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都市日報》2011年3月1日《都市博客》
香港回歸後社會分化。除了港人的身份認同,不再有「獅子山下」的共識。官與民既無共同的基礎,也就難以誠心商議,再多的諮詢也只是演戲。
港府這次盈餘880億、勁派430億,接近空前,但劣評亦然。港人本周日「紫荊花革命」正值全國兩會。中央換班之年,最怕有人借勢引發「茉莉花革命」。只要送點禮來,加上建制議員配合,預算案相信有驚無險。
立法會有民選成分已20年,審議提案駕輕就熟。官員聲淚俱下、泛民勁踩抬價、建制明罵暗幫,純屬role play(這次連自由黨都玩絕食)。關鍵是市民對誰的演出較滿意。至於大結局,正如備受爭議的交通津貼案,照例是官方應建制之議微調,獲其保送過關。但官方重商輕民的形象也更難消除。
官方拋出方案前,應已預定了對建制「鬆章」讓其得票的空間。明年立會增設五個超級區議會席位後,戲會演得更刺激,但泛民應不足以否決預算案。但2017年後,特首名義上「普選」。萬一因為預算案被否決而按《基本法》被逼下台,即使重新當選,但民意若低於初次當選時,也很尷尬。
這次最招怨的是用240億注資強積金。本身有長俸的公務員和有公積金的教師無法分享,揚言帶頭上街。但當局很快就承諾教師有份。最後相信公務員也有得分。真正的問題是,65歲才能享用,實在是太長遠。政府現在存入6,000元,誰知道退休時值多少?愈年輕就愈不屑,而Facebook站在他們一邊。
當局不肯退稅,是怕刺激通脹,引發更多的民生訴求。拒絕用這筆錢來興建養老設施,則是不欲維持費用成為政府長期的負擔。這無疑是從長遠出發。但市民早已不再認同政府,必然先照顧自己,而且只看眼前。
香港回歸後社會分化。除了港人的身份認同,不再有「獅子山下」的共識。官與民既無共同的基礎,也就難以誠心商議,再多的諮詢也只是演戲。賭王給四房人分家產,就很難靠諮詢。利比亞狂人卡達菲的下場,更會在槍炮下解決。香港雖未惡劣到這個地步,但可見的將來難以回頭。
歸根結底,港人的社會觀起了根本的變化,覺得個人的處境主要是環境造成的,並非自身或家庭的責任。但700萬人可能有上萬種不同的情況。政府派糖即使一個不漏、一視同仁,不同的人滿足感也可能差天同地。強積金注資對低收入的中年人或有幫助,但中上家庭視為「廢柴」,在街上執紙板的阿婆與公務員同樣沒有份,但連抗議的能力都沒有。
市民若不覺得命運與共,與政府也就錙銖必較,彼此攀比,生怕執輸。公務員揚言上街即為明證。如果我退休後每個月都獲發六七成薪水,又有優先的醫療,活到100歲都無憂,政府派6,000元,我會捐作慈善。但公務員現在作為18萬中上收入的群體,竟然被排除在外,遂急於展示政治實力,以確保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說到底,港人重建共同的願景之前,香港再富裕也難以和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