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周五徇眾要求加場

原載2010年1月12日星期二〈都市博客〉專欄

事件凸顯了中央反覆提到的香港「深層次矛盾」,也再次顯示,特區政府以「殖民前」(Pre-colonial)的技術精英為骨幹,無法應對「殖民後」的文化新勢力。

一如所料,政府與商界在上周的高鐵版《阿凡達》裏,再度被撳住來打。主建派有錢有權,但只講經濟發展、缺乏人文感受,恍如人少了靈魂(友人笑說,建制唯一的貢獻是大登廣告,增加了GDP。)反建派有理念、有感情、深諳資訊時代宣傳之道,贏得漂亮。經此一役,連撐高鐵最得力的大報也想轉軚,棄政府而就學生。

事件凸顯了中央反覆提到的香港「深層次矛盾」,也再次顯示,特區政府以「殖民前」(Pre-colonial)的技術精英為骨幹,無法應對「殖民後」的文化新勢力。大官以為只要說「高鐵每遲一天落成,香港就損失500萬」,市民就會對反建者施壓。但在一般人眼中,關鍵是通車後這「500萬」歸市民還是財團、為此而放棄菜園的居民又可以分到多少,否則只會增加利益輸送、官商勾結的疑雲。

上周五,兩派議員在立法會內互轟,雙方群眾在場外對罵。但建制議員令人覺得在場內靠票數強行通過、在場外靠建築工友撐腰,道德上難以說服市民。人人都有需要,難道政府都能照顧?我是否可以糾集一批需要幫補家計的退休長者,包圍立法會要求工作?相比之下,反建的議員和專家力捅高鐵的漏洞,另有千人/萬人(視乎你相信警方還是示威者)在場外舉辦嘉年華,激情、悲情、溫情三管齊下來感動媒體、爭取市民。一方懶得表演,一方傾情演出,高下立見。最後,泛民議員再次成功拉布,讓場外的「蟻民」敲鑼打鼓凱旋而歸,也讓那些錯過好戲的市民本周五有機會再看一次。

我也相信,高鐵是蝕本生意,可見的將來都難以回收669億元的造價。但交通設施要收支平衡才興建源於「私有化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殖民前思維。到過紐約的朋友都慨嘆地鐵髒亂。但覆蓋的面積和人口遠過於香港、24小時運行。誠然,紐約地鐵蝕大本,但沒有地鐵,金融、時裝、廣告、媒體之都都將不存。

紐約一百年前興建地鐵時,市區小,人也少,當時的計劃肯定超前。如果非要每條線都有盈餘才興建,今天可能仍在掘地、為延伸路線而爭鬥。人少時不興建,社會變得複雜後,更難做決定。香港的東鐵車速那樣慢,就因為建造時求暴利,不像紐約地鐵,在站站停的軌道旁附帶飛站的快車道,否則今天由紅磡去羅湖可能不需半小時,或毋須另建高鐵。同樣地,土瓜灣、紅磡的居民也不須逼巴士上下班,飽受紅隧塞車之苦。

事件中最諷刺的是,本來熱心派錢的泛民,在高鐵問題上比商界更執着於經濟效益。但又不能怪泛民藉此來反功能組別,說到底,功能組別在今天有點像阿拉伯婦女的面罩,成為負面的標記。只有還選民本來的面目,我們的國際地位才能升呢。

這次由於兩派勢不兩立,媒體、學者紛紛歸邊。只有一個學者敢說:「民調多淪政治工具」。換言之,信自己好過信民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