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下一着是甚麼?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10 01 26 星期二

針對政府號召「全民起義」,即使在美國也會有爭議。「全民啟動」的口號就一流,動員全民,但無不敬之意,內地都可以用。

建制派上周抓住公民和社民兩黨高呼「全民起義」的致命傷,借勢擺脫「五區公投」的糾纏。認同「起義」的市民絕無僅有,兩黨在補選中不會有對手。選民不前,「公投」也就不成立,急流勇退為上。

黃毓民的這個晒冷局,莊家與閑家的風險並不對稱。建制不跟最多輸面子,跟則可能留下「公投」的心理效應(見上周本欄)。自由黨率先「冚牌」後,友黨相信會陸續起身。社民連所謂另組團隊,也就是派友好與辭職的議員對選,形同欺騙。

兩黨由勝轉敗雖說自取其辱,但必須承認,建制這次對應得體。政府內外軟硬兼施,黑臉白臉各司其職,即使最強硬的回應也避免殺氣騰騰,甚至勸兩黨「懸崖勒馬」,予人仁義盡至之感。兩黨若願走「華容道」,建制或毋須否決為補選撥款、修例以杜絕議員辭職後在原區重選。

「公投」無論是否成事,都可能加速泛民內部的重組、令中央調整對港的態度。

首先,事件中,民主黨內部跟從兩位元老,產生了兩個陣營。「公投」若失敗,也許不會有黨員改投公民黨,但兩個陣營會否貌合神離?

第二,眼看公投兩黨去到盡,中央會否重新評估這次嚴守「中立」的民主黨?

第三,中央會否把「公投」兩黨的問題界定為敵我矛盾?

第四,中央發覺對港單靠贖買不足以「穩定」大局後,會否軟硬兼施?又會硬在哪些方面?

第五,近年成功組織工人的職工盟、最為關注民生的街工組織,都與「公投」保持距離。後者更公開懇請兩黨三思。這是說「公投」主要是中產的訴求?還是說,對泛民應作政治掛帥派與民生民主派,又或者民族民主派與無國界民主派這兩種區分?

本來面對補選挑戰,建制不敢輕易言退,對方過了火位,才得以下台。以常人的理解,所謂「全民起義」離不開對武裝推翻當權者的認知。有報道說,廣告是公民黨方面設計的,社民連也有保留,曾建議用「全民啟動」。

創意人為了激發你我的慾望、博出名,傾向驚世駭俗,把被罵當作免費宣傳。於是,賣時裝用性遐想,賣政治則挑動市民的逆反心理,希望製造最大的亢奮、產生最大的動力。惜毫無分寸。針對政府號召「全民起義」(英文大概會用Uprising),即使在美國也會有爭議。「全民啟動」的口號就一流,動員全民,但無不敬之意,內地都可以用。

「公投」PK,中央鬆了一口氣,但只要民怨仍在,兩黨隨時有機會翻身。保育已成為反建制的主戰場,前天就有兩宗報道:〈粉嶺四鄉將夷平 村民怒吼〉,聲稱遭地產商「賤價逼走」,〈專業人士 80後助抗爭〉;以及東涌老婦〈興訟質疑建(港珠澳)大橋〉。加上醫衞事故、教育怨言、青少年問題、消費權益、內地政治……火頭永遠撲不完。政治有時如同足球,不看到最後一秒都不知賽果。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記得年前香港有一個電訊廣告,也是以“起義”為題,當年郤沒人想到流血,內亂,為什麼現在就不能以此偏宣傳標語呢? 我看香港市民也不至一聽到這個詞便怕吧!余小姐也不必刻意迴避。同理,是否以革命為題,便是要搞革命呢?要是這樣,不知多小電腦商要關門了。
如要回看歷史,以史為鑑,則該想一下為何會有起義之事,孫中山當年搞的就是起義,但他當年也沒提倡要流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