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140129三晴暖:驚通脹不驚冇雞

    明晚就是大年夜,冇雞吵翻天。但關鍵不在過年冇鮮雞食,而在雞商不滿強制殺雞賠償少。我與這行沒有關係。但以今天的物價,每隻賠30元直覺上是蝕本的。
   快餐普及後,餐餐可食雞已經40年。差別是鮮vs雪。如今雪又分遠方運來掟得死人的急凍與鄰近地區屠宰不久的冰鮮。級別自然是鮮>冰鮮>急凍。請人食急凍,只怕被丟Lufsig。
   我讀中學時,跟父親在他打工的書店寄住。除了過年,做牙方有雞。伙記連家眷近十人,每人一塊起兩塊止。不記得有沒有食過成隻雞髀。
   當時雪櫃矜貴過今天的4K電視,肉類有鮮冇雪。由於「雪」貴重過鮮,將鮮雞放入冰格雪硬後再請人食,肯定更有face。
   如今下午茶慣炸雞髀,兒童則愛麥樂雞(Google方知,麥當勞推出已滿30年)。過年重食雞,悶唔悶的呀!
   近閱報,不是驚泰國的poor little rich girl死梗();烏克蘭像昔日的捷克斯洛伐克斬開兩半,東歸俄西歸歐;又或者埃及革命三年後又三年;阿蓋達分支在敘利亞重鎮實施伊斯蘭管治,……,而是金融海嘯5年半後,美歐經濟首次報喜(MP今說《英去年經濟增長1.9% 6年最高》),加上中國增長放緩不多、人仔升勢不止、香港續增自由行,物價將有漲無已。
   日前在怡和街吃粢飯,原來已漲到17元。記得最低好像是12元。經常路過的春園街連鎖雲吞麵,由三年前的10元漲到15元。(140130後補:MP頭版頭《派飯基層成本10年飈近兩倍》)
   幸虧月前已開始縮皮。停購十年來只用過一次的住院保險,有事入公院;母親的生果金倍增後,我削減了她的生活費。此外手機改用最廉價的網絡;銀行戶口由大行逐步轉往最senior-friendly的本地行。暫只省個「零頭」,但要為通脹加快預留緩衝的餘地。
   昨去開戶方知,人仔兌港元直逼1.3,定期利率急降。中下層的衣、食看來有排加(中上層可買歐美貨)。敏感之年,北京爲免刺激港人,或會啃下部分人仔漲幅,但港人怕至少要頂七八成。人仔若三年後自由浮動,在市場上肯定比港幣「優先」,港人心理上更難頂。
港鐵再增三成陸客容得下?(MP1月26日)
   去年遊客人次5,000萬,陸客佔七成,日均11萬(140130年初一後補:AD指港過夜客2,377萬人次《全球最多三連霸》。在5,000萬裡減去過夜客,也就是即日來回的陸客約2,600萬人次,日均7萬)。
   現在全港18區連郊野公園都聞普通話。細察之下,有些可能是居民而非遊客。三年後,遊客若按計劃谷到7,000萬人次,陸客再增三成,消費行業有福,市民起居有苦。40歲以下的港人長在溫室環境,使用公共空間、設施時,肯定爭不過在無序競爭中成長、手舞強貨幣的陸客,矛盾更大。
   崔家三口都是大陸移民。我在廣州讀小學。父母非粵籍,父母的親戚都在大陸。來港後又只能讀中文,感受不了土生港人和粵語/繁體對普通話/簡體的「優越性」。但或許年事漸長,去年起感到陸客的壓力。有需要爲再增三成作好心理甚至體能上的準備。
   注:謝謝網友提醒,泰國是唯一未淪為殖民地的中南半島國家。但百多年前,大英帝國威過今天的美國,英國教化全球敬仰。泰皇特聘英國女家教,把一眾子女培養成文明的貴族;後來更按英制改行君主立憲。
   但與英國不同,泰人視皇帝如神明。泰皇縱不治國,仍保有無上權威。總理在王前戰戰兢兢,軍方也不敢不敬。
   泰皇以英爲師這段歷史,荷里活拍過兩次電影。Jodie Foster和周潤發主演的《Anna and the King》,以及更早「光頭佬」Yul Bryner和Deborah Kerr主演的歌舞片《The King and I》(國王與我)。未看過的話可Google。

1 則留言:

Kim 提到...

老來入不敷出, 取怕通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