯然引退。現在回過頭看,大家都承認,董雖然在政治上「懵懂」,但秉性善良、無私無求,有些方面甚至好過其後任。想起當年對他肆意謾罵,很多人都覺得尷尬。但群眾運動與盲動,往往是一物的兩面,搞政治就得唾面自乾。
  除了商界利潤掛帥、對社會缺乏關懷,董建華以企管方式治港一敗塗地,相信也加深了港人反商界的心理。何況經濟似有定律:無論發展快還是有危機,客觀上都會拉大上下的差距。樓股齊鳴時,雖然大多數人的資產都增值,但整體上,本錢多的人得益多過本錢少的。香港的金融危機和其後獲中央放水正是如此。加上內地有錢人南來掃貨,「港燦」的心理更不平衡。當局雖努力派糖,但杯水車薪,反帶出更多的預期。港人權利意識高漲,卻碰上貧富不均,於是逢利必爭、逢發展必反。
  這次政改「破局」的效應能否滲透到深層次,令香港擺脫過去12年的惡性循環,市民寄以厚望,但不宜過於樂觀!任何一個小差錯都可能翻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