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140108三陰暖:嚴寒的記憶

    美國聖誕新年嚴寒,多個城市創下百年低溫。原因是polar vortex(極地渦旋),亦稱polar cyclone、……。
   但其實,美國以北還有全球第二大國的加拿大,理應更冷。但或許凍慣,除了多倫多聖誕暴雪中斷纜停電,未見加國叫苦。這就是話語權之別:你我只知CNN,不知CBC。
   看美國嚴寒,第一個想起的是一個每年由北方明州回來過冬的友人。明州首府近日的wind chill factor(WCF,風寒指數),亦即溫度加寒風的凍感相當於-45℃。香港雖已屬多年罕見的寒冬,室內尤其「陰濕」,但明州人怕披件風褸就夠。
   我60/70年代在美國北部的芝加哥住過7年。北美不像中國,沒有東西走向的大山,寒風自北極長驅而下,橫掃加拿大,直達美國中部。美國大概最南的四分一才無雪。
   論氣溫,芝加哥遠低於美國平均值。加上市中心的密歇根湖大如海,湖風凜冽,WCF效應得人驚。但這個「Windy City」相對美國最北的州份Montana、North Dakota、Minnesota,冷得來又相對溫和。
   在芝加哥時二十出頭,雖然每年總有幾天低於0°F(-18℃。美國自恃夠大夠富,至今全球獨守呎、磅、加侖這套連英國都已不用的度量衡),一件mohair外罩parka就捱過了冬天。
   校園附近最冷的大概是東西走向的大街South 55th St.。街上有當時唯一的銀行和超市,每隔幾天總得走一次。由於離東邊的大湖只有幾條街,加上屋少空曠,湖風撲面。但在0°F的WCF裡,拉緊parka加快步子也就頂過去了。
   芝加哥前天創下的低溫紀錄是-27℃。我在的時候,好像試過-10°F亦即-23℃。
   芝加哥那7個冬天,最「keng」的一次是71年1月8日保釣示威。當天適逢幾年一遇的嚴寒。湖邊商廈顯示的溫度是8°F,但強風吹到人搖晃,形成-30°F的WCF在幾乎無人上街的日子裡,幾百個台港學生遊行到台灣國府和日本總領館外抗議。
   當時還沒有羽絨,學生也穿不起毛皮。面對湖邊的強風,「冷」圍巾和手套有等於冇。在戶外停留了大約半小時就頭痛若裂、耳朵痲痹、手腳僵硬。想起有人說東北冬天一摸耳朵就掉,人人都以為這下子死梗。
   但抗議總不能半途而廢,只好繼續捱埋餘下的一個小時路程。幸虧回到室內後,大約一個鐘頭就恢復了知覺,沒有人出事。
   但上了年紀後,變得怕冷。許是母親遺傳,我體質偏虛,手凍腳凍。現在冬天去芝加哥,怕要穿登山的羽絨。
   但回紐約過冬應頂得住。近日的百年低溫-15℃還不到0°F。只要不是最冷那天逛Central Park、站在大街等巴士,應該沒問題。
   AD元旦翌日轉載湖北漫畫家今冬上京的感受,覺得所謂北方比南方冷,其實帶有錯覺。北方獲兩個「暖因」補償,令南方有時候感覺上更冷。(《漫畫解讀南北冷大不同》)
   一是暖氣。室外呼嘯,室內只穿單衣,但室外時間短,一熬就過去了。冬天到過歐美日北方的人相信很清楚。
   二是濕度低亦即乾冷。同樣的溫度,在北方不覺得在南方那樣冷。
有研究說,濕度每增10%,所感受的溫度降1℃。換言之,香港濕度80%下的10℃,相當於北方濕度20%下的(10-(8-2)X1)℃=4。怪不得在港感覺上特冷。
   乾凍比濕凍易捱,的確是我在美、港過冬的感受。
   但北方開暖氣有一個壞處:乾到「爆拆」。從前在暖氣上放一盤水,讓其蒸發補濕。現在靠化濕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