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日 星期六

100101五:第一博就「失拖」

讓《信報》的週一專欄《兩地一檢》隨同2009年淡出後,本欲每天為自己的博客寫點東西,而不僅是把已見報的東西放上去。但2010年元旦的第一篇就未能當天完成。日寫博客可能野心太大,不敢看好。

元旦日「失拖」,因為有三個約會,與帶兒子回港尋根的同窗聚舊,看望出院不久的母親,與家人慶祝生日。回到家已將近淩晨,未趕及在元旦日將文字上網。

除夕夜看直播倒數,曾蔭權夫婦與旅發局主席和兩大地產商同台亮燈,給我的感覺是,香港最想推銷的是旅遊和地產,而兩者都面向內地客。金融看來已「降呢」,不再是我們的「主心骨」。

元旦日報紙的頭條〈香港大反彈〉〈八成美民信好過2009〉〈09股市旺港每人賺 108萬〉,令我頗為驚訝。當然,我是經濟邊緣人,感受不到脈動,但我們的經濟真的這樣好?美國不是說失業邁向10%嗎?我比較相信「商品大王」Jim Rogers說的,〈商品迎新一輪升浪〉。目前的好景恐怕主要靠印銀紙,但銀紙可以印,也可以貶,只有商品不可以印。這與IT領域虛擬無法完全代替實體是同一原理。

中國人過年寫揮春,韓國人也喜歡選幾個漢字以預測新的一年。但這次一些教授、作家所選的「康衢煙月」,我聽都沒聽過。原來出自中國古書《列子‧仲尼》,是堯帝時代的童謠,描述月光照在繁華大街上的景象,歌頌太平盛世。這句話很合內地口味,但不知道兩岸四地有多少人看得懂。禮失而求諸野?怪不得韓國人最愛與中國人爭文化遺產。

  由於連串的約會,我沒去下午的遊行。但重判劉曉波和『越境執法』早就預示了這次的高潮。朋友方蘇一天內趕製的劉曉波巨像和三十呎長的標語,肯定是他至今最多觀眾的畫作。

近月的社運焦點是1980年代出生、目前介乎20-30歲之間的「八十後」。最出名的相信是港大的英式辣妹陳巧文。他們最激動,最敢作敢為。保護菜園村,學韓農演出一步一叩首;救劉曉波,不怕衝擊中聯辦、以《零八憲章》聯署人身份過羅湖『投案』。

我們的經濟轉不了型。新一代出路縮減,晉升就更渺茫。但內地熱錢流入,抬高樓價,令本地人難以上岸。八十後前景黯淡,但有父母為後盾,無後顧之憂,在富裕感性中的成長令他們義無反顧。當局除非能成功令經濟轉型、深刻調整分配的模式,否則對他們恐怕沒有辦法。

有人轉給我她女兒在課堂上的作文,振臂高呼普選,措辭相當強烈。另一個人說,孫女告訴他,曾蔭權要去她的學校參觀,她想學那個襲擊布殊的記者,向台上的曾蔭權扔鞋子。她大概沒有這樣做,否則我們會在頭版上看到。但兩個都是女生,並非出身於政治家庭。激進潮流是否已在今天的中學一代裏生根?會否是未來十年政治的預兆?

就目前來說,元旦遊行首次將矛頭由特區政府轉移到中聯辦,表示人們認識到,話事權在中央,向特區請求是浪費時間。愈來愈多人不再相信「一國兩制」賦予香港的自治,迅速失卻耐性。中央利用放水來贖買港人的作用迅速減弱。縱使絕大多數人仍為五斗米折腰,但比例會下降。年輕人逐漸不吃這套,即使靠中資開飯,內心也厭惡,將工作與信念分開。社會加深分化後,議會內更沒有妥協的可能,最終一事無成,令香港更無法與上海競爭。但反過來,中央束手無策下,可能更強硬。確實如何,只有讓時間來證明。

今天有報紙用〈抗議處決謝赫 英妓女拒接中國客〉,但不拒絕台灣客做新聞。處決這個藏毒的英籍巴基斯坦人的確是很棘手的事。但不論這位英國女子是否藉機自我宣傳,對中國人來說,重要的是,「中國」客觀上已成為可資借用的負面形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